我國首款自研三代機,如今被改裝為高教機,IDF能否再戰20年?

2021-02-14 飛趣

玩轉飛行圈,帶你去飛行

6月2日我國臺灣省航空部門對新型高級教練機進行了地面滑行試驗,引發了島內民眾的普遍關注。該機是由漢翔航空負責主要研發,以國產IDF戰機為基礎改裝的高級教練機,初步命名為「勇鷹」,計劃於下半年進行首飛,距離真正服役還需要很久。那麼IDF到底是一款什麼樣的飛機,其性能究竟如何呢?

臺灣省新一代高教機「勇鷹」

說起IDF我們還要從它坎坷的經歷說起,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臺灣省空軍普遍裝備的F-5和F-104等戰機已經很難滿足作戰需要,按照慣例此時臺灣省從美國購買F-16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但由於種種原因,美國單方面否決了這項採購合同,有錢不賺美國人自然有自己的考量。最終走投無路的臺灣省高層,不得不放棄幻想,決定自研國產三代機。

F-104


其實說是自研,背後還是美國人在大力支持。1983年代號為「安翔計劃」的自製國產三代機計劃正式開啟,對於三代機的研發,我國臺灣省可以說是一片空白,但有了多年在航空方面的積累,加上美國的無限制技術支持,安翔計劃開展的十分順利,整個計劃的思路也是十分清晰,共分為四個子項目分別研發飛機的氣動、航電系統、發動機系統以及武器系統(空空飛彈)。

臺灣省F-5E


曾有人說IDF戰機是一架披著三代機外衣的二代機,實際上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IDF無論從設計初的任務定位再到後來服役後的總體水平,其都是一款不折不扣的三代機。我國臺灣省要求新三代機擁有極強的機動性能,能夠執行緊急升空攔截、超視距空戰以及空空飛彈發射後不管的能力、採用先進的電傳及航電系統等等,這些都是典型三代機應當具備的。

IDF「經國號」

首先是氣動方面,其實從IDF整體外觀上我們能看到很多F-16以及F-5的影子,而這也是臺灣省多年使用美制戰機而造成的一種必然。IDF採用了當時非常流行的邊條翼正常式布局,肋部進氣,翼身融合設計雙發單垂尾。而這些都是擁有極高機動性能三代機的典型設計。IDF的進氣道設計也頗有講究,這種固定式正激波進氣道在大迎角進氣時性能較好,但在超音速機動時這種設計會增大阻力,嚴重影響發動機的效率。

作為子項目之一的發動機系統,一直以來都是IDF被人們所詬病的焦點。由於臺灣省從來沒有獨自研製渦扇發動機的經驗,而此時想要設計一款滿足三代機性能要求的先進渦扇發動機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一點則要仰仗美國。為了確保研製進度,發動機的研製採用了國際合作的模式。航發中心與美國加雷特公司合作,在民用TFE-731發動機的基礎上研發一款高性能的軍用渦扇發動機,也就是後來上機的TFE-1042。

不知道是美國人有意為之還是無心之舉,TFE-1042採用了後來被逐步淘汰的離心式高壓壓氣機,這種壓氣機由於直徑問題極大限制了發動機的性能,單臺推力僅有42千牛,這導致IDF不得不將原本單發的設計改為了雙發,嚴重影響了飛機的性能。但除了推力不足,TFE-1042的其他性能還是不錯的,採用全權數字電子發動機控制系統,使IDF的加速性能甚至超過了幻影2000。

最後我們來說說IDF的航電及武器系統,相比於氣動和發動機的糾結,IDF在航電和武器系統的設計上顯然要順利的多,畢竟我國臺灣省憑藉多年在航空和電子工業摸爬滾打出來的經驗也是不容小覷的,而且航電系統的限制要比武器和發動機要小得多,秉持著能進口就不自研的原則,航電系統基本上能進口的都是進口的。

IDF 具備十分先進的航電系統, 裝有一臺多功能抬頭顯示器, 座艙有兩臺多功能顯示器, 能顯示導航, 通信, 雷達和武器信息等, 一套 H423 型雷射陀螺慣性導航系統, 能為飛機提供準確的導航, 而且能為飛機的火控系統提供攻擊所需的導航資料。IDF 還裝有雷達警告接收機和電子對抗裝置。而其中唯一可以算的上是自研的就是由美制APG-67 改良而來的「金龍-53」型脈衝都卜勒雷達,可以同時對10個目標進行跟蹤。

在武器系統上,對於我國臺灣省而言只有自研這一條出路,想要進口幾乎是不可能的。但這個自研也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自研,該項目中的兩款飛彈都是以臺灣省空軍現役的美制飛彈為基礎仿製研發的,其中天劍-1型是以美制AIM-9P為藍本設計的紅外製導空空格鬥飛彈,天劍-2則是以AIM-7麻雀為基礎研發的一款中距制導飛彈。總的來說基本滿足了IDF和臺灣省空軍的使用需要。

IDF上的物件幾乎都是當時最先進的,這也導致IDF的價格始終居高不下,在當時就達到了近2600萬美元的單價,而性能卻和幻影2000以及美國F-16存在不小的差距。各種先進設計與系統的結合最終也並沒有達到1+1大於2的效果。

在文章的結尾,筆者還是要對IDF進行一下客觀的評價。首先IDF從本質上應當屬於中國民族航空工業的結晶,也是中國人自行研發的首款真正意義上的第三代戰機,雖然其在性能上存在一些缺陷,但在當時IDF的整體性能肯定是屬於亞洲前列的,水平甚至要超過前蘇聯的米格-29,某些點也達到了F-16A的水準。但這其中也有部分原因是在一些設計和技術上受到了美方的一定限制,導致其真正設計水平沒有得到完全發揮。

幻影2000


總的來說,IDF最大的問題從來不是經常被詬病的發動機,而是眼界的問題。在IDF之後我國臺灣省再沒有研製一款新的戰機,本該在200架以上的IDF訂單也因為後續進口了幻影2000和F-16後最終僅生產服役了100餘架後就戛然而止了,而後臺灣省面臨了多次大規模的航空人才流失,許多技術人員甚至跑到韓國參與了T-50的設計研發。這對於臺灣省和中國而言都是巨大的損失。

IDF本可以做的更優秀。

相關焦點

  • 臺灣IDF戰機——第一款亞洲人自主研發的三代戰機
    這幾天,一款臺灣老舊三代機登上了熱搜榜,據觀察者網9月20日報導,臺軍2架自製IDF戰機也就是經國號戰機攔截殲16戰機時
  • 蔡英文呼籲國機國造 臺灣計劃自己生產66架高教機
    蔡英文稱,除完成新式高教機的自研自製任務外,她同時期許能完成另外兩項核心任務:一是「重新厚植臺灣的航天工業人才鏈」,過去一段時間,由於島內航天產業欠缺發展空間,有經驗的人才不是遭他人挖角,就是即將屆齡退休。二是「加強產業的連結,國防建設一定要跟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她透露,新當局上臺後,臺灣「中科院」科研預算增加21%。
  • 「獵鷹」高教機曝光已服役 未來殲20不再缺好的飛行員
    教練-10高級教練機,由中航工業洪都集團研製,內部代號為L-15「獵鷹」,2006年首飛成功,是由國家立項研製的新一代先進高級教練機。因此這就造成了,現階段的我國空軍,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同時裝備有二代機(殲-7系列)、三代機(殲-8II系列)、四代機(殲-10、殲-11系列)和五代機(殲-20)的國家,沒有之一。
  • 國產教練機發展簡介
    圖為殲教-71982年為了給解放軍裝備先進的噴氣初級教練機,洪都集團公司成立了教練機方案組。1986年,我國決定與巴基斯坦合作研製教-8。巴基斯坦方面投資了25%,並負責生產前機身等部位。同時為我國航空工業引進了國外技術,開創了我國走國際合作之路研製先進飛機的先例。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國內對於教練機的需求後, 教-8成功出口到巴基斯坦、緬甸、尚比亞、納米比亞等國家,成為這些國家的教練機或低配對地攻擊機。
  • 中國海軍新型高教機開始列裝
    根據此前的報導,作為中國航空工業的明星機型,該機有明顯的第三代戰鬥機特徵,採用了邊條翼氣動布局高度翼身融合體結構,以及數字式飛控系統和基於開放數據總線技術的綜合航電系統,操縱敏捷,大迎角機動性強,能充分滿足第三代戰鬥機飛行員的戰鬥入門訓練和戰術基礎改裝訓練,設計壽命較長,具有很高的訓練效費比。
  • 六代機時代已經到來?全球首款罕見戰機曝光,美俄:惶惶不安
    儘管現如今F-22的誕生已經過去了30年,早已不是「空中霸主」般的存在,但在空軍領域依然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美國F-22和中國殲-20,誰勝誰負?要知道,從第一架F-22戰鬥機正式服役至今,已經有15年的時間,五代機的全球普及也是近幾年才開始,而五代機成熟的製作技術全球也僅有兩國擁有,就是美國和中國。
  • 三代機飛行尖子「反哺」二代機部隊!一個大膽的決定實現了「雙贏」
    時任師長王燕崎提出一個大膽設想:能否讓部分三代機飛行尖子回二代機部隊任職,實現人才回流「反哺」。  機關調研發現,三代機飛行員經過短期恢復性訓練,能迅速勝任二代機,但「反哺」無經驗可循,擔憂不可避免。  戰鷹翱翔長空,需要礪練翅膀,更需謀局列陣;祖國廣袤天空,需要新戰機飛行員,更需要遂行多型戰機作戰和指揮的飛行人才方陣。
  • 臺時隔30年重啟一計劃:這是要向大陸攤牌
    據悉,「中科院」擔任臺「國造」高教機計劃的承包商,將與島內唯一的軍機製造商漢翔航空工業合作,以漢翔先前生產的「經國號」戰機(IDF,全名Indigenous Defence Fighter,意為「自製防禦戰機」,因為故障率高被戲稱為「I don’t fly」——觀察者網注)為原始設計。
  • 全球首款六代機傳來捷報,飛行速度是殲20兩倍,發動機比美俄先進
    眾所周知,美國的F-22是全球首款五代機,它服役至今已經有將近15年的時間,很多國家都在蠢蠢欲動,想要在美國六代機問世之前率先研製出全球首款六代機,然而實際情況是,截至目前,真正研製出第五代戰鬥機的國家都沒有幾個,因此很多國家只能通過進口的方式獲取五代機,這讓一些國家很不甘心,於是就想出了「彎道超車」的辦法,沒有五代機不要緊,直接建造六代機。
  • F4服役49年後,日本二代機全部退役,我們的七爺八爺啥時候退呀?
    這意味著,日本航空自衛隊的二代機全部退役,以後就只剩下F-15J/DJ、F-2和F-35三種戰鬥機,空自全面進入四代和五代戰鬥機時代。但是與此同時,解放軍空軍至今還裝備有大約500架左右的殲-7、殲-8系列戰鬥機,大約佔當前我國戰鬥機總數的四分之一。
  • 從殲-1到殲-20:中國戰機蓽路藍縷70載……
    (一)殲-1(具體來說應該叫做殲教-1)該機為我國自行設計、生產的第一款噴氣式飛機(注意,它是首款噴氣式飛機,不是戰鬥機!殲-5的定型時間更早,但它是一款仿製型戰機),由瀋陽飛機製造廠研製,研發時間為上世紀50年代,首飛時間為1958年。
  • 我國周邊又有新對手!韓國國產五代機下線,自認比殲20還強
    韓國的五代機KF-X採用了目前最先進的隱身塗料,號稱國產化程度較高,相比F-22擁有更先進,是目前亞洲最先進的五代機,要強於殲-20、蘇-57。但其實背後一直離不開美國的幫助,其氣動設計就吸收了美國F-22、F-35的優點,還有很多關鍵技術都來自美國等西方國家,韓國國產五代機整體水平實在一般。
  • 新一代高教機大比拼
    中國L-15、義大利M-346、俄羅斯雅克-130、韓國T-50這四款高教機還真如「兄弟」一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採用常規布局、兩側進氣和邊條翼設計,都針對21世紀的先進戰鬥機提供高級教練服務,都可以改裝為輕型攻擊機。由於性能不分伯仲,本文將脫離具體性能參數,而著重對L-15、M-346、雅克-130、T-50這四種高級教練機從品牌、發動機和成熟度、性價比等幾方面進行一場大PK。
  • 【逆火】世界最弱的五代機?韓國這步棋走的非常高明,英法都做不到
    隨著中美俄三家的5代機相繼服役,自然就有很多自認為實力不錯的國家坐不住了。
  • 全球首款六代機浮出水面,極速是殲20兩倍,美俄都羨慕
    全球首款六代機浮出水面,極速是殲20兩倍,美俄都羨慕當人們還沉浸在五代機帶來的震撼時,早有大國高瞻遠矚,將六代機項目的研發計劃提上了日程。殲20作為我們國家最先進的重型雙發隱形戰機,以其絕對的性能水平躋身於世界五代機前列,令不少國家仰慕。隨著未來戰場形勢的演變,制空權成為了世界各國首當其衝提升的重要領域。
  • 解放軍最強高教機到底是誰?一張圖片暴露了太多秘密
    圖為網上曝光的中國教練9高教機的照片【諸葛小徹軍情觀察第507期】近日,網上曝光了一張國產教練9高教機的圖片,從中可以看到,這款高教機已經批量裝備解放軍,在世界高級教練機史上,有數據顯示,JL-9「山鷹」高級教練機的起飛速度為250-270千米/小時,起飛滑跑距離在500米以內,飛行航程達到1600千米,攜帶副油箱後甚至能達到2500千米。這在各國教練機中都是不錯的數據。作為新一代高級教練機,JL-9「山鷹」配備了先進的綜合航電系統,比如「山鷹」駕駛艙內的人機界面,各種航行數據都能在液晶顯示屏上清楚顯示,一改過去的教練機基本靠儀表顯示的弊端。
  • F-35不要了,韓國怒砸74億美元,自研五代機年底上天
    而這一傾銷就是幾十年。然而就在不久之前,美國和小弟之間牢不可破的軍火默契似乎有裂痕出現。北京時間6月11日,據「防務世界」網站報導,韓國國產第五代戰鬥機KF-X將於今年年底完成首架原型機的總裝。而KF-X項目也是韓國曆時19年的自研武器項目,如果KF-X年底順利上天,那意味著韓國也將擁有5代機。
  • 一周軍評|從美國F-15X扯皮看三代機在未來空軍中的地位
    中國空軍能否從中獲得一些經驗和教訓,對我軍正處於「當打之年」的三代機機群未來的發展建設又有什麼啟示呢?F-35、F-35更多的F-35!如今的第三代戰鬥機,恰恰是戰鬥機這種武器真正進入成熟階段的一種產品,人類在研製出第三代戰鬥機之後的幾十年裡,空氣動力學、航空動力等領域已經不可能再像之前一樣取得革命性的進步,這也是這一代飛機可以一直活躍到21世紀的根本原因。這和戰後第一代主戰坦克至今還可以通過改裝得到相當不錯性價比(比如出口孟加拉的VT-3坦克)的道理是一樣的。
  • 手握良「機」:這屆三代機新飛行員,剛畢業就能玩空地引導打擊
    雖然在2016年規劃時就預計到,既然未來幾年部隊將迎來「新機集中改裝」,那就必然有一些部隊需要換裝被新機換下來的「半老不新機」;但當時預計的是,隨著「山鷹」、「獵鷹」高級教練機批量列裝飛行學院,新飛行員到部隊後可以很快上手,所以屆時「半老不新機」的改裝,基本只需滿足現有那些二代機飛行習慣較重的老飛行員改裝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