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轉飛行圈,帶你去飛行
6月2日我國臺灣省航空部門對新型高級教練機進行了地面滑行試驗,引發了島內民眾的普遍關注。該機是由漢翔航空負責主要研發,以國產IDF戰機為基礎改裝的高級教練機,初步命名為「勇鷹」,計劃於下半年進行首飛,距離真正服役還需要很久。那麼IDF到底是一款什麼樣的飛機,其性能究竟如何呢?
臺灣省新一代高教機「勇鷹」
說起IDF我們還要從它坎坷的經歷說起,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臺灣省空軍普遍裝備的F-5和F-104等戰機已經很難滿足作戰需要,按照慣例此時臺灣省從美國購買F-16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但由於種種原因,美國單方面否決了這項採購合同,有錢不賺美國人自然有自己的考量。最終走投無路的臺灣省高層,不得不放棄幻想,決定自研國產三代機。
F-104
其實說是自研,背後還是美國人在大力支持。1983年代號為「安翔計劃」的自製國產三代機計劃正式開啟,對於三代機的研發,我國臺灣省可以說是一片空白,但有了多年在航空方面的積累,加上美國的無限制技術支持,安翔計劃開展的十分順利,整個計劃的思路也是十分清晰,共分為四個子項目分別研發飛機的氣動、航電系統、發動機系統以及武器系統(空空飛彈)。
臺灣省F-5E
曾有人說IDF戰機是一架披著三代機外衣的二代機,實際上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IDF無論從設計初的任務定位再到後來服役後的總體水平,其都是一款不折不扣的三代機。我國臺灣省要求新三代機擁有極強的機動性能,能夠執行緊急升空攔截、超視距空戰以及空空飛彈發射後不管的能力、採用先進的電傳及航電系統等等,這些都是典型三代機應當具備的。
IDF「經國號」
首先是氣動方面,其實從IDF整體外觀上我們能看到很多F-16以及F-5的影子,而這也是臺灣省多年使用美制戰機而造成的一種必然。IDF採用了當時非常流行的邊條翼正常式布局,肋部進氣,翼身融合設計雙發單垂尾。而這些都是擁有極高機動性能三代機的典型設計。IDF的進氣道設計也頗有講究,這種固定式正激波進氣道在大迎角進氣時性能較好,但在超音速機動時這種設計會增大阻力,嚴重影響發動機的效率。
作為子項目之一的發動機系統,一直以來都是IDF被人們所詬病的焦點。由於臺灣省從來沒有獨自研製渦扇發動機的經驗,而此時想要設計一款滿足三代機性能要求的先進渦扇發動機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一點則要仰仗美國。為了確保研製進度,發動機的研製採用了國際合作的模式。航發中心與美國加雷特公司合作,在民用TFE-731發動機的基礎上研發一款高性能的軍用渦扇發動機,也就是後來上機的TFE-1042。
不知道是美國人有意為之還是無心之舉,TFE-1042採用了後來被逐步淘汰的離心式高壓壓氣機,這種壓氣機由於直徑問題極大限制了發動機的性能,單臺推力僅有42千牛,這導致IDF不得不將原本單發的設計改為了雙發,嚴重影響了飛機的性能。但除了推力不足,TFE-1042的其他性能還是不錯的,採用全權數字電子發動機控制系統,使IDF的加速性能甚至超過了幻影2000。
最後我們來說說IDF的航電及武器系統,相比於氣動和發動機的糾結,IDF在航電和武器系統的設計上顯然要順利的多,畢竟我國臺灣省憑藉多年在航空和電子工業摸爬滾打出來的經驗也是不容小覷的,而且航電系統的限制要比武器和發動機要小得多,秉持著能進口就不自研的原則,航電系統基本上能進口的都是進口的。
IDF 具備十分先進的航電系統, 裝有一臺多功能抬頭顯示器, 座艙有兩臺多功能顯示器, 能顯示導航, 通信, 雷達和武器信息等, 一套 H423 型雷射陀螺慣性導航系統, 能為飛機提供準確的導航, 而且能為飛機的火控系統提供攻擊所需的導航資料。IDF 還裝有雷達警告接收機和電子對抗裝置。而其中唯一可以算的上是自研的就是由美制APG-67 改良而來的「金龍-53」型脈衝都卜勒雷達,可以同時對10個目標進行跟蹤。
在武器系統上,對於我國臺灣省而言只有自研這一條出路,想要進口幾乎是不可能的。但這個自研也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自研,該項目中的兩款飛彈都是以臺灣省空軍現役的美制飛彈為基礎仿製研發的,其中天劍-1型是以美制AIM-9P為藍本設計的紅外製導空空格鬥飛彈,天劍-2則是以AIM-7麻雀為基礎研發的一款中距制導飛彈。總的來說基本滿足了IDF和臺灣省空軍的使用需要。
IDF上的物件幾乎都是當時最先進的,這也導致IDF的價格始終居高不下,在當時就達到了近2600萬美元的單價,而性能卻和幻影2000以及美國F-16存在不小的差距。各種先進設計與系統的結合最終也並沒有達到1+1大於2的效果。
在文章的結尾,筆者還是要對IDF進行一下客觀的評價。首先IDF從本質上應當屬於中國民族航空工業的結晶,也是中國人自行研發的首款真正意義上的第三代戰機,雖然其在性能上存在一些缺陷,但在當時IDF的整體性能肯定是屬於亞洲前列的,水平甚至要超過前蘇聯的米格-29,某些點也達到了F-16A的水準。但這其中也有部分原因是在一些設計和技術上受到了美方的一定限制,導致其真正設計水平沒有得到完全發揮。
幻影2000
總的來說,IDF最大的問題從來不是經常被詬病的發動機,而是眼界的問題。在IDF之後我國臺灣省再沒有研製一款新的戰機,本該在200架以上的IDF訂單也因為後續進口了幻影2000和F-16後最終僅生產服役了100餘架後就戛然而止了,而後臺灣省面臨了多次大規模的航空人才流失,許多技術人員甚至跑到韓國參與了T-50的設計研發。這對於臺灣省和中國而言都是巨大的損失。
IDF本可以做的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