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反哺:如鳥雛長大,銜食哺其母。《初學記》曰:「雛既壯而能飛兮,乃銜食而反哺。」
能遂行多機型作戰任務的飛行員緊急編隊出擊。劉應華攝
在西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師,「反哺」是他們近年來潛心創新探索的飛行員循環交流成才模式,即打破以往「從二代機部隊向三代機部隊單向輸送骨幹」的成才模式,選拔三代機飛行尖子回二代機部隊任職,用先進理念「反哺」二代機部隊,走活「人才儲備與戰鬥力提升」雙贏的路子。
陽春三月,該師踏著改革強軍鼓點的探索紮實激越:東海之濱,三代機尖子飛行員再駕二代戰機,帶領團隊巡弋海天;雪域高原,一批年輕飛行員剛完成三代機改裝,便飛上高原接受新的礪練……「煅造隨時凌空出擊遂行多機型作戰和指揮任務的飛行人才方陣」,是他們的執著目標。
藍天聚焦
飛行「尖子」單向輸送成為打贏「瓶頸」
試航藏北高原、亮劍東海前沿、奪魁空軍賽場……走進該師,記者發現,這支深處西南腹地、裝備並不算先進的飛行部隊,近幾年屢獲佳績,戰鬥力快速提升,創造多項空軍高原飛行史上的「首次」,湧現了空軍唯一三奪「金頭盔」的「80後」飛行團長蔣佳冀,「鍛造空軍一流精銳之師」成為官兵共識共為。
能駕馭多機型戰機遂行任務的飛行員在雪域高原實施武裝警巡。劉應華攝
「一流」的底氣源自哪裡?人才!
「人才是強軍之本。」正如該師政委廖應賓所說,「我們聚焦強軍目標培養人才,各行各業特別是飛行員群體成長邁入良性發展軌道,為戰鬥力成長提供了可靠支撐。」
然而,就在幾年前,因為人才,該師兩度遭遇「滑鐵盧」——
2009年,師三代機團首次參加空軍體系對抗。面對複雜戰場,飛行員像日常訓練一樣「按流程飛」,被對手輕鬆「獵殺」。參戰的有不少40歲以上飛行員,理念與技術趨於保守。
一年後,二代機團參加空軍突防突擊考核,參賽的大都是剛完成改裝的新飛行員。因賽前接到兄弟單位事故通報,他們為保安全提升最低高度,編隊成了地面火力網的「活靶子」……
兩個團隊,兩次失敗,原因均指向飛行員結構層次!
師黨委高度重視,相關部門通過調查交流發現,因三代機飛行員必須由從二代機部隊選拔培養,「單向輸出」現弊端:
二代機團長期輸出優秀飛行員,骨幹力量出現較大缺口,戰鬥力成長受到制約;三代機團人才積壓,一些年輕飛行員錯過了任職成長的「黃金時期」……
「高地」與「窪地」並存,人才資源缺乏流通,一潭「死水」怎會有生機?
變革迫在眉睫。時任師長王燕崎提出一個大膽設想:能否讓部分三代機飛行尖子回二代機部隊任職,實現人才回流「反哺」。
機關調研發現,三代機飛行員經過短期恢復性訓練,能迅速勝任二代機,但「反哺」無經驗可循,擔憂不可避免。
戰鷹翱翔長空,需要礪練翅膀,更需謀局列陣;祖國廣袤天空,需要新戰機飛行員,更需要遂行多型戰機作戰和指揮的飛行人才方陣。
「以『反哺』盤活資源,打通人才培養『梗阻』,推進戰鬥力成長。」師黨委深思熟慮後決定,「縱然有諸多未知風險,只要精心設計、穩妥把控,一定能探索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創新探索中,該師形成了能遂行多機型作戰和指揮任務的飛行人才方陣。劉應華攝
突破思維定勢,搞好頂層設計。他們設定「人才搭配合理、能力素質互補、整體優勢增強」的「反哺」總體原則,提出「先試點、後推廣、先定標準、後定人頭,積極嘗試、科學穩妥」的思路,目標鮮明堅定:以循環交流推進戰鬥力成長,以戰鬥力成長檢驗促進循環交流。
那一年,三代機團訓練尖子、副大隊長于濤,作為首批唯一一名「反哺」飛行員,走上了某二代機團飛行大隊長的崗位。
改革創新
新型培養機制在探索中不斷完善
一項新的機制,從初試到完善,免不了磕磕碰碰。現任副團長的于濤,談起當年「吃螃蟹」,仍然記憶猶新。
「恢復技術是第一關。」相比二代機,三代機更加智能,操作更加便捷。就如俗話所說,由奢入儉難。于濤從熟悉機上設備開始,背記理論數據,進行座艙實習,很快找回當初的感覺,迅速實現單飛。
從三代機飛行員到二代機大隊長,改變的不僅僅是裝備,更是職責和理念。在帶教新改裝飛行員時,于濤發現幾名飛行員進步緩慢。經談心了解到,他把帶三代機新員的方法放到二代機,沒考慮到年輕飛行員的基礎和接受能力……
師長陳暉帶領官兵在雪域高原帶頭駕機升空,勇闖禁區,開闢新航線。劉應華攝
從注重作戰,到注重基礎;從自主準備,到手把手教。于濤改變策略,把每個知識點、風險點一招一式掰開耐心講解,並主動向老教員和團領導請教,逐步掌握了組訓流程和管理特點。半年後,他所帶的新員全部順利改裝。
「反哺」一年後,他隨該團參加空軍突防突擊競賽型考核,奪得個人第三的佳績,團隊更以突擊第一、突防第二的好成績,走在了空軍二代機部隊前列。
隨後幾年,該師科學把控節奏,又先後遴選10餘名飛行尖子「反哺」二代機團,不斷探索完善機制——
選哪些人「反哺」?每年一季度,軍訓和幹部部門共同研究,圍繞考核成績、發展潛力等「四項指標」,按照計劃控制、機關考核等程序,挑選完成了二代機長機培養和三代機教員培養的骨幹飛行員。他們熟悉兩型戰機組訓方法,崗位變化調整適應能力強。
如何處理「反哺」與任職的問題?師軍訓科長楊興強介紹,他們反覆調研,將「反哺」人員任職起點調整至副職崗位。既給他們留出足夠時間適應新機型、融入新團隊,又讓其與二代機「本土」飛行骨幹站在同一起點公平競爭。
「反哺」並不代表必須任職。翻閱資料,記者發現,李桂林、王穎兩名三代機飛行員便是以普通飛行員身份充實二代機部隊骨幹隊伍。一年後,新骨幹培養成熟,兩人又回到了三代機團,投身高原駐訓、體系對抗等重大任務。
骨幹力量被輸出,三代機團怎麼「出成績」?師黨委認為,打仗依靠團隊,戰鬥力成長不能寄託於個別尖子。在空軍各項競賽性考核中,他們將實戰能力錘鍊放到首位,放手讓年輕人參加重大任務,在硝煙中成長……
「改革創新總會有不盡人意之處。」師長陳暉坦言,一天,一名「反哺」骨幹敲開他的家門,這名從未因個人問題找過領導的老飛行員不為別的,只想參加空軍三代機對抗空戰競賽性考核。
「反哺」飛行員在二代機團都是「挑大梁」的骨幹,怎能放下部隊說走就走?
目前,該師已形成初步解決思路:讓部分「反哺」飛行員經過鍛鍊再次回到三代機團,使人才資源進一步流通;給予「反哺」飛行員三代機年度訓練指標,以保持技術。
「方法是否可行?會有什麼矛盾困難?還需要進一步探索論證。」陳師長如是說。
矚目戰場
遂行多機型作戰指揮的空中「尖刀」礪練成長
去年底,剛完成三代機改裝不久的飛行員張波,又「反哺」到某二代機團擔任飛行大隊長。
說起來,張波2012年起就報名改裝三代機。由於任務安排,一直未能如願。2014年機會終於來了,但他已在二代機團任大隊長。改裝,意味著職務「原地踏步」,甚至與很多機會失之交臂。但張波權衡再三,依然堅持當初的選擇。
「未來作戰對戰機要求越來越高,會駕馭先進裝備才能隨時為祖國而戰。」張波回答堅定。他的選擇是如今絕大多數二代機飛行員的選擇。
「反哺」模式盤活了人才資源,更夯實了戰鬥力標準:
人才積壓的緩解使三代機團不再背「論資排輩」的包袱,新老飛行員同樣標準、同臺競技,團領導中不乏「80後」飛行員。
而張波所在二代機團的團領導、大隊長均都有三代機飛行經歷。團長劉曉鵬是空軍首屆「金頭盔」獎獲得者,曾赴異域參加中外聯訓,他時刻牢記使命:「用實戰理念、先進流程『滋養』老部隊。」
該師飛行員在複雜氣象條件下展開訓練。劉應華攝
去年深秋,該團執行某高風險實戰科目試訓。擔綱任務的正是一批「反哺」骨幹飛行員,他們探底裝備極限性能,為2016年全員訓練「探路搭橋」。
探索中,這支二代機團隊越來越有三代機部隊的影子:
培養新員不再「精確複製飛行軌跡」,而是講清楚每個動作的戰術背景和實戰意義,觀看三代機自由空戰復盤視頻,讓他們腦中始終有戰場;飛行訓練不再「保姆式」帶教,而是借鑑三代機「自主準備」「自主空戰」等理念,適當放鬆「束縛」,讓飛行員在自主飛行中不斷總結提高……
「最大限度縮短了與戰場的距離。」對此,三代機飛行員呂圩天深有感觸。去年底,他經過層層選拔,代表團隊參加了空軍對抗空戰競賽性考核。完成新機改裝一年就能參加空軍級競賽,與他改裝二代機時就耳濡目染三代機戰法理念息息相關。
打通人才培養「梗阻」,藍天鷹陣向戰場走來。近年來,該師煅造了大批勝任兩型戰機作戰和指揮的飛行骨幹,出色完成數十項重大任務,連續13年保持「軍事訓練一級單位」。
「若再改裝新戰機,我們能快速成軍;若有戰事,我們有豐富的人才資源保障打贏。」陳暉師長躊躇滿志。目前,他又率領剛完成新戰機改裝的飛行員飛上雪域,展開新一輪礪練探索。
飛行員們無論是上高原、入戈壁、下海疆,南徵北戰,始終以忠誠敬業、團結協作、勇猛頑強、精武善戰的團隊精神鍛造一流的精銳之師。劉應華攝
中國空軍網
郵箱 | kj81cn@163.com
快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