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款臺灣老舊三代機登上了熱搜榜,據觀察者網9月20日報導,臺軍2架自製IDF戰機也就是經國號戰機攔截殲16戰機時,不料被解放軍戰機「反包圍」...
其實,IDF也曾是亞洲航空業的巨星!
亞洲人自研的首款三代戰機並不是中國殲10,也不是日本的F-2,恰恰是新聞的主角,IDF經國號戰機!
IDF
IDF戰機的研發歷史由來已久。
自70年代末期以來,臺灣空軍老舊戰機的更新一直受到挫折,最初中意的 F-16A/B 美方拒絕出售,連專為出口發展的低檔戰機F-20虎鯊,也因1982年的八一七公報而落空,美國軍售前景不明,對岸當局只能寄希望於「自研」戰機,幸好臺灣當時經濟狀況不錯,支持項目修成正果,而同期海峽左岸的政策是「軍隊要忍耐」,戰機技術水平遠不如右岸。
1994年12月28日臺中市清泉崗第427聯隊第8中隊IDF戰機舉行成軍儀式,該中隊也成為亞洲第一支成軍的自製第三代戰機中隊。
IDF戰鬥機(英文:Indigenous Defence Fighter,又稱:自製防禦戰機),是臺灣設計開發的一種輕型超音速噴氣式戰鬥機,具備視距外作戰能力,針對目標為解放軍當年大量裝備的殲-7、殲-8戰鬥機和對地攻擊飛機,力求在質量上取得優勢。
IDF又俗稱為「經國」號戰鬥機,用以紀念蔣經國。1983年開始研製,1988年12月10日定型,1994年服役,別名F-CK-1戰鬥機。
原先臺灣空軍訂購了250架IDF戰機,但由於向美國採購150架F-16,和向法國採購60架幻影2000-5的兩筆噴射戰鬥機交易最終實現,1991年將採購數量縮減為130架。生產工作規劃自1992年始至1999年生產線終止,共計8年度平均以每月4架產量生產。
日本三菱的F-2戰機
殲-20
亞洲第一款三代機由臺灣研製,亞洲首款四代機、五代機都由大陸實現首飛,希望我們中國人在晶片和艦船發動機等領域也取得突破,早日摘下這兩顆工業皇冠上的明珠!
謝謝您的關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