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諸葛兵
只做優質軍事內容,讓你獲得軍事知識,充實軍迷每一天,一萬期的長徵路。
為了兌現小兵兵在往期文章中對粉絲的承諾,咱今天就來聊聊兔子和鷹醬家航空發動機的那點事兒~
作為工業明珠的航空發動機發展至今,飛機發動機單純的橫向性能對比,已經無法代表最主流的發展趨勢。
況且真把枯燥繁雜的數據圖表給大家拿出來,不方便大家理解,也沒什麼可讀性,所以今天胖兵選擇了一個不同的角度。
2018年的珠海航展,殲-10B TVC(Thrust Vector Control - 矢量控制噴管)表演機,之所以能超越殲-20掛彈開艙成為人氣之王,就是因為安裝了國產矢量噴管,並作出了代表性的眼鏡蛇、J-Turn、落葉飄等特有動作,彌補了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
▲2018年的珠海航展殲-10B TVC做眼鏡蛇機動瞬間
推力矢量,毫無疑問是當前最為尖端的航發配套技術之一。
它能夠實現推力方向,與發動機軸線方向的偏離,並輔助甚至取代傳統氣動舵面的控制,可有效提高戰機的超音速巡航、過失速機動、短距起降等能力,是五代機達成超機動性的理想標配。
▲矢量發動機這個詞並不準確,因為實現推力矢量靠的是噴管
實現這項技術的重中之重,就是矢量噴管。
而工程師們為了將它從走偏門的特殊概念,轉變為代表未來主流的成熟裝置,足足花了數十年。
許多人都認為,最早使用矢量噴管的飛機是英國霍克·西德利公司,於20世紀60年代研製的「鷂」式攻擊機。
但這種說法並不準確。
▲英國「鷂」式攻擊機
它的確是第一種具備VTOL(垂直起飛/著陸)能力的制式戰機,但最早使用矢量噴管的,卻是更早誕生的美國的YA2F-1。
▲誕生於冷戰時期的YA2F-1
也許你從未聽聞過YA2F-1這個名字,但你一定知道《紅色警戒2》中盟軍的「入侵者」戰機。
沒錯,遊戲中「入侵者」戰機的現實原型,就是同名的A-6「入侵者」攻擊機,而這個YA2F-1就是A-6攻擊機的原型機。
它由海航機大廠格魯曼(吊打零戰的F6F「地獄貓」就出自該廠),應美國海軍全天候重型艦載攻擊機的要求專門研製。
▲美國A-6攻擊機
A-6攻擊機曾是美國航母的標配,但美國海軍有要求它可以短距起降。
於是格魯曼的工程師在機身超重、初始設計又很難修改的情況下,十分大膽的給普惠J52發動機安裝了可朝下偏轉23°的矢量噴管,變相補足短距起降時的推力需要。
▲YA2F-1的矢量噴管
雖然這項設計最終因發動機性能不足等原因未被採用,但它卻提供了一種平衡起飛載重與起降距離的新思路。
也就是說,最早的推力矢量技術是用來縮短起飛距離的。
而「鷂」式所使用的「飛馬」(這名字聽起來有點奇怪)噴管,和雅克-38所使用的R27-300都是這種思路的延伸。
只不過它們用了更先進可靠的設計方案,完善了格魯曼的突發奇想,並將短距起飛概念推進至垂直起降的新高度。
▲專為明斯克載機巡洋艦設計的雅克-38,其獨特的升力布局啟發了後來的雅克-141乃至F-35
現如今,以縮短起飛距離、弱化場地限制的推力矢量技術,應用範圍則是以航母艦載機為主。
傳統陸基空優機需要的則是矢量噴管帶來的機動性提升,兩者的側重點完全不同。
而人們經常提到的矢量技術一般泛指後者。
▲英國女王級航母裝備的F-35B
有些朋友可能認為在矢量俱樂部中,美國喜歡二元,俄羅斯獨愛三元。
但這只是兩國代表戰機使用的噴管類型不同,所造成的印象錯覺而已,實際上,美俄均在兩種噴管上花了幾十年進行探索驗證。
二元矢量方面,美國早期試驗過F-15 STOL/MTD、F-18 HARV,最終實用化的就是該領域的代表機型F-22。
▲ 採用二元矢量噴管的F-15 STOL/MTD
另一邊的俄羅斯曾給一架教練型Su-27UB的左發動機,安裝楔形二元矢量噴管進行測試,並命名為LL-UV(PS)。
雖然測試結果基本符合理論預期,也證明了這種噴管的實用價值,但俄羅斯的心思並不在於此。
▲兩臺發動機元量不一LL-UV(PS)
三元矢量,或者叫軸對稱矢量才是戰鬥民族所嚮往的,也是我們更為熟悉的一種矢量類型。
它具備二元矢量所沒有的全向偏轉能力。
代表機型有米格-29OVT驗證機、裝備117S的蘇-35和裝備「產品-30」的蘇-57。
當然那些我們耳熟能詳,又令人嘆為觀止的特技動作,也基本是俄系三元矢量噴管的主打花活。
當然,這並不代表美國就玩不了三元矢量,在美國空軍、NASA、洛馬、普惠等多家巨頭的強強聯合下,美國早在上世紀就通過給F-15和F-16安裝軸對稱噴管,測出了大量數據,代表機型有F-15 ACTIVE、F-16/MATV等。
▲能夠輕鬆做出眼鏡蛇機動的F-16/MATV
而我們中國的矢量噴管,是從上世紀90年代對俄羅斯的技術追蹤開始的。
一方面有未來主流技術的預研判斷,另一方面則是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初期的經濟困難時,進行清倉大甩賣讓我們看到了契機。
因此中國的矢量噴管,一開始就瞄準了三元這條線。
畢竟我們的航發產品線,還有這很濃厚的俄羅斯背景,大推的裝配體系、技術特徵都以俄系技術為基礎,不太可能重開一條新線重新研發二元矢量(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先賣個關子)。
▲國產矢量噴管特寫
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未來的矢量噴管技術就要照搬俄羅斯,畢竟我們的獨創技術已經在殲-10B TVC上得到了證明。
除了全向偏轉,國產矢量噴管的每一片葉片也可以旋轉,這是其他國家的噴管所無法做到的。
如果我們按照「只要時間和資源投入到位,就能攻克關鍵技術」的邏輯來假定。
現階段的基礎性能差距有望在未來追平,那麼中美矢量技術的區別,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二元和三元在性能、特徵上的區別了。
當然矢量噴管的選用,也並非是越先進越好,而是依據具體需要和整體設計來參考。
前文我們已經講到,美國很早就開始對兩種矢量噴管進行研發和測試,最終選用二元而非三元,就是一種優劣取捨。
▲美國的二元技術,實際上就是以F-22為代表
如果單看矢量效果,全向偏轉自然要比縱軸偏轉更好,但這不是沒有代價的。
三元矢量的操控遠比二元更複雜,還面臨著嚴峻的高溫和密封考驗。
在三元矢量技術的起步階段,工程師要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葉片的密封性不足,氣流逸散會造成推力損失和控制不穩定。
而僅這一個難題,就消耗了俄羅斯近三十年左右的時間。
▲117S是俄羅斯最先進的矢量航發,其密封技術比美國還要先進
與此同時,三元噴管的生產、維護成本也更高,控制系統也更複雜,需要噴管外側連結多根伺服杆與套環,才能完成360°同步偏轉的控制。
但二元噴管只要兩組導流板以供上下偏轉就足夠了,結構要簡單許多。
▲看看三元矢量的控制有多複雜
最關鍵的是,美國人認為三元矢量付出這些代價後,換來的性能沒有太大實際價值。
可二元矢量的優點對於美軍來說十分有價值,那就是隱身效果好。
早期F-15 STOL/MTD所使用的2D-CD二元噴口,會造成25%的推力損失,這對於每每一牛推力都十分寶貴的航空發動機來說,根本無法接受。
▲早期的2D-CD噴口,還具備反推功能
而即便是技術進步後的今天,F-22的F-119發動機,因為矢量噴管收束造成的推力損失仍在15%以上。
但它遮蔽紅外信號的效果卻十分明顯,這對於以隱形為主打性能的五代機來說至關重要。
▲F-119進行地面臺架試車
再加上美國航發的大推力獨步天下,不需要特殊的氣動設計與推力偏離,一樣可以做到超音速巡航、過失速機動等超機動特徵。
真要玩旱地拔蔥、懸空短停這種逆天機動,F-22反而吊打Su-57。
這樣看來,全向偏轉就更顯得索然無味了(推力大,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F-22表演短距起飛+旱地拔蔥
而美國空軍也認為,隱身明顯要比玩「特技」重要得多。
再加上那個年代的飛控技術所限,選擇二元也是情理之中。
但對於中國來說,二元矢量就未必那麼適用。
▲F-22的一體化控制
研發和裝配體系這個原因前文已經提到,再有就是國產航發沒有那麼恐怖的推力。
中國飛/火/推一體控制也沒有美俄那麼成熟。
這樣一來,我們的殲20要想也具備超機動性,就需要三元矢量的全向推力偏轉,配合鴨翼氣動才能才能完成。
▲國產矢量噴管從一開始就選定了三元路線,這是項目為系統服務的必然結果
至於隱身,國產矢量噴管的三層設計與交錯布置,可以封閉葉片之間的縫隙,從而降低雷達反射率,這個設計思路與F-35使用的F-135發動機相同,問題不大。
當然,如果單純從技術角度來看,隨著飛控技術、耐熱材料等配套技術的進步,三元矢量自然要更加先進和全面一些。
如果此時讓洛馬重新設計F-22,結果恐怕會完全不同。
[1] 中國航空新聞網:小管道大學問 航空發動機尾噴管——張靜嫻[3] 新浪軍事:矢量噴管技術50年前就有了 首款安裝的軍機竟是它——空軍之翼2020年,是不是統一臺灣的關鍵點?對於這個話題,原南京軍區副司令、中將王洪光的態度十分強硬,與臺灣學者展開激烈討論。想知道各位大咖的觀點嗎?掃描下方二維碼,回復「統一」查看詳情。· 今天,這群香港"醫護人員"的可恥表現載入歷史
· 聯合國是不是該搬出美國了?
· 「我們保衛武漢,請你們支援我們」,看到消息後,海外的他們都出動了!
· 重金買進24架,最強四代機蘇35和殲16有何區別?
· 印度艦載機終於交付,自豪之餘還不忘嘲諷中國:殲15隻是仿品
送禮啦!為了感謝廣大鐵友們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陪伴!鐵血網為朋友們準備了萬元大獎,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速來領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