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是矢量發動機?

2021-12-28 8號點

所謂矢量發動機是五十年代前蘇聯米格軍用飛機設計師提出的提高戰鬥機機動性能的方案,嚴格講,矢量發動機的叫法是不準確的,因為所謂矢量發動機只是改變了尾部噴管的可變性,發動機本身沒有改變,用矢量尾噴完全可以概括其定義。 矢量尾噴有兩層含義,一個是調整動力輸出大小,一個是調整動力輸出方向,當飛機需要巡航工作狀態時,可收縮尾噴以達到節約燃料增加作戰半徑的目的,當飛機進入戰鬥狀態,可通過調整改變動力輸出方向,獲得更快的反向動力提高機動性。

簡單說說矢量到底是什麼?矢量(vector)是一種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又稱為向量。一般來說,在物理學中稱作矢量,例如速度、加速度、力等等就是這樣的量。捨棄實際含義,就抽象為數學中的概念──向量。在計算機中,矢量圖可以無限放大永不變形。

1、矢量發動機的概念,與普通發動機的區別?

簡單理解就是推力方向可控。


我們知道的常規飛機發動機只能給飛機一個向前的推力,用於飛行器正常飛行;或者向後的推力(啟動反推力以後),用於飛行器劇烈減速比如降落時。

而推力矢量發動機可以為飛行器提供除了前後方向以外,其他方向的推力。


至於好處,就是第二個問題。

2、有哪些先進性?

推力矢量有多先進,我也說不準,我就稍微舉幾個例子。


冷戰時期,各軍事大國都在兇狠發展武器,這個大家都知道,有兩個比較悲劇的是英國和蘇聯。


他們倆沒像樣的航母啊,飛機進入噴氣時代以後,他們的航母不來力,不能像美帝一樣上牛B飛機,咋辦?研究短距起降甚至垂直起降唄~


於是地球上頭兩種推力矢量噴氣機誕生了,分別是英國的「鷂」Mk.50式戰鬥機和蘇聯的Yak-36技術驗證機。(誰先誰後我懶得查了,請眾卿家領會精神)


這裡總結下論點1:推力矢量技術誕生是為了使噴氣式飛機具備 短距/垂直起降 能力。

目前我們人類研究出了以下幾種垂直/短距起降噴氣機:

這醜了吧唧的東西就是YAK-36技術驗證機,注意機腹下的圓形噴口。


那玩意兒是可以轉的,垂直起降時旋轉到朝下的位置提供向上的推力幫助飛機起飛/降落,平飛時噴口向後,提供向前推力使飛機平飛。

這是美帝的AV-8B海鷂式,注意機體側面的噴口,也是可以轉到朝下的。


你可能會問,剛剛不是說這是英國的「鷂」Mk.50式戰鬥機麼?怎麼變成美帝的AV-8B了?美帝的航母不是有各種高性能噴氣機麼?


因為美帝海軍陸戰隊的直升機航母、船塢登陸艦需要啊,所以找英國買了版權,自己生產了一批,用於海軍陸戰隊空中支援,這也是後來JSF計劃要求X32B、X35B具備短距起降能力的原因。

這是著名的Yak-38鐵匠,也就是前面Yak-36的正式發展型。


從圖裡我們可以看到機身前部有兩臺小發動機,機身後部的發動機才是具備推力矢量能力的噴口,這個設計被借鑑到了F35B上。


然而這個看起來很美的設計有個巨大的缺陷,那就是在正常飛行階段,升力發動機完全是死重,嚴重降低了飛機的機動性、速度、航程、載彈量。所以這貨蘇聯也沒裝備多少,就開發了下一款叼炸天的玩意兒。


叼炸天的就是這貨,Yak-141,之所以說他叼,純粹是因為發動機叼,推力巨大,太陽系第一款能超音速的垂直起降戰鬥機,僅就速度而言,就算是美帝的F35B也得跪在他面前。(這個我也沒考證,大家領會精神,不過有傳說TG搞到了這款發動機,並且快要出貨了,注意這是傳說,不要迷信)


再後來就是F35B的故事了,這玩意兒沒啥好說的,小學生都比我背得熟。

然而說了那麼多,大家可能覺得推力矢量發動機不叼啊,這些飛機全都是些渣渣。


確實,這些飛機一點都不叼,然而太陽系有個吊打外星人的美帝,推力矢量到了他手裡又是另一番景象。


首先要出場的是美德合作搞的X-31。

由於之前的電腦模擬顯示過失速所提的敏捷性對空戰時使用機炮的影響比較大,對飛彈則完全不同。因為飛彈射擊時只有迎角限制的關係,因此模擬空戰中只用機炮作為武器,飛機之間的交戰距離一般由機炮的極限射程開始,然後快速進入機炮纏鬥。從 1993 年 11 月~1994 年,在 X-31 與 F/A-18 之間進行了一系列的模擬空戰,在 X-31 飛機不使用推力矢量技術與 F/A-18 飛機同向並行開始空中格鬥的情況下,16 次交戰中 F/A-18 贏了 12 次;而在 X-31 使用推力矢量技術時,66 次交戰 X-31 贏了 64 次。

  在與 F/A-18 的模擬空戰中 X-31 可謂大獲全勝出盡了風頭,而這些勝利都是仰仗大迎角狀態下的滾軸機動。1994 年,X-31 被轉移到美國空軍的 422 測試中隊與 F-15 和 F-16 進行空戰訓練,雖然 X-31 的超級機動性能在低速領域仍然沒有敵手,但因為 F-15 和 F-16 的推重比比 F/A-18 高出許多,因此在局勢不利的情況下,往往可以利用推重比高的優勢爬升逃逸,或者利用高度差進行攻擊。

以上我們可以知道,推力矢量技術是提高戰鬥機敏捷性最直接的手段。


然而,擾流板推力矢量存在巨大缺點就是「推力損失巨大」且因為材料問題難以用於大推力發動機(噴氣機尾焰不僅溫度高,而且有腐蝕性,雖然我並不理解尾焰腐蝕性是什麼個意思)。


這也是為什麼日本「心神」出場後遭到眾軍迷嘲笑的原因——小推力發動機配擾流板推力矢量,這TM能飛?!

於是人類點亮了新的科技樹,「矩形二元推力矢量噴口」,這個技術極大降低了推力損失,但是帶來了新的問題——體積和重量有點大。


我們先來看看毛子的產品。

這是SU27的推力矢量驗證機,你看那銷魂的菊花,目測這得重出去一噸吧……

當然,人類的救星美帝要厲害得多……


這是F-15S/MTD,雖然這個菊花看起來很協調,但和普通F-15比較,這菊花還是很大了。


後來這個技術長大了,成熟了,用到了F-22身上,是這樣的。

這是菊花張開的狀態。


這種推力矢量的設計還是會損失一些推力,但相對擾流板,已經不能叫損失了,更何況美帝發動機吊打太陽系,損失這點推力,照樣可以讓板磚超機動。


另外,矩形噴口在1.6馬赫以上不會產生額外阻力,同時會帶來一些升力,因此對於超巡的F22來說,選擇矩形二元推力矢量噴口是非常好的選擇。

但是毛子表示不服,於是推出了自己的二元推力矢量發動機,最早用在SU-37上,長這樣:

這種推力矢量技術從概念上講有點類似YAK141或者F35B的噴口,即讓整個噴管轉向,從而達到改變推力方向的目的。

它的缺點同樣是推力損失,但這個方案優點是相對比較簡單,並且推力損失可以承受。

然而慾壑難填的人類仍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更牛B的武器,僅僅二元怎麼能滿足美、蘇、中想往哪噴就往哪噴的願望呢?


於是他們又鼓搗出了新玩法——能夠360°指向的菊花。


顧名思義就是,依靠噴口葉片實現推力矢量,理論上可以指向任意方向。
它們長這樣:

這是F-16/MATV的菊花。這是F-15Active的菊花。

這是毛子的菊花,忘了用在誰身上了,我依稀記得Mig-29 OVT用的就是這種技術,雖然圖上看起來不像。

這種技術的優點在於想往哪噴就往哪噴,然而缺點挺多的,推力損失就不說了,比二元矢量損失得多,控制系統複雜。

這種矢量技術有個比較明顯的缺點,那就是偏轉角度太小,效果不太明顯。

以上就是推力矢量大致的發展脈絡,但除了垂直/短距起降以外,其他幾種技術可以說基本是並行發展,或者說是不同國家的不同路線,相互之間沒有繼承關係。只是發展快慢不同。

3、設計製造的難點?

首先是材料,我們知道,噴氣發動機尾焰溫度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高,推力矢量噴口的動作機構首先要能承受這樣的高溫,並且在高溫環境下正常活動、不變形,還要非常耐用。

其次是加工,尾噴口壓力也是非常非常非常大,在矢量噴口活動的時候如何保證不漏氣?


最後是控制,過去我們說的飛控只需要控制飛機的氣動舵面,現在加進了推力方向控制,有了推力方向控制還要加進推力大小控制,這玩意兒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反正目前國內也就成飛的飛控沒出什麼問題,放到太陽系範圍內,也只有成飛的飛控沒摔飛機,美帝、法神、沈飛在開發飛控過程中及開發完成後都摔過飛機,包括F22。然而成飛和法神還沒玩過帶推力矢量的飛控。蘇聯仍然是上個世紀的模擬信號技術,我們暫時不談。SU35SM和MIG35不清楚,SU37的矢量是手動控制……?

還有一個難點,嚴格來說不是推力矢量的難點,而是發動機的難點,那就是推力損失。

4、現在各國矢量發動機的研發和製造水平如何?

太陽系內能造推力矢量發動機的也就 美俄(前蘇)英 三國。蘇聯和英國是推力矢量發動機的先驅。只是後來英國玩不動了,只好抱美帝大腿。


這就是英國的飛馬發動機,裝在Mk.50鷂式戰鬥機(AV-8B 海鷂式戰鬥機)上。


至於前面提到的日本,那就是個笑話,看起來它用的是擾流板推力矢量是吧,其實它是這樣的……

傳說中,我國也在搞推力矢量發動機,而且是軸對稱全向推力矢量,但目前尚未出現官八股。鑑於我國的基礎工業水平,故暫未列入行列。

珠海航展前後,J20爆出了一系列清晰的飛行照片,從這些照片上看,其發動機已經具備推力矢量能力,儘管偏轉角度還非常小,但確實有推力矢量的偏轉痕跡。


當然,這仍然還不足以確定目前我國推力矢量技術的程度,畢竟J20所用發動機來源仍然存疑,目前關於俄發國發的說法都有說不通的地方。


但總體而言並不影響各國差距的判斷,即便確定J20正式裝備國產矢量發動機,也不能說明我國技術超越了誰誰誰,畢竟這是一個總體工業能力的表現,單個產品仍不足以對抗人家已經玩出來的各種花樣和產品體系。當我們的相關產品成體系、良品率大幅提高、性能質量穩定,我們就能驕傲地說『我也不是針對誰,我是說在座的都是辣雞』。

簡單來說,美帝碾壓太陽系其他國家,毛子排第二,英國……我很想給他排第三,怎奈人家自己不玩了。

美俄之間的差距,大概是7、8個中國。此論點不嚴謹,大家自行領會精神。



相關焦點

  • 【長知識】矢量發動機是什麼意思呢?是推力有方向的航空發動機嗎?
    導讀:矢量發動機,最主要的是解釋「矢量」是什麼意思。
  • 什麼!我國戰鬥機首次裝上國產矢量發動機,好使不?
    根據種種蛛絲馬跡,不少人達成共識,紛紛認定這是一臺矢量發動機。那麼,如果真如網友推測,這就是國產戰機首度裝上此類發動機,表明國產發動機的技術又有新發展,是一件大事啊!有的人可能就要問了,什麼是矢量發動機呢?在介紹它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矢量噴口吧。
  • 都是矢量發動機技術卻有大不同,玩格鬥殲10可吊打蘇35
    此前,我們已經說了殲-10B使用矢量發動機帶來的影響。不過很多人也注意到,如果不說,即便從這樣的高清圖片中我們也無法看出這是矢發。這與蘇-35上明顯的轉動機構有所不同,那麼蘇-35與殲-10B的矢量噴嘴在技術上有什麼區別呢?今天,我們再具體說說這事。
  • 中國戰機為何還不裝矢量發動機?這個問題是關鍵
    實際上,中國矢量發動機在起步方面並不算晚,早在80年代的殲-8戰鬥機上就有矢量噴管的驗證,但透露的相關資料較少。而在2018年的珠海航展上,殲10B搭載的矢量發動機驗證機做出了各種複雜的過失機動動作也顯示了中國在矢量發動機上的技術並不比國外差。
  • 中國矢量發動機技術實用化 殲20等3款戰機都會應用
    然而,由於長期以來航空工業技術薄弱,中國始終沒能成功研發一款可以匹配這些先進戰機的矢量推力渦扇發動機。「心臟病」問題成為制約中國空中力量發展的最主要瓶頸問題之一,而矢量技術又是中國研發新一代軍用渦扇發動機的主要瓶頸之一。此次曝光的航空發動機矢量推力技術實用化這一消息,對彌補中國航空工業的短板,無疑是一個重大的利好。
  • 殲10突破發動機矢量技術,沒有俄方幫忙,中國依舊能解決殲20動力
    殲-10 TVC測試中中國自主研發的國產第三代戰鬥機殲-10已經換裝了矢量推進發動機,並已經完成了首飛工作。這也意味著中國的矢量推進發動機技術,從「理論工程樣機」進入到「實際工程樣機」測試進程中,此舉也代表了中國在發動機領域進一步的深入。如果說中國自行研發的「太行」發動機證明了,不依靠俄羅斯的幫忙中國也可以研發三代機的發動機,那麼矢量噴管的測試就意味著中國正式開始擺脫俄方的幫助,自行解決四代機的動力核心的問題,畢竟實現了矢量噴管技術的殲-20,才能算的上一款真正的四代機。
  • 【漲知識】形形色色的戰鬥機發動機:矢量尾噴最讓人眼饞(組圖)
    推力矢量噴管:推力矢量技術是指發動機推力通過噴管或尾噴流的偏轉產生的推力分量來替代原飛機的操縱面或增強飛機的操縱功能,對飛機的飛行進行實時控制的技術。而矢量噴管又分為:折流板一般來說,折流板方案是在飛機的機尾罩外側加裝3或4塊可作向內、向外徑向轉動的尾板,靠尾板的轉向來改變飛機尾氣流的方向,實現推力矢量。這種方案的特點是發動機無需做任何改裝,適於在現役飛機上進行試驗。
  • 歐洲颱風戰鬥機要升級:上推力矢量發動機
    (颱風的改進升級項目之一就是EJ200發動機,新的颱風將會配備推力矢量發動機) 世界現役最好的三代半戰鬥機颱風戰鬥機項目最早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初期,在當時歐洲主要強國英國(EJ200發動機是世界現役綜合性能最高的發動機之一,但是這款發動機不具備推力矢量能力) 颱風戰鬥機第一架原型機於1994年首飛,到本世紀初期,颱風戰鬥機開始交付。
  • 俄五代機蘇-57升級矢量發動機,只為針對美國
    珠海航展上殲-10B秀了一把矢量發動機,雙十一當天殲-20開彈倉給了我們驚喜,而同樣是雙十一當天,俄羅斯也發生了一件大事。
  • 戰鬥機推力矢量技術淺談
    戰鬥機推力矢量技術是根據飛行與作戰需要,由飛控系統綜合生成指令控制發動機噴管偏轉,利用發動機推力形成需要的操縱力矩,實現過失速機動飛行,並挖掘飛機的極限飛行能力,從而顯著提高飛機大迎角下的機動性和敏捷性,實現真正意義的無憂慮操縱。同時,由於直接產生操縱力,並且推力大小和方向易變,還可以減小飛機舵面的設計負擔,實現減阻減重、提高隱身性能的效果。
  • 【發動機講堂】WS15--殲20的心臟
    我們先來看看它的簡要信息吧: 中文名 類 型WS-15 三維大推力矢量渦輪風扇發動機牌 號 總設計師渦扇15
  • 矢量噴口?今天就來講講這倆事兒!
    一時間筆者的朋友圈裡,什麼矢量噴口、眼鏡蛇機動、過失速飛行、電傳飛控都成了「熱詞」。雖然咱的確不是什麼內行,但作為「非典型性資深軍迷」,咱們不得挖一挖更深一點的東西,看出更多的門道出來麼?目前採用了矢量噴口及高推比的發動機和可靠四軸電傳飛控的戰鬥機在完成眼鏡蛇機動的過程中全程可控。可以說整個機動過程已經不是整體,而是進行了切分。
  • 眼鏡蛇機動只是小兒科:有了推力矢量,殲20戰翻F-22不是夢
    而推力矢量是提高機動性最佳黑科技,沒有之一,我們不禁要問,假如殲20也換裝推力矢量技術的話,飛機能有多少翻天覆地的變化?能不能一手搞定F22,F35戰鬥機?殲10B戰鬥機終於裝上了全向推力矢量發動機簡單一點,從中國人民的老朋友蘇27戰鬥機說起,眼鏡蛇機動就是蘇27的招牌動作,群眾津津樂道,其實這個東西華而不實,就是一個不受控的上仰自然恢復過程,飛行員在時速400公裡到過500之間平飛,飛機不帶坡度和側滑,呼啦一下將操縱杆拉到底,眼鏡蛇就起來了,起來以後飛機姿態會慢慢的自動恢復成平飛模式,不過整個過程中,飛行員必須斷開迎角限制器,否則飛機起不來。
  • 小火箭 | 人類火箭與飛機的矢量推力技術
    來自自動駕駛儀的控制指令能夠讓這些燃氣舵偏轉合適的角度,從而改變發動機噴流的推力方向。這種矢量推力技術直接、可靠、有效,以至於很多人在早期甚至把矢量推力與燃氣舵技術等同了起來。另外,V-2彈道飛彈作為人類現代彈道飛彈和運載火箭的鼻祖,很多設計都是比較優秀的。
  • 美國矢量噴管比我們強?中國這一技術,全球獨有
    ▲矢量發動機這個詞並不準確,因為實現推力矢量靠的是噴管實現這項技術的重中之重,就是矢量噴管。於是格魯曼的工程師在機身超重、初始設計又很難修改的情況下,十分大膽的給普惠J52發動機安裝了可朝下偏轉23°的矢量噴管,變相補足短距起降時的推力需要。
  • 【長知識】ws-15「峨眉」航空發動機是什麼水平?
    而我國航空發動機一直是我國工業的軟肋,我國目前能設計世界一流的隱形戰機殲20,但是卻生產不出與之匹配的發動機。近年來俄羅斯擁有成熟完整的航空發動機製造技術,在這一領域裡,俄羅斯可謂輕車熟路。目前來說,俄羅斯的航空發動機技術依然十分先進。雖然中國的國產發動機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在矢量推進系統和耐用性方面,還存在著更進一步的上升空間。
  • 中國戰鬥機矢量推力視頻曝光,場面震撼!軍迷們在珠海航展嗨翻了
    在剛剛曝光的中國自主研製的矢量推力發動機測試視頻中,一種軸對稱矢量推力噴氣發動機,展現了偏離軸線最大角度約為15-22度的矢量推力控制能力!殲10戰鬥機配備這一軸對稱矢量推力發動機,在2018珠海航展首次曝光亮相,已在網際網路上引發極大的關注。而中國矢量推力發動機展品與視頻的曝光,則給軍迷帶來極大驚喜!
  • 其實「推力矢量技術」一直在進化
    可以說,這是推力矢量技術的萌芽。「一戰」期間,英國製造了兼具偵察和轟炸功能的新式武器——九號飛艇。作為英國的首款硬式飛艇,它能夠以69千米/小時的速度飛行。這艘飛艇由4臺180馬力的活塞式發動機提供推力。硬式控制室通過轉軸操控發動機,發動機則連接著碩大的螺旋槳。通過旋轉轉軸,控制室就能夠操控螺旋槳的法線方向,最終實現推力矢量操控。
  • 殲-10B眼鏡蛇機動刷屏,我們來告訴你它到底牛在哪
    什麼是過失速機動飛行?如何才能實現過失速機動飛行?它到底牛在哪裡?科技日報一一為你解答。當日,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與中國航發聯合舉行的「殲-10B推力矢量驗證機飛行展示」媒體見面會上,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副總經理、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偉表示,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推力矢量關鍵技術的國家之一。這次飛行展示是飛發一體綜合設計與應用的典型範例,也是我國航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又一次成功實踐。
  • 中國矢量殲10B飛出「眼鏡蛇機動」和落葉飄
    在當天上午的飛行表演環節,殲-10B推力矢量驗證機接連上演「眼睛蛇機動」等高難度機動動作。該機掛載了兩個發煙裝置,表演時拉出紅煙。地面觀眾能更清楚地觀察飛機飛行。什麼是眼鏡蛇機動?眼鏡蛇機動是前蘇聯飛行員普加喬夫創造的過失速機動動作,1989年巴黎航展首次展示震驚世界。俄羅斯功勳試飛員普加喬夫創造的「眼鏡蛇」機動應該是特技飛行中最出名的一個,哪怕不是軍迷,聽到這個名字也會有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