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80-90年代,世界格局發生變化,戰爭的形態也發生變化,特別1991年的海灣戰爭,美國發動了高科技下的局部戰爭,也讓世界各個國家感到震驚,在這場戰爭中,凸顯了空軍的地位,美軍展示出的空軍力量已經遠超世界各國。這讓我國也同時感到震驚,那時候我國空軍裝備還是以殲-6、殲-7和少量的殲-8戰機為主力,都是老舊的二代機,而美軍已經換裝三代機為主力戰機了,開始研發四代機了,差距非常大。
當時我國先進戰機只有殲-8II戰機,數量也不多
就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臺灣開始從美國購買150架F-16A/B型戰機,這批戰機裝備先進的雷達,並且加裝電子對抗吊艙,其中火控雷達有多種對空模式和對地模式,F-16戰機是一款不折不扣的三代機。後續臺灣又從法國購買了幻影2000戰機,加上自己研發的IDF戰機,臺灣擁有超過300架的三代機。
那時候,臺灣購買了150架F-16戰機
這就令我國空軍感到壓力倍增,畢竟目前自己還沒有三代機,最先進的戰機也就是殲-8II戰機,相比三代機壓力非常大。並且日本裝備200多架的F-15戰機,還有一定數量的F-2戰機,加上美國駐軍的戰機,我國周邊的三代機有上千架,而我們自己也急需一款先進的三代機。那時候,南海經常告急,我們自身的殲-7和殲-8戰機沒有空中加油能力,戰機的航程很難覆蓋南海所有地區,而海軍的先進戰艦很少,轟-6轟炸機在航程上勉強夠用。所以急需一款先進的三代重型戰鬥機。
首批進入中國的蘇-27SMK戰鬥機
就在這個大背景之下,我國空軍引進了俄羅斯的蘇-27戰機,蘇-27戰機在當時各方面的性能都非常優越,尤其是航程和機動性都不錯,在部分性能上超越了美國的F-15戰機。當時引進的是蘇-27SK機型,不過裝備之後發現,早期的蘇-27戰機電子設備比較落後,除了對空作戰之外,對地攻擊能力比較弱,對地攻擊的武器只能使用炸彈和火箭彈,不能使用精確攻擊的武器。隨後我們決定引進蘇-27的生產線和零件,自己組裝戰機。那時候還是比較困難的,畢竟三代機的技術複雜,就得按部就班去做。那時候的沈飛就是一個蘇-27組裝的大廠子,進口的生產線進來,組裝亮劍,先組裝大零件,接下來再組裝小的零件,越來越難,當時克服了艱難困苦。
現在回想起來,真佩服當時的工程師們,能夠在短時間內了解戰機,以前我們沒有任何經驗生產三代機,短期內就要吸收發達國家的智慧結晶,真的佩服當時一線的工作人員,經過他們打下的基礎,沈飛現在也是我國知名的三代機製造大戶,誕生了大量先進的戰機。隨著一步步發展,我們最先發展殲-11戰機。
我國的殲-11系列戰機是我前我軍裝備數量最多的一款重型戰鬥機之一,殲-11的前身就是蘇聯時期誕生的蘇-27戰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的殲-11就是蘇-27的國內組裝版,早期的殲-11A戰鬥機和蘇-27SK並沒有多少區別,而且那個時期我國的航空發展水平還比較低,殲-11就是我們能拿出的最好的戰鬥機了。
蘇-27雙發重型戰鬥機
從殲-11的原型蘇-27來看,這款戰鬥機有非常出色的機動性能,但是該機型的航電設備卻是其短板,蘇-27誕生的年代,西方國家的集成電路已經非常成熟了,並且已經大規模的投入使用了,當時蘇聯在集成電路方面遠落後於當時的西方國家,但是畢竟蘇聯還是有很強大的科研基礎,為蘇-27開發了獨特的IRST裝置,通過該型裝置來彌補蘇-27戰鬥機機載雷達和其他航電設備的不足。
蘇-27戰鬥機的IRST裝置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彌補了蘇-27航電系統較為落後的局面,而且IRST裝置在當時的性能也是非常先進的,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一落千丈,很難再在武器裝備上花重金去投入研發,隨然繼承了蘇聯的航空工業,但是俄羅斯在航電系統方面的差距也在逐漸的被拉大。我國在引進了蘇-27後,並不甘心沿著俄羅斯的路走,決定走自己的航空工業發展路線,在改革開放後,我國沒有錯過集成電路方面的東風,我們而且還在這方面取得了不小的建樹。我們在獲得了蘇-27生產線後,便開始自行設計殲-11型戰鬥機,在2005年我國自行設計的計殲-11B型戰鬥機試飛成功,這一時刻也標誌著我們掌握了重型戰鬥機的研發技術。
殲-11B和蘇-27的外形幾乎沒有差距,但是內部的航電、火控系統都完全不同,關於殲-11B的外形確實是仿製的蘇-27,該機型的氣動設計從現在來看都是世界一流水平,也是代表了蘇聯時期巔峰的航空設計能力,如果只看機動性,蘇-27與同期的戰鬥機可謂是獨孤求敗,就是在今天也不落後,我國在研製殲-11B的過程中也看到了蘇-27氣動布局的出色,所以殲11B就繼承了蘇-27優秀的外形設計,關於這一點,我們不要過分較真,我國的一位偉人說過:"黑貓白貓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不要為了國產而國產。
殲-11B和蘇-27的電子系統可謂是天差地別,蘇-27航電方面弱,可謂是人盡皆知的,在一段時間內通過IRST裝置遮蓋了航電方面的短板,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蘇-27在航電方面的弱勢越發的明顯,老舊的電子管雷達和計算機,蘇-27裝備的俄制N001型雷達,採用的還是蘇聯60年代研發的卡塞格倫天線,而且重量也非常有蘇聯特色,整套設備有1噸多重,而且探測距離和跟蹤的數量明顯落後於當時美國的AN/APG-66型雷達。
金頭盔大賽中的殲-11(地面)和殲-11B(遠處起飛)戰機
而且蘇-27裝備的R-27飛彈,也明顯的落後於時代發展了,雖然該型飛彈的射程遠,威力也比較大,但是這款飛彈是雷達半主動的空空飛彈,在發射後還需要持續對目標鎖定,飛彈才可以準確打擊目標,而同時期的美國已經裝備上了主動雷達引導空空飛彈,比如AIM-120,我國經過改進殲-11B之後,也換裝了國產對空武器,那就是霹靂12中距空空飛彈和霹靂8近距格鬥飛彈,這樣大大加強了殲-11B戰機的空戰能力。
而我國在設計殲-11B的時候,重中之重就是研發一套先進的航電系統,我國的殲-11B換裝了國產的平板縫隙雷達,在性能方面與美國的AN/APG-66不相上下,而且在重量方面要比之前的N001型雷達輕了一半,在火控系統方面換裝了我國自行研製的火控系統,在空射飛彈方面使用了我們自行研製的霹靂-12雷達主動制導空空飛彈。
我國的殲-11B並不是簡單的對航電進行了重新設計,當時的蘇-27本身存在的缺陷就有不少,蘇-27戰鬥機有跨音速陷阱這樣非常重的缺陷,在跨音速區域時,由於氣流非常的不穩定,會導致飛機的受力發生頻繁的變化,非常容易導致在飛行中出現嚴重故障。當時西方的戰鬥機都要通過計算機來測試在跨音速飛行中的受力變化,蘇聯在當時並沒有這項技術,只能強行降低在跨音速階段的最大過載,以保證飛行安全。而且蘇-27在跨音速階段受到自身飛控計算機落後的限制,我國在研發殲-11B時,也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國在殲-11B的重點部位使用大量的複合材料,並且安裝了國產數位化飛控作業系統和飛控計算機,克服了蘇-27原先的技術缺陷。
同時我們也在不斷的對殲-11進行改進,加裝先進的瞄準吊艙等,當前的殲-11和蘇-27也僅僅是外形相似而已了,內部系統就是天差地別,殲-11B的誕生也標誌著我國有了獨立研發大型戰鬥機的技術,而且在航電方面取得了世界領先水平,也為我國後前的殲-15和殲-16等奠定了基礎。
殲-11B的雙座版本殲-11BS
我國在有了獨立設計重型戰鬥機的技術後,繼續開發了殲-15和殲-16,而且在航電系統方面我國也在不斷的突破,在當時屬於一流水平的殲-11B如今也需要進行升級改造了,而且殲-11的改造計劃就可以直接使用殲-16多用途雙座重型戰鬥機的航電系統,這樣的改造方式的成本也比較低,而且這兩款飛機的兼容性也是很大,將殲-16的航電系統移植到殲-11的身上是很輕鬆的,這個改進方式也被稱為"殲-11D"方案。而且關於殲-11方面的升級工作我們還在持續進行,我們也會將殲-11所有的潛力全部壓榨出來。
海軍航空兵裝備的殲-11BH
殲-11魔改到現在,已經脫胎換骨了,俄羅斯飛行員在試駕殲-11時,竟然十分鐘沒有找到打火按鈕,內部的電子設備和蘇-27完全不同,在其試駕過程中也認為我國的殲-11的各方面性能都是要由於俄羅斯的蘇-27的。
所以說,我們要滿懷敬畏之心,也多虧蘇-27戰機,壯大了我國空軍的力量,渡過了那段艱難的歲月,雖然進口蘇-27戰機,那時候經濟很緊張,研製殲-11戰機也花費了不少錢,但是殲-11戰機誕生的價值遠遠要高於航母。同時,隨著對蘇-27戰機的了解,我們生產改進的殲-11戰機的同時,通過研發殲-11戰機,促進了我國航空工業的發展,通過引進,到仿製,再到現在的獨立設計生產,蘇-27戰機的功勞是巨大的,曾經撐起了中國空軍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