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1不是蘇27仿製品,中國引進蘇-27,回報價值比航母還高

2021-02-19 雷姐的機械空間

在上世紀80-90年代,世界格局發生變化,戰爭的形態也發生變化,特別1991年的海灣戰爭,美國發動了高科技下的局部戰爭,也讓世界各個國家感到震驚,在這場戰爭中,凸顯了空軍的地位,美軍展示出的空軍力量已經遠超世界各國。這讓我國也同時感到震驚,那時候我國空軍裝備還是以殲-6、殲-7和少量的殲-8戰機為主力,都是老舊的二代機,而美軍已經換裝三代機為主力戰機了,開始研發四代機了,差距非常大。

當時我國先進戰機只有殲-8II戰機,數量也不多

就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臺灣開始從美國購買150架F-16A/B型戰機,這批戰機裝備先進的雷達,並且加裝電子對抗吊艙,其中火控雷達有多種對空模式和對地模式,F-16戰機是一款不折不扣的三代機。後續臺灣又從法國購買了幻影2000戰機,加上自己研發的IDF戰機,臺灣擁有超過300架的三代機。

那時候,臺灣購買了150架F-16戰機

這就令我國空軍感到壓力倍增,畢竟目前自己還沒有三代機,最先進的戰機也就是殲-8II戰機,相比三代機壓力非常大。並且日本裝備200多架的F-15戰機,還有一定數量的F-2戰機,加上美國駐軍的戰機,我國周邊的三代機有上千架,而我們自己也急需一款先進的三代機。那時候,南海經常告急,我們自身的殲-7和殲-8戰機沒有空中加油能力,戰機的航程很難覆蓋南海所有地區,而海軍的先進戰艦很少,轟-6轟炸機在航程上勉強夠用。所以急需一款先進的三代重型戰鬥機。

首批進入中國的蘇-27SMK戰鬥機

就在這個大背景之下,我國空軍引進了俄羅斯的蘇-27戰機,蘇-27戰機在當時各方面的性能都非常優越,尤其是航程和機動性都不錯,在部分性能上超越了美國的F-15戰機。當時引進的是蘇-27SK機型,不過裝備之後發現,早期的蘇-27戰機電子設備比較落後,除了對空作戰之外,對地攻擊能力比較弱,對地攻擊的武器只能使用炸彈和火箭彈,不能使用精確攻擊的武器。隨後我們決定引進蘇-27的生產線和零件,自己組裝戰機。那時候還是比較困難的,畢竟三代機的技術複雜,就得按部就班去做。那時候的沈飛就是一個蘇-27組裝的大廠子,進口的生產線進來,組裝亮劍,先組裝大零件,接下來再組裝小的零件,越來越難,當時克服了艱難困苦。

現在回想起來,真佩服當時的工程師們,能夠在短時間內了解戰機,以前我們沒有任何經驗生產三代機,短期內就要吸收發達國家的智慧結晶,真的佩服當時一線的工作人員,經過他們打下的基礎,沈飛現在也是我國知名的三代機製造大戶,誕生了大量先進的戰機。隨著一步步發展,我們最先發展殲-11戰機。

我國的殲-11系列戰機是我前我軍裝備數量最多的一款重型戰鬥機之一,殲-11的前身就是蘇聯時期誕生的蘇-27戰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的殲-11就是蘇-27的國內組裝版,早期的殲-11A戰鬥機和蘇-27SK並沒有多少區別,而且那個時期我國的航空發展水平還比較低,殲-11就是我們能拿出的最好的戰鬥機了。

蘇-27雙發重型戰鬥機

從殲-11的原型蘇-27來看,這款戰鬥機有非常出色的機動性能,但是該機型的航電設備卻是其短板,蘇-27誕生的年代,西方國家的集成電路已經非常成熟了,並且已經大規模的投入使用了,當時蘇聯在集成電路方面遠落後於當時的西方國家,但是畢竟蘇聯還是有很強大的科研基礎,為蘇-27開發了獨特的IRST裝置,通過該型裝置來彌補蘇-27戰鬥機機載雷達和其他航電設備的不足。

蘇-27戰鬥機的IRST裝置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彌補了蘇-27航電系統較為落後的局面,而且IRST裝置在當時的性能也是非常先進的,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一落千丈,很難再在武器裝備上花重金去投入研發,隨然繼承了蘇聯的航空工業,但是俄羅斯在航電系統方面的差距也在逐漸的被拉大。我國在引進了蘇-27後,並不甘心沿著俄羅斯的路走,決定走自己的航空工業發展路線,在改革開放後,我國沒有錯過集成電路方面的東風,我們而且還在這方面取得了不小的建樹。我們在獲得了蘇-27生產線後,便開始自行設計殲-11型戰鬥機,在2005年我國自行設計的計殲-11B型戰鬥機試飛成功,這一時刻也標誌著我們掌握了重型戰鬥機的研發技術。

殲-11B和蘇-27的外形幾乎沒有差距,但是內部的航電、火控系統都完全不同,關於殲-11B的外形確實是仿製的蘇-27,該機型的氣動設計從現在來看都是世界一流水平,也是代表了蘇聯時期巔峰的航空設計能力,如果只看機動性,蘇-27與同期的戰鬥機可謂是獨孤求敗,就是在今天也不落後,我國在研製殲-11B的過程中也看到了蘇-27氣動布局的出色,所以殲11B就繼承了蘇-27優秀的外形設計,關於這一點,我們不要過分較真,我國的一位偉人說過:"黑貓白貓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不要為了國產而國產。

殲-11B和蘇-27的電子系統可謂是天差地別,蘇-27航電方面弱,可謂是人盡皆知的,在一段時間內通過IRST裝置遮蓋了航電方面的短板,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蘇-27在航電方面的弱勢越發的明顯,老舊的電子管雷達和計算機,蘇-27裝備的俄制N001型雷達,採用的還是蘇聯60年代研發的卡塞格倫天線,而且重量也非常有蘇聯特色,整套設備有1噸多重,而且探測距離和跟蹤的數量明顯落後於當時美國的AN/APG-66型雷達。

金頭盔大賽中的殲-11(地面)和殲-11B(遠處起飛)戰機

而且蘇-27裝備的R-27飛彈,也明顯的落後於時代發展了,雖然該型飛彈的射程遠,威力也比較大,但是這款飛彈是雷達半主動的空空飛彈,在發射後還需要持續對目標鎖定,飛彈才可以準確打擊目標,而同時期的美國已經裝備上了主動雷達引導空空飛彈,比如AIM-120,我國經過改進殲-11B之後,也換裝了國產對空武器,那就是霹靂12中距空空飛彈和霹靂8近距格鬥飛彈,這樣大大加強了殲-11B戰機的空戰能力。

而我國在設計殲-11B的時候,重中之重就是研發一套先進的航電系統,我國的殲-11B換裝了國產的平板縫隙雷達,在性能方面與美國的AN/APG-66不相上下,而且在重量方面要比之前的N001型雷達輕了一半,在火控系統方面換裝了我國自行研製的火控系統,在空射飛彈方面使用了我們自行研製的霹靂-12雷達主動制導空空飛彈。

我國的殲-11B並不是簡單的對航電進行了重新設計,當時的蘇-27本身存在的缺陷就有不少,蘇-27戰鬥機有跨音速陷阱這樣非常重的缺陷,在跨音速區域時,由於氣流非常的不穩定,會導致飛機的受力發生頻繁的變化,非常容易導致在飛行中出現嚴重故障。當時西方的戰鬥機都要通過計算機來測試在跨音速飛行中的受力變化,蘇聯在當時並沒有這項技術,只能強行降低在跨音速階段的最大過載,以保證飛行安全。而且蘇-27在跨音速階段受到自身飛控計算機落後的限制,我國在研發殲-11B時,也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國在殲-11B的重點部位使用大量的複合材料,並且安裝了國產數位化飛控作業系統和飛控計算機,克服了蘇-27原先的技術缺陷。

同時我們也在不斷的對殲-11進行改進,加裝先進的瞄準吊艙等,當前的殲-11和蘇-27也僅僅是外形相似而已了,內部系統就是天差地別,殲-11B的誕生也標誌著我國有了獨立研發大型戰鬥機的技術,而且在航電方面取得了世界領先水平,也為我國後前的殲-15和殲-16等奠定了基礎。

殲-11B的雙座版本殲-11BS

我國在有了獨立設計重型戰鬥機的技術後,繼續開發了殲-15和殲-16,而且在航電系統方面我國也在不斷的突破,在當時屬於一流水平的殲-11B如今也需要進行升級改造了,而且殲-11的改造計劃就可以直接使用殲-16多用途雙座重型戰鬥機的航電系統,這樣的改造方式的成本也比較低,而且這兩款飛機的兼容性也是很大,將殲-16的航電系統移植到殲-11的身上是很輕鬆的,這個改進方式也被稱為"殲-11D"方案。而且關於殲-11方面的升級工作我們還在持續進行,我們也會將殲-11所有的潛力全部壓榨出來。

海軍航空兵裝備的殲-11BH

殲-11魔改到現在,已經脫胎換骨了,俄羅斯飛行員在試駕殲-11時,竟然十分鐘沒有找到打火按鈕,內部的電子設備和蘇-27完全不同,在其試駕過程中也認為我國的殲-11的各方面性能都是要由於俄羅斯的蘇-27的。

所以說,我們要滿懷敬畏之心,也多虧蘇-27戰機,壯大了我國空軍的力量,渡過了那段艱難的歲月,雖然進口蘇-27戰機,那時候經濟很緊張,研製殲-11戰機也花費了不少錢,但是殲-11戰機誕生的價值遠遠要高於航母。同時,隨著對蘇-27戰機的了解,我們生產改進的殲-11戰機的同時,通過研發殲-11戰機,促進了我國航空工業的發展,通過引進,到仿製,再到現在的獨立設計生產,蘇-27戰機的功勞是巨大的,曾經撐起了中國空軍的一片天。

相關焦點

  • 20種,中國蘇27原來這麼多,殲11殲15殲16就有14型
    自從上世紀90年代初,我們用方便麵、狗皮大衣和現金換回大批蘇27以來,這種俄羅斯戰機就在中國落地生根、繁衍生息,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側衛」家族。包括蘇27、蘇30、蘇35、殲11、殲15、殲16,各種子型號加起來竟然有20種之多,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
  • 殲-11和蘇-35都脫胎於蘇-27,殲-11魔改能媲美蘇-35嗎?
    蘇-35戰鬥機同樣,中國於上世紀90年代開始引進蘇-27戰鬥機,在1992-2002年間,共引進76架蘇-27SK戰鬥機,並且中國沈飛集團獲得蘇-27SK戰鬥機的生產許可證。自此之後,中國沈飛集團在充分吸收原版蘇-27戰鬥機的技術基礎上,研製了殲-11戰鬥機。並且,以殲-11為基礎,沈飛集團對其進行家族化開發,很快又推出殲-11B型戰鬥機。後續,沈飛集團從烏克蘭引進蘇-33原型機,成功研製出殲-15艦載機,又以蘇-30MKK戰鬥轟炸機為參考型號,再次推出殲-16戰鬥轟炸機。
  • 中國引進蘇27,印度卻選擇了蘇30MKI,兩架戰機到底差在哪兒?
    戰鬥機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蘇27戰機是俄國三代戰機中的佼佼者,它綜合性強,戰鬥力強,具有高機動性,長期成為俄羅斯主要的空中力量。改革開放後,中蘇關係逐漸恢復。中國希望借著蘇聯的力量改變當時落後的空軍局,於是直接表達想引進蘇27的想法。於是兩國達成約定。中國在陸續引進蘇27戰鬥機的同時,還拿到了獨立生產蘇27的生產線。隨著我國國力的穩步上升,工業水平明顯提升,在了解蘇27戰機原理和技術後,藉此研發出 屬於我們自己的殲11和殲16系列戰鬥機,開啟了我們自己三代戰機時代。
  • 中國引進蘇27戰機始末:購買前空軍不堪一擊!
    同時,中美合作改進殲-8Ⅱ戰機的「和平典範」計劃在歷時4年半,耗資近2億美元後,最後卻落了個一場空,給中國方面造成了極大的損失。毫不誇張的說,中國空軍當時是一支沒有任何遠程能力的作戰部隊,而這一切還不是全部問題,中國空軍由於受到從屬於陸軍作戰體系的戰略觀念的影響,限制了航空兵的主動攻擊能力,裝備技術上存在的缺陷又進一步放大了觀念落後對戰鬥力產生的影響,規模龐大的作戰飛機只能成為陸軍炮兵的延伸。
  • 春節特別報導⑦|「中華側衛」殲-11:蘇-27在華極速升華 「絕配」 殲-20
    到了1992年年底,包括蘇-27SK和雙座型的蘇-27UBK在內的24架首批戰鬥機全部到位,中國空軍終於正式進入了三代機時代。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光靠「買買買」換不來國防安全的,我國決定引進蘇27的生產線和部件,組裝這種當時中國還無法生產的先進戰鬥機。
  • 既然中國能買蘇27,卻為何不買蘇25這款攻擊機?看完原因就懂了
    1987年,蘇-27演繹了「巴倫支海手術刀」事件;1989年,蘇-27在巴黎航展上表演了驚世的「眼鏡蛇」動作;2000年,蘇-27又成功突破美軍航母艦隊的防禦,低空掠過小鷹號航母...1990年中國空軍引進24架蘇-27戰機;1995年中國又成功引進了蘇-27生產線...
  • 中國空軍原裝蘇27或已全部退役 最後一批被殲16取代
    而在1995年12月,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劉華清訪問俄羅斯,並提出了追加引進蘇-27戰機生產線和相關技術的請求,並在最終與俄方達成共識,從而為「側衛」戰機在中國的發展之路打下基石。而即使是號稱「王牌」的殲-8II型戰鬥機也同樣僅僅算得上「二代半」的技術水平,與第三代戰鬥機相差甚遠。更令人揪心的是,相當於第一代戰機水平的殲-6系列在當時的中國空軍仍然有著相當的服役規模,這在超視距空戰開始成為時代潮流的九十年代是非常無法想像的。也正是因為如此,蘇-27的到來讓中國空軍高層意識到了第三代戰機的優越表現,並從側面進一步推進了國產先進戰機的研製步伐。
  • 殲14,一個被蘇27扼殺在襁褓之中的戰鷹
    秉承這個思想,航空部做出了幾個遠期規劃:現有裝備方面,殲8進行殲82改型,同步探索殲7的國外合作,目的是同步實現飛機的全天候和攔射能力;新一代飛機,優先發展滿足國土防空的輕型戰鬥機,可以考慮引進型號或者引進技術生產,在輕型戰鬥機基礎上自行發展中型或大型雙發戰鬥機,實現延伸作戰能力。
  • 我空軍蘇27四對一卻完敗於殲10B 已無太多改進價值
    殲-10B在空軍內部對抗之中對陣蘇-27SK以1對4大勝對方  隨著殲-10B/C、殲-16等國產三代半戰鬥列裝部隊,這些戰鬥機作戰效能如何就成為外界關注焦點,最新消息是殲-10B面對蘇-27SK戰鬥機幾乎是絕對的優勢。
  • 同為蘇27「終極」改進版,殲16和蘇35的差距在哪裡?
    作為與F15齊名的三代重型戰鬥機,蘇27的優異性能是毋庸置疑的。一款優秀的戰鬥過,不僅體現在具體性能上,可塑性也是重要的考量之一,毫無疑問,蘇27是一款可塑性極強的戰鬥機,在這一方面,甚至要超過F15!當前,蘇27「側衛」系列的最新改進型有兩款,一款是被稱為「終極側衛」的蘇35,另一款就是被稱為「炸彈卡車」的殲16。先來說一下殲16「炸彈卡車」這個稱謂。
  • 當年中國拿下蘇-27到底有多不易,蘇聯人的想法完全不同
    蘇-27生產線早在中國與蘇聯對蘇-27購買進行談判的時候,就有引進蘇-27生產線的想法,不過要想從心高氣傲的蘇聯人手上拿到最先進的技術,可是比登天還難,不過蘇聯的解體倒是讓我們看到機會俄羅斯從蘇聯的「廢墟」中重建,一切百廢待興,最需要的便是資金,而那時中國市場經濟改革取得初步成果,我們也更有底氣與曾經的「老大哥」談論蘇-27生產線一事,最終在1996年12月俄副總理波雷納科夫與中航正式籤下引進蘇-27生產線的合同,確定引進生產線並達成了技術轉讓協議,這也成為中國空軍現代化發展濃墨重彩的一筆。
  • 中國拒絕購買蘇35,原因是殲16性能夠強,已經沒有它的位置
    其中就包括俄羅斯當時最先進的蘇27戰機。之後在2013年中俄兩國籤署的軍售協議中,我國又先後引進了最新型號的蘇27,以及蘇35S戰機。可以說在我國空軍在30年間,一共進口接近200架的俄制戰機。俄羅斯在這一方面對中國的幫助不可謂不深。而當時中國在引進俄制蘇27-戰機的時候,不但是引進了戰機,還連帶著將這款飛機的生產線都搬回了中國。
  • 硬貨 | 「米格-23、米格-27、米格-29、蘇-27」退役發動機,適合科研!
    ,米格-29渦扇發動機RD-33,蘇-27渦扇發動機AL-31F。1978年,我國從埃及搞到一架米格-23戰機,等於也搞到了配套的兩臺蘇聯R-29發動機的簡化版R-27型渦噴發動機。這是中國首次接觸到大推力殲擊機用發動機。這為中國研製新一代戰鬥機開啟了動力上的「一個巨大機遇」。
  • 對臺一線還不換?老式蘇27還要再撐4年,等300多架殲7退完
    參訓的蘇-27UBK戰鬥機中國空軍的蘇-27UBK戰鬥機是俄制蘇-27UB雙座教練機的出口型號,主要用於為蘇-27SK戰鬥機提供飛行員訓練任務,和蘇-27SK戰鬥機相比,外形上最大的特徵就是採用了雙座布局,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一共進口了40架蘇-27UBK戰鬥機。
  • 中國進口蘇27二十七年,首批接近報廢,國產戰機全面頂替 |軍情晚報
    ▲中國空軍裝備的蘇-27SK戰鬥機1992年6月27日首批12架Su-27戰機,由俄羅斯後貝加爾軍區吉達機場起飛,轉場至中國安徽蕪湖空軍基地。首批12架Su-27戰鬥機中除了包含有8架單座的SK型外,還有4架串聯式雙人座艙的UBK型,後者在執行戰鬥值班任務之餘,還兼具著部分教練機的職能,這對於急需體驗新一代戰鬥機的中國飛行員而言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 巨大的燒火棍-蘇27戰鬥機主力R-27空對空飛彈簡評
    而且蘇27戰鬥機內油航程3600公裡,創了三代機裸機航程世界之最,同時飛機有10多個掛點,可以掛載空對空飛彈和別的武器,在三代機裡面也是頂尖水平。蘇27SK戰鬥機的對空作戰,早期型號主要有2種武器,R-27中距空空飛彈和R73近距空空飛彈。
  • 引領了時代的潮流——簡評蘇27的格鬥飛彈R-73
    我國引進的蘇27SK戰鬥機,外掛2近距飛彈,4中距攔射飛彈,這是標準的作戰配備蘇27這個飛機掛點眾多,實際作戰客戶為啥如此吝嗇,掛滿都不幹,實際上來說,對於正常的任務,保證足夠的作戰半徑下,維持足夠的火力和儘可能最強機動性至關重要。
  • 有了殲-20,我們還需要蘇-35嗎?
    俗話說得好啊,有圖有真相,可是圖片在哪裡啊 ┑( ̄Д  ̄)┍ 不會又是一次「狼來了」的故事吧……直到29日中國軍網上發表了一篇《蘇-35好是好,但希望這是咱最後一次「海淘」戰鬥機》,才算是正式確認了,12月25日,俄羅斯交付中國4架蘇-35戰鬥機。而蘇-35戰鬥機採購計劃被拖延近2年時間。2014年11月,蘇-35亮相珠海航展。
  • 「普加喬夫眼鏡蛇」:空中機動傳奇的蘇-27
    事實上,蘇軍的多次研究也表明:要完成截擊任務必須具備高性能的爬升率和加速性,另外還必須裝備有可以上視和下視的大功率雷達;如果是掩護任務,就要求飛機有較大的航程;而在近距離格鬥空戰中,高敏捷性、推重比、大速度才是最重要的。在當時,這些高性能要求很難在同一種飛機上有效地結合起來。
  • 蘇27設計怎麼樣?出發點不錯,但成果與代價不成正比
    蘇27戰鬥機,脖子細長,線條流暢,類似白天鵝蘇27飛機集中了高機動和超遠航程,以及十幾個飛彈掛點於一身的優秀戰鬥機,飛機個頭大,燃油多,航程遠,掛點多,造就了無以倫比的作戰潛力,為此衍生了大量大改型,蘇27sk單座戰鬥機,蘇27UB雙座教練機,蘇30雙座戰鬥轟炸機,蘇34並列雙座攻擊機,蘇33艦載戰鬥機,終極精裝奢侈版本蘇35多用途戰鬥機,除了俄羅斯和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大量裝備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