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除《踢館》外,講武堂所刊登文章均為授權轉載,目的是提供多樣化看問題的視角,不代表堂主完全認同文章觀點
前幾篇,大體介紹了一下蘇27飛機總體,航電和中距攔射飛彈R-27的問題,這一篇介紹R-73飛彈。
物有所值是客戶根本需求,物超所值是最高需求,世界各國有追求的設計師無不如此,以滿足客戶需求為第一要務,以僅僅滿足客戶需求為最大恥辱,以超越客戶需求為最終目標。
就蘇27戰鬥機來說,設計師提供了遠超客戶想像的指標,航程,載彈量都如此,總體來說,機動性不差,航程爆表,空戰可掛彈數量遠超需求,俄羅斯空軍正常使用就是掛6個空對空飛彈,但是飛機設計師提供了12個掛點供選擇。
這個和美國空軍的F16類似,原本需求就是2個響尾蛇和機炮,實際廠家開發了9個掛點供選用,更猛的是,設計師考慮在F16的主起落架艙門上安裝2個中距攔射飛彈掛架,過於奢侈也擔心發射燃氣造成發動機停車,用戶放棄。
我國引進的蘇27SK戰鬥機,外掛2近距飛彈,4中距攔射飛彈,這是標準的作戰配備
蘇27這個飛機掛點眾多,實際作戰客戶為啥如此吝嗇,掛滿都不幹,實際上來說,對於正常的任務,保證足夠的作戰半徑下,維持足夠的火力和儘可能最強機動性至關重要。
蘇27飛機,要是所有都掛滿了飛彈,由於R27空空飛彈的巨大尺寸和阻力,帶的太多機動性會下一個大臺階,實際上其笨如豬等宰殺,這是任何神志清醒的飛行員都不會幹的事情,掛滿了出去空戰,那就是作秀。
印度蘇30mkii掛的滿滿的飛彈,僅僅用於宣傳作秀,和敵人高機動戰鬥機實戰掛這麼多,基本就是惡意賣萌
另外一方面,現代空中,大部分損失的飛機,幾乎一發飛彈都沒有打出去就game over了,正常掛2個中距飛彈2個近距飛彈也足夠了,我國和俄羅斯學習空中戰術,殲10和殲11戰鬥機類似,典型空戰出擊都是4中2近,有人覺得殲10掛6個湊合,比較單發短腿,殲11重型飛機掛6個太小氣,實際上,一場空戰能有6次發射飛彈的機會少之又少,而且,假如6發飛彈都打完了,飛行員還幸運的活著,快快返航是正道。
國產殲10戰鬥機標準空戰配備,4中2近,大家不要嫌少
實際上來說蘇27飛機掛載R27和R73的搭配也很有道理,在飛到足夠近的時候,你不能判斷敵機究竟是戰鬥機還是轟炸機,R27迎頭遠距離攔截敵人的轟炸機,R73用於近距離和敵人高性能戰鬥機搏殺。
實際上蘇27戰鬥機的武器,最最靠得住的還是R73紅外製導近距格鬥飛彈,這個飛機也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蘇27體重巨大機動性受損的劣勢由R73飛彈的優越性能所挽回。
R73官方數據:
R-73氣動布局上在老的R60蚊子飛彈上做了進一步的優化,很成功
這種飛彈彈長2.9米、翼展0.51米、彈徑0.17米;發射重量105公斤、彈頭重7.3公斤;其最小射程300米,最大射程則為20公裡(這數據是合法的tree new bee,含義是最大動力射程,敵機可以在20公裡開外等著飛彈碰撞,各個廠家都這麼心照不宣的忽悠小盆友)。
採用了舵面位於彈翼前的「鴨」式氣動布局,彈翼上採用了穩定副翼,彈翼前採用了前升力小翼,彈翼和舵面位置呈X形,並對稱。為上世紀90年代,性能最好格鬥型紅外製導空對空飛彈之一,世界第四代近程格鬥飛彈的代表型號。
R-73飛彈的創新主要有。
1.頭盔瞄準器。在俄羅斯蘇27戰鬥機系統裡面難得的一個舉世公認的最亮點,飛行員在頭盔上裝有一個小鐵圈,典型的敵機F15和F16在小鐵圈內正好佔滿時候,直接發射沒毛病,這個時候距離基本是3公裡左右,發射飛彈出去基本百發百中,假如敵人幹擾彈不給力的話。
蘇27戰鬥機的頭盔瞄準器,一個小鐵圈威力無比,一個簡單點子拯救一個飛機
頭盔瞄準器,其實也不是俄羅斯的首創,不過美國做的很麻煩,在1970年代做過電子的瞄準器,讓飛行員看到哪裡射到哪裡,最後慘遭失敗,失敗的原因是,電子顯示火控信息有嚴重的延遲,造成了飛行員的嚴重眩暈,最終只好放棄。
類似的事情在30年後重演,美國F35戰鬥機的超複雜頭盔顯示器,綜合了飛行,火控,導航,目標圖像等信息的無敵設備,也發生了嚴重的圖像延遲,飛行員嘔吐不止,最終如何解決還不得而知。
不過這個簡單的線圈設計,也是俄羅斯跟隨美國做了電子顯示後,同樣撲街,然後另闢蹊徑想出來的「低技術辦法」,這個技術的靈感來自哪裡?
來自美國的紅眼睛肩扛飛彈,世界上第一種肩扛式防空飛彈,這種飛彈的特點就是,目視瞄準鏡裡面有大小2個圈圈,飛機套在兩個圈圈之內就表示目標在飛彈射程之內,紅外頭截獲敵機信號後,滴的一聲即可放心發射沒毛病(對於小型紅外飛彈,經常有紅外頭很遠就可以截獲敵機尾噴管,但是飛彈發動機能量不夠,所以必須嚴格限制發射距離)。
F-16戰鬥機,座艙視野超好,但是格鬥的時候,要看狹小的平顯套住目標
蘇27的頭盔瞄準器大體就是這樣,轉轉腦袋,就發射,將目標剛好全部套進去最合適
從R-73飛彈成功配備頭盔瞄準器後的1980年代,美國人拿當年東德留下的米格29和F16近距空戰,白天格鬥,米格29使用頭盔瞄準器,交換比達到了驚人的1:5,F16幾乎撲街。
之後全世界各國瘋狂的跟進開發,以色列最早開發,美國,中國,中國殲10飛機家族,也在俄羅斯蘇27的R73的基礎上移植了頭盔瞄準線圈的簡單有效做法,實際效果良好。
2.大離軸角設計。過去的空空飛彈,比如美國的AIM-9L,以色列的怪蛇3(我國仿製為霹靂8)離軸角度大體30度,而R-73飛彈的導引頭,角度高達45度,不僅可以和雷達,機頭紅外雷射系統交聯而且支持頭盔瞄準具發射,就這麼一點,就讓西方人覺得頭疼。
R-73飛彈出現之後,全世界都跟著瘋狂追求大離軸角度,AIM-9X就是例子
美國那時候的響尾蛇發射大多靠平顯,平顯就20多點的視野,慢慢把目標套住了開火,而R-73飛彈的出現,一舉打破了西方的技術優勢,飛行員輕鬆轉轉頭就發射,不用開著飛機瘋狂找狹窄的最佳發射位置。
由於這麼一點點新意,全世界各國展開了瘋狂的角度競賽,美國人吃了大虧,迅速將AIM-9L升級為AIM-9X,離軸角瘋狂的從30度升級到180度甚至更大,甚至做過實驗,飛彈向後射擊命中敵機。
3.尾部發動機推力矢量技術助力高過載。對於高機動的三代機,大多數飛機都能做9g機動,老一點的響尾蛇飛彈,遇到這種情況,也有可能被甩掉,俄羅斯的設計師特意靠推力矢量技術加大了過載,高達40G,遠超美國的AIM-9L飛彈的30g,能對敵機12g機動仍然可以擊中(12g的來源,大部分三代機設計過載8g左右,極限過載有50%的餘量,加起來就是12g,簡單點說就是,敵人戰鬥機快要飛碎了都可以抓住滅殺)。
R-73飛彈的尾部,安裝有4片擋板,利用燃氣的巨大推力,使得飛彈在最初低速時候也能飛速掉頭
由於推力矢量的優越性,掉頭比普通的AIM-9L快幾倍,世界大國紛紛跟進,美國AIM-9X,德國IRiST,我國霹靂10飛彈,英國AIM-132飛彈,其中德國IRIST過載高達70g,瘋了一樣。
從技術角度來說,R-73飛彈,除了導引頭稍微落後點,抗幹擾能力差點,別的架構思路幾乎領先世界各國一代,當之無愧的三代半近距飛彈,更換一個好的紅外成像頭後,能照樣發揮巨大威力,讓世界各國顫抖(不過,現在是隱身時代,大家都追求隱身遠距偷襲,俄羅斯人需要另外一個天才的設計師來破美國這個局了)。
美國AIM-9X飛彈,尾部也是推力矢量控制
德國iris-t飛彈,尾部也有燃氣舵面做推力矢量控制,我國霹靂10飛彈也類似設計
歡迎搜索ID:qqmiljwt
或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
騰訊軍事講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