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加喬夫眼鏡蛇」:空中機動傳奇蘇-27
鐵羽
初次亮相,震驚世界的「巴倫支海上空的手術刀事件」
1987年9月13日,波羅的海巴倫支海上空,挪威空軍第333飛行中隊的揚·塞爾維森機組駕駛的P-3B型反潛巡邏機,正在蘇聯沿岸執行偵察任務。
10時39分,該機與一架過去從未見過的蘇聯新式戰機遭遇,遭受這架蘇軍戰機2次驅逐後,10時56分,在距蘇聯海岸線48海裡處,這架蘇軍戰機第3次逼近P-3B,在稍加調整位置和方向後,猛然加力,從P-3B的右翼下方高速掠過.
它的垂尾尖端撞上了P-3B右側外側引擎的螺旋槳葉片,損壞的槳葉中一條11釐米的碎片在強大的慣性下被甩出去擊穿了P-3B機身,碎片像手術刀那樣將P-3B右翼外側的發動機割開一個大口子,導致P-3B機艙內失壓,P-3B的飛行高度在一分鐘內掉了3000多米,在墜海前的最後一刻才僥倖改平,勉強返航。
這就是冷戰時期著名的「巴倫支海上空手術刀」事件,那架首次出現的神秘的蘇聯戰機,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蘇-27「側衛」。
「側衛「出世:蘇-27的誕生
60年代初,空戰思想是高空、高速、飛彈格鬥,但在越南戰場上,具備這些特點的美國F-4"鬼怪"戰鬥機卻屢屢被「落後」的米格-21甚至米格-17擊落。
美國開始反思這種設計思想,並於1965年開始設計遠距離截擊與近距離空戰能力並重的F-15 ,從1965年開始相繼開始了F-15重型戰鬥機和F-16輕型戰鬥機計劃,形成「高低搭配」的概念。海軍也有了從主力艦載機F/A-18「大黃蜂」。蘇聯一直在關注著美國的研究。
作為回應,前蘇聯於1969年開始進行有針對性的未來前線戰鬥機計劃,其主要目標就是要超越F-15,所以此計劃也簡稱為「反F-15」(Anti—F-15)。PFI的任務需求包括:
蘇聯在1969-1970 年間將設計任務下達給蘇霍伊、米高揚和雅克夫列夫三個著名的飛機設計局,要求未來先進戰鬥機的性能必須相當於美國的F-15和尚在設計的F-16 的水平。
蘇霍伊設計局經過一番精心設計,在1971 年早期時候提出了T-10方案,設計編號為蘇-27 。鑑於T-10 的方案採用了較為獨特的腹部進氣式布局。為了減小風險,蘇霍伊設計局同時還提出了「備份」版的T-10 方案,該方案的側面非常類似美國的F-14 ,原來的T-10 被稱為T-10-1。蘇霍伊設計局認為T-10-1 的氣動性能潛力非常大,因此把它作為重點發展項目,總設計師帕維爾·奧西波維奇·蘇霍伊親自領導該方案的選型與發展。
蘇霍伊設計局根據風洞實驗結果對T-10-1的大概性能進行了計算,結果發現該機無法完全滿足空軍的要求。事實上,蘇軍的多次研究也表明:要完成截擊任務必須具備高性能的爬升率和加速性,另外還必須裝備有可以上視和下視的大功率雷達;如果是掩護任務,就要求飛機有較大的航程;而在近距離格鬥空戰中,高敏捷性、推重比、大速度才是最重要的。在當時,這些高性能要求很難在同一種飛機上有效地結合起來。
於是,事情就這樣決定了:空軍未來的主力戰鬥機將由多任務的重型戰鬥機和另一種輕型戰鬥機構成,相當於美國F-15和F-16的搭配。1972年末,蘇霍伊和米高揚設計局都得到了各自的合同,以發展蘇聯空軍未來的下一代戰鬥機——蘇-27「側衛」和米格-29「支點」。
1977年5月20日,在蘇霍伊設計局首席試飛員、蘇聯英雄瓦拉米爾·伊留申的駕駛下,T-10-1(機頭號10 )首次衝入了藍天。在以後的8個月中,T-10-1進行了38 次飛行,到了1985年,T-10-1圓滿地完成了它所有的飛行任務,被送到莫斯科附近的莫尼諾空軍博物館保存。
1979年11月發生敘利亞6架米格-23與2架以色列的F-15A對抗事件,結果是米格機大敗。空戰過程分析出來後讓蘇聯大為吃驚,F-15的空戰性能遠超過原來估計。
另外,通過由波蘭間諜馬裡安·佐查斯基搞來的F-15性能資料對比,設計師發現T-10還不能與它的競爭對手相比,很多地方仍處下風。西蒙諾夫顯示出非凡的勇氣,他說:「如果沒有戰爭,誰也不知道它的平庸,但我們的武器應該擁有最高的水平」。西蒙諾夫冒險採取措施,對飛機結構進行了大改,西蒙諾夫頂住來自工廠、研究所內部外部、政府領導層的壓力,幾乎重新設計蘇-27。
蘇聯軍事工業執行嚴格的保密制度,在Т-10-1首飛前,西方世界對蘇-27一無所知。1977年夏,衛星拍攝到了兩架蘇聯新型戰鬥機的照片,照片很模糊,美國國防部給這兩架飛機起的臨時代號是拉明-K和拉明-L,其中拉明-K是蘇-27,拉明-L是米格-29。直到1983年,美國情報部門才掌握了關於蘇-27的部分信息,拉明-K被北約正式命名為「側衛」(Flanker),從此,「側衛」就成了蘇-27的綽號,逐漸為人們所接受。
「普加喬夫眼鏡蛇」:空中機動傳奇
在1989年6月的巴黎國際航展上。蘇聯派兩架蘇-27飛機參加了航展,普加喬夫駕駛飛機完成了一組高難度的複雜特技,給在場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蘇-27的秘密終於被揭開。
其中,後來被命名為「普加喬夫眼鏡蛇」的動作最為神奇,水平飛行的飛機突然急劇抬頭,但不上升高度,而是繼續前飛,迎角增大——90度、100度、110度、120度,飛機「尾部朝前」飛行,飛行速度瞬時減小到150千米/小時,然後飛機改平,恢復原狀。
蘇-27飛機在法國的藍天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世界各大媒體都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各國航空界也都表示讚嘆與震驚。路透社的評價比較典型:「蘇美兩國戰鬥機在爭奪優勢的戰鬥中,蘇聯人取得了勝利。航空專家認為,蘇聯人建造出了絕妙的飛機」。
從此,蘇-27成為世界各地航展的「明星」,它飛到那裡,那裡就會引起轟動。
在蘇-27不斷贏得國際榮譽的同時,蘇聯(俄羅斯)政府和人民,也給了它極大的榮譽和獎勵。在眾多的榮譽和獎勵中有一項很有意思,1996年12月,蘇-27參加「96工業品藝術設計師競賽」,蘇-27飛機奪得工業品藝術設計第一名——榮獲「勝利女神」獎章。愛因斯坦說過:「美的事物應當是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
蘇-27不僅具有出色的戰術、技術性能和優良的飛行品質,同時還擁有十分漂亮的外觀,它高大、威猛,整體造型流暢、飽滿,充滿了對工業美學的追求,體現了「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
1992年6月27日,首批12架蘇27戰鬥機,包括8架SK單座型和4架UBK雙座教練型,由俄羅斯後貝加爾軍區的吉達機場起飛,經蒙古領空,於當日上午10時15分安全飛抵中國安徽蕪湖空軍基地。
1992年11月25日,剩餘的12架蘇27SK單座型飛機由阿穆爾河畔共青城航空生產聯合公司機場直抵蕪湖空軍基地。至此,蘇27正式加入了解放軍空軍裝備序列。
突破「小鷹」航母戰鬥群的防禦圈
2000年11月15日,俄羅斯《消息報》、國際文傳電訊社、俄通-塔斯社和英國路透社紛紛刊發一條不大,但內容卻頗為轟動很有意味的消息:2000年10月和11月,當美國在亞洲地區惟一的一艘常駐航母「小鷹號」在日本海域舉行軍事演習期間,多架俄羅斯戰鬥機先後數次成功突破航母和保衛艦群防空預警雷達的探測,出其不意地掠過「小鷹號」上空!
報導稱,2000年10月17日,「小鷹號」航母戰鬥群在日本海參加美日聯合大演習的第一天,又有兩架俄羅斯IL-38型偵察機避開航母雷達的偵測,再度成功從航母上空掠過。
《消息報》毫不隱諱地說,俄羅斯戰鬥機兩次成功突防美國航母防線的行動除了證明俄羅斯空軍潛在的戰鬥力外,還一舉打破了美國人自詡其航母戰群防衛「滴水潑不進」的神話。《消息報》不無諷刺地說,如果俄羅斯戰鬥機執行的是攻擊任務的話,那麼「小鷹號」早就被擊沉了!據報導,成功突防「小鷹號」航母戰群的是俄羅斯空軍的蘇-24MR偵察機和蘇-27戰鬥機。
空中「勇士」:綻放在天空的蘇-27
蘇-27被認為是當今世界現役戰鬥機中機動性能最好,而「俄羅斯勇士」飛行表演隊則把其優異的機動性能發揮得盡善盡美。
「俄羅斯勇士」表演的集體特技節目單上有「涅斯捷羅夫筋鬥」、「加力盤旋」、「躍升半滾倒轉」「對頭跌升急降」、「鬱金花開」等等,個個驚險絕倫。尤其值得一提的,這些特技動作都在飛行速度800-900公裡/小時、高度60-150米的低空完成的。而其它一些飛行表演隊由於飛機性能的局限,無法達到這樣的要求。
總的來說,蘇-27是一款機動性,作戰半徑優越的戰機,蘇-27系列戰鬥機已經成為俄羅斯軍機中最成功的機型,一方面用來保持俄羅斯空中力量的重要基礎之一;另一方面,出口到眾多國家,獲得巨大經濟利益。俄羅斯決定開始第四代先進戰鬥機的開發,蘇-37可能是蘇-27系列的最後一種改進型戰鬥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