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蘇霍伊,當下軍迷們最熟悉的莫過於「側衛」蘇-27戰鬥機,它不僅曾是全球頂尖的四代機,而且也與中國戰機研製發展有著較深的淵源。1987年,蘇-27演繹了「巴倫支海手術刀」事件;
1989年,蘇-27在巴黎航展上表演了驚世的「眼鏡蛇」動作;2000年,蘇-27又成功突破美軍航母艦隊的防禦,低空掠過小鷹號航母...1990年中國空軍引進24架蘇-27戰機;1995年中國又成功引進了蘇-27生產線...
客觀上說,中國引進蘇-27的意義絕非獲得一款空軍裝備那麼簡單,它的到來讓中國空軍的戰略地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時也是中國空軍實現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誌。
當然,在中國引進蘇-27之前,蘇霍伊還有一款與美國A-10「疣豬」齊名的蘇-25「蛙足」攻擊機,它最大載彈量約4.4噸,速度0.82馬赫,升限7000米,航程1000公裡...屬於一款亞音速近距離空中支援攻擊機,主要負責打擊地面目標。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除去美軍的A-10不談,蘇霍伊的蘇-25完全可以稱得上全球數一數二的攻擊機,那中國為何不引進蘇-25呢?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當時中國空軍最強的戰機是殲-8,與全球同期的F-16、幻影等戰機相差一個檔次,所以理論上根本無法獲得空中優勢,在這種情況下引進攻擊機,根本無法建立起有效的攻防體系...說白了,如果沒有像樣的戰機配合作戰,蘇-25買回來也只能是活靶子。
第二,蘇-25和A-10攻擊機誕生的意義基本相同,都是為了打擊地面大規模裝甲部隊而研製,而中國當時並沒有機會面臨這樣的作戰環境,所以沒有必要引進蘇-25攻擊機;
第三,其實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已經在殲-6(米格-19)的基礎上研製了一款強-5強擊機,它最大載彈量1.5噸,速度1馬赫,升限16500米,航程1200公裡...性能雖無法A-10和蘇-25攻擊機相比,但當時它確實已經滿足了國防需要。
另外,在引進蘇-27的前夕(1988年),中國研製的「飛豹」殲轟-7已經首飛成功,它的最大載彈量可達7噸,最大速度1.7馬赫,實用升限15500米,航程在3000公裡以上...
不僅對地攻擊火力強大,而且還有一定的空戰性能,所以自然也沒必要再引進蘇-25。當然,或許有人會說這兩款戰機本就不是一個類型,沒有可比性,但事實上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國防需要,就像現在俄空軍列裝蘇-34戰轟機一樣。
通過以上可以看出,既然中國不需要引進蘇-25攻擊機,那為何又看不上蘇-26呢?其實軍迷們都知道,雖然蘇-26也是蘇霍伊的產品,但之所以很少被提及,是因為它本身只是一款螺旋槳式教練機,全重不到900公斤,最大時速每小時450公裡,升限4000米,航程895公裡...
這種性能如果放在二戰時期或許還有些戰鬥價值,但在噴氣式戰機橫行的年代,它也只能作為特技表演使用,因此中國空軍才看不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