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發表了一片《穩賺不賠的軍購:45億美元購買蘇-30MKK,為何說中國撿了大便宜?》的文章,介紹了引進蘇-30MKK戰機對我國空軍發展的歷史意義,結果引起了大家激烈的討論。
雖然絕大部分朋友都認可了我的觀點,但是也有一部分朋友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一位朋友就認為,蘇-30MKK在空戰性能上不如印度的蘇-30MKI,加之俄羅斯自用的蘇-30SM選擇了在蘇-30MKI的基礎上改進,所以蘇-30MKK顯然不如蘇-30MKI,那麼由此來看當年中國選擇蘇-30MKK根本就是買虧了,所以中國就不如印度明智。
其實,這個說法只說對了一小半,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看一看剩下的一多半到底哪裡有問題。
蘇-30MKK紙面性能不如蘇-30MKI,
在上一篇文章中曾經給大家介紹過,蘇-30MKK項目是從1998年開始到2004年最後一批戰機交付結束,如果加上俄羅斯主動研發的時間,那麼開始時間要提前到1996年。而印度蘇-30MKI的啟動時間與我國差不多,他們在1995年與俄羅斯接觸,1999年交付首批蘇-30MKI,所以蘇-30MKK與蘇-30MKI的前期進度基本差不多。
不過由於印度購買的蘇-30MKI數量更多,再加上還涉及到授權生產問題,所以蘇-30MKI的生產交付一直持續到2017年。
從時間線上看,蘇-30MKK和蘇-30MKI屬於同一個時代的戰機,所以拿出來做對比確實有可比性。單從紙面性能看,蘇-30MKI不但擁有矢量發動機和小鴨翼這種典型的「高機動性加注重空戰」的性能配置,還裝備了無源相控陣雷達,所以在雷達性能上也要比我國蘇-30MKK使用的都卜勒雷達更強。
同時,蘇-30MKI還安裝了以色列、法國等國家的先進電子設備,在電子技術方面超過了全俄標準電子設備的蘇-30MKK。因此,單純從紙面數據看,印度蘇-30MKI的作戰性能要強於蘇-30MKK。
中國蘇-30MKK
不過,從蘇-30MKI服役後的表現來看,它的實際戰力還有待商榷,尤其是在2019年爆發的印巴227空戰中,蘇-30MKI的表現並不理想。
雖然蘇-30MKK與蘇-30MKI屬於同一個時代的戰機,但是實際上蘇-30MKI完整版直到2004年才交付印度。也就是說,在2004年之前交付給印度的根本不是完成版(實際上就是蘇-27UB),相比之下我國在2000年接收的蘇-30MKK就已經是完成版了。
那麼,這就意味著我軍已經接收全部蘇-30MKK並且部分形成戰鬥力時,印度才剛剛獲得完整版的蘇-30MKI。
而且蘇-30MKI交付後,也並沒有帶給印度預想中的戰鬥力提升,相反在一段時間內這些蘇-30MKI連正常的飛行訓練都無法保證,甚至還多次因質量問題而出現全部停飛的情況。
其實,對於俄羅斯而言,小鴨翼和發動機矢量噴口都是不成熟的技術,印度花了近十年的磨合調試,才讓蘇-30MKI達到相對穩定的狀態。要知道2014年我軍都已經開始接收殲-16戰機了,那麼殲-16處於什麼技術水平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而反觀印度,2017年交付的蘇-30MKI與本世紀初交付的型號根本沒有什麼區別。
雖然印度購買了300多架蘇-30MKI戰機,但是卻只購買了800多發飛彈,印度不具備獨立生產空空飛彈的能力,加之蘇-30MKI只能掛載俄羅斯生產的飛彈,所以平均下來一架飛機只有不足3發的備彈,那麼蘇-30MKI的實際作戰能力難免會大打折扣。
理論上來說,蘇-30MKI在研發之初就非常強調空戰能力,印度也要求俄羅斯大量使用先進技術來提高其空戰能力,但是問題是當時俄羅斯的這三項技術(矢量發動機噴口、小鴨翼、無源相控陣雷達)可靠性並不高。
它採用的無源相控陣雷達,是俄羅斯研製的第一款無源相控陣雷達,雖然俄羅斯號稱該雷達對5平方米空中目標的迎頭搜索距離為120-140千米,可同時跟蹤 24個空中或地面目標,不過有資料稱在實際使用中蘇-30MKI的雷達探測距離只有幾十公裡,有印度飛行員曾表示,在印巴227空戰當天,他駕駛蘇-30MKI升空後,雷達根本就看不見目標,最後只能無奈返航。
俄羅斯為蘇-30MKI設計的小鴨翼,原本只是為了配平雷達,因為蘇-30MKI的雷達重量達到了600公斤以上,同時期美國AN/APG-79雷達也只有300公斤左右。
當然,這對小鴨翼還是給蘇-30MKI帶來了改善大迎角操縱性和穩定性的意外收穫,不過小鴨翼布局並不是俄羅斯飛控系統的強項,畢竟俄羅斯蘇-33小鴨翼帶來的氣動問題至今都沒有得到解決。
蘇-30MKI引以為傲的矢量發動機也是影響蘇-30MKI的問題之一,雖然俄羅斯號稱AL-31FP發動機使用壽命超過250個小時,但實際上它的使用壽命還不到150個小時,而且尾部的矢量噴口使用20個小時就需要更換。
印俄合作開發蘇-30MKI時,印度和俄羅斯其實都沒有掌握矢量尾噴口飛控技術,所以蘇-30MKI的尾矢量噴口還需要通過飛行員手動控制。眾所周知,目前F-22、蘇-35等戰機的尾噴口角度都是由戰機的飛控系統自動控制。
矢量發動機噴口在空戰中其實是個雙刃劍,如果將矢量噴口控制融入到飛控系統中,尾噴口角度隨飛機狀態自動變換,可以極大提高機動能力,但是這需要飛行控制系統結合飛行數據進行精密計算才可以進行高精度控制。
蘇-30MKI因為使用手動控制尾噴口角度,所以它根本無法做到對飛機準確細緻的控制。
另一方面,想要通過矢量發動機擁有高機動性能,發動機推力就必須足夠大,但是AL-31FP的推力只有12.5噸,也就是說25噸的蘇30MKI推重比甚至還不如蘇27SK。
雖然蘇-30MKI能利用小鴨翼和矢量發動機讓瞬盤性能大幅度增加,蘇-30MKI可以由此拉出更大的瞬盤角度,不過由於瞬盤時推力小於阻力,那麼當飛機拉到最大瞬盤角度時,其速度發散率就會達到最大,這樣飛機就會越盤越慢,蘇30-MKI自身推力不足的缺陷就會產生致命的問題。
早年,印度飛行員與美國飛行員駕駛的F15曾進行過模擬空戰,印度飛行員不斷賣弄矢量推力的高攻角性能。美國飛行員雖然當面誇蘇30-MKI機動厲害,但是背後卻直言這種手動機動,會讓蘇30MKI空戰的能量迅速歸零,這要多蠢有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