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都聽說過殲八III的名字,這是89年中美合作的「八二工程」也就是所謂的「和平珍珠」計劃被洋基佬腰斬之後,在中央軍委那都掛上號的「爭氣機」項目。當然大家也都知道這個型號的結局是下馬了,為啥呢?
下馬的直接原因是殲八III陰差陽錯地盡趕上「好事」了。這項目91年立項以後搞了六年,雖說一路小問題不斷倒也還算馬馬虎虎過得去,孰料97年初,殲八III的04架試驗機從瀋陽轉場到西安試飛院的時候,趕上天氣突變,著陸時沒看清跑道前有條剛挖出的電纜溝,出了二等事故,飛機報廢了,所幸飛行員活下來了。沒辦法只好再造一架新的試驗機,這事故一把就成功耽誤了近兩年的進度。然後,在南邊的成都,98年春天,殲十首飛成功。殲八III作為國產戰鬥機本來就面臨著引進機種蘇27的競爭壓力,現在殲十又殺將出來,兩種國產戰鬥機必然有一個要被拼掉,所以殲八III的壓力陡然加大。
然而,好不容易新的試驗機在98年9月到位,結果又在次年5月下旬的飛行中左發燃油系統洩漏,發動機起火,飛機墜毀,飛行員跳傘重傷。本來進度就拖後了,節骨眼上又出這麼檔子事,殲八III遂徹底game over。
殲八III用的發動機是瀋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606所)設計的渦噴14。該發動機是606自主設計的,也叫「崑崙」,據稱該機選用了渦噴13發動機的3級低壓壓氣機和縮小的"斯貝"發動機前7級高壓壓氣機的葉片造型攢出的高低壓氣機,又根據606以前沒搞完的大推力渦扇6以及渦噴15等發動機的半吊子經驗,設計出燃燒室、高低壓渦輪和加力燃燒室等部件,總之可以說是一臺雖然叫做自主設計但遠遠算不上成熟的發動機。實話說,不成熟的發動機在航空技術發達的國家也多了去,誰家孩子不是從小屁辣子成長起來的?但是,那些家基本都會先找個成熟的飛機型號把渾身毛病的新發動機裝上去,一點點地試飛把毛病都暴露出來再解決掉。等這個過程走完了,新發動機也就成熟了。可惜,渦噴14不是這麼幹的。
也不知是606所當初是怎麼給上級主管單位吃定心丸的,反正,殲八III的設計單位601所怕渦噴14不成熟,想改成比較知根知底的貴州黎陽廠的渦噴13,推力雖然低點,但勝在可靠啊。但主管單位國防科工委不管你這套,一口咬定殲八III就得配渦噴14,新機配新發,沒得可商量!601所不敢不從,那就硬著頭皮幹吧。然後渦噴14果然不負眾望,一路的不是這裡有毛病就是那有毛病。反正殲八III自打配上「崑崙」之後就沒過上幾天舒坦日子,盡在地面趴窩給發動機之類設備騰時間擦屁股了,所以能磕磕絆絆耽誤上六年再給你摔機。這裡也要說句公道話:出么蛾子的不光是發動機,南京14所的PD雷達也有份。但PD雷達畢竟是殲八III這個項目的核心,而且就算雷達出問題最壞也不過是開機變成睜眼瞎,也不至於摔了飛機,所以他們挨的罵倒不多。但是發動機就不一樣了,出事就完犢子。
總之,由於國防科工委的乾綱獨斷,殲八III的研製風險一下子上去了……等殲八III項目黃了以後,再沒人敢玩「新機配新發」的創意了。現在的殲20首飛上的發動機也是毛貨AЛ31(阿勒31),直到最近才聽說有太行版的殲二十了。這,也算中國航空工業和軍方的吃一塹長一智吧。
今天,如果你有機會到江西省南昌航空大學去,還能在那裡看到它的身影,這是僅有的公開展示的殲八III了。
老兵不死,只是背影逐漸消失。
殲八II在二代機裡是墊底的?這是胡說
兩次偷師學藝,殲八II的進氣道才算搞定
高空高速的殲八塗上隱身塗層可否變成隱形戰機?
謝謝您的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