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八III為什麼下馬?

2021-02-19 asiavikin



好多人都聽說過殲八III的名字,這是89年中美合作的「八二工程」也就是所謂的「和平珍珠」計劃被洋基佬腰斬之後,在中央軍委那都掛上號的「爭氣機」項目。當然大家也都知道這個型號的結局是下馬了,為啥呢?

下馬的直接原因是殲八III陰差陽錯地盡趕上「好事」了。這項目91年立項以後搞了六年,雖說一路小問題不斷倒也還算馬馬虎虎過得去,孰料97年初,殲八III的04架試驗機從瀋陽轉場到西安試飛院的時候,趕上天氣突變,著陸時沒看清跑道前有條剛挖出的電纜溝,出了二等事故,飛機報廢了,所幸飛行員活下來了。沒辦法只好再造一架新的試驗機,這事故一把就成功耽誤了近兩年的進度。然後,在南邊的成都,98年春天,殲十首飛成功。殲八III作為國產戰鬥機本來就面臨著引進機種蘇27的競爭壓力,現在殲十又殺將出來,兩種國產戰鬥機必然有一個要被拼掉,所以殲八III的壓力陡然加大。

然而,好不容易新的試驗機在98年9月到位,結果又在次年5月下旬的飛行中左發燃油系統洩漏,發動機起火,飛機墜毀,飛行員跳傘重傷。本來進度就拖後了,節骨眼上又出這麼檔子事,殲八III遂徹底game over。

殲八III用的發動機是瀋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606所)設計的渦噴14。該發動機是606自主設計的,也叫「崑崙」,據稱該機選用了渦噴13發動機的3級低壓壓氣機和縮小的"斯貝"發動機前7級高壓壓氣機的葉片造型攢出的高低壓氣機,又根據606以前沒搞完的大推力渦扇6以及渦噴15等發動機的半吊子經驗,設計出燃燒室、高低壓渦輪和加力燃燒室等部件,總之可以說是一臺雖然叫做自主設計但遠遠算不上成熟的發動機。實話說,不成熟的發動機在航空技術發達的國家也多了去,誰家孩子不是從小屁辣子成長起來的?但是,那些家基本都會先找個成熟的飛機型號把渾身毛病的新發動機裝上去,一點點地試飛把毛病都暴露出來再解決掉。等這個過程走完了,新發動機也就成熟了。可惜,渦噴14不是這麼幹的。

也不知是606所當初是怎麼給上級主管單位吃定心丸的,反正,殲八III的設計單位601所怕渦噴14不成熟,想改成比較知根知底的貴州黎陽廠的渦噴13,推力雖然低點,但勝在可靠啊。但主管單位國防科工委不管你這套,一口咬定殲八III就得配渦噴14,新機配新發,沒得可商量!601所不敢不從,那就硬著頭皮幹吧。然後渦噴14果然不負眾望,一路的不是這裡有毛病就是那有毛病。反正殲八III自打配上「崑崙」之後就沒過上幾天舒坦日子,盡在地面趴窩給發動機之類設備騰時間擦屁股了,所以能磕磕絆絆耽誤上六年再給你摔機。這裡也要說句公道話:出么蛾子的不光是發動機,南京14所的PD雷達也有份。但PD雷達畢竟是殲八III這個項目的核心,而且就算雷達出問題最壞也不過是開機變成睜眼瞎,也不至於摔了飛機,所以他們挨的罵倒不多。但是發動機就不一樣了,出事就完犢子。

總之,由於國防科工委的乾綱獨斷,殲八III的研製風險一下子上去了……等殲八III項目黃了以後,再沒人敢玩「新機配新發」的創意了。現在的殲20首飛上的發動機也是毛貨AЛ31(阿勒31),直到最近才聽說有太行版的殲二十了。這,也算中國航空工業和軍方的吃一塹長一智吧。

今天,如果你有機會到江西省南昌航空大學去,還能在那裡看到它的身影,這是僅有的公開展示的殲八III了。

老兵不死,只是背影逐漸消失。



殲八II在二代機裡是墊底的?這是胡說

兩次偷師學藝,殲八II的進氣道才算搞定

高空高速的殲八塗上隱身塗層可否變成隱形戰機?

謝謝您的讚賞

相關焦點

  • 懷念:殲八系列的後期型號們
    我們從上文討論中也能看出,由於升力特性等方面存在問題,殲八系列飛機的水平機動性,特別是在低速狀態下,相比F16一類飛機仍有明顯不足。儘管在本世紀初,我國殲十、殲十一等新一代飛機研製進展順利(這些飛機性能均明顯優於殲八系列,也足以壓制幻影2000、F16一類飛機),但瀋陽廠、所出於穩妥考慮,仍並行研製了殲八ⅡACT飛機,對殲八系列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針對性改進和提高。
  • 生不逢時的殲八(一)重重危機
    ,為了讓大家對殲八了解得更全面一些,特將這篇關於殲八研製過程的文章分幾部分貼出來。在尋找材料的時候我突出的感受就是:在殲八的發展過程中,這群孤獨的研製者基本上是在赤手空拳與經驗豐富,設備先進的國外同行較量的。但如果不是因為技術基礎薄弱、工程經驗的匱乏和那個特殊年代的幹擾,他們的作品本來是有可能更早地投入使用,對歷史的推動作用也會比實際上更大的。
  • 殲八差點因此流產,殲九因此失敗:中國航發研究,被體制問題拉胯
    圖:殲八最初的研製目的是為了改善殲7航程和滯空上的不足,這種定位誘發了殲8設計時的過度保守傾向,最終使總體設計變成了簡單放大殲7,
  • 光榮的空中雄鷹,殲八戰機的成長曆程
    殲八Ⅱ自投產以來,已經大量在海、空軍中服役,是繼殲五、殲六、殲七以後的我國第四種主力戰鬥機,也是我國第二代戰鬥機中的最後一個機型。產量大大超出殲八及殲八I,目前的裝備數量僅次於殲七。在遠程、全天侯作戰方面,非前三種戰鬥機所及,只有引進的第-27或殲十一能在性能上超越殲八Ⅱ,而後者在數量與戰術應用上又有獨到的優勢,殲10那就更加不用說了,本身殲八Ⅱ的實踐已給了殲10研製最大的奠基。
  • 殲八真實壽命僅宣傳值一半,沈飛專家感嘆:折騰幾十年已無力回天
    王楠壽(黃志千之後實際主持殲八研製的總師、殲9總師)的家門口還被放置了偽裝的爆炸物,導致其幼子終身殘疾。圖:殲八機翼4梁接頭殲八的機體壽命問題最為典型。但很遺憾,直到殲八系列步入停產的末期,這些措施也從未得到實施。這個設計缺陷從70年代中期就開始折騰,花了很多錢、做了大量的試驗,試圖在不改變原有設計的情況下消除缺陷——但在隨後的40年中,都沒有改變既定的設計,當然也沒有取得任何真正的改善。最後作者在論文中嘆息「設計結構既定,無力回天。從技術上看,它明顯地屬於一個嚴重設計錯誤,後人應引以為戒」。
  • 鋼鐵海王 Nikonos iii全機械潛水相機
    於是我在網上查找了一番,鎖定了尼康的Nikonos iii這個傢伙。Nikonos iii是一款水下相機,從名字也能猜到它是整個系列中的第三代。真正讓我對它感興趣的是,它是整個系列中最後一款全機械相機,不需要電池也能正常拍攝。
  • 專家揭秘:「運十」為何突然下馬?苦難終將輝煌!
    圖:C919首飛時前輪抬起的一瞬間5月5日,當中國自行研製的大型噴氣式客機C919一飛沖天的時刻,人們不由自主地會想起當年的「運十」,已經在祖國的藍天成功翱翔了170個小時,為什麼會被迫下馬,致使中國大飛機製造停滯了30年?這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陰謀?
  • 運十下馬的經濟帳和中國汽車工業的恥辱——寫在C919首飛之際
    那些認為中國當年太窮,無法支持平均每年最多6000萬、最少3000萬人民幣的大飛機項目的人,不妨想一想:為什麼中國在1985年有錢花費29.5億美元購買進口轎車,到了1986年就沒錢再投三五千萬人民幣去繼續支持運十大飛機研發?或者說,為什麼花29.5億美元進口轎車不會耽誤那些重要的軍工項目投入,而投入三千萬保障運十項目就會耽誤?
  • 美國反高超攔截彈「飛鏢」方案原來這樣——不過昨天下馬了
    隨著美國國防部飛彈防禦局宣布其第一個反高超攔截彈項目「高超聲速防禦武器系統」下馬,關於各家企業參與這一項目的方案也就被公布了出來。美國《航空周刊》最近就發表文章介紹了洛克希德的方案:在「薩德」基礎上研製的「飛鏢「反導攔截彈系統。雖然反導局的原型研製工作已經停止,但洛克希德飛彈防禦項目副總裁莎拉·瑞夫斯在採訪中仍表示:「我們將繼續推進『飛鏢』方案。」
  • 從運十下馬到C919首飛成功
    但詭異的是,從來沒有正式文件讓運十下馬。1984年後,運十又跟美國麥道公司進行了病危之人與病危之人間的合作,隨著麥道公司90年代初被波音合併,一切合作成了泡影,中國的投入也成了水漂。後來總結運十下馬的悲劇結局,有很多說法,充分展示了什麼叫推諉藝術:一。
  • 【聚焦】GPS III來了!
    為什麼總延期?這次GPS IIIA的衛星發射可謂「人前風光」,但其實背後也經歷了多次的延期和波折!到底經歷了什麼,小編帶您一起來看看!(1)  火箭有問題嗎?先說最近的!首顆星原本計劃18號的發射,由於獵鷹9火箭和天氣等原因,先後四次延期,最終於23號發射。
  • FS-2020隱形戰鬥機最終實力不濟項目下馬
    據悉,瑞典薩博公司於2005年初開始研製的戰鬥機FS-2020,還未堅持到2020年底,就已經提前宣布下馬了。1月27日,據瑞典媒體《快報》報導稱,薩博公司自研的FS-2020第5代戰鬥機,因為技術原因,其綜合性能無法滿足瑞典軍方的要求,所以決定將FS-2020戰鬥機項目下馬。
  • 新殲11B亮相,正式宣判殲11D下馬,蘇35演習慘敗成導火索
    新殲11B亮相,正式宣判殲11D下馬,這是為什麼呢?雖然此前殲-11D的原型可以說是殲-11B,因為它是基礎,只不過外形變化了一些,使用了比較多的五代機。
  • 中俄合研CR929或下馬,非得和俄羅斯合作嗎?
    據「亞洲時報」等媒體報導,CR929項目出現嚴重分歧,可能會導致項目下馬。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在一年前,俄羅斯聯合航空製造集團總經理尤裡•斯柳薩裡曾表示,CR929項目已經接近尾聲,雙方還獲得200架採購的「軟合同」。但是在前段時間,俄羅斯伊爾庫特公司總經理拉維爾·哈基莫夫曾表示,中俄合作的CR929項目首批可能要在2029年才能交付。  CR929研發都快接近尾聲了,為何卻突然么蛾子不斷?
  • 那些年中國下馬的傳奇戰機:夭折的東風和殲9都是其中之一
    每一架成功服役的戰鬥機背後,都會有過無數次的嘗試和失敗,今天我們來回顧一下中國曾經研製下馬的戰鬥機。
  • 如果當年殲10不幸下馬,沈飛這一魔改殲8已計劃好備胎上位
    但在上世紀80-90年代,殲-10的發展十分不易,幾次因為技術和資金原因差點下馬,幸好得到高層領導人力挺,才能夠續寫今天的輝煌。而在殲-10差點下馬的那個階段,航空工業瀋陽所曾認真考慮用一種殲-8家族中最現代化的改進型作為「備胎」,但萬幸的是,殲-10歷經坎坷終成正途。
  • 二戰的時候美軍為什麼沒裝備專用強擊機?
    為什麼說大和島空戰失利促進了雷達兵入朝?三八線上經歷了血與火洗禮的前哨——中國警戒雷達部隊在韓戰中(完)被偏袒的掠奪——巴以衝突前傳殲八II VS 蘇15「毒刺」肩射防空飛彈
  • 國產首種大飛機運10下馬究竟可惜嗎?沒當客機其實一點不可惜
    當年啟動的072大型運輸機工程孕育的運-20大型軍用運輸機於2013年1月首飛,2016年7月裝備部隊,隨後啟動的純國產幹線客機——C919也在2017年5月完成首飛,目前已有兩架原型機在試飛取證,而30多年前,中國也曾研製過一種劃時代的大飛機——運-10,則引發廣泛爭議,它的下馬究竟可不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