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八真實壽命僅宣傳值一半,沈飛專家感嘆:折騰幾十年已無力回天

2022-01-31 候知健

圖:殲八II系列改兩側進氣,機身主結構只改變了29框之前的部分

在十年動蕩期間,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遭受到了極大的衝擊。這個當時是中國唯一的飛機設計所,分裂成兩大派和多個所謂戰鬥隊,相互攀咬廝鬥,從靈魂深處挖掘階級敵人。

全所有300多人被立案審查、拘捕、入獄——這意味著每6個瀋陽飛機設計所的職工,至少就有1個被認定為反革命分子。這種爭鬥還株連一些失敗者遠在外地的親屬,千裡之外老父親被打死的、女性家屬被侮辱的不乏其人。王楠壽(黃志千之後實際主持殲八研製的總師、殲9總師)的家門口還被放置了偽裝的爆炸物,導致其幼子終身殘疾。

圖:劉鴻志

 

當時的所長劉鴻志,被曾經的戰友、同事、朋友們定性為「叛徒、死不改悔的走資派」,就差點死在造反派批鬥中;但他畢竟是經歷過肅反、真正經受過殘酷鬥爭的骨幹領導,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很多人並沒有那麼堅強,瀋陽飛機製造廠當時的廠長陸綱,就被迫害到死了;以被囚禁渣滓洞/白公館一年親身經歷為基礎,進行文學藝術加工寫出《紅巖》的作者羅廣斌,就被紅衛兵帶走後5天跳樓自殺。

從1967年開始,他歷經了十幾種刑罰,還被人當成活靶子開槍身中三槍——之後還差點被人故意安排醫院將他截肢。

這些令劉鴻志在回憶錄中感嘆「天理何在?人性何在?」的暴行,到底是什麼樣的動機才能驅使出來,答案或許就在劉鴻志自己回憶被人逼迫自殺時,那些造反派的話語中:

「看你當所長時多麼神奇,你看你現在這個熊樣,還活著幹什麼,還想坐小車?死了這份心吧,沒有你的了!」

根據劉鴻志的回憶錄自述,他在當時遭受的刑罰中,至少有以下幾種:

 

「加配重思考」——90度彎腰,雙手拿兩個啞鈴。

「鴨子鳧水式思考」——站在凳子上90度彎腰,一腿抬起,兩臂展開。

「獨立思考」——90度彎腰,一隻腳翹起來,三分鐘換一次

圖:「噴氣式」批鬥

 

燙。夏天在水泥地上赤身罰跪,往頭上身上澆開水。

 

餵蚊子。圍毆毒打以後,綁在野外的樹上。

 

火燒。脖子上拴繩子,往後把頭拉起,點報紙燒臉。

 

餓。吃的擺桌上,只能看,不能吃。

 

壓槓子。膝蓋頂著牆跪,腿彎壓一根木棍,木棍兩邊站人逼供;有時候還扒光了打,用鋼鞭抽打腳心。

假槍斃。溼布蒙眼,強迫下跪,把槍架在頭上開槍進行恐嚇。

 

打活靶子。臀部、左腿、左臂,三槍六洞。

逼迫自殺。

 

劉鴻志在被整的過程中,嘗試過逃跑,也嘗試過緩和造反派的態度,比如他多次以過來人身份規勸造反派:

 

「工作隊誰沒幹過?」「延安時期搞的肅反審幹我是親自經歷過的,我先審人後挨審,鬧得特務多 如麻」。「我是親身體驗到先整人後挨整的」。「處理人的事情一定要謹慎小心,運動後期要檢查總結教訓的,你們都是幹部,不要走得太遠」。

1969年,由於鬥爭形勢變化,瀋陽飛機設計所中佔據主導地位的派系換了人馬,劉鴻志的命運迎來轉機,並在1973年脫離迫害,恢復了工作。1974年,劉鴻志調離瀋陽飛機設計所。

圖:五七幹校不是單獨的一所學校,而是用於機關幹部勞改的一類場所

劉鴻志在2010年出版的回憶錄中寫到,很多老人都認為十年動蕩之前的幾年是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的黃金時代——對於一個典型的科研單位來說,這種緬懷是非常不健康也不正常的。十年動蕩對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的影響極其深遠,最主要的來自兩個方面:

1、人員的流失。鬥爭得勢者直接把失勢者驅趕出研究所,比如69年大量人員被趕到57幹校或者下放山區農村插隊落戶,70年共計313人被發配到西南三線成立分所——即今日成都飛機設計所的前身。這些流失的人員中,以擅長技術而不精於政治鬥爭的技術骨幹佔了大多數。

2、內耗重重。十年動蕩的鬥爭、特別是任何矛盾和衝突都能上升到你死我活的敵我鬥爭性質的特點,遺留下了普遍和深刻的個人恩怨,也使很多人變成了驚弓之鳥。這使得很多人,即使頭腦中有正確的設計方案和技術措施,也不願輕易將其提出、特別是據理力爭;而這樣的方案,即使提出來了,也很容易遭受各種阻力而難以實施。

甚至不乏這樣的現象:問題出在哪裡,知道。怎麼改,知道。改不改?或是改不了、或是不願改,總之結果就是沒有改。

圖:殲八機翼4梁接頭

殲八的機體壽命問題最為典型。

比如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自己在2008年底發表的論文《淺析殲八飛機機體結構設計的四個問題》,提到機身47框由於把接頭位置設計的較高,使得不可拆卸替換的機翼機身接頭提前破損,導致全機的真實疲勞壽命僅為1500小時。

宣稱的3000小時疲勞壽命結果,是在結構破損、對接頭進行鉸孔(絞去1.6毫米厚度以消除裂紋)、噴丸(表面強化)、使用新襯套的修復工作後才能取得的。按國外標準,這種手段只能用於服役飛機的延壽,絕對禁止在壽命試驗中使用。

圖:機翼機身結合的接頭是飛機結構壽命的關鍵點之一,上圖為F15

這個缺陷的消除方法,論文作者就講述的非常清楚:降低機身47框上的接頭高度,可以根治問題,代價是要多做試驗;或者顛倒機翼4梁接頭的上下耳片,也能有效緩解改善,而且只需要做一次4梁的疲勞壽命試驗就可以了。

但很遺憾,直到殲八系列步入停產的末期,這些措施也從未得到實施。這個設計缺陷從70年代中期就開始折騰,花了很多錢、做了大量的試驗,試圖在不改變原有設計的情況下消除缺陷——但在隨後的40年中,都沒有改變既定的設計,當然也沒有取得任何真正的改善。

最後作者在論文中嘆息「設計結構既定,無力回天。從技術上看,它明顯地屬於一個嚴重設計錯誤,後人應引以為戒」。

後人當引以為戒的歷史教訓,恐怕遠不只是一個具體的結構設計錯誤。

相關焦點

  • 生不逢時的殲八(一)重重危機
    ,為了讓大家對殲八了解得更全面一些,特將這篇關於殲八研製過程的文章分幾部分貼出來。其中在第一部分提到:以米格-21為原準機,設計一種最大馬赫數2.2-2.3,航程比米格-21加長一半左右,使用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飛彈,起飛重量9-10噸級的殲擊機。這是第一次提出量化的指標,對新機的要求已經超越了米格21。為什麼對米格21不滿意呢?因為米格21太小,航程也太短了。
  • 光榮的空中雄鷹,殲八戰機的成長曆程
    殲-8原型機1969年7月5日首飛成功,1979年完成設計定型,1980年開始服役;由於早期殲-8不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沈飛於70年代末開始研製殲-8的全天候型,改良火控雷達等電子設備;機艙蓋、座椅、氧氣系統和組合儀表重新設計,改裝武器系統等,成為殲-8Ⅰ20世紀80年代,沈飛又開發出殲-8Ⅰ的升級型號殲-8Ⅱ。
  • 「一億玉碎」 日本最後的瘋狂也無力「回天」
    1941年底,當日本以6艘航母和300架艦載機的龐大兵力偷襲珍珠港時,包括當時被日本軍力震懾的盟軍各國都沒想到,元氣大傷的美國海軍僅用2年零10個月就將日本海軍主力消滅在太平洋西岸。 結果,「玄作戰」以損失1艘潛艇、9枚回天魚雷的代價,僅取得了擊沉美國海軍一艘油輪的戰績。這次戰鬥雖然證明了「回天」擁有精確突防和選擇目標的能力,並能夠對巨艦一擊必殺,但是距離「擊沉5艘航母」的目標相差甚遠。
  • 沈飛如何才能走出陰影?
    但與集榮寵於一身的成飛相比,沈飛可算灰頭土臉。從把殲-7改進得米格都不認識,到給巴基斯坦幹副業整出「梟龍」,到推出中國第一代可以與世界叫板的殲-10,更是到閃瞎世界眼睛的殲-20,成飛的地位是掙來的。 當然沈飛也沒有閒著,建軍90周年的朱日和閱兵中, 5架殲-16、7架殲-15、7架殲-11B組成強大陣容,佔34架受閱飛機中的一半以上。
  • 懷念:殲八系列的後期型號們
    ,該型機未在出口市場上取得成績,產量也僅限於一些樣機。因此,殲8F加速性和垂直機動性明顯更好,水平穩定機動性也有優勢,幻影2000僅在水平瞬時機動性方面佔優,總體看,殲8F在格鬥中也有優勢。該機航電系統可完全比照殲八F/FR配置,這方面強於F16,升力特性也明顯縮小了與F16的差距,垂直機動性和加速性仍略有優勢,水平機動性劣勢已在很大程度上彌補。殲八ⅡACT若面對周邊低檔三代機,壓制幻影2000比殲八F輕鬆,對抗F16則能稍勝一籌,即使面對周邊高檔貨如蘇27系列或F15系列,也有對抗之力。
  • 孤臣無力回天,北洋全軍覆沒 | 中日甲午海戰那些人和事兒
    一)北洋水師 甲午戰前,大清帝國的海軍,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八,僅列英美俄德法西意之後。 擁有14英寸裝甲、配備12英寸巨炮的7000噸主力艦二艘,定遠號和鎮遠號,3000噸級的輕快巡洋艦五艘,濟遠、經遠、來遠、致遠和靖遠,以及其他各式巡洋艦、魚雷艇,共計25艘。
  • 殲八III為什麼下馬?
    下馬的直接原因是殲八III陰差陽錯地盡趕上「好事」了。這項目91年立項以後搞了六年,雖說一路小問題不斷倒也還算馬馬虎虎過得去,孰料97年初,殲八III的04架試驗機從瀋陽轉場到西安試飛院的時候,趕上天氣突變,著陸時沒看清跑道前有條剛挖出的電纜溝,出了二等事故,飛機報廢了,所幸飛行員活下來了。沒辦法只好再造一架新的試驗機,這事故一把就成功耽誤了近兩年的進度。
  • 無力回天的基辛格, 只剩"沉默是金"
    位於西海岸的亞洲研究局(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NBR)與美國多家智庫和大學聯手,發起了一個有數十名專家參與的為期兩年的研究項目(筆者也應邀參加並提供論文),目的是要找出中俄關係的「離合器」到底在那裡,什麼原因使中俄志同道合,又有哪些潛在的因素會使中俄反目,從而為美國的「聯俄制華」戰略提供契機。
  • 沈飛故事丨守望
    》之《我們就是沈飛》第六集(總第20期)她的守望——「230秒」他錯過了孩子的家長會與親子活動但那連接起天空的起飛線上他的身影卻從未缺席在長久的守望中他  已忘記了時間他  從未忘記任務他們  始終在為許多人的幸福
  • 沈飛故事丨你的樣子
    》之《我們就是沈飛》第二集(總第9期)每到關鍵時刻是誰如約而至,挺身而出?八年來,沈飛公司共組建青年突擊隊1496支,表彰選樹羅陽青年突擊隊256支,參與青年達35000人次,解決各類技術質量問題1000餘項。
  • 美國否決讓「杜魯門」號航母退役的決定,反覆折騰是鬧哪樣?
    假如這種觀點有其合理性,那麼選擇「杜魯門」號可能是最現實的,因為讓「斯坦尼斯」號(CVN-74)提前退役太急,它明年就會開始「壽命中期換料大修」;這個時候突然停掉「斯坦尼斯」號,會完全打亂美國海軍的部署計劃和值班表。
  • 人生:一半 一半
    一半一半強生隆歲月是一圈輪迴,生命是一次洗禮,生活是一段體味,人生是一場修行。當季節從春暖裡走向秋涼,日子的年輪漸次厚重,人生從青澀裡走向暮年,生命的印痕漸次滄桑,暮然回首,才發現一箋煙雨,半簾幽夢,世間的一切都在一半一半裡演繹,紅塵的所有都在一半一半中詮釋。
  • 二戰日本喪心病狂的自殺式武器 ——「回天」人操魚雷
    整個雷體分為前中後三部分:前部是炸藥艙,裝滿了烈性炸藥,外加一套接觸引爆裝置,與中部駕駛艙相連;由於前艙裝藥太多,以致駕駛艙空間非常狹窄,僅能容一人蜷曲而坐,艙內還安裝了可用於操縱魚雷艇的駕駛盤、一部捕捉攻擊目標的潛望鏡以及少數必備儀表。為了節省原料,降低成本,提高命中率,「回天」在生產中沒有配置返回艙,而是相應增加了炸藥量。操縱員進入駕駛艙後,艙門立即水密關上,此後便不能打開。
  • 沈飛故事丨它是幾代機?咱是幾代人?
    》之《我們就是沈飛》第三集(總第12期)這些飛機你一定能都叫得出名字提起沈飛,我們常說「從一代到四代」,其實就是指我們緊隨世界航空工業的腳步前進,走出了世界殲擊機發展的完整路徑。但其實這些並不是這一期《沈飛故事》真正想說的,我們真正想說的是——不僅殲擊機是分代的,航空人也是分代的!
  • 中美大博弈:美國犯下幾大致命錯誤,已無力回天!
    這意味著如果中美雙方互扔10顆核彈,我們的10顆可以確定都能扔到美國地面,而美國能成功砸到中國的可能不到一半。當然真砸起來美國可能一下扔過來100顆,中美可以互相摧毀這點不必懷疑,這就大大降低了中美直接大打出手的可能性。反導武器的威懾力也很大。
  • 「甲標的」9——「回天戰準備」——回天自殺式魚雷記
    從尺寸上來判斷,這枚回天很可能是回天2型「回天」人操魚雷先後一共開發了5個型號,分別是1、2、3、4、10型,其中1-4型均採用了九三式氧氣魚雷的動力系統,10型以九二式魚雷改造。只有1型有實戰記錄,總計建造400多條,實戰使用了100多條。2、4、10型僅少量建造且無實戰記錄,3型仍處於設計階段。
  • 折騰小主機
    收錄於話題 #今天折騰了嗎 首先說明,機器收於閒魚,可以不按照我列出的配置單走,我會詳細列出折騰過程中我遇到的坑及後續建議該怎麼修改配置。
  • 如果當年殲10不幸下馬,沈飛這一魔改殲8已計劃好備胎上位
    ▲萬幸它已修成正果在1986年,殲-10項目正式上馬後,它在技術和資金的雙重限制下步履蹣跚。在90年代初,中國從俄羅斯引進了當時很先進的第三代重型戰鬥機蘇-27,並且逐步以許可證方式在沈飛生產。而在1996年,殲-8家族中改動最大的一個型號——殲-8IIACT主動控制技術驗證機在沈飛首飛,這機型被瀋陽所認為可以作為殲-10的「備胎」。
  • 精彩的中美大博弈:美國犯下幾大致命錯誤,已無力回天!
    這意味著如果中美雙方互扔10顆核彈,我們的10顆可以確定都能扔到美國地面,而美國能成功砸到中國的可能不到一半。當然真砸起來美國可能一下扔過來100顆,中美可以互相摧毀這點不必懷疑,這就大大降低了中美直接大打出手的可能性。反導武器的威懾力也很大。
  • 雙身前變掠翼能量武器,沈飛601所已獲專利
    很多小夥伴都想知道咱們中國國產的六代機目前到底進展如何,這不,沈飛601所的一則最新消息就為我們帶來了值得關注的情況。按照網上出現的相關消息來看,沈飛601所的一項專利技術報告,似乎與我國的下一代六代機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