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傳出中國製造的一項武器再一次被俄羅斯方面看中,並且計劃在普京6月訪華時候,在中俄軍貿中簽署,可以說這是俄方主動上門向中國求購的幾款武器之一,其餘的包含了柴油發動機,飛彈部件等等。那麼末敏彈這究竟是一款什麼武器呢?現代末敏彈是末端敏感彈藥的簡稱,這是一種多彈頭智能彈藥,說白了就是精確制導炸彈開始擁有自己的思維。中國國產的末敏彈能夠在彈道末端自動搜索、自主探測、識別、定位目標,並使爆炸彈頭朝著目標方向爆炸。
末敏彈因為裝備著末端探測設備,能夠對敵集群大目標進行精確打擊,被人譽為「靈巧炮彈」之稱。中國的國產末敏彈主要用於,自主打擊集群坦克的頂蓋裝甲。
中國第一次展示末敏彈是向中東的「土豪」國家:這種未敏彈被命名為GS1型155毫米末敏彈。從外形上看,中國155毫米末敏彈的彈體採用了類似傳統榴彈彈體構造,每枚母彈中容納了2發末敏子彈。末敏彈如何實現精確打擊目標,中國炮射的末敏彈通常由制式火炮平臺發射,其火炮射擊諸元和引信裝定的操作與普通彈丸相同。
末敏彈出膛後,首先經無控彈道飛抵目標上空後,延時引信發揮作用,自動啟動拋射裝置,並依次拋出末敏子彈。末敏子彈在減速裝置控制下測距雷達開始測距,不斷測定子彈到地的距離。當測定結果達到預定高度時,子彈在中央控制器的控制下,拋去充氣減速器,拉出渦旋式旋轉降落傘,在氣動力作用下展開並開始工作,帶動子彈旋轉降落。
隨後,中央控制器根據各傳感器提供的數據,以抑制假目標和外界幹擾,獲得最大的探測攻擊概率。同時,毫米波雷達也在持續測定子彈的高度,當達到預定值時,說明彈藥已經進入發揮威力的有效高度,掃過目標後,向中央控制器報告目標信息,第二次掃過目標時把目標敏感數據與特定目標的特徵值進行比較,做出最後判定。第二次掃描結果如確定目標正確無誤,中央控制器便發出攻擊指令。
如果一直未發現目標,子彈則在距離地面一定高度上自毀。據中國末敏彈總師的介紹中國一直將末敏彈技術列為重點國防預研項目,科研團隊十餘年的艱苦努力之下,這些技術都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突破。繼自主研製成世界一流的火箭末敏彈武器之後,又取得炮射末敏彈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和跨越,在總體設計、抗高過載、小型化穩態掃描、多模複合探測等方面擁有核心技術,研製成功的多模複合探測識別系統在探測識別、抗幹擾、環境適應、瞄準定位等性能方面均達到較高水平。
目前世界各國的坦克、裝甲車輛都沒有對抗中國末敏彈的有效辦法。目前估計中國國產末敏彈單價只有大約5萬美元,而西方國家第三代主戰坦克的單價超過300-500萬美元,就連印度購買的猴版俄制T-90坦克的單價都超過了300萬美元。按照平均擊毀率60%計算,中國國產末敏彈的費效比非常高。而如果像阿聯、沙特這種經常購買萬枚中國炮彈的國家,再使用中國製造的末敏彈進行一次炮擊,往往就能使敵方裝甲集群失去戰鬥力,可以令這些國家的炮兵打完就撤,有利於提高炮兵的戰場生存率。
需要指出的是,當前只有美、俄、法、德、瑞典和中國有能力研發末敏彈。與這些國家相比,中國末敏彈在制導方式上更有優勢,特別適合沙漠地區作戰。
延伸閱讀:中國末敏彈之父——楊紹卿
楊紹卿
西安現代控制技術研究所副總工程師、中國兵器首席專家、末敏彈武器系統總設計師。
楊紹卿 ,出生1941.2.15,外彈道學與靈巧(智能)彈藥武器系統工程技術專家,被譽為「中國末敏彈之父」。生於遼寧省康平縣,原籍遼寧省康平縣。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學院),1981年-1984年在美國Texas A﹠M大學研修控制工程。現任中國兵器工業第二○三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兵器工業首席專家、國家重點型號總設計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槍炮彈箭專家組顧問、國務院中央軍委軍工產品定型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長期從事外彈道學與靈巧(智能)彈藥武器系統的理論和工程技術工作,是我國末敏彈技術與裝備領域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我國野戰火箭散布、穩定性和偏差修正理論體系及靈巧(智能)彈藥理論和工程設計方法體系的主要創建者之一。創造性地發展了火箭彈散布、穩定性和偏差修正理論,建立了靈巧(智能)彈藥理論和工程設計方法;主持研製成功世界一流的我國第一個末敏彈武器系統,獲200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成功推進了我國常規彈藥向靈巧(智能)化的轉型升級;著有《火箭彈散布和穩定性理論》、《火箭外彈道偏差與修正理論》、《末敏彈系統理論》和《靈巧彈藥工程》等。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以及發明專利多項,並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國防系統勞動模範、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項榮譽。 2010年被授予「國防科技工業傑出人才」 稱號。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楊紹卿同志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開始對產品研製中提出的野戰火箭散布和穩定性這一重大問題進行研究,先後提出了「高初速、低加速」、「風偏速差」、「推偏轉速反比」等理論,建立了動穩定性理論及散布理論體系,出版了我國該領域首部專著——《火箭彈散布和穩定性理論》及其配套書《火箭彈散布計算》,並發表論文二十餘篇。這些論文和專著已成為我國該領域工程技術人員和高等院校師生的重要參考文獻,被大量廣泛引用。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起,楊紹卿同志先後擔任末敏彈預先研究總研究師、先期技術演示驗證總研究師和三個末敏彈型號項目的總設計師。經過近20年努力,開拓了我國具有重大國防意義的末敏彈這一智能彈藥領域,實現了技術和裝備的跨越式發展,使我國躋身於美、德、俄等能自主研發智能彈藥的先進國家行列。
作為總研究師,主持完成了我國末敏彈技術領域的第一個重大預先研究課題,突破了系統總體、結構設計、複合敏感器、目標探測識別、穩態掃描、EFP戰鬥部等關鍵技術,解決了關鍵技術的工程應用與系統集成問題,為裝備工程研製打下了基礎。受到總裝備部與中央軍委高度評價:「標誌著常規彈藥向智能化發展邁出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步」。作為總設計師,主持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個智能彈藥裝備——某型末敏彈武器系統,主要性能達國際領先水平,對目標的命中率比國際最好水平高近30個百分點,成為「我軍最有效、最具威懾力的遠距離反裝甲武器,在我軍精確打擊彈藥中佔有重要地位」。該項目獲2008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楊紹卿同志不但注重工程實踐,而且注重理論積累和研發手段建設,並積極推動我國靈巧智能彈藥技術的發展。他撰著出版了我國末敏彈技術領域的第一部專著《末敏彈系統理論》,起草了末敏彈領域的第一個國家軍用標準《末敏彈通用規範》,主持創建了我國末敏彈系統的分析、設計、仿真、製造、試驗、測試、驗收等的方法、規範和理論體系;負責建立了末敏彈半實物仿真系統、敏感器性能高塔試驗與檢測系統、穩態掃描立式風洞試驗與仿真系統、末敏彈性能的飛機投放試驗系統;起草了「九五」至「十二五」我國靈巧智能彈藥的發展戰略與規劃,為該領域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現在,楊紹卿同志正作為兩個國家重點型號項目的總設計師,為我國的兩型主戰裝備研製末敏彈。作為新一代的末敏彈,楊紹卿創造性地提出了三模探測方法與理論,並成功解決了共孔徑、信息融合、小型化、抗高過載等關鍵技術,使該末敏彈成為世界上技術最為先進的末敏彈。
延伸閱讀:專打敵軍坦克與裝甲戰車天靈蓋的國產新型炮射末敏彈
與此同時,中國這兩年還出版了具有原創性技術和理論成果的《末敏彈系統理論》、《靈巧彈藥工程》等專著,基本形成了中國末敏彈先進的設計、分析、仿真、試驗、評估的方法和理論體系,使中國成為繼美、俄、德等國之後能自主研發先進末敏彈的國家。
【免責聲明】
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刪除內容或協商版權問題!聯繫QQ:333937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