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事業聚才 以平臺育才 | 帶您揭秘中山大學「熱帶大氣海洋系統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2021-12-29 中山大學人才發展辦公室

學校圍繞「紮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目標,堅持「四個面向」的指導思想,大力推進 「三大建設」,一系列國家重大戰略在學校落地實施,科學研究能力實現跨越式提升。科研規模實現倍增,科研平臺建設成效顯著,科研創新取得突破。

為進一步展現校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技創新平臺,我處推出「以事業聚才 以平臺育才」欄目,敬請垂注。

60年

中山大學設立大氣科學學科以來

一直以熱帶為特色開展大氣海洋研究

經過長期積累,學校在2019年獲批設立

「熱帶大氣海洋系統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成為大氣海洋系統科學方面的重要研究平臺

也是珠海校區大海洋學科群建設的關鍵部分

熱帶大氣海洋系統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雲參觀

實驗室緊密圍繞建設

海上絲綢之路、海洋強國、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重大戰略

聯合港澳高校和科研單位

對熱帶大氣海洋系統的前沿科學問題實施協同攻堅

持續為經濟發展、生態文明、防災減災和國防安全

等提供關鍵的科技支撐

目標建成世界一流的熱帶大氣海洋系統研究中心

在實驗室的培育建設過程中,大氣科學學院根據學科的主要方向,聯合國內外大學和地方業務部門,建設了4個省級研究平臺、4個部門/校級平臺和1個國際諮詢機構。

近五年,大氣科學學院主持和承擔國家級重大重點項目近30項,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3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科研儀器研製設備1項等,其他科研項目近450項。獲得競爭性科研經費總計超3億。發表高水平論文572篇,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級線下一流課程、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等。

中山大學珠海校區的大氣科學學院大樓已投入使用,新增實驗室的科研用房3000平方米。2020年投入1196.4萬元,建成高性能計算機實驗室,對學院師生的教學科研工作起重要支撐作用,作為數值模式研發和調試平臺,用於擺渡連接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

熱帶大氣海洋系統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依託於我校大氣科學學院建設,學院還建設有其他三個省部級平臺:

廣東省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研究重點實驗室(省級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環珠江口氣候環境與空氣品質變化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省級野外臺站)

廣東省大氣科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成立於2015年10月,是位於珠海校區的整建制學院,其前身是1961年創辦的中山大學地理學系氣象學專業。目前學院本科教育設有大氣科學、應用氣象學兩個專業,籌設氣象系、大氣物理與化學系、海洋氣象系、空間天氣系和冰凍圈科學系等五個學系,已建立本科、碩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研究生教育設有氣象學、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氣候變化與環境生態學、空間物理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專業等五個碩士點和博士點。

學院著力發展面向國家氣候變化、熱帶海洋發展、建設海洋強國、「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及深空探測等重大國家戰略需求,圍繞「熱帶海洋及周邊區域海陸氣觀測監測和無縫隙預測系統」、「一帶一路關鍵區極端氣候環境生態風險的預警系統」 兩大戰略方向,重點規劃部署陸面過程與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一帶一路」 關鍵區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熱帶及全球大氣海洋系統科學、熱帶海洋及周邊地區自然災害與大氣環境、空間天氣與比較行星學五大研究方向。

五年來,學院依託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學科群的獨特地緣優勢,還有「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等平臺優勢,積極打造一流的大氣科學學科人才隊伍。截至2021年11月30日,全院共有教職工195人,較建院之初的18人增長近10倍,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65人,專職科研人員15人,博士後37人,擁有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等高層次人才19人,全國氣象教學名師、廣東省教學名師2人。

學院為學者提供實現學術抱負和事業夢想的堅實平臺和資源保障。現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誠邀全球各界學術英才加盟,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水平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做出更大的貢獻!

氣候變化經濟學、氣候模式研發與應用、陸面過程模式研發與數據同化、海洋-陸地-大氣相互作用、區域氣候變化與全球氣候變化之聯繫、亞洲季風系統多尺度變化與中國天氣氣候預測、泛南海地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天氣氣候災害的變化機理與預測、極地大氣-海洋-海冰-冰蓋相互作用和氣候變化、全球變化與環境生態學、大氣動力學、大氣物理與化學、海洋氣象學、水文氣象學、中小尺度氣象學、數值模擬與預報、衛星雷達氣象、資料同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空間物理學、比較行星學、大氣探測學、環境與健康、邊界層與大氣湍流、空氣汙染與區域空氣品質、城市氣象學與建築微氣象等。

▪ 領軍人才:從事具有重大創新性、發展前景以及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工作,並取得具有重要創新和重大影響的標誌性成果。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學術地位和學術水平。年齡不超過50周歲。

 

▪ 中青年傑出人才:具有特別優秀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潛能,研究方向具有重要創新前景,獲得海內外認可的專業成就,取得國內外公認的科研成果。年齡不超過40周歲。

 

▪ 青年學術骨幹:具有活躍的創新思維、較強的創新能力和突出的發展潛力,取得高水平、創新性的專業成就。年齡不超過35周歲。

▪ 特聘研究員:在國內外高校、研究機構具有博士後、講師或者助理教授工作經歷的人員;原則上取得不少於3項的代表性成果,成果特別突出者數量可適當減少;有主持或參與省部級以上項目經歷申請者優先考慮。年齡不超過38周歲。

▪ 特聘副研究員:在國內外高校、研究機構經歷過嚴格的學術訓練,具有較大學術潛力;原則上取得不少於2項代表性成果,成果特別突出者數量可減少到1項;年齡不超過38周歲。

▪ 博士後:年齡在35歲以下,獲得博士學位不超過3年,具備較高的學術水平和較強的科研能力的國內外優秀博士。

1.申請人報名:申請人與各科研團隊聯繫,按要求向各單位提交應聘材料;

2.院系、附屬醫院審核面試:各單位人才引進小組或教師職務聘任委員會對申請者進行全面評價並審議,通過者報學校審批;

3.學校審批;

4.學校聘任;

5.辦理報到手續,籤訂聘用合同。

聯繫人:利老師

聯繫電話:86-756-3668166

聯繫郵箱:lijiayao3@mail.sysu.edu.cn

聯繫地址: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唐家灣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海琴灣2號A392

山大學第十三屆國際青年學者論壇

暨第五屆深圳論壇

將於12月24-26日在深圳市舉辦

 

線下參會(現場論壇)報名時間截至2021年11月30日

線上參會(網絡論壇)報名時間截至2021年12月10日

 

 

手機端: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山大學人才發展辦公室」,點擊菜單欄「招賢納士」中「我要報名」跳轉至報名系統,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PC端:請點擊「閱讀原文」跳轉至報名系統

註:請在北京時間8點-24點登錄系統進行報名,活動場次請選擇「中山大學第十三屆國際青年學者論壇」。

 

詳細信息請點擊圖片查看

中山大學歡迎您!


- 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處人才發展辦公室 -

來源:大氣科學學院

編輯:李芷瑩

初審:吳斯然

審核:于洋

審核發布:楊曉萌

相關焦點

  • 「透明海洋」:走向海洋強國的重要科技支撐
    通過建立集衛星遙感平臺、水下機動平臺和固定觀測平臺為一體的,覆蓋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的海洋觀測系統,實時或準實時地獲取這一海區不同空間尺度的海洋環境綜合信息,研究其能量物質輸運過程多尺度變化的機理,並在此基礎上建立海洋環境和氣候變化的預報和預測系統,從而實現海洋的狀態、過程和變化透明(即「透明海洋」),是我們國家當前實施海洋強國戰略所面臨的迫切任務。
  • 顆粒物探測雷射雷達:給大氣和海洋做「CT」
    Chinese Optics, 2021, 14(3): 685-703. doi: 10.37188/CO.2020-0136.童奕澄, 童學東, 張凱, 肖達, 戎宇航, 周雨迪, 劉崇, 劉東. 偏振雷射雷達增益比定標方法對比研究[J]. 中國光學, 2021, 14(3): 685-703. doi: 10.37188/CO.2020-0136.
  •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召開第50期鰲山論壇——「新一代海洋衛星傳感器與海洋大數據」暨第三屆海洋遙感與數字海洋國際論壇
    近期,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辦,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聯合承辦的第50
  • 中山大學將建的這艘科考船為啥這麼值錢?
    日前,中山大學海洋綜合科考船開始公開招標,預算金額達4.6億元人民幣,建成後將成為國內最大、全球第三的海洋綜合科考船,為海洋學科群提供先進的海上移動觀測探測和實驗平臺。據悉,為服務國家「海洋強國」戰略、「海上絲綢之路」戰略和廣東省「海洋強省」戰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學校「雙一流」建設和事業發展,中山大學將在「十三五」期間新建一艘設計排水量6000噸級的海洋綜合科考船。
  • 梧桐會直播預告丨 海洋動力環境與災害遙感論壇
    >陸應誠副教授和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所張晰副研究員就海洋動力環境與熱帶氣旋遙感、海洋溢油光學遙感、極地海冰遙感研究展開學術研討。近20年圍繞海洋微波遙感機理、海洋動力環境遙感理論與方法、熱帶氣旋遙感監測關鍵技術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取得了系列創新成果。2016年獲得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同年入選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工程」,2018年入選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
  • 全球海洋觀測系統
    未來十年的重點包括:原位系統和遙感海洋觀測平臺、以及氣象學和海洋學的全面綜合方法。全球海洋觀測系統的發展:從2009年國際海洋觀測大會OceanObs』09到2019年OceanObs』19階段改變的來龍去脈全球海洋觀測系統的構建是基於弄清海洋在全球氣候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需求。為響應第二屆世界氣候會議的號召,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在1991年3月份創建了全球海洋觀測系統。
  • 【專訪】陳繼紅:用學術助力全球海洋事業發展前行丨航運界
    擔任教育部水路運輸與工程教指委秘書長、全國能源領域行業港口岸電設施標準化委員會專家、中國生產力學會理事、航運界網首席評論員、上海市交通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專家(港口與航運)、深圳前海金融研究院國際海事首席專家、山東港口集團青島港集團特聘專家等學術職務。
  • 【盤點】常用海洋數據資料
    SODA分析系統最初採用的是美國地球物理流體力學實驗室(GFDL)的海洋模式MOM2,後來又引入了以POP 數值方法和 SODA 程序為基礎的全球海洋環流模式(General Circulation Ocean Mode1)。
  • 「全球海洋觀測系統」分析與論述
    包括高頻雷達,海洋滑翔機以及生物追蹤設備,全球海洋酸化觀測網絡,國家海洋觀測項目等。未來十年的重點包括:原位系統和遙感海洋觀測平臺、以及氣象學和海洋學的全面綜合方法。這為形成跨區域、跨團體和跨技術的新合作機遇開闢了領域,促進了全球海洋觀測事業的更大參與。全球海洋觀測系統的管理需要改變以響應這些擴展的需求;為此設計出了一個三級分層布置的管理模式。設立了一個多國指導委員會用以提供監督(第一級)。成立科學專家組來指導系統需求。
  • 一周海洋大事件
    海洋網《一周海洋大事件》欄目和您一起梳理、回顧。通過深入的交流和探討,雙方表示今後可以積極開展聯合調查研究,共同申報科技項目,加強多學科間的學術交流和合作;推動資源共享,相互借鑑重點實驗室、野外觀測站及科考船的建設與管理經驗等。並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 林明森研究員團隊:中國海洋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工程、產品與處理
    中國海洋學會副理事長、秘書長,自然資源部空間海洋遙感與應用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海洋-大氣與全球變化科學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海洋災害預報技術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第四屆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聯合會會員、全國海洋標準化委員會、航天標準化委員會和中國衛星氣象與空間天氣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專家。
  • 海洋科普(1501)| 海洋生態系統
    浩瀚的海洋蘊藏著十分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有人推算,海洋向人類提供食物的能力,相當於全世界陸地耕地面積所提供食物的1000 倍。 中國位於亞洲大陸的東南部,雄踞北太平洋西側,大陸岸線總長度達1.8萬公裡之多,主張管轄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公裡。鄰近海域陸架寬闊,地形複雜,縱跨溫帶、副熱帶和熱帶三個氣候帶,四季交替明顯,沿岸徑流多變,因而具有獨特的區域海洋學特徵。
  • 學術交流丨李華軍等:海洋科學裝備研究進展與發展建議
    在認知海洋、開發利用海洋的基礎上,利用自動化、智能化的海洋科學裝備,構建我國的空/天/海基立體觀測和預警系統,支持「一帶一路」建設,拓展深遠海、南北極等海洋新疆域。國際海洋科學裝備發展現狀1海氣界面觀測裝備海水與大氣的交界面即為海氣界面,海洋與大氣在此區域發生能量交換和物質遷移。
  • 廈大成功發射海絲一號衛星,將在太空中研究海洋
    它要從空中助力海洋研究。校方隨後發布消息,衛星進入測控站覆蓋區,遙測信號顯示衛星工作正常,太陽翼、天線均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圓滿成功。廈大說,海絲一號衛星使廈大現有海洋觀測能力從水下、地面向天空的延伸,將有力地提升我們觀測海洋、認知海洋、經略海洋的水平。
  • 「科學」號起航升級維護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
    10月3日,「科學」號從中科院海洋所西海岸園區碼頭起航,赴西太平洋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9年共享航次,升級維護西太平洋實時科學觀測網
  • 海洋論壇▏李風華等:海底觀測網的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
    傳統的海洋觀測主要是以調查船、潛浮標為主的海基觀測或以衛星遙感、航空觀測為基礎的天基觀測。由於海洋環境的複雜性和獨特性,已有海洋觀測數據存在的短暫、不連續等問題一直制約著海洋科學的發展。源自冷戰時期美國海軍水聲監視系統的海底觀測網是人類建立的第三種海洋科學觀測平臺。
  • 科學資訊| 2019年IEEE Fellow名單曝光:近百名華人入選,大陸學者30餘人
    >孫富春,清華大學,教授,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研究領域:智能控制,機器人與飛行器的導航與控制;網絡控制系統;人工認知系統的信息感知和處理。卿顯明(Qingming QING),新加坡信息通信研究所高級科學家和天線系統實驗室負責人。
  • 獵鷹9號成功發射Sentinel-6 Michael Freilich海洋科學衛星
    該太空飛行器的主要儀器是歐空局提供的雷達高度計,它將無線電脈衝從海面反射以測量海平面以及海浪高度和海洋速度。它由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研製的微波輻射計提供支持,該實驗室測量大氣中的水蒸氣,為雷達高度計提供定時校正。
  • 澳大利亞國家海洋科學委員會發布《國家海洋科學計劃2015—2025:中期計劃》
    建議1:在整個海洋科學系統中明確關注藍色經濟 目前澳大利亞大多數海洋科學機構的戰略都涉及了藍色經濟。
  • 要從空中助力海洋研究
    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發射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點火升空(高亮  攝)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去年廈大曾經成功發射一枚火箭都是為了科學研究海絲一號衛星可用於為全球變化背景下海洋動力環境參數的遙感反演、海洋災害監測、洪水監測和地表形變分析等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