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圍繞「紮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目標,堅持「四個面向」的指導思想,大力推進 「三大建設」,一系列國家重大戰略在學校落地實施,科學研究能力實現跨越式提升。科研規模實現倍增,科研平臺建設成效顯著,科研創新取得突破。
為進一步展現校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科技創新平臺,我處推出「以事業聚才 以平臺育才」欄目,敬請垂注。
自60年前
中山大學設立大氣科學學科以來
一直以熱帶為特色開展大氣海洋研究
經過長期積累,學校在2019年獲批設立
「熱帶大氣海洋系統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成為大氣海洋系統科學方面的重要研究平臺
也是珠海校區大海洋學科群建設的關鍵部分
熱帶大氣海洋系統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雲參觀
實驗室緊密圍繞建設
海上絲綢之路、海洋強國、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重大戰略
聯合港澳高校和科研單位
對熱帶大氣海洋系統的前沿科學問題實施協同攻堅
持續為經濟發展、生態文明、防災減災和國防安全
等提供關鍵的科技支撐
目標建成世界一流的熱帶大氣海洋系統研究中心
在實驗室的培育建設過程中,大氣科學學院根據學科的主要方向,聯合國內外大學和地方業務部門,建設了4個省級研究平臺、4個部門/校級平臺和1個國際諮詢機構。
近五年,大氣科學學院主持和承擔國家級重大重點項目近30項,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3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科研儀器研製設備1項等,其他科研項目近450項。獲得競爭性科研經費總計超3億。發表高水平論文572篇,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級線下一流課程、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等。
中山大學珠海校區的大氣科學學院大樓已投入使用,新增實驗室的科研用房3000平方米。2020年投入1196.4萬元,建成高性能計算機實驗室,對學院師生的教學科研工作起重要支撐作用,作為數值模式研發和調試平臺,用於擺渡連接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
熱帶大氣海洋系統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依託於我校大氣科學學院建設,學院還建設有其他三個省部級平臺:
廣東省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研究重點實驗室(省級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環珠江口氣候環境與空氣品質變化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省級野外臺站)
廣東省大氣科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成立於2015年10月,是位於珠海校區的整建制學院,其前身是1961年創辦的中山大學地理學系氣象學專業。目前學院本科教育設有大氣科學、應用氣象學兩個專業,籌設氣象系、大氣物理與化學系、海洋氣象系、空間天氣系和冰凍圈科學系等五個學系,已建立本科、碩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研究生教育設有氣象學、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氣候變化與環境生態學、空間物理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專業等五個碩士點和博士點。
學院著力發展面向國家氣候變化、熱帶海洋發展、建設海洋強國、「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及深空探測等重大國家戰略需求,圍繞「熱帶海洋及周邊區域海陸氣觀測監測和無縫隙預測系統」、「一帶一路關鍵區極端氣候環境生態風險的預警系統」 兩大戰略方向,重點規劃部署陸面過程與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一帶一路」 關鍵區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熱帶及全球大氣海洋系統科學、熱帶海洋及周邊地區自然災害與大氣環境、空間天氣與比較行星學五大研究方向。
五年來,學院依託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學科群的獨特地緣優勢,還有「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等平臺優勢,積極打造一流的大氣科學學科人才隊伍。截至2021年11月30日,全院共有教職工195人,較建院之初的18人增長近10倍,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65人,專職科研人員15人,博士後37人,擁有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等高層次人才19人,全國氣象教學名師、廣東省教學名師2人。
學院為學者提供實現學術抱負和事業夢想的堅實平臺和資源保障。現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誠邀全球各界學術英才加盟,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水平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做出更大的貢獻!
氣候變化經濟學、氣候模式研發與應用、陸面過程模式研發與數據同化、海洋-陸地-大氣相互作用、區域氣候變化與全球氣候變化之聯繫、亞洲季風系統多尺度變化與中國天氣氣候預測、泛南海地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天氣氣候災害的變化機理與預測、極地大氣-海洋-海冰-冰蓋相互作用和氣候變化、全球變化與環境生態學、大氣動力學、大氣物理與化學、海洋氣象學、水文氣象學、中小尺度氣象學、數值模擬與預報、衛星雷達氣象、資料同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空間物理學、比較行星學、大氣探測學、環境與健康、邊界層與大氣湍流、空氣汙染與區域空氣品質、城市氣象學與建築微氣象等。
▪ 領軍人才:從事具有重大創新性、發展前景以及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工作,並取得具有重要創新和重大影響的標誌性成果。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學術地位和學術水平。年齡不超過50周歲。
▪ 中青年傑出人才:具有特別優秀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潛能,研究方向具有重要創新前景,獲得海內外認可的專業成就,取得國內外公認的科研成果。年齡不超過40周歲。
▪ 青年學術骨幹:具有活躍的創新思維、較強的創新能力和突出的發展潛力,取得高水平、創新性的專業成就。年齡不超過35周歲。
▪ 特聘研究員:在國內外高校、研究機構具有博士後、講師或者助理教授工作經歷的人員;原則上取得不少於3項的代表性成果,成果特別突出者數量可適當減少;有主持或參與省部級以上項目經歷申請者優先考慮。年齡不超過38周歲。
▪ 特聘副研究員:在國內外高校、研究機構經歷過嚴格的學術訓練,具有較大學術潛力;原則上取得不少於2項代表性成果,成果特別突出者數量可減少到1項;年齡不超過38周歲。
▪ 博士後:年齡在35歲以下,獲得博士學位不超過3年,具備較高的學術水平和較強的科研能力的國內外優秀博士。
1.申請人報名:申請人與各科研團隊聯繫,按要求向各單位提交應聘材料;
2.院系、附屬醫院審核面試:各單位人才引進小組或教師職務聘任委員會對申請者進行全面評價並審議,通過者報學校審批;
3.學校審批;
4.學校聘任;
5.辦理報到手續,籤訂聘用合同。
聯繫人:利老師
聯繫電話:86-756-3668166
聯繫郵箱:lijiayao3@mail.sysu.edu.cn
聯繫地址: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唐家灣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海琴灣2號A392
中山大學第十三屆國際青年學者論壇
暨第五屆深圳論壇
將於12月24-26日在深圳市舉辦
線下參會(現場論壇)報名時間截至2021年11月30日
線上參會(網絡論壇)報名時間截至2021年12月10日
手機端: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山大學人才發展辦公室」,點擊菜單欄「招賢納士」中「我要報名」跳轉至報名系統,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PC端:請點擊「閱讀原文」跳轉至報名系統
註:請在北京時間8點-24點登錄系統進行報名,活動場次請選擇「中山大學第十三屆國際青年學者論壇」。
詳細信息請點擊圖片查看
中山大學歡迎您!
- 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處人才發展辦公室 -
來源:大氣科學學院
編輯:李芷瑩
初審:吳斯然
審核:于洋
審核發布:楊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