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九月三日
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
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6周年紀念日
是所有中國人民
都應該銘記的日子
當年延安人民召開慶祝抗日戰爭勝利群眾大會的情景。
時鐘撥回到90年前
那是一段崢嶸的歲月
那是一段慘痛的歷史
「九一八事變」歷史圖片。
1931年9月18日
日軍炸毀南滿鐵路
炮轟北大營
襲擊東北軍
製造震驚中外的
「九一八」事變
從此中國人民進入空前絕後的至暗時刻
抗日戰爭期間
3500多萬同胞傷亡
大半個中國被日軍踐踏
930餘座城市先後被佔
4200萬難民無家可歸
1937年12月13日,日軍佔領南京並開始進行大屠殺。
1939年3月,日軍進行生化作戰,施放毒氣瓦斯以及傳染病菌。在南昌作戰期間,日軍大量施放毒氣,以極不人道的方式造成中國軍民嚴重死傷。
1939年9月,日軍轟炸長沙,市區燃起大火。
1941年6月5日,日機夜襲重慶,製造了較場口大隧道慘案,造成1萬餘人死傷。
……
日本對中國的侵略
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
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上
河北
是除東北三省外
遭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摧殘時間最長的地區
1933年1月
日軍炮轟山海關
成為入侵河北的開始
日軍炮轟山海關。
在日本侵略河北的12年間
日軍在河北製造慘案近500起
殘殺民眾的手段達100餘種
河北直接傷亡人口達171萬餘人!
一九三七年九月初九,日軍侵略者在石家莊藁城縣梅花鎮,對手無寸鐵的村民進行慘無人道的大屠殺,製造了駭人聽聞的「九·九梅花慘案」。
日軍罪行累累
罄竹難書
這些數字
不僅僅是日軍犯下滔天罪惡的明證
更是燕趙兒女奮起抵抗
不畏強敵的悲壯戰歌!
直至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投降
河北人民進行了
長達十二年零八個月的
英勇不屈鬥爭
抗日同盟軍。
廣大愛國官兵憑據長城要隘抗擊日軍
掀起長城抗戰;
馮玉祥、吉鴻昌等愛國將領
在張家口成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
開展抗日鬥爭;
孫永勤在熱河
組織抗日救國軍抗擊日軍的侵略
在人力支持上
抗戰初期
河北人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
參軍熱潮
平山團、阜平營、曲陽營等
成建制的隊伍屢屢出現
特別是平山團
在短短一個月零三天的時間裡
1500名優秀平山子弟報名參加
平山子弟踴躍參加八路軍。
聞名遐邇的
由冀中回民子弟組成的
馬本齋回民支隊
1940年2月到1941年1月
連續作戰30餘次
打開了深南地區對敵鬥爭的局面
鼓舞了當地群眾的抗戰熱情
馬本齋。
冀中軍區為回民支隊頒發錦旗
表彰他們是
「無攻不克,無堅不摧,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
毛澤東主席也親筆題字
稱讚馬本齋帶領著一支
「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
回民支隊(劇照)。
除此之外
1938年
冀東抗日武裝大暴動
參加人數有20多萬
冀中的河北遊擊軍
僅半年時間就成立了十二路
發展成擁有
10萬餘人的抗日武裝
這些在全國都是少有的場面
在戰法支持上
河北軍民創造了
多種獨特的作戰形式
如令「敵人膽戰心驚」的地雷戰
民兵在鐵路上埋地雷。
「大顯神威」的地道戰
依託地道戰鬥。
「神出鬼沒」的水上遊擊戰
雁翎隊隊員駕船集會。
「啄得敵人團團轉」的麻雀戰
戰鬥小組尋找戰機殲敵。
……
這些獨特的作戰形式
都是河北軍民在抗戰中的偉大創舉
並被推廣到了其他地區
河北人民
多種形式支援、參加抗戰
湧現出了
大批英雄模範和動人事跡
寧死不屈、捨身跳崖的
狼牙山五勇士
大擺地雷陣
威震敵膽的爆炸英雄李勇
血戰磨河灘、英雄鋼鐵連連長
戰鬥英雄鄧世軍
擁軍模範,被戰士當作「親娘」的
「子弟兵母親」戎冠秀
圖左至右為戰鬥英雄鄧世軍,「子弟兵的母親」戎冠秀,爆炸英雄李勇。
決不向鬼子屈服、壯烈犧牲的
抗日民族小英雄王璞
……
正是千千萬萬的他們
拋頭顱灑熱血
給日本侵略者以極大的牽制和打擊
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內,陳列的烈士照片牆。
1945年9月2日
日方代表登上「密蘇裡號」美軍軍艦
籤署投降書
1945年9月3日
《新華日報》刊登了
毛澤東同志的親筆題詞:
「慶祝抗日勝利,中華民族解放萬歲!」
多年虜馬崩騰甚
終見降旗百尺竿
十四年浴血奮戰
終於取得了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的
第一次完全勝利
全國人民慶祝勝利。
1951年8月13日
政務院發布通告
將抗戰勝利紀念日改定為9月3日
(原以8月15日作為抗戰勝利紀念日)
2014年2月27日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
以國家立法的形式通過決議
確定每年9月3日為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時間再次指向九月三日
曾經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時代
已經一去不復返
回首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
回憶起3500多萬
中國軍民傷亡的沉重代價
讓我們更加懂得
今日的和平盛世彌足珍貴
「要記住歷史,不要記住仇恨。」
懷有7月身孕身中37刀的
已故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李秀英
曾經說的這句話
穿過歷史,透過時光
仍是對生者、對後來的我們
最誠摯的警示與忠告
心存歷史,驅它日寇憑先輩
眼望未來,振我中華賴後生
如今
山河無恙,可慰先烈
致敬那一場永不屈服的戰爭
致敬所有永不屈服的英烈
本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