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自適應變循環航空發動機必須研發,而且要提前布局,先於具體的裝機型號。提前開始變循環發動機的技術突破,避免像5代重型隱身戰機項目,長期機體等目標發動機的狀況再現。自適應變循環航空發動機最大的優點,就是從理論上就突破了現有渦扇和渦噴發動機的最大性能極限。比如目前最強的戰機大渦扇的加力推重比只能做到9,未來的極限加力推力也不過可以做到11左右;而最強的中推渦扇加力推力目前可以實際做到11,未來的理論極值可以做到13。而自適應變循環航空發動機在初期就可以做到推重比在20以上,未來甚至可以做到25以上,這就太驚人了。而且推力大大增加之後的變循環發動機,還能把單位油耗降低到現有軍用大推的50%,也就是推力加大的同時作戰半徑還能再擴大一倍!
等於把現有重型主力戰鬥機普遍在1500到1800公裡的作戰半徑,一步到位的推進到3500公裡以上。大航程,高空高速和極大的推重比,恰恰就是6代有人機的基本飛行性能要求。因此用任何現有的、最強的軍用大渦扇,都無法研發出真正的第6代戰鬥機;具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變循環發動機是真正裝備6代機的前提。還有一個原因也必須提早研發變循環。因為在傳統的渦扇發動機方面,不論是戰機使用的中小涵道比的渦扇,還是大型飛機使用的大涵道比的渦扇。過去都比西方先進技術水平差距在50年以上。而經過最近20年的極大投入和持續努力,目前在中小涵道比戰機渦扇上可以算是追到了20年之內。而在大涵道比渦扇上則差距仍然相當大。而超級先進的變循環發動機的情況卻有很大的不同。超級大國的相關單位,
最早探索並且實踐裝機了F120這種早期的試驗型變循環發動機飛上了天。顯示可達到1.8馬赫以上的超強超巡能力。不過由於是早期的變循環探索型號,F120發動機在近距離格鬥中,其推力變化反應速度可能相對較慢;其作為裝機對象的YF23戰機,因為各種設計過於「超前」,最終沒有被選中。F120這種新概念的航空發動機居然也直接跟著一起下馬了。不但沒有進一步的技術發展,就是所謂的技術儲備也沒進行多少具體的動作,只能在2架YF23都被拆毀機體以後,F120發動機也長期被扔在廢舊倉庫的一角吃了30年的灰。原先的研發單位說要推出更強的F126變循環發動機,到現在都沒人見過真機。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認為,由此可見,相當有前途的變循環技術,在超級大國哪裡,也和電彈彈射和發射技術一樣,是起個大早,還沒趕上晚集。甚至被長期忽視和埋沒。人才模具都丟的差不多。想重新撿起來談何容易!
因此對後發者來說,研發變循環發動機的起點,和研發普通渦扇和超級大國差距四五十年的狀況完全不同。在超級大國有關單位白白浪費了30年後,兩家在變循環技術上的差距可能不到10年,甚至只有5年。最終誰先成功裝機6代機還真說不定。當年裝在YF23上試飛的F120發動機的最大推力,也不過在15噸以內。而現在成熟的WS10IPE發動機的最大推力指標已經超過了15噸級。因此研發新一代變循環的基礎型號,大有可能是WS10IPE而不是WS15。畢竟WS10已經相當成熟可靠,其空氣流量較大,原始涵道比也適合進一步深入挖潛。有專家預測,在2027年到2028年,就有可能實現6代機早期批次的首飛。因此在變循環發動機的研發上,極大概率有意外的突破和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