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在巴格達,管窺中東風雲

2021-02-23 三聯生活周刊

在阿拉伯大起義100周年、冷戰結束將滿25周年之際,我們來到伊拉克,記錄這裡曾經和正在發生的一切。過去1/4個世紀裡的兩場戰爭改變的不僅是這個國家,也使我們所處的世界變得面目全非。

三聯生活周刊下期封面專題:「後冷戰」中東的25年




(下期暫定封面圖)

並不是所有伊拉克人都喜愛挖掘歷史事件之於當下的意義,尤其當這段歷史既無關古老的兩河文明,又與最近13年裡使他們不定期出現在電視畫面上的暴力衝突缺乏關聯時。在高樓林立的巴格達海法街盡頭,我指著費薩爾一世的銅像對許多路人發問,卻發現他們對這位現代伊拉克開國君主的了解程度遠不及我這個來自東方的外鄉人。只有知識分子會以平淡的口吻談起這位國王,並且主要是出於禮貌。

位於巴格達海法街盡頭的費薩爾國王銅像

2016年秋天,我和同事張雷站在被防爆混凝土牆、「悍馬」巡邏車以及形形色色的檢查站割裂成無數碎片的巴格達街頭,新奇地發現自己正身處於一個「國家」高度失位的環境裡。在北方的摩蘇爾,伊拉克政府軍正計劃對「伊斯蘭國」控制的最後一個大城市發動大規模進攻;但即使是在這樣的軍事行動中,正規武裝也不得不依靠屬於幾十個不同派別和部落的民兵去承擔治安維護和巷戰任務。遜尼派、什葉派以及庫德人勉強聯合而成的中央政府運行效率低下,不定期地陷入內訌和赤字醜聞,日常生活和社會秩序更多地取決於林林總總的次級非國家團體——教派、部落、民族,甚至私人武裝。我有時覺得這近似霍布斯筆下的「自然狀態」:那個足夠迫使次級權力中心與之訂立契約的大利維坦已不復存在,「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正在繼續。否則,該如何理解那些醒目的防護牆和從未根除的零星爆炸呢?


海法街沿街建築上密布的彈孔

這是阿拉伯大起義後第100年。1916年夏天,麥加大謝裡夫(聖嗣長)海珊及其家族在英國政府的支持下發起了針對奧斯曼帝國的暴動,企圖建立近代中東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阿拉伯人國家。謝裡夫的三兒子費薩爾·伊本·海珊是起義軍中最出色的指揮官,他與傳奇人物、英國遊擊戰大師託馬斯·愛德華·勞倫斯的友誼不僅是協約國贏得中東戰役的關鍵原因之一,還在史詩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中為西方人所熟知。但同樣是協約國政治家,在1916年還以一條輕描淡寫的「賽克斯—皮科線」劃分了英法兩國在中東的勢力範圍,使伊拉克和敘利亞永遠無法再聯合起來。費薩爾勉為其難地接受了英國人獻上的伊拉克王冠,他的長兄阿里成為漢志國王,次兄阿卜杜拉統治著外約旦。加上在1920年曾短暫臣服於他的敘利亞和在他支持下獲得復國機會的以色列,現代中東世界的版圖幾乎都和費薩爾其人有關。

巴比倫古城遺址現貌

但這位溫文爾雅的君王多少像個尷尬的外來者:他的王位得自歐洲人的許可和武力支持,本地遜尼派、什葉派和庫德人的矛盾在他治下從未獲得緩解。1958年7月14日,阿拉伯社會復興黨發動了一場軍事政變,費薩爾的獨生孫子被槍決,伊拉克成為共和國。又過了21年,薩達姆·海珊開啟了他的獨裁統治。教派和民族矛盾被秘密警察、毒氣炮彈以及「飛毛腿」飛彈暫時壓制下去;緊接著,薩達姆又開始將類似的手法應用到國外:進攻伊朗,吞併科威特,向沙烏地阿拉伯和以色列發射飛彈……

解放廣場上為紀念1958年革命而建造的巨大浮雕

在瓦西特省度過的一個晚上,我曾近距離觀察過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整體概貌:毫無遮擋的土地從近在咫尺的底格裡斯河河道一路覆蓋向西,在月光映照下猶如寧靜的海平線,仿佛可以憑速度輕鬆穿越。這塊紡錘形的衝積平原提供了耕種用地、養殖場所、灌溉條件等易於形成定居城市群落的一切有利要素,同時也缺乏天然地理屏障,無險可守。前者奠定了伊拉克在歷史上少數和平時期的財富和人口基礎,後者則使其淪為來自西部、北部和東部貧瘠地帶的入侵者的戰利品,並形成了威廉·麥克尼爾筆下毫無正面評價可言的高壓法律—官僚系統。而自稱「尼布甲尼撒之子」的薩達姆,僅僅是其中最近的代表人物。

夕陽照耀下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瓦西特省

不獨如此,中近東的灌溉河流和綠洲雖然催生過阿卡德這樣的煊赫帝國,卻也使海灣和通海河流無法對艦船鎖閉,在不同時期曾先後遭受來自地中海、黑海和印度洋的覬覦。而在大陸內部,從中亞延伸到波斯灣的荒原對遊牧民族的駱駝和馬隊是最理想的軍事通道,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塞爾柱人和蒙古人,「背教者」尤裡安和「壯麗者」蘇萊曼,都在這裡留下過印記。海陸力量間長達數百年的進攻和退卻,使黎凡特成為了全世界宗教和民族狀況分布最為複雜、最不易於被單一目標統合成整體的地理邊緣。

從曼蘇爾飯店高層俯瞰底格裡斯河兩岸的巴格達市容

但同樣是在這塊土地上,一統天下的野心與頑固的地理、族群分裂之間的拉鋸戰從未停止。約旦開國君主阿卜杜拉試圖建立一個包含約旦、敘利亞、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在內的「大敘利亞」。敘利亞本身曾在1958年與埃及合組「阿拉伯聯合共和國」(UAR),1976年又興兵入侵黎巴嫩,駐軍直至2005年。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和1990年對科威特的入侵則反映了薩達姆·海珊在波斯灣的野心。但影響最為深刻的,還是美國在「後冷戰」時代對伊拉克的兩次入侵,尤其是2003年以來影響仍在延續的伊拉克內亂。


幼發拉底河畔著名的「薩達姆山」行宮內景

2003年4月9日,即美軍攻下底格裡斯河畔的總統行宮之後第三天,一輛M88A2「大力神」型裝甲回收車拉倒了巴格達樂園廣場中央一座6米高的薩達姆銅像。聚集在巴勒斯坦飯店露臺上的各國記者拍下了巴格達人向銅像吐口水和丟鞋的鏡頭,通過電視信號和網際網路傳遞到全世界,成為了這場戰爭中最富煽動性的畫面。13年後,我們發現新政府在銅像底座上樹立的一座象徵民族團結的綠色雕塑已經蕩然無存,而薩達姆銅像的一隻腳掌卻頑固地粘在那裡。美國人什麼都沒有留下,也什麼都沒能帶走。

底格裡斯河畔薩達姆的行宮之一,在2003年被美軍炸毀

這是一場只有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才會出現的悲劇:霸權國家並未因假想敵的直接攻擊而傾頹,卻在對本身權勢的輕率濫用中走下神壇。所犧牲的不僅有美國本身的優勢地位和國際聲望,連帶也葬送了過去25年間與美國霸權捆綁在一起的所有幻想——超越地理空間的普遍全球繁榮,橫跨大西洋的美歐聯盟,預防一切民族衝突和仇殺的協調機制,以及以自由民主制終結人類政治史的終末論。

位於巴格達「綠區」內的「勝利之劍」雕塑

只是在這樣輕妄的冒險中,受傷最重的永遠是被當作試驗品的普通人。外來者離去之後,被防護牆和鐵絲網分隔開的伊拉克人卻需要從頭開始重建生活和社會秩序,並在準戰爭的「自然狀態」下艱難地探索新的政治共識。經歷了動蕩的「阿拉伯之春」和暴烈的「阿拉伯之冬」,人們對政治家的任何承諾都已不再信任,而寧可藏身於宗教、水煙和有限的娛樂活動造就的個人避難所之中。那一刻,我想到了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在《對話》中的發問:「一個深淵去了,另一個深淵來了……每一個都是一堵牆,每一個都讓我閉起雙眼。」


20世紀初巴格達第一條現代化街道——拉希德大街

(下周三面世的新刊內將會有關於「後冷戰」中東的25年更精彩、全面的封面專題報導,敬請關注;本文圖片來自作者劉怡)

⊙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相關焦點

  • 「巴格達不值得惦念」
    嚮導奧馬爾在帶南方周末記者經過一個檢查站時,被當值士兵拉著一聊就是二十多分鐘。「命隨時可能丟,聊一天是一天」,阿里深得其昧。宵禁的夜最難熬,阿里因此迷上了微信和Facebook。在巴格達隨便一個地方打開微信搜索,1000米範圍內有上百八十個身著軍裝的同時在線。虛擬世界讓他們有一種滿足感,「在facebook上想說什麼都行,沒有人管你」。
  • 在巴格達與伊拉克安全部隊親密接觸
    出發前,奧馬爾一再提醒我們,在巴格達,軍人和檢查站是禁止拍照的,不然會很麻煩。如果想拍照,必須先經過他們的批准。但是如果依照巴格達檢查站的密度,我們的鏡頭想躲開軍人幾乎不可能。橋上、路上、政府機關、酒店、學校、居民區……檢查站遍布巴格達的每個角落。沒有像樣的崗亭,更沒有空調,幾個斑駁破舊的水泥墩圍起來就是檢查站了。所以看到的軍人大多大汗淋漓。
  • 「軍報記者」:軍事風雲的幾度空間
    23日,《有關中國空軍飛機誤降澳大利亞國際機場的消息不實》一文在「軍報記者」微博推出,獨家發布有關部門提供的闢謠信息,閱讀量很快突破390萬,並被廣泛轉載。  速度與深度並重  據了解,「軍報記者」微博、微信,現由解放軍報社總編室全媒體協調組負責維護,其秉承的宗旨是「瞭望軍事風雲,關注國家安全」。
  • 坐在毛新宇床上採訪他的記者,後來得了重度抑鬱
    29歲的新華社攝影記者唐師曾大氣不敢出地聽完了這條新聞,然後激動地鑽出帳篷,在雪地上打了三個滾,他知道自己一直等待的機會終於來了,馬上打開手電,縮進鴨絨睡袋裡給領導寫下去伊拉克的申請。本人唐師曾,83年畢業於北大國際政治系,86年進入新華社,在攝影部從事突發事件報導三年半,有豐富的『閃擊』經驗,無妻兒戀人拖累,最適合飛往中東採訪戰爭。
  • 伊拉克訪古記之八——巴格達,尋找阿拔斯王朝
    已經衰弱了三個世紀,更在塞爾柱人手下完全淪為傀儡的哈裡發再次獲得一定權力,在被蒙古滅亡前的不到五十年間,建立了巴格達現存大部分的阿拔斯建築。不同於伊朗、烏茲別克等地的釉磚貼面,這裡的裝飾都是磚雕,細節更加豐富,在中東強烈的陽光下,也非常有層次感——即使是末世仍是如此,曼蘇爾等帝王在位時的輝煌,更是難以想像了(圖9、10)。
  • 風雲飄搖的伊朗何去何從?
  • 他分秒搶拍薩達姆照片,他被美軍舉槍瞄準——戰地記者顧正龍
    顧正龍(右一)與央視記者水均益在伊拉克參加記者招待會當時正是新華社駐巴格達首席記者顧正龍在伊拉克出生入死、艱苦卓絕的七年。顧正龍夫婦在巴格達薩達姆雕像前(雕像後被美軍推倒)當記者難,當駐外記者更難,在巴格達當記者難上加難!顧正龍說:在這裡當記者,除了要具備「狗一樣的嗅覺」,還需要學會「臉皮厚」和上竄下跳的本領。
  • 兩伊風雲(2) 兩伊戰爭
    各種代理人戰爭,東亞的珍寶島,中蘇,中印,中越,韓戰,越戰,到蘇聯入侵阿富汗,印巴戰爭,四次中東戰爭,兩伊,各種代理人的戰爭,背後兩個大佬都在背後牽線木偶。我也只是感興趣,並不是專業學冷戰史的,興趣所在,隨便瞎扯扯。----
  • 【經典】五次中東戰爭和中東安全框架的確立
    英國人敏感的捕捉到了這些種信號,在國際格局即將風雲突變的當下,英國開始主動調整其全球戰略:鑑於英國的綜合國家日漸式弱,而已經崛起的新型勢力(美國和蘇聯)必將挑戰英國在全球的地緣政治利益,從而確立新的世界格局。鑑於此,英國人首先對其「中東戰略」和「南亞戰略」做出重大調整。
  • 美國重啟「斬首模式」,推開中東劇變之門
    據央視新聞報導,繼美軍3日凌晨空襲伊拉克巴格達國際機場,導致伊朗高級將領蘇萊曼尼身亡之後,當地時間3日晚,美軍再次在巴格達附近發動空襲,造成6人死亡,3人重傷1月3日,伊朗最高領袖的「軍中心腹」蘇萊曼尼將軍被炸死了,有他左手殘屍上的那顆碩大紅寶石戒指為證。
  • 巴格達上空80秒 ——名垂青史的巴比倫行動
    1975年,伊法兩國公開籤署了購買核反應堆的協議,向國際社會宣布:法國工程師將在巴格達城外建立一個奧西拉克型核反應堆,即塔穆茲1號。 ▲興建中的塔穆茲1號反應堆,在籤署合同之後,法國專家迅速開始了建造工作 伊拉克購買法國反應堆的消息傳出之後,立刻挑動了另一個中東地區強國的神經。
  • 伊拉克首都發生嚴重恐怖襲擊 近百人死亡 周觀中東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內政部官員對新華社記者說,一名自殺式襲擊者當地時間3日凌晨駕車闖入巴格達南部卡拉達區,隨後引爆炸彈。卡拉達區是巴格達的商業中心之一,齋月期間人流較為密集,襲擊事件已造成至少79人死亡和133人受傷,附近多家商店和多輛汽車被毀。另據半島電視臺報導,多數受害者是兒童。許多傷者傷勢嚴重,死亡人數可能進一步上升。
  • 美國在中東耍橫,無辜者在白白流血
    許多人已對中東的流血司空見慣甚至無動於衷。譚主多次去過中東,對友好的中東人印象很深,但就是他們,長久生活在動亂的恐懼之下。在過去的百年間,中東不斷承受著血腥纏鬥。如今,新年的喜悅還未散去,中東又再度陷入了不確定性的陰雲。將軍被襲擊之後,伊朗外長扎裡夫的兩次表態讓很多人覺得伊朗方面有意軟化立場。
  • 巴格達以北一空軍基地遭炮擊
    (DELIL SOULEIMAN / AFP / Getty Images)法廣 RFI)巴格達以北一個伊拉克空軍基地2月20日遭火箭彈襲擊,負責維修F-16戰機的美國公司的一名伊拉克僱員受傷。當時伊拉克政府軍和當地部落武裝正在對伊斯蘭國組織IS採取行動,這個衝突導致雙方7人死亡。
  • 正能量 | 被英國衛報點讚的中國戰地記者,是一位杭州好男兒!
    陳序曾和家人商量到底念哪個語種,他笑說其實做最後決定時想法還是挺直接的——使用阿拉伯語的國家有20多個,並且在未來,中東地區國家和中國的合作會越來越多,自己也能發揮更大的個人價值。」於是陳序進入了北外阿語系。他坦言,直到大三結束前,對於未來要從事什麼職業,他並沒想太多,更別提當記者了。轉折起始於大三暑假——他進入新華網實習。陳序開始在真正意義上了解新聞這個行業。
  • 戰地記者唐師曾:我用希捷NAS存儲精彩
    提起唐師曾,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便是「戰地記者」,海灣戰爭期間五進巴格達,用圖片、文字、視頻全方位記錄海灣戰爭,編寫暢銷書《我從戰場歸來》、《重返巴格達
  • 血飲 | 巴爾幹火藥桶一觸即發,羅興亞再現戰爭風雲!
    19世紀末,德國皇帝威廉一世規劃了一條從德國柏林直達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柏林-巴格達鐵路項目,該項目在1899年被奧斯曼土耳其政府批准。這條鐵路第一次把君士坦丁堡和奧斯曼帝國的亞洲內陸腹地與經濟發達的現代化地區聯繫了起來。德國隱藏在這個項目後面的真實目的就是,獲得潛在的石油供應。當時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美索不達米亞,即今天的伊拉克、敘利亞所在的兩河流域地區是世界上石油資源最豐富的地區。
  • 中東戰亂都被諸世紀準確預言了
    1伊拉克的巴格達,在飛彈的攻擊中  生之火,
  • 第三次中東戰爭——六日戰爭(上)
    今天我要講述的就是這隻持續了六天的第三次中東戰爭,又叫「六日戰爭」,1967年的六日戰爭是中東戰爭中最具歷史意義的轉折點之一,也是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有壓倒性優勢的戰爭之一。本文依然按照之前第一次和第二次中東戰爭的講述習慣,分成三段講述:戰爭背景、戰爭過程和戰爭結果。
  • 中東爆發大規模遊行,尼米茲號航母撤出中東,是五角大樓的妥協?
    當前美國和伊朗已經可以說是勢如水火,1月3日,正值美軍空襲打死伊朗蘇萊曼尼將軍之際,中東爆發大規模遊行,要求美軍全面撤出中東。也就在這個時候,五角大樓決定將「尼米茲」號航母撤出中東!那麼,此舉是代表美軍向伊朗妥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