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格達上空80秒 ——名垂青史的巴比倫行動

2021-02-07 點兵堂


三十六年前的今天,1981年6月7日傍晚,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東南方18公裡外,戒備森嚴的塔穆茲1號核反應堆上空一片寧靜。忽然,戰機的轟鳴聲猶如滾雷一般,從西方傳來。轉眼之間,8架以色列空軍的F-16戰鬥機飛臨頭頂,重磅炸彈有如雨點一般落下。在短短80秒的時間,猶太人摧毀塔穆茲1號核反應堆,完成了一次經典的外科手術式空中打擊。最終,這次攻擊行動成為教科書式的戰例,被日後的各國空軍反覆研究。

 

巴格達上空的驚鴻一睹,以色列奇襲塔穆茲1號反應堆

 

以色列空軍這次「巴比倫行動」名聲大噪,其起因還要從1960年代,伊拉克雄心勃勃的核計劃說起。在伊拉克政府的多年交涉後,法國政府同意向其出售「奧西拉克」型研究用反應堆技術。1975年,伊法兩國公開籤署了購買核反應堆的協議,向國際社會宣布:法國工程師將在巴格達城外建立一個奧西拉克型核反應堆,即塔穆茲1號。

 

興建中的塔穆茲1號反應堆,在籤署合同之後,法國專家迅速開始了建造工作

 

伊拉克購買法國反應堆的消息傳出之後,立刻挑動了另一個中東地區強國的神經。以色列政府意識到伊拉克很有可能會依靠核反應堆產出武器級的核原材料,進而製造原子彈,對以色列產生嚴重威脅。以色列政府迅速反應,與法國政府交涉,試圖阻止這單危險的交易。但是,以色列無法提出比伊拉克人更加有誘惑力的價碼,外交斡旋失敗了。

 

不過,以色列人沒有善罷甘休。他們迅速派出了精銳的摩薩德特工,四處暗殺參與計劃的伊拉克核科學家。與此同時,他們還與伊拉克的敵人——伊朗合作,提供有關核反應堆的情報。在以色列的幫助下,伊朗空軍最終在1980年9月30日發動了意在破壞反應堆的「焦劍行動」。不過,這些零敲碎打的破壞活動,只對反應堆的施工造成了微不足道的影響。位於巴格達東南部的工地上,奧西拉克反應堆的建設依然在熱火朝天地進行著。

 

「焦劍行動」期間,一位法國記者拍下了空襲瞬間的模糊照片,雖然這次空襲暫時嚇跑了法國專家,但是他們很快就被薩達姆以重金誘惑回國,繼續建造工作

 

事已至此,意志堅定的以色列人決心親自下手,派出空軍摧毀這個嚴重威脅到他們的核反應堆。實際上,早在1975年傳出伊拉克購買核反應堆的時候,以色列就已經把這個反應堆列作潛在攻擊目標。不過,當時以色列空軍配備的戰機卻無法完成任務:旗下的A-4天鷹攻擊機和F-4鬼怪戰鬥轟炸機性能落後、航程過短,所以攻擊方案一直懸而未決。

 

以色列空軍的A-4「天鷹」攻擊機,當伊拉克與法國在1975年籤署購買核反應堆的時候,以色列空軍旗下的A-4天鷹和F-4鬼怪都沒有能力完成摧毀核反應堆的任務

 

不過,到了1980年代,技術問題迎刃而解:在伊斯蘭革命爆發之前,伊朗和以色列政府曾經向美國分別訂購了F-16戰鬥機。根據購買順序,伊朗的F-16戰鬥機交貨順序較前,而以色列的交貨日期則被定在了1982年。隨著伊朗的新政府與美國決裂,這批戰鬥機的訂單也隨之告吹,已經生產好的F-16轉而交給了以色列。

 

相比以色列空軍此前裝備的A-4天鷹和F-4鬼怪,F-16戰隼可謂是一架跨越式的戰機,不僅擁有更加強大的掛載能力,而且續航能力也遠超前者。這就意味著,以色列的飛行員可以用F-16當戰鬥轟炸機,配合另外一種以色列空軍獲得的新型戰鬥機——F-15鷹,對塔穆茲1號反應堆實施外科手術式打擊!

 

其中一架參與巴比倫行動的243號F-16戰鬥機,注意機頭的綠色小三角是擊毀反應堆的戰績標記,由於伊朗與美國關係的戲劇性轉變,以色列得以迅速獲得F-16戰鬥機

 

位於243號機首的反應堆戰績標記近照

 

於是,「巴比倫行動」開始規劃。以色列空軍選擇了一位資深的王牌飛行員阿維耶姆·塞拉,作為此次任務的行動指揮官。塞拉是以色列空軍F-4戰鬥機部隊的首批飛行員,與其他夥伴創立了著名的第69「鐵錘」中隊,擁有著豐富的戰鬥經驗。在塞拉的安排之下,以色列空軍開始迅速籌劃針對反應堆以及伊拉克空防系統的情報收集工作。他們首先派出了F-4鬼怪戰鬥機,穿過約旦和沙烏地阿拉伯的領空進入伊拉克,偵察這三個國家的空防系統以及戰鬥機攔截反應速度。

 

不用多久,以色列人就發現伊拉克人的空防系統存在嚴重漏洞:在一般情況下,伊拉克人至少要2-3分鐘才反應過來,並且召集戰鬥機升空攔截。這個漏洞,為襲擊行動提供了一個絕妙的時機,保證參與行動的戰鬥機擁有足夠的時間脫身。與此同時,偵察機還發現約旦領空有雷達嚴密監視,而從南方繞道、行經沙特領空更加安全。不過,這也意味著攻擊機群必須往南繞一個大圈,這將會是對飛機航程的嚴峻考驗。

 

其中一架參與偵察行動的RF-4E鬼怪偵察機,該機在1981年1月3日的偵察任務中,誘使一架伊拉克空軍的MIG-21截擊機持續追擊,最終導致追擊的伊軍戰機燃油耗盡墜毀!

 

此外,以色列還從伊朗的手中,拿到了「焦劍行動」的細節,並千方百計要來了美國KH-11間諜衛星拍攝的塔穆茲1號反應堆照片。為了這個反應堆,摩薩德甚至買通了一些法國的工程人員,探聽反應堆建設工作的具體進度。在綜合了所有情報之後,以色列的情報人員確定了一個讓所有人都為之恐懼的事實——奧西拉克反應堆將會在1981年6月下旬加注核燃料、投入運行。這也就意味著:以色列空軍必須在這個日期之前摧毀反應堆,否則等到核燃料加注完畢之後再展開攻擊,核洩漏事故必然一發不可收拾,以色列將背負巨大的外交壓力!

 

車諾比核事故現場,如果以色列空軍在反應堆裝機運行之後才發動襲擊,其必將導致與車諾比類似的嚴重核事故

 

事不宜遲,任務小組迅速展開了後續的任務籌備工作。最早一批完成F-16戰鬥訓練、從美國返回的以色列飛行員,馬上被安排到了沙漠之中,與另外一批參與行動的F-15戰鬥機飛行員一同進行艱苦的沙漠低空導航訓練。與此同時,任務的編隊設置、任務規劃、武器掛載配置等細節也很快確定了下來:在這次攻擊中,8架嶄新的F-16戰隼戰鬥機將會負責主攻任務,這些F-16將會掛上1副300加侖中線副油箱、2副370加侖機身副油箱、2枚2000磅MK-84無制導慣性炸彈以及2枚AIM-9L美制響尾蛇飛彈。

 

之所以選擇無制導炸彈,而不是雷射制導炸彈,是因為以色列人極度重視炸彈的可靠性。他們認為精確制導炸彈固然先進,但是炸彈上擁有眾多的電子元件、光電感應器,會大大增加故障和被幹擾的機率。而MK-84鐵炸彈則沒有這種問題。以色列空軍對此信心滿滿,相信經過艱苦訓練,以色列飛行員可以準確地將這些炸彈投放在反應堆建築上,徹底摧毀內部的反應堆。

 

2000磅重的MK-84無制導航空炸彈,相較於各種各樣的制導炸彈來說,MK-84的優點非常明顯:簡單、可靠

 

除了F-16戰隼之外,編隊中還包括了6架F-15戰鬥機,它們將會掛載副油箱和當時以色列最先進的電子吊艙,武器是4枚AIM-7F空對空飛彈和4枚響尾蛇飛彈。這些重型雙引擎戰鬥機的任務是在目標區域上空執行電磁壓制/空域壓制任務,幹擾伊拉克的地對空飛彈,擊落升空的伊拉克戰機,為攻擊機群進行提供安全保障。按照計劃,所有參戰的飛機以超低空穿過沙特領空,進入伊拉克境內。當編隊抵達反應堆附近,編隊中的F-15戰鬥機將會拉起爬升,開啟幹擾吊艙提供電磁掩護,而F-16機群則會在迅速爬升後,進行俯衝投彈。完成投彈後,F-16機群將會爬升至高空,然後在F-15機群的電磁掩護下按照原路返航。

 

以色列空軍的F-15I戰鬥機,在這次行動中,F-15機群將會提供安全保障

 

在經過了艱苦的高強度訓練之後,所有參加任務的機組已經完全熟悉了整個攻擊任務的流程。任務指揮官塞拉回憶說:「經過長時間的緊密訓練之後,所有參加任務的機組都已經如同一支訓練有素的交響樂團一樣,只等你下令演奏出屬於他們的『協奏曲』。」不過,大多數機組人員依然被蒙在鼓裡,一些年輕的飛行員認為他們將要襲擊敘利亞的地對空飛彈陣地,其他人感覺無制導炸彈並不是針對這些目標的最佳手段,懷疑他們應該是要對付更加特別的目標。

 

敘利亞裝備的SA-3飛彈,在贖罪日戰爭中,敘利亞的飛彈陣地讓眾多以色列飛行員深感恐懼,以至於在巴比倫行動之前,不少人推測他們的嚴格訓練是要應對敘利亞的飛彈陣地

 

1981年6月7日的早上,這些年輕人的猜想終於得到了答案。在這一天,參加任務的F-15和F-16戰鬥機整齊地停放在距離紅海小鎮埃拉特20公裡外的埃佐恩空軍基地上。在基地的簡報室內,巴比倫行動的領航長機澤夫·拉茲中校,向所有參與空襲行動的飛行員進行了詳盡的任務簡報:

 

任務目標:位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東南方的核反應堆

 

行動路線圖

 

路線:我們將飛過埃拉特和亞喀巴灣,然後在靠近約旦南部的沙烏地阿拉伯邊境線上飛行,穿越伊拉克沙漠直到巴格達,這條路線是為了避開阿拉伯村莊以及可能發現我們的城市。這並不是最短的路徑,但是這條線路可以確保我們不被雷達發現,安全抵達目標。在一路上,我們將會保持150英尺的高度低空飛行,返航時則會選擇高空航線,因為那時候將會面臨缺少燃料的困境!如果有誰在返航時陷入狗鬥,他就沒法返回基地了!

 

轟炸戰術:在距離反應堆以東20公裡處,我們將開啟加力燃燒室全速爬升,直至抵達投彈高度。然後我們將會翻滾而下,確定目標,並且以35度角俯衝加速至600節速度,在3500英尺高度瞄準反應堆主體建築,投下炸彈,並且要記得一路上釋放誘餌,以誤導地面防空火力。所有飛行員將以5秒鐘為間隔投下炸彈。在總共16枚炸彈中,你們只要命中8枚就可以確保摧毀目標!

 

目標防禦:目標建築擁有完備的空防武器,周邊被大量的高射炮和防空飛彈陣地包圍,並且外圍還有一座高高的土牆包圍著。

 

任務發起前夕,一架滿載負荷的F-16正在埃佐恩機場上進行加油作業

 

F-16編隊攻擊過程示意圖

 

下午15點55分,巴比倫行動正式展開。參與任務的F-15和F-16戰鬥機按照順序啟動引擎,滑行到跑道,打開加力燃燒室滑跑升空。不久之後,大批正在埃拉特和亞喀巴灣遊玩的旅客,驚訝地看著一個整齊的以色列空軍編隊從頭頂上高速掠過,越過亞喀巴灣直奔沙特和約旦的邊境線而去。其中一名望著天空目瞪口呆的遊客,正是駕駛自己遊艇出海的約旦國王海珊!海珊也是一名專業的飛行員,他馬上根據以色列編隊的航向,準確判斷出他們的目標——伊拉克的核反應堆!海珊立刻在遊艇上聯繫手下,命令他們通知伊拉克注意戒備以色列的空襲部隊。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這條警告被忽視了,伊拉克空防部隊也沒有進入戒備狀態。

 

埃佐恩機場上,整裝待發的F-16編隊正準備起飛

 

進入沙特領空之後,年輕的以色列飛行員們壓低了飛機,從樹梢高度掠過茫茫的沙漠。經過了嚴格的低空導航訓練之後,在超低空進行高速飛行對於他們來說已經是輕車熟路。17點10分,編隊穿過了沙特與伊拉克的國境線,進入到了伊拉克的領空。以色列飛行員緊張地盯著眼前的雷達以及告警系統,準備對伊拉克戰機的攔截行動作出反應。不過,他們的擔心落空了,大意的伊拉克人並沒有發現空襲編隊。

 

巴比倫行動中,空襲編隊的示意圖,8架F-16分成了前後兩個四機編隊,以12000英尺的距離相隔前進,而負責掩護的6架F-15則分成3個雙機編隊,在編隊的左、右和後方提供掩護

 

6月7日的傍晚,巴格達城外的塔穆茲1號核反應堆工地上,大多數負責操縱對空武器的伊拉克空防部隊士兵已經從崗位上退下,前往食堂中準備享用豐盛的晚餐。就在此時,噴氣式引擎的轟鳴聲開始從夕陽的方向傳來——以色列空襲編隊抵達了反應堆上空!17點33分,6架負責掩護的F-15戰鬥機迅速拉高,開啟機上的電子幹擾壓制伊拉克空防系統,準備應對任何來襲的伊拉克戰機。與此同時,8架F-16戰鬥機則打開加力燃燒室爬升至投彈高度,並且將火控模式調至CCIP模式(也就是連續計算彈著點模式,這種模式將會持續在平面顯示器中投射出炸彈的命中點,通常用於目視投彈)。一位參與攻擊的飛行員回憶道:「我第一眼就看見了反應堆的白色穹頂,它在夕陽的照耀下發出耀眼的光芒!」

 

巴比倫行動中的真實畫面,F-16戰鬥機照相槍的視頻截圖,圖中可以看到F-16的火控計算機已經設定為CCIP模式,正下方彈著點的白圈正直勾勾地瞄準著反應堆的白色穹頂

 

在下一幀畫面中,白色的穹頂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耀眼的閃光——前一架攻擊機投下的炸彈爆炸了!拍攝視頻的F-16受到炸彈的衝擊,鏡頭開始因為搖晃而變得模糊

 

慌忙之中,伊拉克士兵們扔掉了餐具,向著他們的陣位狂奔而去,但是已經太晚了。僅僅數秒之後,駕駛著長機的拉茲中校就在3500英尺高度投下了兩枚MK-84炸彈!這兩枚炸彈準確命中反應堆,穿過穹頂,灌入反應爐的內部轟然爆炸!投下炸彈之後,拉茲中校迅速打開F-16的加力燃燒室,爬升到高空躲避地面防空火力。在他的身後,另外7架參與攻擊任務的F-16魚貫而入,以5秒為間隔在反應堆上空投下炸彈,再拉起規避。

 

描繪參與攻擊任務的F-16戰機的油畫,注意戰機正在一邊投彈,一邊拋灑誘餌彈

 

其中一名參與攻擊行動的飛行員,是日後以色列的首位太空人伊蘭·拉蒙,他負責駕駛第四架發動攻擊的F-16戰機。在日後,拉蒙回憶起了行動的細節:

我們正在伊拉克的領空內飛翔,當我們經過另外一個導航點的時候,我發現周圍的環境依然是一片沙漠。我試圖集中精力來駕駛F-16戰鬥機,但是腦海裡不斷地回想著任務的目標,以及我們所肩負的責任,這是我們第一次為一個國家的命運負責!正當我看見一個荒涼的機場和一片建築物的時候,有人通過無線電呼喚我:『注意防空炮火!』話音未落,天空中突然充滿了爆炸的閃光。我啟動了加力燃燒室拉起飛機。接下來,我所看見的是絕對不會忘記的目標特徵——反應堆建築的銀色穹頂!

 

在以色列空軍服役時期的伊蘭·拉蒙,注意其身後的243號F-16戰鬥機,他後來成為了以色列首位太空人,但卻不幸地在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意外中殉職

 

就在拉蒙進入投彈航路的時候,趕到陣位上的伊拉克士兵架起了高射炮,朝著發動空襲的以色列戰機噴吐出致命的火舌。不過,由於他們的火控雷達尚未暖機,伊拉克人只能通過目視進行瞄準,根本無法擊中任何一架F-16。短短80秒之後,最後一架F-16戰機在反應堆上空投下了炸彈,然後做出劇烈機動進行脫離。拉蒙回憶起了這些細節:

無線電裡傳來了最後一架攻擊機的呼叫:『8號機,所有人已經查理!』查理是一個暗號,意思就是所有人已經結束投彈。眼前的一幕非常震撼,我眼睜睜地看著在我前面的飛機投下炸彈,命中了目標,導致整個白色穹頂往建築內部倒塌!命中率簡直高的要命!

拉蒙的記憶是準確的,8架攻擊機掛載的16枚MK-84航彈中,有14枚穿入了反應爐內部爆炸,法國人製造的核反應堆徹底報銷!

 

攻擊結束後的塔穆茲1號反應堆,白色穹頂向內塌入建築物內部,整個反應堆徹底報廢

 

完成投彈之後,攻擊機群爬升至高空,迅速沿著原來的航路向基地返航。在一路上,沒有伊拉克戰機膽敢升空攔截他們。如同奇蹟般地,14架參與巴比倫行動的戰機全部返回了基地,沒有任何一架在行動中損失,行動大獲全勝!帶隊長機拉茲中校在日後回憶起了返航的細節:

這絕對是一個奇蹟,我們從沒想過在炸毀反應堆之後,居然還會沒有損失哪怕一架飛機!在返航的時候,我們一直朝著夕陽飛去,由於戰機的飛行速度相當快,所以太陽一直沒有落山,我們感覺太陽就像一直保持在原位一樣!與此同時飛行員們打開無線電,一直在背誦著聖經的經文——約書亞記10:12。現在想起來,我感覺自己起了雞皮疙瘩。

 

返航後在基地內興奮地進行合照的小夥子們,前排右側坐在地上的人是攻擊編隊的指揮官澤夫·拉茲中校

 

在攻擊結束後,塔穆茲1號反應堆的殘骸內,留下來了10具伊拉克安全部隊士兵的屍體,還有1名法國專家身亡。整個核反應堆徹底報銷,再無重建可能。雖然伊拉克後來與法國再次磋商建立反應堆事宜,而法國人也同意繼續建造反應堆,但是並沒有實質進展。最終,法國人在1984年徹底取消了反應堆的建造計劃。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塔穆茲1號反應堆附屬的其他核設施被多國聯軍徹底摧毀,伊拉克的核計劃就此結束。

 

空襲前後的塔穆茲1號反應堆對比圖,以色列空軍完成了一次傳奇的外科手術式打擊,為後世各國空軍留下了一個經典的戰例

 

今天,以色列空軍奇襲伊拉克核反應堆的這次作戰,已經被列為外科手術式空中打擊的典範,被所有國家的空軍奉為經典。近年來,東北亞局勢日趨緊張,美國政府盯著朝鮮半島的核反應堆虎視眈眈,他們是不是想重現一次經典的「巴比倫行動」呢?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微信ID:WarriorSalon



相關焦點

  • 「巴比倫行動」中的數學思維
    「巴比倫行動」是以色列在1981年6月7日發動的一場軍事行動,目標是摧毀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附近的奧斯拉克核反應堆。以色列一向與阿拉伯國家積怨,數次中東戰爭就是最好的例證。伊拉克與以色列並無邊界接壤,兩國之所以交惡,正是由於伊拉克的阿拉伯意識。1973年,第4次中東戰爭爆發,伊拉克曾派出2個最精銳的坦克師赴敘利亞參戰。
  • 不為人知的「巴比倫行動」,是如何粉碎薩達姆的核武器之夢的?
    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海軍陸戰隊的M1坦克在巴格達街頭巡邏,諷刺的是,如果達姆真的有原子彈,以美國人外強中乾,色厲內荏的一貫作風,是斷然不敢發動伊拉克戰爭的,這個可以參考朝鮮的某著名80後。這次轟炸後來被稱為「巴比倫行動」。1981年6月7日,星期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顯得格外寧靜,在巴格達郊外矗立著一座銀白色圓頂的神秘建築物,它四周空無人煙,並且部署了地空飛彈和高炮陣地。然而當地時間下午6點30分,突然有14架戰鬥機,呼嘯而來,對這個神秘的建築物進行了輪番轟炸。
  • 巴格達上空的土匪——沙漠風暴行動中的F-117「夜鷹」
    戰爭迫在眉睫,所以準備是最最重要的,除了在1989年入侵巴拿馬的「正義事業」行動中短暫亮相以外,F-117還沒有經受過大仗的考驗。開戰的第一天晚上,他們將是唯一飛到巴格達上空的有人駕駛飛機。在冷戰的絕大多數時間裡,莫斯科被認為是全世界防衛最嚴密的城市,60年代則變成了越南的河內,90年代,藉助先進的防空技術,巴格達摘得了這個桂冠。
  • 長途奔襲摧毀伊拉克核基地一一以色列的"巴比倫行動"
    答案是120秒,即2分鐘。這需要有多大的戰鬥力啊?摧毀伊拉克核反應堆,這是以色列的一次最大膽的空襲行動,完成了一次最傑出的任務,這個代號為"巴比倫行動"的空襲,已經被列為外科手術式空中打擊的典範,被所有國家的空軍奉為經典。"巴比倫行動"再次讓以色列空軍名揚四海,以色列人不愧是一個真正的戰鬥民族。
  • 戰術典範——巴比倫行動
    ——快,不拖延幾次中東戰爭,尤其是1967年「六日戰爭」的走勢,令以色列意識到,指望西方大國阻止局勢惡化並不現實,最後只能和阿拉伯人兵戎相見。 ——摩薩德的支持不容小視摩薩德是以色列情報特務局的簡稱,由於摩薩德的能量和屢建功勳,以色列基本到了外事不決就問美國和摩薩德的程度。 「巴比倫行動」制定之初就在高層核心之間引發巨大爭議,眼看計劃要流產,摩薩德首腦胡菲站出來力主儘快實施。他認為趁著兩伊激戰正酣之時動手正是最佳時機。貝京被說服,並與胡菲探討了詳細方案。
  • 伊拉克訪古記之八——巴格達,尋找阿拔斯王朝
    本系列前七篇文章分別為北大考古研究生「訪古記」之伊拉克卡爾巴拉北大考古研究生『訪古記』之永恆的巴比倫伊拉克訪古記之三——探訪兩河宗教聖地尼普爾伊拉克訪古記之四——烏爾和烏魯克,最早的兩河文明伊拉克訪古記之五——薩馬沃和巴斯拉——久違的安寧伊拉克訪古記之六——火車驚魂有關遺址的詳細介紹,參見伊拉克訪古記之開篇
  • 本刊記者在巴格達,管窺中東風雲
    在高樓林立的巴格達海法街盡頭,我指著費薩爾一世的銅像對許多路人發問,卻發現他們對這位現代伊拉克開國君主的了解程度遠不及我這個來自東方的外鄉人。只有知識分子會以平淡的口吻談起這位國王,並且主要是出於禮貌。
  • 海灣戰爭——沙漠風暴行動
    當天美國國務卿貝克到達沙特前線,下達布希總統進攻伊拉克的命令,此役代號沙漠風暴行動。整裝待發的F117隱形轟炸機編隊進攻計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空襲伊拉克指揮、通訊和控制系統,切斷薩達姆與科威特及伊拉克南部軍隊的聯繫。第二階段將對伊拉克的補給、軍事基地實施連續轟炸,切斷伊拉克軍隊的補給供應。
  • 東京上空三十秒——杜立特空襲東京75周年
    ,是二戰期間美軍對日本本土實施的首次空襲,史稱杜立特空襲(Doolittle Raid),又稱空襲東京(Tokyo Raid),因為1號機投彈時間恰為30秒,又稱「東京上空30秒」(Thirty Seconds Over Tokyo)。
  • 東京上空三十秒:盟軍首次轟炸日本本土
    該片於1944年上映,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與美國年度十佳影片等大獎,代表了那個年代最先進的攝影水平。杜立特空襲東京行動中的中美雙方相關行動人員的珍貴合影。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戰後倖存的B-25轟炸機依然會做各種飛行活動來紀念1942年的「東京上空30秒」。上圖為一架B-25轟炸機在CV-61遊騎兵號航空母艦上再現當年的起飛場景。攝於1992年4月12日。
  • 能夠單機突防,長驅直入伊拉克首都巴格達!
    F-117A飛機也確實不負眾望,在D日H時的巴格達上空就用它的雷射制導炸彈和伊軍的地面防空炮火聯合演奏了一首戰爭小夜曲。F-117A膽大妄為,能夠單機突防,長驅直入,秘密滲透到伊拉克的首都巴格達,居然在五、六十米的高空貼著樓頂飛,扔下一枚炸彈就能炸毀一棟樓,密集的防空炮火和防空飛彈卻奈何它不得,氣得伊拉克民兵端著機槍爬到樓頂上猛烈掃射,還是沒能傷害它一根毫毛
  • 「巴格達不值得惦念」
    「巴格達沒有一個像樣的墓地,這算其中比較大的一個。」奧馬爾說。亂葬崗葬的有小孩,也有老人,有被什葉派殺死的遜尼派,也有被遜尼派殺死的什葉派。亂葬崗大量出現在2007年,那一年是伊拉克教派衝突最厲害的時候,一個外國人後來這樣描述他在巴格達的見聞:巴格達分裂成了多個不同的部分,他們之間在發生戰爭,牆上寫著黑色的標語:「去死吧,密探」。
  • 「巴比倫之囚」回歸故裡
    一開始,以色列人是傾向於新巴比倫的,但有一次,新巴比倫打了敗仗,損失慘重,不得不退回。一直臣服於他們的以色列人便趁機脫離,投向了埃及的懷抱。新巴比倫國王聽到他們投降的消息,非常生氣,發誓遲早要踏平耶路撒冷。那時候,以色列人的主體是猶大王國,在他們投降埃及幾年以後,猶大國王就死了,他兒子即位成為新的國王。新巴比倫國王認為,討伐以色列人的時機已到,親自率領大軍進攻耶路撒冷。
  • 撒迦利亞書:巴比倫王的刀
    以西結書:巴比倫王的刀:——末世的巴比倫就是美國,這是一個善於殺戮的國家,最先進的武器出現在他們的國家,最強悍的軍隊也是他們。蓬佩奧稱要構建全球反華聯盟 中方:永遠等不到那天21:18耶和華的話又臨到我說、21:19人子阿、你要定出兩條路、好使巴比倫王的刀來.這兩條路必從一地分出來.又要在通城的路口上畫出一隻手來。
  • 在巴格達與伊拉克安全部隊親密接觸
    車被扣了兩個鐘頭,然後得知巴格達當天的三起爆炸,加上一路的大塞車,感覺不像採訪倒像逃難。出發前,奧馬爾一再提醒我們,在巴格達,軍人和檢查站是禁止拍照的,不然會很麻煩。如果想拍照,必須先經過他們的批准。但是如果依照巴格達檢查站的密度,我們的鏡頭想躲開軍人幾乎不可能。橋上、路上、政府機關、酒店、學校、居民區……檢查站遍布巴格達的每個角落。沒有像樣的崗亭,更沒有空調,幾個斑駁破舊的水泥墩圍起來就是檢查站了。所以看到的軍人大多大汗淋漓。
  • 燃燒的太平洋(序四):「東京上空三十秒」——杜立特空襲與日本戰略抉擇
    最終,杜立特中校率領16架陸航B-25轟炸機從哈爾西指揮的TF16艦隊,大黃蜂號航母甲板上騰空而起,上演了「東京上空三十秒」的戰爭傳奇,也讓驚慌失措的日軍高層草率地做出了戰略決定。➤ 不可思議的勝利、憂心忡忡的山本五十六從1941年12月到1942年4月,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可謂順風順水,取得了一場場近乎奇蹟般的勝利。
  • 巴比倫王的刀與美國軍事
    (這三次之刀聖經在詩篇83預言到以色列人的惡鄰,其二就是北方的亞述王剃刀,末後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會讓以色列人記起自己的罪孽,這是要打折骨頭的。推背圖就以54象、52象與45象預言這個新八國聯軍。)巴比倫王的刀-印太戰略與美國軍事21:18 耶和華的話又臨到我說、21:19 人子阿、你要定出兩條路、好使巴比倫王的刀來.這兩條路必從一地分出來.又要在通城的路口上畫出一隻手來。21:20 你要定出一條路、使刀來到亞捫人的拉巴.又要定出一條路、使刀來到猶大的堅固城耶路撒冷。
  • 【致敬】美國抗戰影片《東京上空三十秒》中的台州故事
    這段對白來自好萊塢奧斯卡影片《東京上空三十秒》中的片段,描述的是美國飛行員勞遜對臨海恩澤醫局的陳慎言表示感謝。台州軍民立即展開了對盟軍飛行員的營救行動。因被營救的飛行員中有5人傷勢較重,當時的三門縣長出面邀臨海恩澤醫院陳慎言醫生等人連夜趕到海遊救治。在中國醫生的精心醫治下,美軍飛行員的傷勢都有明顯好轉。但由於戰爭環境,臨海藥品奇缺,恩澤醫院派人將美軍傷員護送到重慶。國民政府對此次救護行動的有功人員給予嘉獎。
  • 東京上空30秒:改變戰局的作戰,杜立特率隊空襲東京
    在敲定方案後,美國陸軍和海軍迅速行動起來,1942年2月3日,2架B-25型轟炸機被搬上了停泊在維吉尼亞州諾福克海軍基地的大黃蜂號航母。在隨後的測試中,2架B-25都輕鬆從大黃蜂號航母上正常起飛,此舉一下子堅定了美軍動用航母搭載陸軍轟炸機對日本進行轟炸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