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蘇聯反攻過程中,由於缺乏兩棲作戰車輛導致其機械化軍團在各種河流、泥沼等地形中難以迅速開展戰果。在戰後東西對峙的背景下,前蘇聯考慮到歐陸的地形,開始研發兩棲裝甲車輛。
前蘇聯軍方對水陸兩棲坦克提出標準,戰鬥重量不超過14噸,採用一臺V-6柴油發動機。項目名稱代號740工程,軍方要求設計部門在1950年前開展工作。不過設計師們在坦克推進動力上產生分歧,最終他們在可摺疊螺旋槳系統和噴水推進器系統中選中了後者。1951年8月6日前蘇聯軍方正式接收740工程,將其正式命名為PT-76水陸坦克。
PT-76坦克主要武器是一門42倍徑76.2mm D-56TM坦克炮,可以使用曳光穿甲彈、破甲彈、曳光穿甲燃燒彈、榴彈和白磷煙霧彈等多種彈藥。主炮射速為每分鐘8發,初版型號安裝多氣室炮口制退器,後來換裝雙室炮口制退器。
除了作為主火力的76毫米主炮外,PT-76坦克還安裝有一挺7.62 毫米同軸機槍,備彈1000發,射程為1000米。
作為一款水陸坦克,PT-76坦克儘管採用了傾斜裝甲,但實際裝甲防護十分輕薄。炮塔正面裝甲厚度為17毫米(55度傾角),炮盾厚度為11毫米。車體裝甲方面,正面首上裝甲厚度為14毫米(10度傾角),側面垂直裝甲為14毫米。
PT-76坦克車重14.6噸,安裝一臺240匹馬力的V6柴油引擎,在陸地上最大行駛速度為44千米/小時;水上最大行駛速度為10.2千米/小時。
PT-76坦克為了兩棲作戰,配有專門的水上行走設備。其在入水後主要依靠車體後部的兩個噴水推進器,通過強力的噴射推動行駛,關閉其中一個即可實現車體轉向。行駛過程中,車體前部還會打開防浪板,並且兩個電動排水泵也會開始排水作業。PT-76的部分型號還會在炮塔後部裝有通氣管道,通過排風裝置排除車內廢氣。
PT-76是世界上產量最多的水陸坦克,各式型號截止到20世紀60年代生產了約7000輛,還有不少出口到了和前蘇聯友好的國家。
在後續型號中,1958年研製的PT-76B產量超過4000輛,900多輛出口他國。其除了升級通訊和觀瞄設備外,還安裝了一門配有雙向穩定器的D-56TS 76.2毫米火炮,並且加厚了裝甲以及配備三防裝置。此外PT-76B還有兩個95升的外掛油箱,用來增加作戰半徑。
1950年PT-76B曾有少量出口到我國,我國設計師以該型號為藍本,成功研發出了第一代國產水陸坦克——63式。相比前者,63式水陸坦克換裝了強力的85毫米坦克炮,重量上升到18.5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