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晨陽】為應對解放軍艦機「頻繁繞臺」帶來的空前壓力,臺灣當局除了求購F-16V等先進戰機外,還花費重金將散布島內山區和偏遠地區的臺海空軍雷達站進行全面升級,試圖打造一個密不透風的環島雷達網。
臺海軍全面升級老舊雷達
臺灣《聯合報》5日稱,由於「解放軍機艦近年不斷繞臺演訓」,臺軍除了推動「不對稱戰力」外,也持續強化各項雷達監偵能力。臺海軍決定對老舊雷達大幅汰換更新,將花費10年時間和50.5億元新臺幣對分布全臺高山和偏遠地區的10餘座各式雷達站進行全面升級。
據介紹,臺海軍陸基雷達部隊主要由「海軍海洋監偵指揮部」負責,下轄5個中隊、4個遠程雷達站、11個中程雷達站及4個近程雷達站。這些分散各地的雷達站,有的獨立執行海面監偵任務,有的與臺空軍合用一地。由於需要保證雷達探測範圍不受地形阻礙,不少雷達站都修建在交通不便、條件惡劣的山區。
報導稱,臺「國防部」提交的這份雷達升級計劃名為「海洋監偵能量整體提升案」,今年8月11日才剛核定,整個升級案預計從2021年開始持續到2030年完成。臺「國防部」稱,臺海軍現役雷達大都服役超過20年,且多數關鍵性零組件都已超過壽命,採購替換零件不易,加上這些老式雷達裝備的抗幹擾能力較弱,因此相關雷達設備的性能提升已迫在眉睫。臺「國防部」希望此舉能強化臺軍的海上監偵目標能力,「新一代雷達可以增加自動化功能及抗幹擾能力,並提升妥善率」。
臺空軍急於「查漏補缺」
臺空軍同樣在加強全方位的雷達監控能力,目前主要依託於美制E-2T空中預警機和多型陸基雷達。臺「國防部」8月宣布,計劃花費15億元新臺幣將6架E-2T升級為最新E-2D預警機,計劃在2024年完成全部改裝。
不過臺軍預警機的滯空時間較短,通常只在關鍵時刻才升空值勤,更多時間還是依靠陸基雷達站。部署在樂山的美制「鋪路爪」雷達是臺空軍雷達系統的核心,最大探測距離超過4800公裡,號稱可掌握追蹤上千個海空目標。由於「鋪路爪」雷達目標龐大容易遭受攻擊,臺空軍還部署有多座TPS/FPS-117系列機動雷達為防空和反導提供目標信息。但去年沙特煉油廠遭受無人機攻擊後,臺空軍承認「現役戰管雷達不具偵測無人機與巡航飛彈的能力」,為此緊急列編「TPS/FPS-117雷達性能提升案」,計劃花費14億元新臺幣升級現有7座雷達站。
近日臺媒還披露,臺空軍雷達站對解放軍軍機的監控被證實存在盲區。據稱,解放軍此前經常在釣魚島方向進行飛行訓練,臺空軍專門在宜蘭蘇澳的東澳嶺設立東澳嶺雷達站,主要功能就是針對臺北部及東北部空域進行偵搜、監控,堪稱是臺空軍對「解放軍戰機經由日本防空識別區,進入臺東部空域」最重要的監測雷達站。但臺「國防資深人士」坦承,解放軍軍機近來頻繁從臺「防空識別區」西南方向靠近,當解放軍軍機在巴士海峽及南海空域進行訓練時,「臺軍固定雷達站在此區域有偵搜死角」,目前僅能運用機動雷達車、空中預警機及海上軍艦來彌補。據稱,臺灣南部空域的偵搜主要依靠位於屏東的大漢山雷達站,目前臺「國防部」正考慮在既有的大漢山雷達站上增設固定雷達站,以達到「全天候對南海偵搜能力」。
防空指揮系統也升級
臺灣東森新聞雲網站介紹稱,當前臺軍還在加強防空指揮系統的信息化建設。臺空軍作戰指揮部的防空作戰軟體從最早期半自動的「天網」,近年陸續升級為全自動的「強網」「強網二階段」,乃至如今的「寰網」。臺空軍宣稱,「寰網」主要接收雷達站、民航局及飛彈陣地等外部所有訊號,產生整體空情圖,執行防空任務及空中管制目標任務,可針對空中「來犯目標」執行攔截任務,是臺防空戰鬥管制的「中樞系統中樞」。如今臺空軍又有意將該設備升級為「寰展項目」,要將「愛國者-3」等防空飛彈系統全數納入,並進行軟硬體換裝。「寰展項目」升級後,臺軍可通過雷達站統籌臺軍作戰指揮。
有分析認為,面對解放軍裝備和戰法的日新月異,臺軍砸重金打造的環島雷達網想要密不透風恐怕是痴人說夢,何況臺軍雷達系統自身就問題百出,例如「寰網」去年就先後發生多達19次需要緊急搶修的嚴重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