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的兇惡「二鬼子」:10萬參戰的朝鮮籍日本兵下場如何?

2021-02-07 歷史真相不忍細看

請點擊上面  免費訂閱本帳號!

抗戰時期,有一支身份特殊的人群:朝鮮籍日本兵。在形形色色的回憶和描述中,中國人把他們形容為為虎作倀的「二鬼子」,稱其對中國人比日本兵還兇。

圖:抗戰時期的朝鮮籍日本兵

真相究竟如何?朝鮮籍日本兵在歷史大潮中究竟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他們最後的下場如何?

一、

1910年籤訂的《日韓合併條約》,宣告了作為中國五百年藩屬國的朝鮮王朝終結,淪為日本的一部分,朝鮮人也成為日本的」二等公民「。

我們熟知的是,大量不甘屈辱的朝鮮知識分子和抗日人士逃亡到中國,他們建立臨時政府、組織暗殺團、參加抗聯遊擊隊,不屈不撓地進行抗日鬥爭。但是,我們不太熟知的是:更多的朝鮮人淪為日本人的幫兇。

圖為《日韓合併條約》原本照。

朝鮮人的助紂為虐是從上而下的。王室成員中,朝鮮李氏王朝的末代王子王孫,紛紛成為日本的「王族」,在日本學習長大,娶妻生子,成為日軍的高級將校,都有過參加侵華戰爭的不光彩經歷。

圖為朝鮮李氏末代王儲李垠(日軍少將)和他兩個侄子李鍵、李鍝(從左至右)參拜靖國神社。

著名的親日派賣國賊洪思翊,原為朝鮮兩班貴族,投靠日本後官至陸軍中將,雙手沾滿同胞鮮血,戰後被盟軍處於絞刑。

圖為和服打扮的洪思翊一家。

對朝鮮民眾,最初日本人並不放心,只招收部分朝鮮人當維持秩序的警察。1938年後,日本苦於兵力不足,軍方開始在朝鮮設立「特別志願兵」制度,要求「效忠日本、身體健壯」就可報名,家族裡有民族主義者、共產主義者「前科」的除外。

圖為1938年2月朝鮮總督府發布的「特別志願兵」官報。

當時,被奴化教育多年的朝鮮人對參加日本軍很踴躍,流行寫「血書」表達忠心。下圖是1939年滿洲新聞上刊登的軍官請願血書,寫血書的人很有名:後來擔任韓國總統的樸正熙(身陷囹圄的前總統樸槿惠之父)。

圖:樸正熙的血書

樸正熙畢業於滿洲國軍軍官學校(預科)、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本科),日本名「高木正雄」,在偽滿洲軍和關東軍中擔任過軍官。

圖為樸正熙在關東軍任職期間軍官照。

對朝鮮志願兵,日本內務部給出的考核評價是:出身內地的朝鮮人比較優良,尤其是來自農村的淳樸青年,未來可以成為日本的優質部隊。

圖為1939年3月,不戴頭盔、頭纏白布條的朝鮮志願兵在街道戰的訓練中。

圖為1939年3月,不戴頭盔、頭纏白布條的朝鮮志願兵在街道戰的訓練中。

到了二戰後期,窮途末路的日本啟動了戰時特別條例,對包括朝鮮、臺灣、樺太(南庫頁島)在內的所有殖民地下達了強制徵兵令。數以十萬計的朝鮮青年,就此被徵調到戰場。

圖為1943年一支行進中的朝鮮兵部隊。

不僅僅陸軍,海軍也同樣大量徵召朝鮮士兵,這是一個在衝繩戰死的朝鮮籍海軍飛行少尉,他本姓鄭,日本名為戶山秀雄。

圖:朝鮮籍飛行員戶山秀雄

據日本厚生省統計,戰時的朝鮮人軍人軍屬一共24萬零2341人,朝鮮方面的資料顯示則有70萬之多。在二戰中,約有超過10萬的朝鮮籍日本兵(陸軍9萬,海軍2萬)投入了半島外的戰鬥,另外非編制的更多軍人軍屬,則被徵作勞工或者監工(監督中國和朝鮮勞工)。

圖:1941年日本畫報上的朝鮮警防部隊。

那麼,多達10萬的朝鮮籍日本兵在國外都做了什麼壞事?

二、

關東軍中,有一支雙手沾滿中朝人民鮮血的朝鮮人部隊:間島特設隊。

圖為1939年間島特設隊的幹部合影。

這支三百多人的部隊全部由死心塌地效忠日本的朝鮮人組成,負責討伐、鎮壓東北的抗日革命。從1938年9月成立到日本投降,一共「討伐」了108次,殺害朝鮮人三千餘人、中國軍民172人,在東北臭名昭著。

同樣死心塌地為日本人效力的,還有偽滿洲的大量朝鮮籍憲兵警察,他們也就是東北老人口中罵得最多的手舉棒子的兇狠「二鬼子」。當時東北有個朝鮮籍憲兵頭目,叫金昌龍,據韓國方面資料顯示,他在1941~1943年期間共破獲了50多個中國抗日情報網,把不少抗日誌士送進了日軍731部隊的細菌實驗室。

圖:手持棒子的疑似朝鮮警察(左二)協助日軍驅趕中國人

南京大屠殺中,關於「高麗聯隊」殺人最兇的傳聞流傳網絡,但到底是否屬實,究竟有多少朝鮮兵參與屠殺,史學界迄今還存在爭議,普遍的主流看法是:那時沒有成建制的朝鮮部隊,但零散的朝鮮士兵絕對存在。

圖為《朝日新聞》在南京大屠殺期間刊登的「朝鮮勇士」照片。

不過,由於身為「二等公民」,朝鮮兵屢遭日本人歧視。戰後的日本媒體做過調查,據倖存的朝鮮老兵回憶,朝鮮籍士兵常常被虐待、毆打,軍官還訓練他們作為特攻隊員,比如將雷管綁在身上,趴到敵軍坦克底下引燃引線等等。

圖為戰後71年日本報紙對朝鮮籍日本兵遭虐待的調查。

太平洋戰爭中,盟軍抓獲了很多日軍中的附庸軍:朝鮮、臺灣俘虜。這是澳大利亞考蘭戰俘營的朝鮮籍日本海軍戰俘,他們的神情並不像日俘那樣悲觀,也沒有參與日本戰俘的越獄事件(詳見風哥《二戰日本戰俘最大越獄:一千人手持餐刀調羹衝向機槍》)

圖:澳大利亞考蘭戰俘營的朝鮮籍日本兵戰俘

據日本統計,二戰中共有兩萬一千朝鮮籍日本兵和軍屬身亡,更多的朝鮮兵則因為不堪虐待和充當炮灰,出現投降、脫逃事件。在戰後的盟軍審判中,朝鮮籍日本兵共有129人作為B/C級戰犯被審判,14人被處死。

圖:從志願兵到罪犯,傷害了他國也傷害了自己

倖存的朝鮮籍日本兵回國後也沒有好下場,由於不光彩的經歷,他們被視為賣國賊,沒有工作和飯碗,只有貧困和歧視。直到2002年,日本政府才給有案可查的朝鮮籍日本兵(後裔)支付了賠償金:每人260萬日元(約15萬人民幣)。

圖為當時朝鮮報紙發布的一個朝鮮兵在中國山西戰死的消息。

作為慘遭亡國的民族,朝鮮人既有不屈不撓的志士,又有為虎作倀的幫兇,在二戰中扮演了極其複雜和傷痛的歷史角色。


相關焦點

  • 抗戰中日軍後勤兵很好打?從參戰將士記述看,實際並非如此!
    侵華日軍是與中國軍隊交戰的,難道說消滅了日軍的後勤兵就不是消滅了?還是說日軍後勤兵就不應該被消滅?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日本陸軍只有常備的17個師團,共計38萬人,其中包含後勤兵在內。開戰後,日軍動員的第一批軍人也是其預備役人員中身體和作戰素質最優良的。平型關大捷中,日軍為精銳的第5師團所屬部隊,其即便是後勤兵的身體素質和訓練水平也是很高的。有人認為這裡有後勤兵,就好打了,其實並不合適。
  • 二二八事件與臺籍日本兵回鄉暴亂
    加上日本政府停止臺灣人儲蓄金歸還申請,債券成廢紙,造成金融與物價秩序混亂。國民黨當局接管之後又大量印鈔,並將臺灣的米、布、鹽、糖等民生物資運往大陸以資助國共內戰,造成嚴重的通脹(後來的幣制改革中,1元新臺幣換4萬舊幣)。而且,國民黨當局又延續日本殖民政策中的專賣制度,壟斷如煙、酒、糖、樟腦等的買賣,利用各種關係排擠民營公司,可謂積薪厝火、授人以柄。
  • 隊長,鬼子坦克上來了!
    一直到抗戰勝利,對付鬼子的坦克,都是國內戰場一個無法迴避又難以解決的問題。如果僅從數據的角度看,對這些防護水平僅要求能對抗機槍鋼芯彈的日本坦克,國軍實在有大把武器可以克制。只要前線步機槍都能配備足量穿甲彈,日軍坦克都難以消受。
  • 抗戰末期,日本人已經餓得受不了!
    不過今天小兵兵不是要講抗戰史,而是顛覆我們傳統印象的奇景——日本兵用武器彈藥跟中國人換糧食。日本歷史學者吉田裕曾撰寫過一本史考書——《日本陸軍士兵》,該書通過大量歷史數據,描繪了許多日本兵在「大東亞聖戰」中,因糧食短缺而營養不良、叛逃、自殺的悲慘經歷。
  • 歷史美帝是如何成為我們敵人的?
    美國為援助中國的抗戰物質,與中國共建「駝峰航線」,500多架C-46、C-54、C-47運輸機夜以繼日的飛來飛去,每天運量200噸,從不中斷。給中國運來戰爭物資,到後來的每月達到80000噸。這些物資強藥品有力的支援的中國。從1942年5月到1945年9月美國空中運輸機共飛躍駝峰8萬次,飛行150萬小時,運送部隊3萬2千人,運送物資140萬噸。
  • 抗戰老兵:我不怕死,可我怕...
    一次戰鬥中,排長範紹奎陣亡了,我在火線頂上去當了排長。」張奎說,「手槍、步槍、輕機槍、重機槍我都會用,不會不行。戰場上,戰友陣亡了,你得頂上去。有一次肉搏,一個戰友被對方纏住了,受了傷,我想開槍,又怕傷了戰友,調轉槍託,幾下子把那個日本兵解決了,受傷的戰友後來不曉得活下來沒有。」
  • 尋親 | 陝西籍抗戰英烈的親人,你們身在何方?
    2020年10月   我們在河南滎陽收殮抗戰英烈遺骸  1941年秋至1943年春,日寇鐵蹄肆踐中原,戰火燃至鄭州、滎陽、鞏義周邊。中國軍隊從東、南、西三面拒敵,將日軍包圍在霸王城近三年。河南滎陽、廣武人民積極參戰,幫助軍隊開挖工事、運輸物資、引路嚮導、救治傷員、不畏犧牲。
  • 抗戰大刀VS日本刀 孰強孰弱?
    我們今天聊聊大刀的對戰鬼子刀槍的優劣:1. 中國軍隊普遍都裝備著大片刀!這個是由於特殊的歷史條件和工業水平決定的!抗戰的中的中國,工業水平及其落後,經濟水平也不咋的,所以這兩大因素就直接制約了軍工業的發展!打了多年內戰的中國國民政府,本來就已經是千瘡百孔!
  • 抗戰中真正能手撕鬼子坦克的超級武器:比李雲龍的義大利炮更好使!
    並且巴祖卡射程有限,美國兵在射擊德軍坦克時,幾乎需要將整個身體暴露在敵人火力之下,因此誕生了無數「自殺式小分隊」。真正打出巴祖卡火箭筒威名的是在太平洋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中。在整個太平洋戰爭中,美軍使用巴祖卡火箭筒擊毀了數萬個日軍工事,巴祖卡的產量也達到了驚人的47萬具,巴祖卡火箭筒也被艾森豪將軍譽為「盟軍贏得戰爭的四大利器之一」(其他為原子彈、吉普車和C-47運輸機)。
  • 鬼子眼中的「最強日本兵」孤身1人突襲1萬美軍
    二戰的日本兵,單兵技術過硬,吃苦耐勞,兇殘頑固,在輕步兵的戰鬥力上堪稱二戰第一。誰是最強的那個日本兵?日本人自己給出了答案:一個奮戰在太平洋小島上的日本軍曹:舩坂弘。到了10月中旬,殘餘的日軍士兵由於缺乏食水和醫療,幾乎喪失了戰鬥力,陣地中充滿了自殺手榴彈的爆炸聲(此戰日軍共戰死1350人,被俘50人;美軍戰死260人,受傷1354人)。
  • 天下第一兵——中國到底哪裡的兵最強?
    他們的頂頭上司是解放軍高級將領中年齡最輕但最深得毛主席真傳的四野司令林彪,未來的共和國元帥。在他們的心中,沒有什麼國民黨是戰勝不了的,解放全中國指日可待。這時,一匹匹戰馬從後方飛馳而來,戰馬上的宣傳幹事大聲向行進中的戰士們朗讀著警告:「遇到廣西口音,穿皮鞋的敵人,要特別注意!遇到廣西口音,穿草鞋的敵人,要十二萬分注意!我們面對的敵人將是從未遇到過的兇惡敵人。。。」
  • 抗戰,20萬黃埔生,戰死者19萬,僅萬人倖存
    這場戰役,國軍以傷亡3萬3000多人,打死打傷鬼子兵1萬5000多人。身為最高統帥的蔣介石,在日記當中稱:居庸關我軍固守未退,堅守半月,足寒敵膽,而予懲創;湯恩伯真是罕世之名將也。1933年初,日軍進攻古北口,參戰國軍中有3個師長承擔古北口防務,他們全部畢業於黃埔一期,即第2師師長黃杰、第25師師長關麟徵、第83師師長劉戡。在激戰中,關麟徵中彈負傷,仍堅持指揮戰鬥;他的部下、畢業於黃埔三期的第149團團長王潤波陣亡。這次戰役中,國軍以傷亡1萬6000多人的代價,堅守陣地一個多月,打死打傷日軍7000多人。
  • 中國為啥叫侵略者「鬼子」?部分日本網友搞的「日本鬼子」會顛覆你三觀!
    這個蔑稱在民間的使用次數遠遠高於正式名稱,有時候我們連日本兩個字都去掉了,直接用「小鬼子」、「鬼子」等更加簡短名字來稱呼日本兵。生長在新社會的我們雖然沒有親歷抗戰,但大家從小就反覆觀看過《地道戰》、《地雷戰》等經典的抗戰電影,再加上老一輩的口口相傳,對日本鬼子這個詞有著近乎天然的熟悉程度。
  • 【第一軍情·周末特稿】舊日本軍+偽滿軍-光復軍=大韓民國國軍
    說起來,朝鮮方面的指責還真不是無中生有。起碼,那支被稱為「大韓民國國軍」的軍隊在創建初期確有幾分偽軍色彩! 「朝鮮軍」和朝鮮籍日本兵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取得了朝鮮半島的控制權並開始在那裡設置朝鮮軍司令部。
  • 遣返中的臺籍日本兵,雪梨港1946年
    【被遣返的臺籍日軍家屬】日軍的傳統觀念中,非戰鬥人員(軍屬身份)不屬於正規軍;軍屬等級分為:囑託(軍官待遇)、僱員(士官待遇)、傭人(軍夫待遇)。日本人以優厚薪餉,吸引臺本地人入伍。【宵月號驅逐艦】宵月號是日軍第10艘秋月級驅逐艦,1945年1月服役;二戰後用作運輸。
  • 日本搜尋引擎搜「日本兵+中國」,前10幅照片很無語!
    如果在日本用戶量排名第一的搜尋引擎中,您輸入「日本兵+中國」,得到的結果顯示約3,753,320件。
  • 【8·15日本投降日】雨花英烈中的抗日先鋒
    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瘋狂侵略,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隨著戰局從東北向華北的延伸,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成為了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在14年抗戰的烽火歲月裡,許多雨花英烈義無反顧地走向戰場,在南京及其周邊地區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充分表現了中華兒女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民族氣概和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英雄氣節。
  • 砍向鬼子頭上:抗戰中的大刀傳奇
    以蘇軍為例,僅僅波波沙衝鋒鎗就生產了600多萬支,在射速高達900發/分鐘,裝彈71發的波波沙面前,想要以刺刀肉搏基本就是自殺。不過,二戰還有一個戰場,卻普遍出現了近戰肉搏的場面,這個戰場就是中國戰場。中國戰場可謂肉搏戰最多的二戰戰場,這是中日兩軍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在整個抗戰期間,中日兩軍進行了無數次肉搏戰。大部分肉搏戰中,中日兩軍都是拼刺刀。
  • 抗戰時期八路軍中的「呂布」,身高1米92,一人一戰刺死27名鬼子
    抗戰前期的鬼子是非常厲害的,厲害到什麼程度呢?
  • 萬曆朝鮮之役,明軍打倭寇鬼子被說成添亂?圖解韓劇中被醜化的大...
    當壬辰板蕩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動天下之兵,則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時刻對明朝救援朝鮮懷揣一顆感恩的心的朝鮮半島史觀被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現「韓民族優越主義」新史觀,所取代。在韓國能有援朝明軍出場的劇作中,他們(明軍)的形象大多數都被設定成將帥平庸無能,士兵貪生怕死,跟朝鮮百姓氣壯如牛,面對日本人畏敵如虎,經常去朝鮮村莊強搶糧食,糟蹋婦女,百姓深惡痛絕。打仗前輕敵冒進,遇敵後一敗塗地,經常成為朝鮮軍隊的累贅,如果李舜臣能夠未卜先知,一定會對明軍喊出:「你就是我們這邊的義大利人」這樣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