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上面 免費訂閱本帳號!
抗戰時期,有一支身份特殊的人群:朝鮮籍日本兵。在形形色色的回憶和描述中,中國人把他們形容為為虎作倀的「二鬼子」,稱其對中國人比日本兵還兇。
圖:抗戰時期的朝鮮籍日本兵
真相究竟如何?朝鮮籍日本兵在歷史大潮中究竟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他們最後的下場如何?
一、
1910年籤訂的《日韓合併條約》,宣告了作為中國五百年藩屬國的朝鮮王朝終結,淪為日本的一部分,朝鮮人也成為日本的」二等公民「。
我們熟知的是,大量不甘屈辱的朝鮮知識分子和抗日人士逃亡到中國,他們建立臨時政府、組織暗殺團、參加抗聯遊擊隊,不屈不撓地進行抗日鬥爭。但是,我們不太熟知的是:更多的朝鮮人淪為日本人的幫兇。
圖為《日韓合併條約》原本照。
朝鮮人的助紂為虐是從上而下的。王室成員中,朝鮮李氏王朝的末代王子王孫,紛紛成為日本的「王族」,在日本學習長大,娶妻生子,成為日軍的高級將校,都有過參加侵華戰爭的不光彩經歷。
圖為朝鮮李氏末代王儲李垠(日軍少將)和他兩個侄子李鍵、李鍝(從左至右)參拜靖國神社。
著名的親日派賣國賊洪思翊,原為朝鮮兩班貴族,投靠日本後官至陸軍中將,雙手沾滿同胞鮮血,戰後被盟軍處於絞刑。
圖為和服打扮的洪思翊一家。
對朝鮮民眾,最初日本人並不放心,只招收部分朝鮮人當維持秩序的警察。1938年後,日本苦於兵力不足,軍方開始在朝鮮設立「特別志願兵」制度,要求「效忠日本、身體健壯」就可報名,家族裡有民族主義者、共產主義者「前科」的除外。
圖為1938年2月朝鮮總督府發布的「特別志願兵」官報。
當時,被奴化教育多年的朝鮮人對參加日本軍很踴躍,流行寫「血書」表達忠心。下圖是1939年滿洲新聞上刊登的軍官請願血書,寫血書的人很有名:後來擔任韓國總統的樸正熙(身陷囹圄的前總統樸槿惠之父)。
圖:樸正熙的血書
樸正熙畢業於滿洲國軍軍官學校(預科)、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本科),日本名「高木正雄」,在偽滿洲軍和關東軍中擔任過軍官。
圖為樸正熙在關東軍任職期間軍官照。
對朝鮮志願兵,日本內務部給出的考核評價是:出身內地的朝鮮人比較優良,尤其是來自農村的淳樸青年,未來可以成為日本的優質部隊。
圖為1939年3月,不戴頭盔、頭纏白布條的朝鮮志願兵在街道戰的訓練中。
圖為1939年3月,不戴頭盔、頭纏白布條的朝鮮志願兵在街道戰的訓練中。
到了二戰後期,窮途末路的日本啟動了戰時特別條例,對包括朝鮮、臺灣、樺太(南庫頁島)在內的所有殖民地下達了強制徵兵令。數以十萬計的朝鮮青年,就此被徵調到戰場。
圖為1943年一支行進中的朝鮮兵部隊。
不僅僅陸軍,海軍也同樣大量徵召朝鮮士兵,這是一個在衝繩戰死的朝鮮籍海軍飛行少尉,他本姓鄭,日本名為戶山秀雄。
圖:朝鮮籍飛行員戶山秀雄
據日本厚生省統計,戰時的朝鮮人軍人軍屬一共24萬零2341人,朝鮮方面的資料顯示則有70萬之多。在二戰中,約有超過10萬的朝鮮籍日本兵(陸軍9萬,海軍2萬)投入了半島外的戰鬥,另外非編制的更多軍人軍屬,則被徵作勞工或者監工(監督中國和朝鮮勞工)。
圖:1941年日本畫報上的朝鮮警防部隊。
那麼,多達10萬的朝鮮籍日本兵在國外都做了什麼壞事?
二、
關東軍中,有一支雙手沾滿中朝人民鮮血的朝鮮人部隊:間島特設隊。
圖為1939年間島特設隊的幹部合影。
這支三百多人的部隊全部由死心塌地效忠日本的朝鮮人組成,負責討伐、鎮壓東北的抗日革命。從1938年9月成立到日本投降,一共「討伐」了108次,殺害朝鮮人三千餘人、中國軍民172人,在東北臭名昭著。
同樣死心塌地為日本人效力的,還有偽滿洲的大量朝鮮籍憲兵警察,他們也就是東北老人口中罵得最多的手舉棒子的兇狠「二鬼子」。當時東北有個朝鮮籍憲兵頭目,叫金昌龍,據韓國方面資料顯示,他在1941~1943年期間共破獲了50多個中國抗日情報網,把不少抗日誌士送進了日軍731部隊的細菌實驗室。
圖:手持棒子的疑似朝鮮警察(左二)協助日軍驅趕中國人
南京大屠殺中,關於「高麗聯隊」殺人最兇的傳聞流傳網絡,但到底是否屬實,究竟有多少朝鮮兵參與屠殺,史學界迄今還存在爭議,普遍的主流看法是:那時沒有成建制的朝鮮部隊,但零散的朝鮮士兵絕對存在。
圖為《朝日新聞》在南京大屠殺期間刊登的「朝鮮勇士」照片。
不過,由於身為「二等公民」,朝鮮兵屢遭日本人歧視。戰後的日本媒體做過調查,據倖存的朝鮮老兵回憶,朝鮮籍士兵常常被虐待、毆打,軍官還訓練他們作為特攻隊員,比如將雷管綁在身上,趴到敵軍坦克底下引燃引線等等。
圖為戰後71年日本報紙對朝鮮籍日本兵遭虐待的調查。
太平洋戰爭中,盟軍抓獲了很多日軍中的附庸軍:朝鮮、臺灣俘虜。這是澳大利亞考蘭戰俘營的朝鮮籍日本海軍戰俘,他們的神情並不像日俘那樣悲觀,也沒有參與日本戰俘的越獄事件(詳見風哥《二戰日本戰俘最大越獄:一千人手持餐刀調羹衝向機槍》)
圖:澳大利亞考蘭戰俘營的朝鮮籍日本兵戰俘
據日本統計,二戰中共有兩萬一千朝鮮籍日本兵和軍屬身亡,更多的朝鮮兵則因為不堪虐待和充當炮灰,出現投降、脫逃事件。在戰後的盟軍審判中,朝鮮籍日本兵共有129人作為B/C級戰犯被審判,14人被處死。
圖:從志願兵到罪犯,傷害了他國也傷害了自己
倖存的朝鮮籍日本兵回國後也沒有好下場,由於不光彩的經歷,他們被視為賣國賊,沒有工作和飯碗,只有貧困和歧視。直到2002年,日本政府才給有案可查的朝鮮籍日本兵(後裔)支付了賠償金:每人260萬日元(約15萬人民幣)。
圖為當時朝鮮報紙發布的一個朝鮮兵在中國山西戰死的消息。
作為慘遭亡國的民族,朝鮮人既有不屈不撓的志士,又有為虎作倀的幫兇,在二戰中扮演了極其複雜和傷痛的歷史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