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縱橫十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環球視野(ID:hqsy68)。印度倒向西方的步子,早前已引發俄羅斯的不滿。如今,原本「親密」的兩國更是出現了裂痕。
早前說過一點,印度有點飄,認為自己是各方爭奪的重點,特別是被美國「印太戰略」一忽悠,就更覺得自己了不起了。
說實在的,印度確實是各方都要拉攏的對象:
美國不用說了,印太戰略,借印度遏制中國;
俄羅斯,印度是最大的軍火市場,是俄羅斯要爭取的客戶。而且印度倒向美國,在俄美博弈中會讓俄羅斯式弱,影響力量天平;
中國,也應該儘可能的爭取印度,儘可能不讓它倒向美國。
但這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印度自己要懂得平衡之術,讓自己處於一個平衡狀態,在各方搖擺、左右逢源,從而從各方漁利。
若不然,一但印度失衡,開始倒向某一方時,其它方就不會再爭取它,而是會對它採取對抗措施,最終印度是將自己引向了大國對抗,不利於自身發展。
事實上,如今俄羅斯也已經對印度不滿。
12月14日,俄羅斯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表示,印度正受到西方國家操縱加入「反華遊戲」並背棄莫斯科。
12月28日,俄媒《生意人報》又傳出報導,普京已取消訪印之行,兩國持續了20年的「俄印峰會」被取消。
這兩件事,可以看出俄羅斯的不滿,以及俄印兩國間已經出現的裂痕。
▲莫迪與普京 視頻截圖
出現這種現象,應該是與印度格局的「小家子氣」有關。
再拿最近的兩個例子來說說。
第一件事,是莫迪公然呼籲抵制外國貨
12月27日,莫迪公然呼籲印度民眾對自己的日用品、常用物品列一份清單,然後「下定決心」作出改變,購買「印度製造」替代「外國貨」。
本來,無論哪個國家都希望發展國貨,這無可厚非,若是這種公開呼籲出自於普通民眾或是某個網絡憤青,這完全是正常的。
但莫迪作為印度最高首腦,一國元首來搞這樣的呼籲,那就顯得「小家子氣」了。
對比中國,以前也有不少人呼籲抵制外國貨,我們從國家層面,始終以博大胸懷擁抱世界,不搞排斥外資、抵制外國貨這一套。反而是積極加入WTO、引入三星蘋果刺激出華為小米OV等國產品牌、引入特斯拉以刺激國產汽車的成長。
即使是對美國,哪怕它想盡辦法遏制中國,我們也對美企一視同仁,不搞歧視性限制,歡迎包括美企在內的一切資本與企業來中國合法經營。
對比之下,這二者的肚量,一下子就顯現出來了。
另一件事是印度通知各航司,不允許中國公民搭航班赴印
這事起源於11月初,一從印度飛往中國的航班,被確診了20多人,中國出於防疫需求,暫停了印度公民入境。
這事符合國際慣例,而且印度一直都是這麼幹的,比如中國有疫情時,它率先從中國撤僑,英國發生變異後,印度也是率先停航英國的那一批。
▲莫迪 視頻截圖
印度到如今都還每天確診好幾萬,我能大批放你進來汙染中國麼?但印度不管,你限制我有病的,我連你好人都限制。
類似的事件還很多,比如2013年,印度駐美外交人員科布拉加德,因在美國違法被捕,然後印度就報復、迫害在印美國外交官,甚至拆除美駐印使館保護路障,以洩其憤。
這些事情,都可以看出印度「睚眥必報」的小心眼。
印度的這些搞法,於自身發展並無好處。
如果它格局大一點,不要介入到中美俄大國爭鋒,把自己「隱藏」起來專心搞發展,並在大國間左右平衡,從各方漁利,豈不更好?
如果它心眼大一點,中國的投資與企業將會給印度帶來更多的稅收與就業、在印臺企不會被打砸、英業達不會在印度「出師未捷身先死」、通用汽車不會「即使賣不掉,也要關閉在印度的最後一家工廠」。
如今,由於印度的戰略選擇,讓其更多倒向了美國。它不但與中國進行了對峙與對抗,也讓印俄兩國出現了裂痕,若是同時與中俄兩個大國交惡,這對印度並無好處。
像印度這種國家,由於其體量的龐大(比如人口多),再加之當前時代下新興國家的集體崛起大勢,於是印度的膨大會是一種必然;然而,由於其眼界的局限與格局的小氣,有可能阻礙其發展。也就是說,它會向上走並不是問題,能走多遠,才是問題。
17世紀的歐洲城市髒亂差,人們又普遍相信洗澡不利於身體健康,因此剃光頭佩戴假髮可以防蝨子。在英王查理二世的引領下,利用馬尾和馬鬃製作的假髮成為了英國貴族的效仿,但是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就是這頂三百多年前的「假髮」,卻在今天的中國引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關注鐵血軍事微信公眾號,後臺回復「假髮」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