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構建遏制中國的手段上一直不斷翻新,今個對臺軍售加大臺灣反制大陸力度,明個唆使南海周邊國硬抗中國,後個又對印度開放GPS軍事信號……總之,但凡和中國有丁點矛盾的國家,美國都使盡渾身解數進行拉攏。
美國還一直想拉攏印日澳三國在亞洲謀建小北約,以共同圍堵、遏制中國的發展。這個願望在最近初步「實現」了,雖然印日澳三國同中國的地緣關係和矛盾各不相同,三國對聯盟機制的訴求也不一樣,但為了自己的小算盤,三國同美國一起,還是進行了四國軍演,而美國也算是讓外界看到了謀建「亞洲小北約」的初步成果。
11月3-6日,美、日、印、澳共同參與的「馬拉巴爾」聯合海上演習在孟加拉灣進行,11月17日至20日間四國還計劃在阿拉伯海實施演練。
印度和日本媒體都對這次聯合軍演進行了大量報導,日媒更炒作,演練的目的就是為了制約中國。澳大利亞2007年最後一次參加馬拉巴爾演習,印度時隔13年後邀請它回來。日本海上自衛隊護衛艦「大波」號參加演習,展開反潛作戰和對空作戰等訓練。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4日強調,四國密切合作,對於推進維持和強化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極為重要。
四國結盟會導致俄中軍事同盟?
而美印結盟促成亞太版北約的建立,已經對地區安全局勢構成新的的威脅。
雖然美日印澳四國無法對中國形成實質性的威脅,但四國在非軍事領域上的互相勾結,也可能會成為制約中國發展的一種不可忽視的因素。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我們希望,有關國家的軍事行動能夠有利於地區和平穩定,而不是相反。
此外,俄日存在領土爭端,日本可能會因為四國聯盟而變得強硬。另外,印度一頭扎進美國的懷抱,這對俄印之間的軍事戰略合作以及軍火貿易所造成的影響,更是俄羅斯所無法接受的。此外,日本新首相上臺後,對俄言辭更強硬。所以,有俄羅斯軍事評論員弗拉基米爾·帕夫連科11月5日表示,為應對以美國為首的國家組成新「防衛」聯盟的威脅,俄羅斯和中國有必要共同做出回應。現在是時候提出建立俄中軍事同盟,以及「四國」聯盟如何威脅歐亞安全的問題了。俄方表示,對俄中的每一個威脅都將視為潛在的共同威脅,兩國將一起對抗威脅。
對於建立「中俄軍事同盟」的建議,中國可能不會接受,因為中國是一個不結盟國家,不會和任何國家結盟,但涉及到共同利益,中國會加強與某個國家進行合作。中俄就是這樣做的。中俄雖然沒有表面上的盟友關係,但兩國之間的軍事和政治等領域上的合作,早就觸及雙方的核心領域。例如,中國派遣軍隊參加俄羅斯最機密的「東方」戰略演習,俄羅斯幫助中國建立更加可靠的反導體系等等。近年來,中國和俄羅斯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多次在聯合國上聯手應對。
中俄雙方之間的戰略合作關係,實際上遠比美國和盟友之間的「同盟關係」更加密切,中俄默契配合,一樣能夠挫敗美國及其盟友的任何挑釁。美國所主導的四方聯盟,不會迫使中國重新考慮自己的戰略。中國現在只需堅持自己的發展方向,沒有必要搞美國利用軍事同盟稱霸世界的那一套。
虛張聲勢,各有算計
雖然美日印澳形成了四國聯盟機制,但日印澳三國都是在利用這個聯盟,這三國參與結盟的原因都是因為不習慣中國崛起而感受某種「威脅」,同時又與中國崛起形成很現實的利益關係,中國是日、澳最大的貿易夥伴,是印度第二大貿易夥伴。他們是想在四國聯盟中,形成對中國的壓力,以在對華關係中處於取得有利地位。
澳大利亞在這個聯盟中的態度可以說並不堅定,因為其曾考慮與中國的貿易關係,退出了這個軍演,但澳方現在對中國實力增長感到不安,所以改變了立場。澳大利亞政治學家肯·莫克說,由於澳大利亞扮演著美國在太平洋的副警長的角色,這令其陷入巨大麻煩,澳須為此付出沉重代價。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超過10萬中國留學生在澳學習,且每年有大量中國遊客赴澳。受疫情影響及和中國外交關係緊張的影響,澳大利亞經濟正面臨30年來首次衰退。而一旦有一天,澳大利亞因為經濟原因不得不加大和中國的貿易往來,其退出四國聯盟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畢竟經濟增長對澳來說,或許更重要。
《印度戰略》雜誌顧問維奈·舒克拉稱,「印度並不想建立四國聯盟」。印度以前也沒有想過要邀請澳大利亞參加此次演習,但中印兩國發生邊界爭端後,其為了尋求外部幫助,迅速倒向美國,促使美日印澳首次聯合軍演得以舉行。而美國構建亞太版北約的關鍵就是印度,一場由印度當局為轉移國內焦點而挑起的中印邊境衝突,讓美國意外地獲得了拉攏印度的機會。這對美國來說是一箭雙鵰,既增加一個可以牽制中國的盟友,同時又可以阻止印度繼續靠近俄羅斯。而一旦中印邊境爭端緩解,印度又謀求獨立自主的大國地位,其也不太可能完全屈從於美國,這樣一來,其也可能弱化印在四國聯盟中的存在。
其實,中國沒有針對亞洲地區製造任何威脅,印度和日本只與中國有領土糾紛,這些糾紛目前沒有演變成戰爭衝突,三國均在在理性範圍內管控領土摩擦。澳大利亞更與中國沒有地緣上衝突,中澳關係緊張完全是因為澳大利亞跟著美國跑,找中國麻煩所致。而中國在與印日澳三國關係中的主動性很強,牽制它們與美國對華戰略目的保持距離的資源很多。所以,主動權還是在中國方面。(張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