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鮮血教訓煉出來的3種現代步兵工事,散兵坑決不面向敵人

2021-02-23 溜溜車薪

原標題:二戰鮮血教訓煉出來的3種現代步兵工事,散兵坑決不面向敵人

首先要說明的是,不僅二戰,就是以如今的戰爭環境來說,再來個三四五六戰,散兵坑來躲避炮彈都是有用的。美國大兵現如今充當世界警察,打架的時候還會延續使用散兵坑。士兵主動挖成的「散兵坑」就是一種單純的士兵掩體,為了實現士兵在其中觀察、射擊、掩蔽,其散兵坑上並沒有任何遮擋物。而且在戰爭中散兵坑可以有效的防護敵軍的輕重火力、炮彈彈片、飛機的轟炸以及炮彈爆炸之後的衝擊波。可以給單兵作戰的士兵提供有效的防護。其實在現代戰爭中,士兵主動挖掘散兵坑的情況非常常見,據了解,美軍在世界各大戰場上都會選擇利用「散兵坑」給士兵提供有效的防護。所以總體來講,像戰場上出現的散兵坑都是差不多直徑1-2米的大坑,待在裡面還是相對安全的,可以起到有效的防護作用。

不僅是士兵主動挖的散兵坑,其實彈坑也是散兵坑的一種。據曾經參加過戰爭的士兵回憶說,很多情況都是利用彈坑來進行進攻和防守的。據了解,在戰爭中使用同一門火炮,相同批次的炮彈,專定在同一射擊參數內,同一個炮手使用的同一種射擊方式,連續會打出多發炮彈,對於發射的炮彈的著彈點就很難出現兩發炮彈落在同一個落點的現象,而是分布在一定範圍以內的,在力學中有一個名詞叫「射彈散布」。當然,如果這些火炮同時射擊,在這樣交叉的火力中,即便是再深的彈坑也很有可能被再次擊中,但是如果是相對較深的彈坑,躲在其中還是能免於被炮彈衝擊波擊中的可能,畢竟炮彈落在同一個彈坑內的概率還是比較低的。據了解,真正參加過戰爭的士兵,並不會在一個彈坑內待很久,因為彈坑是炮彈擊中地面之後遺留下來的,在炮彈爆炸之後總會遺落一些炮彈的火藥。

其實炮彈炸裂的時候傷人並不是像我們平時想像的那樣把人炸成肉醬,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這麼「榮幸」地被炮彈直接命中的,而是炮彈的戰鬥部的觸發或近炸引信(不少高射炮炮彈都有無線電近炸引信)被激發點火,引發戰鬥部的爆炸,通過爆炸產生的飛濺的碎片來傷人,達到消滅和削弱敵方有生力量的目的,而飛濺的碎片都是朝天上飛的,就好象我們把石頭扔水裡飛濺的水花往上走而不是往下走一樣,從沒聽說過幾塊飛濺的破片能像穿甲彈一樣深深鑽入地下,所以說這個時候你跳在散兵坑裡會躲過飛濺而起的破片,儘管未必能免受傷害,但事實上生存機率會比站在地面上高70%上。

雖然我沒有經歷過戰爭,也沒有上過戰場但是我感覺挖散兵坑十分有用,他可以在對方炮彈洗地時極大地減少士兵的傷亡。但是如果離得太近就算沒被彈片炸到也會被衝擊波震死或者震傷。

申明: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美軍為何不愛挖戰壕,散兵坑只及膝蓋,而解放軍戰壕又大又深
    到了二戰和越戰時期,美軍的戰壕也算是嚴肅認真。二戰時,巴頓帶兵就非常嚴格,他讓士兵挖掩體,挖完自己就去踹沙包,只要踹得動的,就讓該部隊軍官背著沙包跑步。因治軍嚴格,巴頓統領的第三集團軍是西線美軍中傷亡最小的。不過,近些年美軍和西方國家軍隊的野戰戰壕都挖的特別簡單,臨時戰壕非常淺,基本就一條線,更多的是挖散兵坑,每個坑二三人。
  • 《軍人志》以鮮血證明忠誠:二戰美軍日裔部隊第442步兵團簡史
    下面幾點可以勾畫出一個答案的輪廓:第442步兵團是二戰中美國陸軍唯一由美籍日裔官兵編成的部隊,是二戰中美軍傷亡率最高的步兵團,也是美國陸軍歷史上獲得榮譽最多的團級部隊,更為重要的是,當這個團的日裔戰士們在前線流血犧牲時,他們當中很多人的家人和朋友還被拘禁在美國政府的拘留營中,他們在用鮮血和生命為自己贏得尊重和信任,證明自己有資格成為美利堅合眾國的公民。
  • 散兵戰術終結者,步兵進攻的噩夢,軍用鐵絲網,軍事上的重大發明
    現代步兵散兵線而軍用鐵絲網,則又是散兵戰術的終結者。無論是哪種制式的軍用鐵絲網,基本上都是一根鐵絲上分布著方向相反的倒角。幾種不同制式的鐵絲網而軍用鐵絲網本身又是比較柔軟的,以較高速度進行衝鋒的步兵,很難像冷兵器時代的前輩們那樣,用蠻力撞開這些攔阻物。
  • 中印邊境最可愛的人:零下30度睡散兵坑,若開戰可能第一個犧牲
    解放軍散兵坑,上面蓋著一層偽裝網,在幾千米高原挖散兵坑極為困難至於為何要大規模修築散兵坑?班長認為,這和中印邊境局勢以及當地的環境特點有著密切關聯。從去年至今,中國在西部高原對印度開展全方位的"反蠶食鬥爭",雖然經歷多次軍長級邊境會晤使得局勢有所緩和,但仍未達到徹底和平狀態,有必要加強戰備建設。
  • 中國步兵的鑽地火箭彈,60秒炸出2米深掩體,可隱蔽4名士兵!
    過去,中國陸軍地面部隊作戰時,會經常構築工事,開挖戰壕。通常情況下,作戰兵器或單兵的掩體,都由作戰部隊自己動手挖掘,大型指揮所掩體或反坦克溝壕等土構工程,由工程兵負責施工,為此我軍的工程兵的兵種下屬專業,專門有一個野戰築城專業,一般步兵師下屬的工兵營裡面有一個築城連,或者道築連(道路和築城),主要任務就是開挖掩體、構築工事。
  • 淺談炮兵工事
    上面兩圖為實地拍的照片,地上只剩下一個坑,什麼都看不出來了(2)擊毀敵坦克和其它裝甲戰鬥車輛以及船艇(3)壓制、殲滅敵有生力量。(4)破壞、封鎖敵交通樞紐、機場、港口、直升機停機場、空降場、橋梁和渡口。(5)破壞敵工程設施、倉庫及其它重要目標。(6)必要時,在障礙物質中開闢通路。3、炮兵的應用  (1)集中兵力於主要方向。集中火力於主要目標和重要時機。迅速、準確、突然、猛烈的實施火力突擊,不間斷的支援步兵和坦克兵的戰鬥行動。
  • 二戰德軍裝甲擲彈兵及戰術分析
    裝甲擲彈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陸軍所創造的一個兵種,並且延用至今,是現代陸軍中裝甲步兵的先驅。由於當時的手榴彈體積重量類似小型炮彈,因此需要在步兵當中挑選臂力過人的士兵才有辦法投擲,這些士兵在戰鬥中需要在己方戰線的前面向敵方投擲手榴彈,因此在歐洲軍隊中將擲彈兵的稱號作為表彰軍人英勇戰鬥表現的榮譽稱號,也彰顯擲彈兵是步兵當中的精銳及佼佼者。
  • M1加蘭德步槍與二戰步兵的作戰方式(下)
    M1加蘭德步槍在300米的距離處可以連續精準地發射50發子彈,既做到了一定的火力壓制又可以精確的打擊敵人。而在抗日戰爭期間,我軍使用的武器通常都是栓動的制式步槍,所以遇到裝備精良的日軍往往會吃大虧。但是在太平洋戰爭時期,美軍就用半自動的M1加蘭德步槍狠狠地教訓過日軍。
  • 全世界火力最弱的步兵連隊:說說解放軍步兵連的獨特武器編制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近幾年,隨著新時期軍隊改革和現代化的進展,解放軍又出現了幾種與上文不同的步兵分隊編制,例如特戰連、高機動車突擊連,空騎步兵連等等,這些新型分隊的人員編制和武器配備各不相同,而且還在摸索和改革中。
  • 步兵班的裝備自二戰以來大同小異
    其實,自二戰開始,到目前為止,步兵班的基本武器配置,實際上是大同小異的,只不過是由5發拴動步槍升級成30發彈匣供彈的自動步槍,口徑由大威力步槍彈,升格成中間威力步槍彈或小口徑步槍彈。一般軍隊除了特勤人員,步兵班基本上淘汰了二戰時期大出風頭的衝鋒鎗,自動步槍就是融合了5發栓動步槍和衝鋒鎗特點的步兵槍械,既有步槍的遠射程和殺傷力,同是保持了衝鋒鎗的猛烈火力,克服了衝鋒鎗彈丸殺傷力小的弊端。
  • ——近代散兵漫談
    直到大陸軍吸取了經驗教訓,從歐洲教官那裡學到戰術技巧,美國步兵才發展成一支有效的力量。弗德裡希·威廉·馮·斯徒本男爵是從普魯士來的志願教官,曾在七年戰爭時期擔任腓特烈大帝的陸軍中擔任參謀。他逐字逐句的翻譯普魯士軍隊的紀律和戰術條令結合美軍的情況進行教範,並將教範原則制定成小冊子,命名為《斯氏美軍命令和訓練守則(1779年)》,在美軍中沿用了33年之久。
  • 拿破崙:再民主的散兵,也曾被專制的橫隊暴打
    此外,意識到自己處於野戰劣勢的法軍還對四面設置障礙、架設火炮的築壘營地頗為偏愛,甚至抓緊時間修築一切野戰工事,以至於一些參與美因茨(Mainz)圍城戰的普魯士人感慨:「法國人就像古羅馬人一樣熟悉如何設壘固守!」依託要塞與營壘,法軍步兵贏得了相當寶貴的準備時間,他們得以抓住機會,在無數次小規模戰鬥中反覆磨練,令新兵迅速成長為擁有一定作戰技能的軍人。
  • 瑞士西班牙方陣終結騎士時代,歐洲如何用步兵革命,走上世界軍事巔峰?
    訓練有素的瑞士步兵方陣,能踏著鼓點,小跑跨越障礙,發起兇猛而迅速的攻擊,以致造就了這樣一種說法:瑞士人能夠在敵人開第二炮前,衝到敵人的炮兵陣地。長矛方陣則負責保護火繩槍手;再次,仍然保留一定的數量精銳劍盾兵,像瑞士方陣的長戟兵一樣當散兵和關鍵時刻的機動突擊力量使用,後來劍盾兵這種訓練不易的精兵被裁撤,以騎兵取代。
  • 步兵之雷——M24手榴彈
    在實戰中,很多時候要步兵要完成最終的「打掃戰場」任務,這時德軍步兵能用上的武器只有M24了。由於單個手榴彈的威力不足以對付堅固工事,德軍往往集中7枚使用。去掉其中6枚的木柄,只保留中間完整的一枚作為引爆器。這種集束手榴彈的威力極大,可以摧毀堅固工事、破壞雷場,還能對付裝甲目標。
  • 二戰日本玉碎戰術有多瘋狂?嚇得美軍跟友軍互相掃射
    02一般認為,蛙跳戰術正是在紐幾內亞戰役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不過,這種避實擊虛,放棄戰略價值不大的島嶼,直接攻取戰略要地的思想,也是源於紐幾內亞戰役一個月前的一場戰役帶來的經驗教訓。在北美大陸西北部,美國飛地阿拉斯加的南端,隨著阿拉斯加半島向西呈弧形延伸的是阿留申群島。
  • 【魚鷹社】拿破崙的線列步兵
    L』ennemi ne tiendra pas devant vous」(我認得你,勇敢的第18團,敵人永遠無法在你面前站立!)這種榮耀在1798年3月2日的弗裡堡(Fribourg)之戰中得到保持,當時中士巴爾比、司務長特羅赫和13名士兵爬上城牆,一邊派出衛兵守衛,一邊幫法國軍隊進入城堡。
  • 印軍在中印邊境「挖地道工事」,不怕一發鑽地彈,滿山咖喱香?
    這座歷時3年打造的要塞,號稱是世界上最堅固的要塞之一,艾伯特運河防線上的一把「鎖」。比印度修建的混凝土地道防禦工事不知道強了多少倍。牛批吹完了,看看德國人是怎麼打的。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中寫道:進攻,是直接為了消滅敵人的,同時也是為了保存自己,因為如不消滅敵人,則自己將被消滅。防禦,是直接為了保存自己的,但同時也是輔助進攻或準備轉入進攻的一種手段。因此,抗日遊擊隊伍將這些地道逐漸發展成攻防兼備的地下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