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二戰鮮血教訓煉出來的3種現代步兵工事,散兵坑決不面向敵人
首先要說明的是,不僅二戰,就是以如今的戰爭環境來說,再來個三四五六戰,散兵坑來躲避炮彈都是有用的。美國大兵現如今充當世界警察,打架的時候還會延續使用散兵坑。士兵主動挖成的「散兵坑」就是一種單純的士兵掩體,為了實現士兵在其中觀察、射擊、掩蔽,其散兵坑上並沒有任何遮擋物。而且在戰爭中散兵坑可以有效的防護敵軍的輕重火力、炮彈彈片、飛機的轟炸以及炮彈爆炸之後的衝擊波。可以給單兵作戰的士兵提供有效的防護。其實在現代戰爭中,士兵主動挖掘散兵坑的情況非常常見,據了解,美軍在世界各大戰場上都會選擇利用「散兵坑」給士兵提供有效的防護。所以總體來講,像戰場上出現的散兵坑都是差不多直徑1-2米的大坑,待在裡面還是相對安全的,可以起到有效的防護作用。
不僅是士兵主動挖的散兵坑,其實彈坑也是散兵坑的一種。據曾經參加過戰爭的士兵回憶說,很多情況都是利用彈坑來進行進攻和防守的。據了解,在戰爭中使用同一門火炮,相同批次的炮彈,專定在同一射擊參數內,同一個炮手使用的同一種射擊方式,連續會打出多發炮彈,對於發射的炮彈的著彈點就很難出現兩發炮彈落在同一個落點的現象,而是分布在一定範圍以內的,在力學中有一個名詞叫「射彈散布」。當然,如果這些火炮同時射擊,在這樣交叉的火力中,即便是再深的彈坑也很有可能被再次擊中,但是如果是相對較深的彈坑,躲在其中還是能免於被炮彈衝擊波擊中的可能,畢竟炮彈落在同一個彈坑內的概率還是比較低的。據了解,真正參加過戰爭的士兵,並不會在一個彈坑內待很久,因為彈坑是炮彈擊中地面之後遺留下來的,在炮彈爆炸之後總會遺落一些炮彈的火藥。
其實炮彈炸裂的時候傷人並不是像我們平時想像的那樣把人炸成肉醬,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這麼「榮幸」地被炮彈直接命中的,而是炮彈的戰鬥部的觸發或近炸引信(不少高射炮炮彈都有無線電近炸引信)被激發點火,引發戰鬥部的爆炸,通過爆炸產生的飛濺的碎片來傷人,達到消滅和削弱敵方有生力量的目的,而飛濺的碎片都是朝天上飛的,就好象我們把石頭扔水裡飛濺的水花往上走而不是往下走一樣,從沒聽說過幾塊飛濺的破片能像穿甲彈一樣深深鑽入地下,所以說這個時候你跳在散兵坑裡會躲過飛濺而起的破片,儘管未必能免受傷害,但事實上生存機率會比站在地面上高70%上。
雖然我沒有經歷過戰爭,也沒有上過戰場但是我感覺挖散兵坑十分有用,他可以在對方炮彈洗地時極大地減少士兵的傷亡。但是如果離得太近就算沒被彈片炸到也會被衝擊波震死或者震傷。
申明: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