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隊槍斃被打散後的因禍得福?拿破崙:再民主的散兵,也曾被專制的橫隊暴打

2021-02-13 冷兵器研究所


編者按:一般認為,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法國大革命讓歐洲進入了散兵戰術時代。大家終於不再傻傻的排隊槍斃了,而是分散著靈活的投入戰鬥。但實際上,任何戰術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人們付出血的代價作為學費。對於革命戰爭之初的法軍而言,除非他們擁有過於龐大的數量優勢,除非指揮官能夠及時掌握並收攏部隊,不然野戰往往會帶來可怕的後果。不過,法國幸運地擁有沃邦等人留下的龐大國防要塞群,它們有效阻遏了反法聯軍的推進步伐,迫使他們不得不逐個圍攻要塞以打通交通線。此外,意識到自己處於野戰劣勢的法軍還對四面設置障礙、架設火炮的築壘營地頗為偏愛,甚至抓緊時間修築一切野戰工事,以至於一些參與美因茨(Mainz)圍城戰的普魯士人感慨:「法國人就像古羅馬人一樣熟悉如何設壘固守!」依託要塞與營壘,法軍步兵贏得了相當寶貴的準備時間,他們得以抓住機會,在無數次小規模戰鬥中反覆磨練,令新兵迅速成長為擁有一定作戰技能的軍人。

▲圖1. 位於法國邊境的沃邦式要塞

▲圖2. 美因茨圍城戰

奧地利軍官德米安在《軍事科學自學手冊》(Anleitung zum Selbst-Studium der militärischen Dienstwissenschaft)中對法軍的觀察頗為精當:在1792年戰爭爆發之初,法軍的組織已經陷於癱瘓:老部隊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他們的軍人精神、信仰與紀律,新部隊則缺乏作為有用士兵的幾乎一切基本要素。法軍在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後,最終確信他們無力在開闊地帶野戰中與強大敵人手中經驗豐富、訓練良好的部隊相抗衡,他們留在要塞裡,留在難以攻擊的營地裡,躲在崎嶇的地形裡,正當我們浪費時間以最強大的兵力圍攻上述地點時,他們則以小規模戰鬥襲擾我軍漫長的補給線,使得僅僅熟悉線式戰爭的我軍變得疲勞乃至虛弱,法軍則不斷積累小小的優勢,贏得了勇敢與信心,在兩年時間裡培養出了最優秀的輕型部隊。

▲圖3. 革命戰爭之初的典型法軍步兵

不過,德米安的著作終究只是一本出版於戰爭年代的科普讀物,它無暇詳細描寫法軍與聯軍間激烈競爭的輕型部隊發展史。事實上,法國人並不是天生就擅長小規模戰鬥和散兵戰,他們之所以「青睞」輕步兵的獨特作戰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周遭環境所迫——陸軍委員會報告員迪布瓦-克朗塞(Dubois-Crancé)指出:眾所周知,普魯士人和奧地利人在他們的營地前方部署著烏雲般的輕型部隊。他們既能發覺我軍的行進,也能隱蔽己方的蹤跡,從而產生雙重好處。我軍在這一兵種資源上的相對劣勢令敵軍能夠成功地伏擊我軍,突襲我軍據點,甚至有時攻入我軍戰線。因此,鑑於目前的狀況,我軍必須增加輕型部隊數量。

▲圖4. 1793年的奧軍邊屯射手,由於他們使用裝填緩慢且難以運用刺刀的線膛槍,出於反騎兵目的,這些人往往還會背上一支長矛

▲圖5. 1793年的英軍冷溪步兵團某輕步兵連

然而,法軍的實際狀況卻導致許多輕步兵「不請自來」,由於大批新兵缺乏訓練,除非出現堅強有力的作戰核心,否則法軍步兵往往會在攻擊中陷入紊亂,不由自主地像此前戰爭中的許多非正規輕步兵那樣喪失隊形與組織,變成毫無戰術可言的「大群團夥」(grandes bandes),他們根本無法以戰列步兵方式戰鬥,只能被歸類為輕步兵。迪埃姆將軍在《輕步兵評述》中評論道:我們的步兵營幾乎都是新近建立的,他們並不了解應當如何展開機動,而我們的將軍大部分都是在那一年裡新近提拔上來的下層官兵,他們取代了那些出身和業務遭到普遍反對的將軍,但將軍們既沒有足夠時間、也沒有對應方法去訓練士兵。因此,我們可以確鑿地說,到1793年年底為止,法軍已經只有輕步兵了。作為輕步兵的推廣者,迪埃姆的話多少有些誇張,畢竟,法軍當中多少還保持著一些樂於並能夠以橫隊展開攻擊的部隊單位。不過,法軍輕步兵部隊快速且低質的擴張則是毫無爭議的事實。「民主」的散兵終究不像一些共和國政客宣稱的那樣遠遠優於「專制」的橫隊,不管士兵政治傾向如何,不管他們是山嶽黨人還是朱安黨人,倘若訓練匱乏、紀律鬆散,散兵的作戰效能就無法得到保障。

▲圖6. 1793年的法軍步兵群像

▲圖7. 革命戰爭中的法軍輕步兵

法軍也的確嘗試過較為「專業化」的散兵戰,將全旅或全師的散兵集結起來,或是防守作為己方側翼支撐點的樹林、村莊、磨坊,或是襲擾敵方支撐點。在革命和拿破崙戰爭中成長為將軍的吉拉爾東營長在日記中記下了他親身經歷的狀況:霜月6日,2團的兩個營、肖蒙營、1團的幾個營、莫爾特(Meurthe)7營、迪約茲(Dieuze)和薩蘭堡(Chàteau-Saline)的幾個營被派到米特海姆附近的一片小樹林邊緣,奉命搜索樹林,驅逐敵軍,每個營抽出100名散兵。不幸的是,奧軍散兵火力非常猛烈,母營又無法及時提供幫助,於是:散兵被擊潰,這又迫使我部退卻。僅僅三天後,法軍的散兵與步兵主力間的配合已經有所改善:霜月9日,破曉時分,敵軍偵察部隊攻擊我軍前哨據點。我派出40名散兵救援,在兩翼設崗警戒,派出巡邏隊。我下令全營拿起武器,敵軍龍騎兵察覺到這一點,停下來左轉,朝著位於我部右側的營飛馳過去。我命令1連變換作戰正面,讓全營平行排列,其餘三個連行動完畢後,我下令展開二列射擊(大體相當於自由射擊)。

事實上,輕步兵在戰鬥中不僅需要熱情,也同樣需要良好的訓練和出色的紀律,訓練低劣的、因為隊形紊亂而自然形成疏開隊形的散兵,顯然無法與質量上遠遠優於法軍,數量上也並非總是處於劣勢的奧地利、普魯士等國專業散兵相抗衡。作為無奈之下的選擇,訓練匱乏的輕步兵需要付出血的代價才能與反法聯軍一較長短,但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往往會因為自身的潰敗,導致展開成密集戰鬥隊形的友軍損失慘重。迪埃姆認為,在1793年秋季的翁斯科特(Hondschoote)和瓦蒂尼(Wattignies)會戰中:我們除了12個獵兵營之外沒有什麼(專業)輕步兵,奧地利人則投入了數目更多、戰鬥技能更優秀、經驗更為豐富的輕步兵。他們的蒂羅爾兵和勒盧獵兵自交戰之初就聲名遠揚、令人恐懼。自瓦朗謝訥(Valenciennes)和裡爾(Lille)出擊的縱隊之所以會出現恐慌、害怕和潰逃,應當歸咎於他們選擇的出擊位置:敵軍散兵藏身在灌木後方和溝渠裡,射擊我軍那些英勇列成橫隊的營,他們還沒看到敵人就死傷慘重。許多優秀軍官被敵軍射手殺傷。

▲圖8. 現代人重演的革命戰爭時期法軍步兵

早在1788年便制訂了輕步兵作戰條令,並成為包括法國在內歐洲諸多國家參考對象的普軍也在散兵戰中表現出優秀的軍事素質和良好的輕步兵-戰列步兵協同,普軍獵兵與射擊兵多數來自射擊嫻熟的護林人與獵人,理論上每年能夠進行35發實彈訓練(雖然根據古姆陶的說法,實際操作層面僅僅是每年發放可供射擊9次的火藥,其餘訓練物資均需要自備)。古姆陶(Gumtau)的《普魯士軍隊中的獵兵與射擊兵》一書記載,在1793年3月27日的瓦爾達格斯海姆(Waldalgesheim)戰鬥中:前衛部隊與敵軍發生了前哨戰……我軍獵兵和兩個黑森獵兵連走在前方向敵軍陣地發起攻擊,步兵縱隊則在其後五六百步距離上跟進協助,敵軍陣地上覆蓋著茂盛的樹木。我軍獵兵推進到距離敵軍所處林地一百五十步遠處,而後開始射擊,給敵軍造成了嚴重損失,使其大為動搖。然而,敵軍依然堅守陣地持續抵抗。

根據法軍戰史記載,普魯士和黑森獵兵幾乎毫無間斷地展開射擊,有效殺傷了守軍。觀察到法軍雖在頑抗,但戰力已經銳減,黑森儲君隨即指揮五個步兵營展開刺刀衝擊,普魯士騎兵也適時出現在側翼,這番猛攻架勢令法軍頗感驚慌,一些來自洛林的士兵甚至在投降之餘努力說起德語,向對方保證自己是德意志人,普魯士和黑森獵兵則趁機迫近森林發起強攻,他們從敵軍手中奪取了陣地,繳獲了四門火炮……得到了國王陛下的接見和1200塔勒的獎勵。

▲圖9. 黑森獵兵

然而,反法聯軍原本便各懷鬼胎,存有嚴重的保存實力心態。另一方面,法蘭西共和國擁有舊制度國家難以比擬的動員能力和恢復能力,在一次又一次血腥的嘗試中,法軍雖然在戰術上屢屢受挫,卻逐漸憑藉人員與物資的可觀消耗和反覆的經驗總結磨礪出令全歐洲為之震顫的戰術體系。截至1793年末,法軍在多方磨礪下已經形成了相對而言較為成熟的散兵戰術,儘管他們的作戰技藝依然顯得有些青澀,儘管他們往往需要在作戰中付出較大的代價,但卻能夠憑藉大量的人員物資投入,以一波又一波組織較為良好的散兵在持續不斷的消耗戰中令聯軍的輕步兵單位遭到難以彌補的損失,最終迫使聯軍退卻。連續的勝利令法軍士氣逐步恢復乃至高漲起來,1793年12月,摩澤爾軍團在往昔的冬營時間裡縱情歌唱,「我們不必擔心勝利/會在冬日終止/每個月都適宜光榮/桂冠永遠常青!」 注釋:法軍拉威爾(Ravel)將軍在1793年9月指出,「我們的軍隊在每場戰爭中都十分浪費彈藥,除非士兵能夠得到相當數量的軍需,否則我軍就會很快遭遇挫折,變得沮喪。」
本文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主編原廓、作者吳畋,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收入都沒佃戶高,明末軍隊還想要戰鬥力?

沒看過《孫子兵法》就不會用計?

說好的兄終弟及,為何金國還要血洗完顏宗室

喜歡冷研的小夥伴們,微信又雙叕改版了!為了避免以後找不到冷君,每天觀看更多精彩內容,可以按以下步驟將冷兵器研究所置頂。

相關焦點

  • 在鐵律下「排隊槍斃」:拿破崙時代的軍隊是如何作戰的?
    宏大的隊列方陣,華麗的服飾,以及貼面對決的排隊槍斃戰術……這一切,是許多人對拿破崙戰爭以及其前後時期的戰爭形態的印象。
  • 揭秘丨為什麼要「排隊槍斃」?
    交戰雙方站好隊,然後一齊開槍射擊敵人,這就是「排隊槍斃」。之所以這樣打,倒不是因為歐洲人多有騎士精神,而是因為一旦你把士兵都散開行動(迂迴包抄),絕大部分人就會馬上開溜!側翼迂迴或長途奔襲將要面對複雜多變的情況,不像大家一起麻木不仁的開槍裝彈那麼簡單,所以執行部隊的軍官和士兵需要很高的能動性和積極性,這些恰恰是當時大部分軍隊所欠缺的。
  • 重回拿破崙時代,一起「排隊槍斃」
    有生之年系列的《騎馬與砍殺2》在3月31日就要跟大家見面了但剩下這20「年」實在是難熬呀就在這時《騎馬與砍殺》拿破崙戰爭DLC的原班人馬給我們帶來了一款多人在線合作戰爭遊戲《堅守:國家戰爭》(Holdfast: Nations At War)本作於3月6日上架Steam,目前好評率86%在《堅守:國家戰爭》這款遊戲裡,巧妙地選取了風雲變幻的拿破崙時代作為故事背景。
  • 【巴洛克時代】「散兵遊勇」真的克制「排隊槍斃」嗎? ——近代散兵漫談
    部署了三道防線中前兩道都主要由民兵組成,格林少將打算先用民兵依託起伏地形和森林消耗英軍後再投入正規軍作戰。吉爾福德縣大廈戰役中格林將軍的三道防線都未能阻擋堅韌的英軍會戰開始,英軍向第一道防線進發,民兵進行了幾次齊射,但是當英軍靠近森林後就崩潰了。
  • 覺得排隊槍斃太笨,想玩散兵戰?讓拿破崙的法軍王牌告訴你結果有多慘
    畢竟你能看到所有戰況後還有一個條件……那就是活下來……拿破崙時代的法國工兵軍官保蘭(Paulin)多多少少算是個合適人選,他對弗裡德蘭(Friedland)大戰前法俄散兵交戰的描述也頗為經典:「雙方數以千計的散兵——或是乘馬、或是步行——投入戰鬥,就像是在舉行大型狩獵一般。序戰中的雙方將領都在揣度對方意圖,這樣的戰鬥時常漫無目的,但有時也會決定最終的攻擊計劃。」
  • 【互動】中國歷史上沒有過「排隊槍斃」戰術?原因是中國人太聰明了?
    近代歐洲軍隊,在17-18世紀,終於出現了最考驗軍隊士氣的「排隊槍斃戰術」。又稱「線列戰術」。
  • 排隊槍斃!奇葩的線列步兵戰術.
    原標題:奇葩戰術之排隊槍斃(線列步兵戰術)各位讀者大家好,我是最寒冷的冬天。
  • 拿破崙:在法軍刺刀縱隊衝鋒面前,都是弟弟
    編者按:在拿破崙戰爭期間,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情況,儘管反法聯軍對散兵印象最為深刻,但法國國內卻有許多人將革命戰爭的勝利歸因於縱隊衝擊。這是怎麼回事?雖然大隊官兵列成縱隊猛衝敵陣堪稱共和國與帝國時期法軍的招牌戰術,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的傑出軍事史學家科林(Colin)將軍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有人臆測熱情有餘和經驗不足導致步兵採用衝擊縱隊,這大錯特錯。沒有接受過訓練的營起初會被用作輕步兵,繼而變得稀少,而且(被當作輕步兵的)始終是少數,其他部隊則要列成橫隊。」
  • 「排隊槍斃」線式戰術的興起源於燧發槍與刺刀的發明
    很多人都問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歐洲人在近代特別是18世紀,要採用橫隊排槍齊射,跟互相槍斃沒區別,看起來很傻的作戰方式呢?」甚至有人給線式戰術起了一個外號——「排隊槍斃」。於是,火槍手們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樣排成6排甚至更多的深縱深橫隊來保證火力密度。他們只需要排成3排的淺縱深橫隊,就能擁有比以前更大的火力密度。因此可以說,正是燧發槍催生了線式橫隊的產生。 其次,刺刀的發明,準確地說是套筒式刺刀的發明,讓火槍手擁有了可靠的肉搏能力。火槍手不再需要長槍手的保護,指揮官也不再需要在投射火力和肉搏能力之間做二選一的選擇題。
  • 18世紀歐洲人笨到「排隊槍斃」,咋還大殺四方?有錢人的世界你不懂
    十八世紀,從託木斯克到裡斯本的廣袤土地上,步兵戰術方面近乎唯一的戰法便是「排隊槍斃」,排列極其整齊的步兵戰線展開集體射擊和衝擊,鬆散的隊形在會戰中幾乎可以忽略。▲豐特努瓦之戰然而,非正規軍中的散兵往往能夠在灌木叢、村莊等不利通行的地形上給未能展開隊形的敵軍造成相當的殺傷,橫隊也並不總是最有利的戰鬥選擇,它在起伏地形中往往會嚴重妨礙部隊機動與戰鬥。
  • 「排隊槍斃」也有戰術?普魯士射速最快,毛子一言不合就烏拉
    近代歐洲由於受武器技術水平的限制,出現了線列戰術,也就是常說的「排隊槍斃」,燧發槍糟糕的準確率,裝彈速度的緩慢,使得這一戰術逐漸形成,雙方士兵們手拿燧發槍,排列成密集的隊形,在軍官的帶領下,踩著鼓樂的節奏,
  • 排隊槍斃黨的戰爭——山靈M5&樂彼L3評測
    軍事(尤其是兵器)愛好者!因為我國在這方面的管理比較嚴格,所以軍事(尤其是兵器)愛好者基本上只能把自己的熱忱潑灑在接觸不到實物的遊戲和意淫裡,這裡面有一個小小的流派就叫做排隊槍斃黨。盡可以去百度,總之那個模式下的戰爭就是如此,而的確有那麼一些人醉心於這種模式所呈現出的紀律勇氣和壯烈,大概就是這樣(你們一定又會覺得我廢話太多,哎呀習慣就好)南北戰爭雖然有無數意義可以賦予,但終歸還是美利堅國土上的內戰,最近在我看來,山靈M5跟樂彼L3也快加入排隊槍斃黨了——相似的音質水準、定位、定價,於是在狹小的市場空間裡無可避免的開始內戰——都是國產做聲音不錯的廠商,卻不得不被慫恿著以笨拙的姿態打生打死
  • 使用排隊槍斃戰術的戰爭年代,什麼樣的士兵會站在第一排?
    排隊槍斃這種戰術,在今天看來就像傻子一樣。但在17-18世紀的歐洲,這其實是一種極為科學的戰法。
  • 拿破崙戰爭:有歐陸「第一強軍」的普魯士為何跪的這麼快?| 循跡曉講
    結果,一直到到9月底,普魯士軍隊才在邊境集結完成,普魯士皇帝也在10月1日對拿破崙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法國人滾出萊茵河以西,不然兩國之間便唯有戰爭。法軍方面, 9月18日時拿破崙便已經得知普魯士軍隊在向邊境集結,於是命令各軍集結備戰,其本人也在9月24日離開巴黎奔赴前線,在普魯士發出戰書的後一天抵擋前線,接管部隊。
  • 拿破崙:歐洲之鷹
    我總是擴大危險和意外,即使我看來高興,其實我始終極度緊張和激動——拿破崙拿破崙,一個法國的傳奇人物,一個舊歐洲的撼動者。不管你怎麼評價,都不能不承認他是歐洲近代歷史上傑出的資產階級軍事家、政治家,帶領法國走向了繼路易十四時代以後的又一個鼎盛期。  從義大利平原到尼羅河沿岸,從庇里牛斯山到莫斯科河畔,拿破崙的鷹旗都曾高高飄揚。
  • 「世界已經被一分為二,不是共產主義對抗資本主義,而是民主對抗專制」
    儘管美國人不喜歡世界上出現的專制政府,但是那些非民主政府對美國構不成什麼危害。美國幹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歷沒能改變美國人的這種態度,威爾遜對此深有體會,深感失望。託馬斯·伍德羅·威爾遜(英語:Thomas Woodrow Wilson,1856年12月28日-1924年2月3日),出生於美國維吉尼亞州,在喬治亞和南卡長大,博士、文學家、政治家、美國第28任總統。
  • 拿破崙時期陸軍各兵種及戰術簡介
  • 拿破崙戰爭
    1792年10月後,法國軍隊已到達國外,再加上路易十六被處決,使得歐洲各國王室十分擔憂自己的命運。此時,法國大革命戰爭爆發。這是1792年到1802年間新建立的法蘭西共和國和反法同盟之間的一系列戰爭。 1792年,普魯士、奧地利、西班牙、那不勒斯王國、大不列顛成立第一次反法同盟,試圖消滅法蘭西共和國。法國共和政府實行全國徵兵以及軍事改革,成功戰勝各國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