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上午,雷達在我國臺灣以東近海捕捉到了大片強雷達回波,在這當中一部分雷達回波還聚集起來,環繞成了一個圈,看上去像是打開了「風眼」。
而從風雲4號高清可見光衛星雲圖上更是可以看到,14日上午8點左右,臺灣以東的雲團緊密,當中有一凹陷結構形成,和雷達上的「風眼」結構對應。這個時候也有網友要問了「颱風來了」「7號颱風形成了?」「7號颱風都打開風眼了?」「要直奔臺灣福建來?」
但很顯然,這不是7號新颱風,因為它的「風眼」結構很快消失,到中午前後已經變成了一團散雲,甚至於氣象機構都沒有給它編號,它其實算是之前颱風胚胎06W消散後殘餘雲系發展起來的系統,但這種系統內部結構其實相對混亂,對於我國來說它只能是給臺灣等地帶來一些雷陣雨天氣。
不過,這個弱颱風胚胎的出現,仍然意味著目前西太平洋處在颱風活躍期當中。從14日中午前後的衛星雲圖上看,除了臺灣附近的颱風胚胎外,西太平洋關島以東的遠洋海域有著不少熱帶雲團,顯示出低緯度的熱帶系統仍然活躍。
目前,西太平洋其實已經三胚胎共舞的局面,除了臺灣以東的弱颱風胚胎外,遠洋馬紹爾群島附近已經編號了颱風胚胎98W,而更遠一些的換日線附近則已經編號了颱風胚胎97W。
雖然說三個颱風胚胎共舞,西太平洋看起來還是很活躍,但和8月上旬相比,目前活躍的颱風胚胎大都比較羸弱,超級計算機雖然是有一些反應,但反應並不強烈。比如從集合預報上看,我國臺灣和菲律賓群島附近的確有活躍跡象,而遠洋低緯度的颱風胚胎發展前景其實還不如臺灣和菲律賓附近,因此這一波多颱風胚胎共舞會不會生成新颱風其實還比較難說。但總的來說,西太平洋暫時還沒有完全平靜下來的痕跡,我們還是要提高警惕。
隨著颱風森拉克、颱風黑格比和颱風米克拉三個颱風連續影響或登陸我國後,時至8月15日西太平洋已經沒有新颱風活動,顯得平靜了不少。不過,西太平洋顯然還沒有完全沉寂下來,8月15日下午,從風雲4號高清可見光衛星雲圖上看,在菲律賓群島附近,似乎大規模雲團和水汽已經開始旋轉了起來。
這種情況正是這一帶有大規模上升氣流活動的表現,換句話說就是有一個弱颱風胚胎正在醞釀, 雖然這個颱風胚胎目前還尚未命名,不過從衛星雲圖上看它的確已經大規模的開始旋轉起來,這是它正在發展的特徵。超級計算機也對這一地區的上升氣流活動有了反應,指出目前東亞近海菲律賓附近-南海上的確有可能有熱帶系統發展。
不過,從目前超級計算機的預測上看,這個南海上發展的颱風胚胎未來發展潛力有限。超級計算機的最新預測中認為4天後來到南海北部時,中心氣壓可能還在1000百帕以上,這樣一來它可能還是熱帶低壓級別,能不能發展成7號颱風其實還有很多不確定之處。但目前按照超級計算機的預測,其進入南海後北側雨帶將聯合副熱帶高壓的東南風向廣東等地輸送水汽,可能讓廣東沿海多地下雨又降溫解暑。
而另一個情況是,從整個西太平洋的衛星雲圖上看,除了菲律賓附近有大量水汽湧動外,西太平洋遠洋低緯度洋面也有一連串雲團活動,這正是這兩天出現的颱風胚胎97W。目前一部分超級計算機認為遠洋低緯度的這個颱風胚胎也有一定的發展機會,這麼來看的話,西太平洋進入8月以來的颱風活躍期可能還沒到結束的時候,並且我國還可能還有颱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