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兵戎相見的概率有多大?(深度好文)

2021-02-25 華山穹劍

顧問:談書

每逢經濟危機爆發的時候,鍵盤大佬們就會饒有興致的去推導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一步一步推導到最後,一般都會以爆發戰爭作為結局。

如今在經濟危機和疫情的雙重衝擊下,世界頭號強國的內部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他們甩鍋中國的傾向,使得本就對立的中美關係陰雲密布。

我們難免擔心美國會對中國祭出 「轉移矛盾大法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終極問題:

中美兵戎相見的概率有多大?

一、戰爭的目的

要判斷戰爭發生的概率,首先得搞清楚人們為什麼要發動戰爭。

我們對戰爭的理解往往來自於歷史事件,習慣於通過歷史經驗來推測當前戰爭的目的。

實際上國與國之間相處和爭鬥的模式,本質上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國際間戰爭的目的一直在變化中:

佔領時代,農業社會的主要生產資料是土地。所以農業時代國家間戰爭的主要目的就是佔領土地。

農業國互相之間經濟獨立,打起來沒什麼顧忌,小打割地,大打滅國,佔有的土地數量是王朝立國的根本。

殖民時代,大航海時代之後,世界上出現了很多海外殖民地。

這些海外殖民地一方面為宗主國在新的航線上提供支點,另一面方面還向宗主國輸出了大量的自然資源(甚至人口)。

這個時期的帝國,誰擁有更多的殖民地,誰就擁有更多的資源和勞動力,所以戰爭的主要目的是爭奪殖民地。

然而進入現代社會以後,經營殖民地變得不划算起來。

單純的初級原材料和產品對現代工業的支撐越來越力不從心,而且隨著現代國家和民族意識的崛起,殖民地的統治成本越來越高。

於是放棄殖民統治,轉而進行自由貿易,成為更有利於大國的選擇。

立法時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國與國之間的合作變得更為容易和密切,甚至開始出現產業鏈互相依存的關係。

這個時候,以徵服和佔領為目的的古典戰爭已經失去意義。大國開始追求的是讓這個世界按照對自己有利的秩序來運行。也就是說:

大國要為世界立法

從二戰開始,戰爭目的逐漸從殖民地之爭演變為秩序之爭。

美蘇冷戰結束後,秩序之爭塵埃落定,世界基本進入到美國秩序中。

 

治安時代,當今世界大多數衝突背後,都有美國的身影,美國或挑撥或參與或直接發動戰爭,其根本目的在於維護美國秩序。

 

90年代以來,美國打的很多仗從帳面上來說都是虧的。

地盤也不佔,資源也不搶,就是去解決一下不聽話的人。這種作風確實很像一個治安部門,所以也就被戲稱為世界警察。

冷戰後的美國體系還有一個現象:美國的盟友在軍事建設方面非常消極。

比如現在德國最新的宙斯盾軍艦為了省錢,垂直飛彈發射系統直接就不裝了。這意味著他的雷達唯一的用處就是發現敵人後提前通知他自己跑路。

這種樣子貨軍備在現在的西方國家裡隨處可見。

出現這種奇葩現象的原因很簡單:這些國家都生活在美國的安保體系中,他們的軍隊建設不過是為了應付北約防務任務的攤派,能糊弄就糊弄。

說到底美國秩序的最大受益者是美國自己,其他盟友只是在這個秩序下跟著喝湯,既沒有積極性也沒有能力去維護這個體系。

 

於是美國的天下布武越來越是像在為盟友提供免費的安保服務,所以川普覺得虧了,最近在追著他們要帳。

 

相比而言中國的軍事建就積極得多,畢竟中國的安全只能靠自己。

國際市場本質上是一個黑市,各國都是帶刀經商。

沒有自保力量又沒有大哥庇護的的國家就如同待宰的羔羊。

二、美國的秩序

美國頻繁通過武力手段去維護的美國秩序到底是個什麼鬼呢?

其核心有兩點:

一個是美元的霸權,一個是科技的壟斷地位

 

美元霸權意味著在全世界的範圍內有了鑄幣權,可以通過印鈔來掠奪他國的財富。

而科技壟斷則既可以保持自己在實力上的優勢地位,又可以輕鬆通過高價銷售科技產品來獲取高額利潤。

我們看到美國秩序本質上就是一個讓美國可以躺著收錢的遊戲規則。

在這個秩序下,美國人可以過上和自己的勞動付出完全不相稱的高級生活。

 

維護美國秩序正是現在美國最大的國際利益所在。地盤啊資源啊與之相比都不值一提。

 

當然這個秩序的建立和維護也不是那麼容易。

 

就打造美元鑄幣權來說,要讓全世界的人都願意使用美元進行交易,一方面需要美國的國家信用和國力作為擔保,另一方面需要有價值巨大的商品為美元背書。

美國在70年代和沙特達成協議,美國向其提供各種保護和支持,沙特則規定其石油必須用美元交易且多餘的收益用於投資美國國債。很快其他OPEC成員國也紛紛跟進。

於是,美元在擺脫黃金束縛後依然穩坐世界貨幣的交椅,全球進入石油美元時代。

而維持科技壟斷則是通過禁止自己和盟友向落後國家提供或出售技術來實現。

其實從經濟角度來說,任何自由交易都是互惠互利的。即使是出售技術或公司,也是買賣雙方皆大歡喜的事情。

那美國為什麼要通過暴力去禁止這樣的交易呢?

一個原因是處於安全隱患的考慮,怕別的國家科技強大了威脅到自己的安全,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自己不想努力。

如果美國人願意努力去不斷的提升自身生產效率,那麼即使別人買了他的技術,也競爭不過他。而美國人則獲得了一筆轉讓技術的資金,可以用這筆錢繼續提升自己。

 

然而現實是美國人對努力工作不感興趣,對技術擴散後的競爭缺乏信心,最終選擇靠暴力壓制技術傳播,以此來維護自己的優勢地位和高額利潤。

這種暴力幹涉市場的行為從全局來看當然是低效的,但是短期內確實給美國帶來了躺著賺錢的舒適生活。

那麼中國有沒有威脅到美國的這個秩序?

當然有。

只不過世界上威脅美國秩序的不只中國一家,日韓,歐盟,俄羅斯,其實都在不同程度的威脅這個秩序,更不用提各種中東拉美東北亞的小刺頭。

畢竟沒人喜歡被剝削

那相對而言中國對美國秩序的威脅有多大呢?這需要從兩個方面來衡量。

 

一個是主觀態度,一個是客觀實力

 

歐盟日韓這些美國盟友,雖然客觀實力較強,各自心裡也有小九九,但主觀上對於美國的態度更多是依賴。

這也是美國全球布武的意義所在:成為盟友的依賴,斷了他們搗亂的念想。

 

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與美國是公開敵對的關係。不過這類國家一般來說實力都不強,所以威脅程度也不算大。

 

中國就比較特殊了,中美之間的關係雖不是盟友,但也談不上絕對的對立,有衝突也有協作,有緊張也有緩和。但是中國的實力在這幾十年增長得太快,這就成了問題。

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經常說起當年的小布希如何如何失策,在21世紀初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中東,給了中國十年寶貴的發展空間。

實際上如果站在21世紀初,誰也預料不到中國能夠發展這麼快,包括中國自己。

國家統計局在2002年的的時候估計中國GDP在2020年的時候將達到35萬億元,並且「樂觀預計」中國在2050年的時候有望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結果2019年的時候中國GDP就已經達到了99萬億元,並且在早在2010年就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對於美國來說,一個體系外的不受控的勢力,突然就發展到了綜合實力僅次於自己的水平,足以讓人夜不能寐。

所以中國對美國秩序的威脅主要是來源於自身實力增長帶來的客觀威脅,而非主觀上的理念衝突。

不管中國主觀上有沒有對抗美國的意願,其日益增長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都成為了威脅美國秩序的客觀隱患。

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三、秩序的衰落

雖然中國的日益強大是一個隱患,但中國的日益強大也為美國的產業鏈帶來了更高的效率。如果美國秩序能夠永遠強勢的話,一個高效的中國也並非是美國的噩夢。

只要秩序不衰落,就可以繼續用廢紙買到中國越來越高效的勞動力,這種情況下完全沒有兵戎相見的必要。

 

然而一個以搶劫為基礎的秩序,其衰落是必然的

搶劫本身不創造財富,想方設法加入搶劫者陣營的人會越來越多,搶劫的成本也越來越高,而在一段時間內,全球的總體財富是有限的。

韭菜總有不夠分的一天。

2015年,美國解除了自己長達40年的石油出口禁令,開始爭奪石油貿易的蛋糕。到了2019年的時候,美國甚至一度成為全球石油出口量最大的國家。

美國解除石油出口禁令,從國際和美國自身資源配置合理化的角度來說當然是好事。但是這也意味著美國成為OPEC的競爭對手,這個支撐美元霸權的重要同盟出現裂痕。

另一方面,美國當年禁止石油出口的一大原因是害怕世界石油出現短缺導致自己沒油用,所以要強制把自己的石油留在國內。

如今解除出口禁令從側面反映了一個現實:

石油沒有以前那麼稀缺了。

石油美元成就美元霸權,是建立在石油稀缺的基礎上的。而隨著技術進步,石油稀缺成了偽命題,實際上石油越用越多,各國進口石油的渠道也越來越豐富。

中、俄、伊、委等石油貿易大國,紛紛走上石油交易去美元化的道路。更令美國人寒心的是,歐盟居然為了進口伊朗石油也開始搞一個去美元化的全新支付系統。

不得不承認石油美元體系已經搖搖欲墜。

更糟的是,科技壟斷的地位也不是穩如泰山。

自由交易畢竟是互惠互利,你再怎麼嚴防死守,也總有技術被交易出去。再加上中國自己的努力,科研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所以我們看到中國的產業鏈一直在升級。

中國本身是一個高效的工廠,其產業鏈的升級必定導致越來越多高端的產品賣出白菜價。而美國自己又沒有積極性和魄力與中國在生產效率方面展開競爭或者協作。

這樣的結果就是美國的盈利能力降低,同時美國的科技優勢縮小,進而導致實力差距減小。而實力差距減小又意味著維護美國秩序的力量不足。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

 

石油美元體系雖然搖搖欲墜,但不代表美國會放棄美元霸權。

 

只不過要繼續維護美元霸權就需要尋找新的資源來為美元背書,找來找去只剩下自己的高科技。

如果高科技產品只能通過美元購買,那無疑會為美元霸權提供有力的支撐。

 

然而轉頭一看發現中國正在攀科技。。。

美國以外的西方國家並沒有維護美國秩序的積極性,他們對中國多快好省的科技進步樂見其成。

不管中國最後能不能把科技攀上來(實際上困難重重),這個趨勢都威脅到了未來的美元霸權,所以矛盾無法避免。

但是有一點我們要明白:


美國秩序的衰落不等於美國的衰落

實際上中國的綜合國力離美國還有很大差距,14億人努力工作創造的產值僅相當於美國3億人的6成,以後能否追上美國還不是中國眼前該考慮的問題。

美國只要願意努力,憑藉其巨大的領先地位,他完全可以繼續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優勢。

所以從表面上看,雙方的矛盾似乎也並非不可調和,只要增進了解互相信任,就可以進入到一個只有協作沒有對抗的大同社會。

然而現實沒有那麼簡單。

美國如果放棄立足於搶劫的美國秩序,和全世界一起攜手合作共同創造財富,那人類的未來無疑是非常光明的。但是這條道路需要美國付出艱辛的勞動,而且回報周期很長。

於是放在美國面前的是兩個選擇:

 

雖然看起來有選擇,但實際上在凱恩斯主義主導下的美國經濟,早已走上了寅吃卯糧的不歸路,他們沒有興趣也沒有空間去追求一個長遠的收益。

所以通過搶劫去解決眼前問題就成了唯一的選項。

更何況輕鬆的搶劫令人墮落且欲罷不能,開動印鈔機實在太舒服,就算不可持續,也要想辦法維持到最後一口氣。

這是美國的宿命,也是人類的宿命。

四、戰爭的防火牆

天下共主,不能示弱。一個盟主一旦顯露出力不從心的一面,其他人就會蠢蠢欲動,整個秩序就會分崩離析。

迅速成長的競爭對手,會讓自甘墮落的自己顯得軟弱,於是通過暴力打壓對手來給自己續命就成了一個合理的選擇。

也就是說美國為了維護自己的秩序去對中國進行軍事打擊,在邏輯上是有可能的。

但是戰爭不是過家家,他涉及到大量的利益和矛盾,並不是想打就能打。

在中美戰爭風險面前,至少還有三道防火牆:

 

第一道防火牆是利益不符。對中國發起軍事打擊不符合美國的實際利益。

中國對美國秩序的衝擊僅僅是未來的一個可能。而中美協作為美國帶來的高收益則是實實在在的存在。

 

如果軍事打擊中國,不管輸贏都會給美國自己的產業鏈造成巨大衝擊,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那倒不至於,雖然戰爭並不划算,但風險依然存在,因為任何決策的確立,都是基於決策者主觀價值的利弊權衡。

一般情況下美國領導人的利益和美國的國家利益是一致的。

 

但現實中不排除出現川普和美國利益不一致的情況。

 

比如說有這麼一種可能:

因為某種原因,川普已經陷入一個確定失敗的境地,但是他可以選擇鋌而走險去攻擊中國。贏了可以挽回支持,輸了他自己的下場也不會更差。

在這種假設下,川普為自己的前途賭上美國的國運,雖然對於美國來說性價比極低,但對於他自己來說就是一個划算的選擇。

第二道防火牆是國民共識。長期來看,共識是人們對客觀現實的群體主觀反饋。

 

按理說國民的共識和國民自己的利益是一致的。某個決策違背國民利益的同時也會違背國民的共識,這樣大家都會反對你。

戰爭這種事對於承平時代的老百姓來說,看不到什麼直接收益,卻有巨大的直接風險,所以老百姓總體上會反戰,除非出現一個威脅到自身安全的敵對勢力。

比如說二戰初期正是因為美國人的反戰共識,導致了羅斯福遲遲無法讓美國加入戰爭去建立更利於自己的世界秩序。當時羅斯福就連想給盟軍運送點物資都要被國會盯得死死的。

結果珍珠港被襲後,整個國民共識一夜之間反轉,美國參戰再無阻力。

這個世界成王敗寇,客觀來說發動戰爭對一個國家而言未必是壞事,但聰明的政治家不會直接違背群體共識去做事,因為這樣的阻力太大。做事之前,要先改變共識,而短期內的共識是可以通過宣傳來影響的。

如果在極端輿論的影響下,美國民眾普遍低估中美協作的利益和中美對抗的代價,同時又高估中國帶來的威脅和打擊中國所能獲得的好處,那麼國民就會產生一個錯誤的共識:

可以打

調查顯示當前有90%的美國人視中國為主要威脅,創歷史新高。

。。。。。。

老實說我們並不知道,因為決定權在美國人手上,我們既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去過多操心。

對於中國來說,真正關鍵的是第三道防火牆:解放軍的實力

 

就算對方有一萬個揍你的理由,只要你的軍力足夠強大,對方就不敢動手

 

那麼解放軍實力如何呢?


五、中國之盾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要先搞清楚這場假想中的戰爭會怎麼打。

大國之間發生戰爭,最關鍵的勝負手是制海權的爭奪。因為一旦失去制海權,敵方就可以將力量源源不斷的投送到你的家門口,就像美國欺負其他小國那樣。

而決定大國戰爭制海權的,是大規模艦隊決戰。

大規模艦隊決戰會怎麼打?

二戰時期的主要作戰模式是雙方航母的艦載機互相朝對方的艦隊扔炸彈,看誰的艦載機先把對方艦隊炸沉。

二戰後再也沒有出現過大規模的艦隊決戰,但是艦隊決戰的方式卻已經發生了改變。

為了理解這個模式,我們先來假設一個歐盟艦隊PK美國海軍的場景。假設歐盟海軍組成一支聯合艦隊,向美國海軍發起進攻,會發生什麼呢?

 

這支集合了全歐盟之力的聯合艦隊擁有4艘航母,2艘兩棲攻擊艦,25艘中型宙斯盾驅逐艦,25艘輕型宙斯盾護衛艦

他的航母艦載機的防空圈有500公裡的半徑,宙斯盾艦的防空圈半徑最遠的是100公裡。

 

就算準備不足,美大西洋艦隊也可以派出4-5支航母編隊應戰,這個時候美軍會不會像二戰那樣起飛艦載機撲過去呢?

可以,但沒必要。

 

發現敵方艦隊的大致位置後,美軍後方會起飛100架左右的各式戰略轟炸機。理論上轟炸機可以在800公裡外發起攻擊,為了保證命中率,一般會前進到離敵方艦隊400公裡的距離。

這時候美國航母編隊的艦載機會起飛進行護衛,保障制空權。

接下來,100架轟炸機在歐盟艦隊400公裡外齊射1000枚反艦飛彈,而歐盟艦隊全部的反飛彈戰力加起來也只能抵擋兩到三百枚飛彈的齊射攻擊,於是戰鬥到此結束。

這就是美軍的實力,整個歐洲在其面前也不過是螻蟻。

 

那麼如果歐盟艦隊和中國海軍PK會發生什麼呢?

 

你會發現中國海軍的應對方式和美軍是一模一樣的

 

由遼寧、山東二航母艦保障制空權,後方起飛100架轟6K以及轟6N,齊射500枚反艦飛彈,戰鬥結束。

那麼世界上能在遠洋對大型敵方艦隊發動轟炸機降維打擊的國家有哪些呢?

 

只有中美

 

歐盟沒有大規模的戰略轟炸機,俄羅斯沒有足夠的航母戰力保障制空權。

中國在這二十年的軍力增長速度和其經濟增長速度一樣驚人,光海軍戰力就增長近10倍,在2016年的時候已經站上世界第二大軍事強國的位置。

當前中國軍隊戰力已超歐盟之和,任何一個國家在軍事上挑釁中國都無異於自殺。

話又說回來,作為全球最大並覆蓋全產業鏈的現代工業化國家,其軍事裝備獲得爆發式的發展也在情理之中。

事實上中美之間劍拔弩張的狀態並不罕見,2016年雙方海軍就因南海仲裁案發生過對峙,最終美軍也未敢越雷池一步。

當年不敢,現在就更難了。

如今要從南海進犯,需要面對3座人工島+2艘航母+20艘盾艦左右的戰力,這大致需要五個航母編隊加上大型轟炸機群才能突破其前沿堡壘。

 

如果從東部沿海進犯,則將面對東風反艦彈道飛彈和轟6,殲16蘇30機群的輪番攻擊。同樣需要五到六個航母戰鬥群才可能突破海上前沿防線。

而即使能夠毫髮無損的突破中國的海上前沿防線,仍要面對中國所擁有的當今世界第二大空中力量:超過1300架三四代現代化戰鬥機群。

就算美軍押上全部11艘航母,將600架艦載戰鬥機悉數派出,也依然無法在第一島鏈內拿到制空權

這樣的力量對比意味著美軍就算拼光全部家當,也不能對中國本土形成有效打擊。

而把自己家當拼光的結果就是整個世界群雄並起,到時候什麼霸權都沒有了。

所以和中國兵戎相見是一件非常不可理喻的事情,這不是在維護秩序,這是在自爆。

2019年美國蘭德公司提出了《分布式空中戰役》的報告,為美國空軍的發展提出了方向性意見。美國海軍陸戰隊也在最近提出了自己的轉型改革方案《遠徵前進基地行動》

這兩個改革方案的共同點就是把部署亞太地區的後勤設施和大型基地從關島後撤到夏威夷和澳大利亞,並把主要防線從第一島鏈後撤到第二島鏈(印尼、關島、菲律賓)。

原因無他:解放軍的火力已經覆蓋關島。

美軍在嘴巴上很強勢,在身體上卻很誠實,他們的軍隊改革方案已經事實上開始逐步放棄對韓國日本琉球檯灣一線的第一島鏈的防禦。

2020年4月17日,美國空軍正式宣布停止在關島基地部署戰略轟炸機,結束了16年來該基地連續部署戰略轟炸機的歷史。

現在可以這麼說,不管在什麼情況下,美國對中國進行軍事打擊的概率都非常小,這個概率對於普通人來說可以忽略不計。

但是我們心裡也要清楚,這個概率之所以這麼小,正是建立在解放軍全力備戰的基礎上的。

一旦我們的備戰鬆懈,這個概率就會上升。

中國在這個世界叢林裡孤立無援,在安全上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軍隊。解放軍的備戰強度越大,警惕性越高,軍事建設越積極,中國就越安全。

以目前的備戰強度,普通中國大陸居民完全可以放心的把注意力放在正常生活中,而不必在各種決策裡考慮戰爭威脅的因素。

因為戰爭的陰霾就算存在,那也是飄蕩在別人的頭上。

六、結 語

中美兩國之間的矛盾本質上是美國寅吃卯糧的經濟模式搶劫體系不可持續之間的矛盾,中國只是恰好處在第二的位置上。

中國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去調和一個源於美國自身的矛盾。

美國秩序的分崩離析不可避免,這未必是好事,只是一個客觀趨勢。

不過這並不是因為中國崛起造成的,恰恰相反,中國崛起帶來的高效供給已經為美國秩序至少續了十年的命。

搶劫體系下的所有成員都是潛在的拆臺者,對付拆臺者就像打地鼠,你一鬆勁,就會有一堆地鼠冒出來。

但你的力氣總會用完,提前籌劃退路不失為明智之舉。

從這個角度看,奉行收縮戰略的川普既是美國秩序的掘墓人,同時又是美國命運的拯救者。

只不過他的拯救未必能成功,要讓美國走上正確的發展之路,除了需要川普的魄力,還需要美國精英階層的胸襟和美國全民的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舊秩序倒塌後,世界戰爭格局又將回到立法時代,至於未來的立法時代會發生什麼,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內。

華山穹劍——時政分析、軍情解讀、國際縱橫、歷史回眸,國人關注的微信大號,每日將提供您喜愛的精品薈萃。

【敬請關注公眾號:華山穹劍】

相關焦點

  • 殺氣騰騰的美國,對我國的威脅到底有多大?(深度好文)
    我們認為,兩國之間的矛盾有一個歷史的演變過程。中美兩國遠隔重洋,歷史上沒有矛盾,非但如此,獨立後的美國在一段時間裡對遙遠的中國甚至懷著相當綺麗的聯想。但殖民主義的歷史現實很快就碾碎了這樣的美夢,隨著美國的勢力擴張到西太平洋,美國也開始染指中國,迅即成為帝國主義侵華隊伍中有生機、有活力和有創意的一員,在如何瓜分與享用中國的問題上很能別出心裁,如所謂的「門戶開放」政策。客觀地說,那時中國人民同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總矛盾中,中國與美國的矛盾並不佔主要地位,反對帝國主義的主要鬥爭對象不是美國,而是英國和日本。
  • 中美爆發戰爭的可能性有多大?
    那麼,目前中美爆發戰爭的可能性有多大? 早先,就不斷有人說,美國對華「接觸」(改造中國)戰略已經失敗,全面遏制中國已達兩黨共識。似乎這就意味著,要麼通過冷戰方式,要麼熱戰方式,似乎戰爭陰雲正在聚集。   不久前,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也發出過嚴厲的警告。他說:疫情之後這個世界再也回不到過去。
  • 拜登上臺可能性多大?對中美關係有何影響?深度解讀美國大選|風向
    其間有六件事情是可以明確估計的,還有兩件事情一旦出現就極為嚴重但很難估計。2、王文:在11月初美國大選最終投票日之前,兩國之間的分歧一定會不斷地加大,而且在媒體上的引爆點還會越來越多。但是隨著美國大選結果揭曉以後,中美會出現短暫的調和期,還會對前段時間中美之間大規模的摩擦做出一定的反思和調整。3、何偉文:如果拜登上臺的話,根據民主黨現在公布的政策綱領,有兩方面可以預見。
  • 軍改後,正營升副團的概率有多大?
    軍改後,正營升副團的概率有多大?                                         ..
  • 軍改後,正營升副團的概率有多大?你知道嗎?
    軍改後,正營升副團的概率有多大?
  • 2021年初,中美海軍大中型艦艇實力對比,差距到底有多大
    截止2021年中美海軍實力差距,從目前中美兩國現役主力戰艦差距上進行對比,中美兩國海軍差距究竟有多大?美國級兩棲攻擊艦是美海軍現役最先進的兩棲攻擊艦,最大排水量達到45693公噸,強調製空作戰能力。因此,中美兩國巡洋艦對比:0噸:215600噸。截止在2021年初,中美兩國海軍在航空母艦、兩棲攻擊艦、巡洋艦和驅逐艦進行綜合實力比拼。可見,中國海軍目前全面落後美海軍現役水平,兩者在軍事上差距依然相當大。隨著,中國海軍經過快速發展,相對1996年臺海危機中整體實力獲得突飛猛進,但中美兩國差距根本不是美國宣傳和誇張,在2035年中國海軍將全面超越美海軍。
  • 收復臺灣的四個重點和八塊拼圖(深度好文!)
    我分析過,短期比較好的時機是11月份美國大選期間或之後那幾天,因為總統大選是美國雷打不動的傳統,即使二戰期間都未曾改變時間安排,如果臺灣方面在11月之前有「急獨」行為,那正好可以趁大選期間美國無暇分身,速戰速決武統臺灣。如果是大選之後幾天也可以,趁新的領導班子立足未穩之際,先把生米煮成熟飯再說。
  • 中美爆發戰爭的三個因素
    (圖/網絡)此刻,全球關注的焦點之一就是中美關係,而且最關注的是會不會爆發軍事衝突。 年初,我曾有一文分析分析臺海形勢,以1到5作為戰爭概率的指標,1950年韓戰爆發前,是4,1958年(八二三炮戰)與1996年(飛彈危機)時,均為2;2020年,則是4+。
  • 中美俄拒絕銷毀的集束炸彈,威力究竟有多大?
    圖為爆炸的集束炸彈近日,網友再次針對集束炸彈展開了討論,這種炸彈曾被100多國聯名要求銷毀,那麼集束炸彈的威力究竟有多大?專業人士回答,這是一種威力不輸核彈頭的武器。圖為集束炸彈然而,中美俄等集束炸彈的主要製造國,卻拒絕在集束炸彈公約上簽字,因為該款炸彈比各類精確制導武器的製作技術要求更低,性價比更高,同時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集束炸彈已經完全擺脫了以往不精確的負面形象,結合衛星獲取的目標定位
  • 中美兩國主力艦對比,兩者差距到底有多大?
    那麼如今的中國海軍距離世界最強的美國海軍還有多大差距呢?從兩國的主力艦艇來看:在航空母艦方面,我國目前擁有兩艘現役常規動力航空母艦,而美國現役擁有11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並且無論是性能還是噸位與我國的常規動力航母相比都有較大的優勢。
  • SMART原則 | (深度好文)
    可能有兩種情形,一方面領導者樂觀地估計了當前形勢,低估了達成目標所需要的條件,這些條件包括人力資源、硬體條件、技術條件、系統信息條件、團隊環境因素等,以至於下達了一個高於實際能力的指標。另外,可能花了大量的時間、資源,甚至人力成本,最後確定的目標根本沒有多大實際意義。示例:一位餐廳的經理定的目標是——早餐時段的銷售在上月早餐銷售額的基礎上提升15%。
  • 深度好文:誰是中國真正的敵人?了解中美對抗的本質,才能粉碎美式霸權
    在2017年川普上臺的時候,美國政府就開始拿「中美貿易逆差」一事對中國提出了一些要求。
  • 【解局】美韓的薩德反導系統,對中國威脅到底有多大
    目前最可做的,一是要堅持制裁,讓朝鮮付出必要代價,二是不要讓半島局勢繼續惡化,把中國、俄羅斯拖入軍備競賽,三是靜待5月朝鮮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等金正恩鞏固了權威地位後,限於有限的國家經濟實力,朝鮮的對外調門肯定會降低,那時應該是和談的時機。 好了,文末附上騰訊「講武堂」的一篇文章,詳細分析了薩德反導系統,純技術帖,讀後會對美國在東北亞的「小心眼」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 中美坦克差距有多大?和M1A2比數量差太多!發展刻不容緩
    但進入21世紀以後,坦克的戰場價值卻受到了人們的諸多質疑:第一,由於武裝直升機和各型精確制飛彈藥的發展,對坦克的威脅已經越來越大;第二由於坦克的重量過大,無論是戰役機動,還是戰略投送等方面都有諸多不便。但是在一些傳統的軍事強國中,坦克還依然是陸軍的中堅突擊力量,尤其是在國產99A主戰坦克大批裝備部隊的時候,美軍也重啟了擱置數十年的下一代主戰坦克研製計劃。
  • 中蘇交惡到後來兵戎相見背後:印度在起什麼作用
    點擊上方 復興路七號 關注我們中蘇交惡背後的印度因素六十年代中蘇交惡到後來兵戎相見他如此這般無釐頭,是蘇聯實力在背後支撐,雖然赫魯雪夫霸道蠻橫,對印度卻是疼愛有加。一個原因是三哥當時人緣真的好,又是不結盟運動領袖之一,給人感覺萌萌噠。
  • 深度好文! 知己知彼:世界大變局中的未來中國
    但法國已經準備好與中國在氣候問題、維護多邊主義等方面加強合作。馬克龍總統也在接待中國來賓的禮儀上做出了一些超常的安排,以強調中法之間相對其他歐洲國家更為「特殊」的關係。顯然,中法之間的接近有一位「局外人」始終存在著:退出氣候峰會並推行單邊主義「美國優先」的白宮主人川普……更重要的是,歐洲目前正在重新定位對中國的全盤戰略,試圖在其內部統一認識,即中國到底是一個「戰略對手」還是「合作夥伴」。
  • (深度好文)
    至於臺海問題,南海問題,東海問題,本質上,都是中美關係的延伸。2、海權的沒落與陸權的崛起在美洲大陸上,沒有可以與之匹敵的對手。兩邊都是大洋,縱使有強敵,也很難進犯到美國本土。而美國卻可以通過超級海軍,控制兩個大洋,一手北約,一手亞太,來控制全世界。過去的幾十年,也就是所謂的二戰秩序,便是以美國所主導的海權時代。
  • 原來這就是天道(深度好文)
    這些外國網紅 戰鬥在與反華者交鋒的第一線英國首相突然對華「示好」 背後原因耐人尋味王正譜任河北代省長 履新前一天忙了三件事31省份前三季度人均消費榜 最能花的是這裡上萬元包裹掉高速路 四川民警半夜巡路打電筒找回財經 | 劉鶴談金融風險防控 對房地產市場作出判斷未開封瓶裝水中有大量蛆蟲?農夫山泉回應:絕不可能恆大不賣了:宣布終止200億交易!
  • (文末有好書)
    按照中國人的勤勞程度,達到平均的344倍是有可能的;能不能超過美國的834倍?也有機會,因為全世界中國人是最聰明,最勤勞。而且當前的中國已經步入最佳的狀態,全民發展意識完全喚醒,社會基礎教育健全,真正的人才紅利才開始,人口紅利已經結束。所以我想說的是:未來100年,做空中國會破產!你要做的是全倉買入中國,做多中國!
  • 深度分析:對華的子彈基本打光!中美關係不可能還會逆轉!美中之間必有一戰!
    關於中美關係的十大判斷結論一、美國大衰落不可避免,甚至可能全面崩盤。今天,美國公布的新冠疫情「確診「總數直奔200萬,「死亡」人數直奔11萬(請注意:打引號的意思,在於表述其並非事實數量)。可想而知,美國的經濟損失已經有多大?將有多大?更重要的是,人在做天在看,上天不會放過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