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智庫:統一是臺灣須直面的問題

2021-02-15 中評社

  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學術顧問王衛星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4月號發表專文《統一是臺灣各政黨和政治人物必須直面的問題》。

  作者認為:在兩岸統一的大是大非問題上,考驗著臺灣島內的每一個政黨和政治人物:任何瞻前顧後、患得患失,缺乏應有作為;目光短淺、一廂情願,寄望偏安一隅的人,都將被歷史無情淘汰;至於反向操作、逆歷史發展潮流而動,推進各種形式「臺獨」的政黨和政治人物,一定會被釘上歷史的恥辱柱。

  文章內容如下:

  當前,兩岸關係處在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

  民進黨蔡英文當局上臺,特別是重新當選以來,趁大陸發生新冠病毒疫情之際,更加肆無忌憚,擺出加大兩岸對抗的姿態,大肆煽動「恨/陸、反/陸、抗//陸、仇陸」情緒,「以疾謀獨」,在兩岸之間製造新仇舊恨。其目的無非是消耗大陸資源,製造兩岸民意對立,妄圖瓦解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工程,阻撓兩岸統一。這實質上是其急躁、焦慮的表現。

  而臺灣其他某些政黨、政治人物出於種種考慮,或旁觀、或迴避、或模糊,靈魂丟失、方向迷失,真正旗幟鮮明、直面統一問題的屈指可數。這說明島內政情、民情和社情的複雜性,也說明,現在到了必須讓臺灣政黨和政治人物從不切實際的迷夢中警醒,直面歷史發展大勢,直面兩岸人民的心聲,直面國家必然統一、民族必將復興的現實,來思考臺灣未來的時候了。

  臺灣政黨和政治人物要認清歷史大勢。這個大勢就是兩岸必須統一、兩岸必將統一、兩岸必然統一。兩岸一定會在可預見的將來統一,不會遙遙無期、一代傳給一代。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這是任何政黨和政治勢力也阻擋不了的歷史大勢。

  這一點,即便臺灣的普通老百姓,很多也看得清楚。美國杜克大學今年初在臺灣公布的民調顯示,48.1%的民眾認為,統一不可避免,也就是說,每兩個臺灣人中就有一個認為兩岸一定會統一。有臺灣媒體講,有60%的人認為兩岸避免不了統一。「不用等到新中國百年,臺灣會求大陸統一。」

  我們不能想像,臺灣孤懸海外還談得上中華民族復興;我們同樣不能想像,在中華民族前所未有臨近偉大復興的時刻,搞「臺獨」、拒統一、謀圖偏安一隅,還有什麼現實前景。「從根本上說,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的發展進步」(習近平語)。統一需要物質基礎,佔優勢的一方必然主導統一,包括其進程和方式。此次抗擊疫情,大陸超級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超乎想像的生產配送能力,以及萬眾一心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像三山五嶽巍峨,像江河大海澎湃,令世界嘆為觀止。日本媒體甚至驚呼:中國是一個「不可與之開戰」的國家。毫不客氣地說,大陸強大的國家綜合實力和民眾追求統一的強烈意志,始終是「臺獨」無法逾越的門檻,亦非其所挾以自重的列強可以摧垮的。

  島內政黨和政治人物的選擇越極端,兩岸統「獨」之間的較量、碰撞就會越激烈,統一的急迫性就會越上升。如果有人還看不清這一點,盲目地從島內一隅、偏安一方,一黨之見、一己之私,一任之計、一時之利來算計臺灣的前途命運,並據此決定自己的政治主張,那就是鼠目寸光;如果執意逆潮流而動,那就是螳臂當車,到頭來只會頭破血流、粉身碎骨。

  臺灣政黨和政治人物要認清歷史責任。習近平總書記講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既然統一已經提上議事日程,在推進祖國統一的進程中,中華民族每一分子都要為其盡一份歷史責任,政黨和政治人物的歷史責任更大。

  正如洪秀柱所言:「一個負責任的政治人物要引領民意。引領民意比順應民意更重要。」張亞中也講,「政黨存在的目的,是要能夠引領民意,而不是跟隨民意。」兩岸關係是臺灣最重要的問題。兩岸統一進程是曲折蜿蜒還是順利前行,是和風細雨、水到渠成還是暴風驟雨、驚濤駭浪,是和合共融、和平推進還是地動山搖、武力解決,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臺灣政黨和政治人物如何引領島內民意。

  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看,兩岸現狀無時不刻不在變動之中,所謂「維持現狀」對臺灣而言,無異是自取其辱;頑固拒統謀「獨」,就是慢性自殺。兩岸統一遲一天到來,臺灣同胞內心就會多一份痛苦與煎熬。臺灣的政黨和政治人物要看清這個趨勢,挺起振興中華民族的寬闊胸懷,勇於承擔起肩負的歷史責任,引領臺灣同胞走出一條與祖國大陸共榮共生的發展道路,兩岸攜手共同為實現國家統一添磚加瓦、培土澆灌、鋪築坦途,而不應渾渾噩噩、無所作為,更不應逆勢而為、製造障礙、橫生枝節、埋雷設阱。

  民進黨兩次執政的歷史事實告訴我們,這是一個歷史的「麻煩製造者」。這個黨及其領導人為了一黨之私、一己之利,常常忤逆臺灣主流民意,置臺灣人民的整體和長遠利益於不顧,頑固推行「臺獨」理念、刻意挑釁大陸,故意製造兩岸緊張與衝突。「逢陸必反」最終苦的仍是臺灣老百姓。事實證明,「臺獨」勢力掌權,對臺灣人民根本利益的危害至深至巨。跟著這樣的政黨走,是十分危險的,臺灣同胞必受其害,甚至危及身家性命。

  臺灣政黨和政治人物要認清歷史任務。在推進國家統一問題上,祖國大陸著力追求的是在兩岸融合發展基礎上心靈契合的統一,不到萬不得已,兩岸統一不會是「強扭的瓜」,「強扭的瓜」不甜。

  換言之,祖國大陸希望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不斷開展兩岸交流交往,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進而增加兩岸人民情感認同,撫平臺灣同胞的歷史創傷,在此期間,建構兩岸和平發展的制度機制,促進祖國和平統一。

  毛澤東講過:「我們政府的性格是跟人民商量辦事的,可以稱他是個商量政府。」習近平講:「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諦。」領袖的話,對臺灣同胞同樣適用。

  「一國兩制」是大政方針,具體落實還有可以商量完善的空間。商量就是交換意見、商討切磋。「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通過協商達成的一致最有利於團結,是真正的一致。其間,增進兩岸人民瞭解互信、共同探索「兩制」臺灣方案、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籤訂兩岸和平協議、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推動兩岸共同市場、排除外國勢力幹預等等,都是需要完成的階段性歷史任務。唯有「臺獨」分裂勢力和頑固拒統勢力在島內掌權,才有可能打破這一進程。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黨分朝野、為官有任期,但無論誰都沒有迴避歷史性任務的理由。面對處於歷史關節點的兩岸關係,臺灣任何政黨、任何政治人物,都有其大有作為的著力點,即便目前在「臨門一腳」的統一談判還有時日的歷史階段,也都有足以影響歷史進程的使命可以擔當起來。

  「到底政治人物和政府要給人民帶來什麼,能夠幫人民帶來什麼?」當前形勢下,臺灣政黨和政治人物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堅決遏制住「臺獨」,把分裂勢力徹底掃進歷史的垃圾堆;努力維護來之不易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讓臺海成為長期和平穩定之海;建立規範化的制度機制,大力促進兩岸融合發展,從經濟、社會、文化、涉外、安全等各個領域,把海峽兩岸更加密切地聯結起來;排除外部勢力的幹擾,中國人之間的事情中國人自己解決。

  臺灣政黨和政治人物要認清歷史定位。歷史是無情的,歷史是混不過去的。每個人都對歷史有責任,都應對歷史負責任。同時歷史也會「審判」每一個人,任何政黨和政治人物,都擺脫不了「被歷史審判」的命運。即便是普通百姓,也有民眾代代相傳的口碑給予的「歷史定位」,如他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為鄉親,為社區、為鄰裡,為家族、為親人做了什麼。

  政黨和政治人物只有順應歷史,為歷史做出應有的貢獻,才能得到應有的榮耀。在臺灣,政黨特別是政治人物似乎很看重「歷史定位」,都在追求「歷史定位」,那就更應懂得歷史和人民「審判」的道理。兩岸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是業已成為現在進行時的歷史發展進程。個人的命運只有與國運重合的時候,才是運。臺灣的政黨和政治人物只有順勢而為、積極作為,為統一做出積極貢獻,才會有長久的政治生命力,才能有在統一進程中發揮角色作用的空間,也才有統一後的政治和歷史地位。

  做出正確選擇才有光明之路。今天對待歷史的態度,必將影響到他的未來。

  抗戰時期,魯南人民對偽軍、保長、地主、叛徒、特務等開展「黑紅點」活動。即誰幫助共產黨、八路軍做好事,就在誰的名字下記上一個「紅」點;誰對共產黨、八路軍幹了壞事,就在誰名字下記上一個「黑」點。到了一定時期算總帳。凡是為人民做好事的人,人民會永遠記住他;凡是做壞事的人,人民會世世代代唾棄他。在兩岸統一的大是大非問題上,考驗著臺灣島內的每一個政黨和政治人物:任何瞻前顧後、患得患失,缺乏應有作為;目光短淺、一廂情願,寄望偏安一隅的人,都將被歷史無情淘汰;至於反向操作、逆歷史發展潮流而動,推進各種形式「臺獨」的政黨和政治人物,一定會被釘上歷史的恥辱柱,必將受到人民的嚴懲!

  「人從宋後少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

  歷史上,漢奸賣國者都沒有好下場,他們不僅要面對自己的良知,還要面對自己子孫稱為叛國者的事實。2005年,汪精衛的後人到南京祭祖,看到父母的跪像淚如泉湧,痛苦地說:「做錯事就應該受到懲罰!」沒有任何人的後代願意背負罵名,值此關鍵時刻,奉勸臺灣所有的政黨和政治人物,務必要深長思之!

相關焦點

  • 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
    解放軍軍機對臺軍罕見喊話 民調:10%臺灣民眾支持兩岸統一,63.4%支持……「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存在所謂的『海峽中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就記者提出涉及臺灣的「海峽中線」問題事作出否定性回答,擊中臺灣島內某些「想入非非者」的內心。
  • 兩岸統一後,如何治理臺灣?是時候討論一下這個問題了
    所以,美臺再怎麼勾結,「臺獨」勢力再怎麼囂張,都無法阻擋統一大勢,畢竟,和平統一是我們的期許,但「武統」臺灣,永遠是一個選項。「臺獨」之路走到盡頭,就是統一;一旦觸碰紅線,反而會加快統一的節奏。既然如此,是時候討論一下:兩岸統一後,如何治理臺灣,既能讓大陸民眾更有思想準備,也能讓臺灣民眾做到心中有數。
  • 臺灣統一倒計時....
    如果不敢開第一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戰機,就要把巡航臺灣常態化,從實質上控制臺灣領空。現在,還要解放思想,不要思維定式,認為大陸軍機不能飛越臺灣島。同時可以立即劃定臺灣防空識別區,這樣今後驅趕美軍軍機更有法律基礎。壓力測試已經開始,巡航臺灣常態化只是時間問題,一不留神,統一很可能就發生在下一秒。
  • 中評智庫:從二合一選舉看臺灣政治的新特徵
    小綠跟大綠在利益分贓、理念左右(是更左還是更右)、統獨問題、兩岸政策以及公共政策上有很多矛盾,如去年喜/樂/島/聯/與民進黨在東/奧/公/投、臺灣正/名/問/題上的尖銳矛盾與衝突,一/邊/一/國/與民進黨蔡英文在權謀與利益上的紛爭,臺聯黨這樣的深綠老綠對蔡英文在「臺/獨」問題上的不滿,等等。
  • 臺灣問題專家斬釘截鐵:若不使用武力無法實現兩岸統一
    臺灣和平統一的可能性還有多大?大陸對臺政策是否調整?美國大選有哪些變數,大陸又該如何提防?觀察者網就此採訪了前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王在希。應該說當時提出和平統一的對臺方針是正確的,當時臺灣是國民黨一黨專政、蔣經國一人拍板,而且蔣經國在堅持一個中國、主張國家統一立場上與大陸一致,所以在當時提出爭取國共和談、和平統一中國,也是有現實可行性的。從客觀效果來看,堅持和平統一對臺方針,為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爭取到了寶貴的40年時間。但現在臺灣島內的情況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和平統一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 統一臺灣, 責在當代,待看今朝(下)
    在(上)和(中)篇,說了臺灣與祖國的歷史淵源,兩岸曾錯失的統一機會,以及為什麼一定要收復臺灣。
  • 美國將不遺餘力阻止中國大陸統一臺灣
    美國知名學者也稱,美國在可預見的未來,將不遺餘力地阻止大陸統一臺灣。臺軍:美日軍艦「有應對」解放軍巡航臺島一段時間以來,解放軍常態化派遣軍機、軍艦在臺島周邊警備巡航,引發島內輿論憂慮。臺防務部門副手房茂宏13日赴臺立法機構備詢時聲稱,對於解放軍在臺海周邊區域的相關動向,臺軍方均「密切掌握。」
  • 統一大業!離解決臺灣問題最近的一次:1996年臺海飛彈危機
    在過去,臺灣是亞洲四小龍,而大陸就是那個「窮親戚」,在兩岸開放「三通」之後,總有許多人帶著羨慕前往臺灣;現如今,我們早已走向富強,而曾經的四小龍之一的臺灣不復輝煌,不過在笑談背後,我們從來都沒有放棄過為統一而努力。其實,在1996年的臺海飛彈危機中,是距離解決臺灣問題最近的一次,統一大業可謂近在咫尺,但最終還是無果。
  • 31條一周年 | 國臺辦:「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
    、一國兩制」是我們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也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  安峰山進一步表示,今後,我們將深入貫徹習總書記「繼續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為臺灣同胞臺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的重要講話精神,繼續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以「釘釘子」的精神持續做好「31條措施」的落實工作,及時協調解決廣大臺胞臺企普遍關心的問題,研究出臺更多惠及臺灣同胞的措施,為臺胞臺企在大陸的發展提供更多便利條件,讓臺胞有更多的獲得感。
  • 臺灣如何避免2035年「被統一」?臺媒:回到「兩岸一家親」
    若「中等發達」設定為人均GDP在1.5到2萬美元間,而去年大陸人均GDP為10262美元,意味著未來15年大陸人均GDP成長鬚維持在4%~5%之間。      文章指出,2019年臺灣人均GDP約2.5萬美元,中國大陸1萬美元,臺灣為陸方兩倍有餘;但陸方人口為臺灣59倍,經濟規模為臺灣24倍。
  • 中評智庫:依附或平衡 臺選舉決定發展道路
    對於國民黨和韓國瑜,最重要的問題是在「九二共識」下,提出更具體的兩岸政策論述,讓更多的團體都能從兩岸融合中受益。  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一次臺灣大選,已不僅是一次領導人的選擇,更是臺灣未來發展道路的選擇:是選擇放棄大陸市場、全面依附美國,還是選擇在中美之間保持平衡。
  • 兩岸視點 | 大爭初現:臺灣問題中的地緣政治角力
    即美國須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不得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這是中美建交的合法性基礎;其二是戰略面向,即臺灣島是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中間一環,無論對於美國圍堵亞洲大陸或是中國走向深海都有重要意義。
  • 清代統一臺灣記
    鄭成功收復臺灣之際,也是清王朝逐步統一全國之時。順治末年,除臺灣及東南沿海部分島嶼外,清王朝已消滅了南明殘餘勢力及農民軍抗清武裝,基本上完成了對大陸的控制。因此,解決臺灣問題也就成了統一大業的題中應有之義。康熙元年(1662)五月初八日,鄭成功病逝於東都(臺南安平鎮、承天府的合稱),成功之弟鄭襲與世子鄭經發生了叔侄奪位之爭,結果鄭經擊敗對手,迅速登位。
  • 韓國瑜勝選須「三不」
    現在,島內競選局勢依然詭異。藍營這邊也沒有徹底消停,王金平依然發誓參選到底,並盛傳有可能出現王金平、宋楚瑜、郭臺銘組合。但民進黨的打擊重點顯然依舊是韓國瑜。島內偽院長、偽部長摩肩接踵入住高雄市,殺氣騰騰,醜化打壓韓國瑜意圖昭然若揭。在此情況下,韓國瑜與蔡英文的民調差距依然很大,以32.9:44.5的比分大幅度落後。韓國瑜能否當選,依然被多方質疑。我還是堅信韓國瑜能夠當選。
  • 李毅紐約演講:北平方式統一臺灣,一國兩制臺灣方案
    【提 要】臺灣當局永遠也不來與大陸談判統一,臺灣問題要無限期拖下去,臺灣問題要一代一代傳下去。
  • 【政治資訊】臺灣統一已有時間表!!!
    安峰山說,我們一直是按一個中國原則來處理臺灣的對外交往問題,堅決反對任何在國際上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臺獨」分裂活動。 統一臺灣的最佳黃金時間 臺灣問題久拖不下,不能統一,是中華民族之殤,成為阻擋在中華民族完全崛起之路上的最後一道難關,沒有臺灣的統一,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完全崛起,這沒有選擇題。同理奉行大一統的中華民族,臺獨也沒有選擇題,是條死路。
  • 解放臺灣、統一祖國已刻不容緩!
    很可能是蔡英文訪美,而川普則可能在白宮會見蔡英文,並且美國軍艦將會停靠臺灣,你認為這種事不會發生嗎?特蔡不敢這麼做嗎?按現在事態發展趨勢,如果中國不強硬反擊,這種事一定會發生!川普上臺後在臺灣問題上的言行一再證明,美國已成為中國完成統一大業的最大絆腳石,和平收復臺灣、統一祖國的期望正在落空,武力解放臺灣已變得刻不容緩!
  • 臺灣距離和平統一,還有多遠?
    實現和平統一臺灣的三個前提和平統一臺灣,走議會道路,搞議會鬥爭,在臺灣現行政治體制下,有三個先決條件。第一,臺灣多數選民贊成統一。第二,臺灣一個贊成統一的政黨被選為臺灣執政黨,在臺灣立法院113個席位中佔據多數。第三,這個贊成統一的臺灣政黨的領導人,當選臺灣領導人。
  • 臺灣統一聯盟黨主席紀欣:只有中國再統一,臺灣才能真光復
    而爭取臺灣民心,推進兩岸和平統一,讓中國脫離西方反華勢力的牽制,也讓臺灣得以真正光復,就成為生長在臺灣的中國人不可推卸的重責大任和光榮使命。《大公報》臺籍記者李純青(1908-1990)半個世紀以前說:「每一個臺灣人尋求祖國的歷程,都像一首萬行的敘事詩。」
  • 統一臺灣最佳時間:2021—2023
    >2023美國角色變換,臺灣軍力不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必須統一,也必將統一!鑑於上述多種因素,中國解決臺灣問題的時機已經成熟,而最好的時間表就在2023年之前這二三年之內。如果在這個時間表內不能解決臺灣問題,那麼事情就相當麻煩了——再拖三年的臺灣問題,就有了質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