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明 知遠戰略與防務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
2015年1月,美國海軍學院舉辦了一場關於核動力航母未來的大辯論,引發各界廣泛而深入的思考。針對社會的關切,美國保守智庫哈德遜研究所於2015年10月推出題為《利器:航母、聯合部隊和高端衝突》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從歷史上關於航母價值的爭論著手,分析了當前及未來所謂「反介入/區域拒止威脅」對美國海上作戰的影響,從而回答了航母未來價值的疑問,得出了核動力航母在現代高端戰爭中仍大有可為的基本結論。該報告還就如何有針對性地改進航母編隊作戰能力提出了建議。
一、關於航母的爭議一直存在
航母發展已有百年史,成為海軍主力戰艦也已有70年多年的歷史。然而,人們對航母的爭論,自其問世以來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對航母的爭論可以分為「前航母作戰」和「航母作戰」兩個時期。
(一)「前航母作戰」時期(1918-1941)
所謂「前航母作戰」時期,指航母未經實戰考驗的歷史時期,即從1918年世界首艘全通甲板航母「百眼巨人」號出現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航母成為海戰主力艦為止。這個時期人們對航母價值的批評仍然處於理論層面。
1918年,英國皇家海軍在一艘遠洋客輪船體基礎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全通甲板航母。其他海軍強國緊隨其後。1922年,美海軍將一艘運煤船「木星」號改裝成其第一艘航母「蘭利」號。
1920至1941年,人們圍練著「空中力量如何應用於海上作戰」展開了第一次航母價值大辯論。當時,陸基飛機已經在實戰中得到印證,而航母艦載機尚未「拋頭露面」。事實上,大多數海軍理論家和指揮官都支持發展海軍航空兵,爭議的焦點在於新工具將發揮什麼作用。據此可分為戰列艦派、陸基飛機派和航母派。戰列艦派認為,飛機航程短、速度慢、載彈量小,很難打擊海上目標,航母航速慢,且缺乏武器和裝甲,生存力差。因此,飛機只能用作偵察和校射。戰列艦可以擊毀毫無裝甲防護的飛行甲板,其防禦體系足以應對大部分空中打擊。陸基飛機派認為,航空兵的未來屬於陸基飛機,因為陸基飛機擁有更大的機身、更遠的打擊距離。航母派則分為進攻打擊和空中控制兩類。前者認為飛機是海軍投送力量最有效的手段。後者認為,海戰獲勝的關鍵在於通過飛機奪取制空權。
(二)航母作戰時期(1941至今)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用艦載航空兵摧毀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力戰列艦;1942年4月,美海軍用航母搭載陸基轟炸機發動「杜利特爾突襲」;5月,用航母在珊瑚海阻滯日本南進的步伐;6月,用航母在中途島附近海域決定性地擊敗了日本海軍。至此,航母成為太平洋戰場的核心手段。「航母作戰時期」從此開始,分為三個階段。
「戰略和氫彈」挑戰階段(1942至1965年)
這個階段開始於1942年,即核武器時代到來之前。1942至1965年間各種爭論主要圍繞「海基和陸基航空兵哪種更有價值」的問題展開。這兩種航空兵本身就是二戰期間空中力量發展演變的產物。美國陸軍航空隊的遠程轟炸機向日本投下了兩枚原子彈,在終止戰爭上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許多觀察家認為,如果戰略核轟炸機能迅速而有效地終止衝突與戰爭,那麼航母的作用就很小了。亞歷山大·舍維爾斯基著有《空中制勝論》一書,強調陸基轟炸機可以攜載原子彈這樣的戰略武器,向遠程敵方目標投送強大的破壞力。航母艦載機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海軍航空兵支持者批評他無視艦載機戰技術發展及傳統轟炸戰術缺陷的事實。
為了提高作戰性能,美海軍在二戰後對航母進行了改裝,發展出能夠起降重型飛機(特別是核轟炸機和噴氣式截擊機)的新一代航母。「美國」號的下馬及「海軍上將起義」事件的出現,表明各界對航母價值的巨大爭議。然而,韓戰對這種爭議做出了答覆。開戰之初,美軍在朝鮮半島尚無可用空軍基地,航母艦載機在空襲作戰中發揮關鍵作用。與此同時,航母艦隊駛入臺灣海峽,對中國大陸進行了有效「威懾」。於是,美海軍開始建造「福萊斯特」級大型航母,採用了三項新技術:斜角飛行甲板、蒸汽彈射器和光學著陸系統。這些創新增加了飛機出動率,顯著提高了作戰安全性。
儘管如此,氫彈的出現仍然給航母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反對航母的論調再次「復興」。很多人指出,氫彈爆炸足以摧毀整個航母艦隊。但航母支持者很快指出:首先,在這樣的戰略轟炸面前,沒有哪種武器不脆弱,這並不足以說明航母沒有價值;其次,陸基轟炸機及其配套體系的成本絲毫不低於航母編隊,且不如後者靈活。
「早期反介入」階段(1965-1980年)
20世紀60年代中期,反航母主義者利用航母平臺的局限性和反介入武器來批評航母的價值。他們首先根據噴氣機戰機取代螺旋槳戰機的時代潮流,提出航母不足以支撐戰場性能要求越來越高的艦載機,存在著空間困難。雖然「福萊斯特」級航母堪稱「超級」,艦上空間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艦載機機體的增大,需要更多的燃油、更長的彈射起飛系統,也需要更多的人員,物資存儲和人員生活對空間的需求會更大。
他們還指出,在有限戰爭中,廉價的反介入作戰系統(例如常規潛艇)完全可以阻止航母進入敵方的水域。飛彈武器則完全可以替代航母發揮作戰效用。這些觀點在隨著的越南戰爭事實面前不攻自破。和韓戰一樣,陸基空軍基地尚未建立和完善的戰爭之初,航母艦載機仍然是主力,執行打擊、空戰和偵察等多種類型作戰任務。這時,航母艦載機的航程已經與陸基飛機相當,且作戰靈活性更勝一籌。航母電戰機探測和幹擾敵軍雷達,極好地扮演了「力量倍增器」的角色。A-6「入侵者」攻擊機甚至可以投送核重力炸彈,擔負戰略打擊任務。越戰結束時,美海軍已經完全有能力執行空軍的任何打擊任務。為此,美國決定建造「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儘管糾結於航母的高昂成本,研究過多種替代性戰艦的概念,但最終堅定不移走核動力航母的道路。20世紀80年代,美海軍航母數量一度擴大至15艘,冷戰結束後保持了10至12艘的水平。
「現代」階段(1995年至今)
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頭十年,美海軍航母在西南亞、臺灣海峽和巴爾幹地區的行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2001年9月11日本土遭到恐怖主義襲擊之後,美國發動了代號為 「持久自由」的報復性作戰行動。戰役伊始,「卡爾•文森」號、「企業」號和「小鷹」號航母出動的作戰飛行架次佔到了總架次的72%。
冷戰後人們對航母價值的懷疑有三點:成本考慮、大而無用以及生存危機。首先,隨著航載機戰術性能的發展,航母編隊的成本不斷上升,而「宙斯盾」作戰系統和巡航飛彈似乎可以分別擔負艦隊防空和遠程打擊的任務;其次,打低端衝突,航母編隊大而無用,因為美海軍沒有強大對手,艦載機大都擔負向岸兵火力投送的任務;最後,反介入/區域拒止作戰系統的發展可能會威脅到航母生存。特別是中國東風-21D反艦彈道飛彈,美海軍對此並無有效防禦手段。
二、當下人們對核動力航母的疑慮
由於美海軍在過去二三十年並無實質海戰,人們對核動力核母的疑慮並未消失。和過去一樣,對核動力航母的疑慮主要集中於兩點:航母成本高昂,且存在明顯的作戰劣勢。
(一)高昂的成本
成本是各類武器裝備發展的基本問題之一。航母也不例外。為了打贏戰爭,人們可以不惜代價,但如何增強物質上的「可承擔性」,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因此,「性價比」往往是焦點。航母這樣龐大的武器系統更是如此。
美海軍在發展「福特」級核動力航母非常重視成本節約,在設計階段就採取了大約節約成本的措施,大幅降低了作戰、維修及人員費用,使該級航母全壽命周期成本預計比「尼米茲」級航母少40億美元。然而,作為一種採用了大量新技術的超級航母,首艦「吉拉德·福特」號(CVN78),和最後一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喬治·H·W·布希」號(CVN 77)相比,總體採購成本(其中包括設計費用)將超出18%以上,達到近129億美元(假設美元幣值不變)。2002年,時任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要求美海軍把最初為3艘核動力航母制定的「逐步推進」的技術改進措施,全部應用到「吉拉德·福特」號核動力航母。這是該級航母初期採購成本過高的重要推手。
成本過高引發了人們的兩種擔心。一是影響其它裝備發展。有人提出,美海軍在核動力航母投入巨額經費,會失去發展其它更重要力量的機會。這是航母發展的機會成本。他們認為,這樣花錢,缺乏經濟性,效率低下,且可能對整個艦隊架構和作戰效能造成不利影響。二是巨大的作戰風險。在衝突中損失核動力航母,對整個國家來說都將是沉重的打擊——意味著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損失。不過本報告認為,美國與對等或近對等的敵手(例如中國)開戰,肯定會出現大量裝備損失和人員傷亡(數以千計),但這和航母的脆弱性無關。縱觀歷史,美國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即使面對重大風險和軍事損失,也會果斷使用軍事力量。
(二)作戰脆弱性
如果對成本的憂慮源於自身,那麼對生存力的擔心則來自於外。近些年,潛在敵手持續提升遠距離目標定位和打擊能力,對航母和其他水面艦船形成巨大威脅。從目前艦載航空兵的作戰距離看,航母打擊大隊完全處於敵軍現代化反介入/區域拒止武器和傳感器的覆蓋範圍之內。潛在敵軍各類平臺投射的遠程反艦武器系統,均可對航母構成重大威脅。而現有的航母艦載機並不足以應對這種威脅。因此,如果運用艦載機聯隊的風險遠遠超出其作戰效力的好處,那麼持續採購裝備這樣的作戰系統可能就值得懷疑了。
毫無疑問,從這種角度來看,航母確實存在一系列的弱點,但聯合部隊的其它部分也存在這些弱點——特別是陸基系統。如果我們進行逆向思維,正是因為這種作戰態勢,航母航載航空兵的價值才進一步突顯。問題在於為了確保聯合部隊做好準備,實施威懾和擊敗侵略,我們需要對航母打擊大隊進行重大改進。美海軍必須要為系統性地使用航母打擊大隊發展新的概念和能力。
三、關於航母價值的基本結論
從歷史看,航母百年史,就是不斷克服作戰挑戰的歷史。海基空中力量兼具力量性、靈活性和機動性,可以在廣闊的海域建立空中優勢,奪取制海權來保障其它作戰任務;可以提供關鍵的打擊、空戰和監視能力——聯合部隊其他單元面臨對等或近對等威脅時很難提供這樣的能力;整合了航母、艦載機、水面作戰艦、潛艇以及後勤艦船形成強大的作戰體系,為指揮官提供了靈活多樣的選項。
從現實看,現代化的多種威脅正在不斷發展之中。在最苛刻的戰爭想定下,充分發揮作戰系統的效能乃至聯合部隊的整體效力都可能面臨巨大的困難。而航母打擊大隊在國家利益需要之處,提供存在、威懾和戰鬥能力,從而起到關鍵的作用。自20世紀30年代起,航母打擊大隊一直是實施力量投送和海洋控制的有效手段。航母打擊大隊幾乎參加了所有類型的海軍行動。進入21世紀,航母打擊大隊的力量性、靈活性和實用性,在阿富汗、伊拉克和敘利亞的作戰行動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因此,我們得出結論:新興的威脅環境實際上使美國對航母的需求更迫切。核動力航母並無可行的替代品。沒有哪種武器平臺,可以像現在的核動力航母一樣,能提供同等或更好的作戰能力,滿足從和平時期兵力存在到主要大國戰爭的各種類型軍事行動需求。
聯合部隊需要海基空中力量實施打擊、空戰和監視行動。海基空中力量不僅是擔負海軍傳統的海洋控制和力量投送任務的重要手段,也是聯合部隊其他組成部隊奪取高端衝突勝利的關鍵促成因素。以大型核動力航母為核心的航母打擊大隊,仍然是提供海基空中力量、滿足多種軍事行動需求最有效的手段。然而,美海軍必須要對核動力航母、艦載機聯隊和航母打擊大隊的一系列概念、能力和規模進行改進。
四、實踐航母價值的新概念和新能力
綜合所述,航母在現代高端戰爭中仍有巨大價值。但前提是美海軍要從「將航母作為作戰體系一部分」的角度出發,審視新的作戰概念,並根據新的作戰概念,開發運用新的能力。
(一)新概念
第一,航母任務重點回歸制海權。冷戰結束以後,美海軍航母的主要任務是利用艦載機實施對岸火力打擊,而非在海上與強敵爭奪制海權。面對可能發生的現代高端戰爭,美海軍應認真研究未來對海洋控制的旺盛需求,充分調整其力量組合應對這些威脅。
第二,調整航母的作戰使用方式。美海軍要以追求「提供力量衝擊波」的方式使用航母打擊大隊,而不只是停留在提供穩定支援的層面;要儘可能實施多艘航母一體化的作戰行動,從條令、訓練、演習和作戰著手,讓艦載航空兵的作戰潛力充分發揮出來,而非只是實施單一或聚合式的航母打擊大隊作戰樣式。
第三,運用海上力量一體化作戰。美海軍要發展「單一海軍作戰(Single Naval Battle)」,即加大海軍、海軍陸戰隊、海岸警衛隊一體化行動的。特別是,要根據單一海軍作戰目標,美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充分整合以實現作戰目標,特別是要注重使用陸戰隊航空兵和兩棲部隊來滿足海洋控制需求。
第四,海基能力和空海一體戰。美海軍應與其他軍兵種一道,發展從固定式、前沿機動式、中繼級駐泊基地實施作戰的能力。美海軍應與空軍持續發展使用互補兵力的概念和能力(例如組合使用空軍轟炸機和海軍艦載戰鬥機),實施一體化作戰行動,對抗「反介入/區域拒止」威脅。
(二)新能力
為了打贏現代高端戰爭,航母也要發展新能力,主要分為航母、艦載機聯隊、航母打擊大隊其他艦船、航母基礎設施以及補給等多個方面。
首先是航母平臺本身。隨著技術、概念和需求的變化,美海軍應定期評估航母的作用及相應的設計方案。近期而言,應提升航母打擊大隊在強電磁環境下作戰的能力;應繼續強化航母的被動和主動防禦系統,改進航母阻止探測及提供保護的措施(主要涉及誘餌、幹擾器、「水面艦船魚雷防禦」項目以及未來的雷射武器和高功率微波武器);應提升航母遭到破壞後的快速修復能力,確保即使飛行甲板損壞或者發生電子戰損傷,航母仍然能夠發揮有效戰力。
其次是艦載機聯隊。美海軍應著力解決航母艦載機聯隊當前及預期的能力缺口問題。一般情況下,這就要求海軍提升艦載機的打擊距離,發展海上控制飛機,並研製新型彈藥。美國防部及國會應該嚴格評估海軍陸基及海基航空兵資產組合的效能。這一組合既包括適應環境較為寬鬆的陸基飛機,也包括適應環境對抗性強的海基飛機。
再次是編隊內其他艦船。美海軍應解決飛彈巡洋艦、飛彈驅逐艦及作戰後勤部隊在作戰與後勤能力上的重大弱點;應提升水面作戰艦建制內的情報、監視與偵察能力。此外,還應快速發展、試驗及部署垂直發射系統的再裝填能力。當前作戰後勤部隊相對於浩瀚太平洋中的對抗性作戰行動來說,規模太小,且非常脆弱。美海軍需要其他更具彈性及採用不同設計方案的作戰後勤部隊、後勤支援艦船及基礎設施。
最後是造船工業和供應商。美海軍應仔細審查參與航母及其編隊艦船、飛機建造的工業基礎設施和供應商。此外,美海軍還應提升在緊張局勢或衝突狀態下保護關鍵部件製造商和艦船中心的能力。
五、結語
無論是從歷史還是現實來看,大甲板核動力航母仍然是提供航空兵最具作戰效益和成本效益的手段。因此,美海軍必須要提升航母打擊大隊和整個聯合部隊的作戰潛力,就可能削弱航母打擊大隊作戰效能的問題「對症下藥」。毫無疑問,其中一些措施將會破壞現有的計劃、程序和模式。然而,如果不這樣做,不僅是航母,還包括聯合部隊其它單元,都將面臨更大的作戰風險。只有改變路線圖,美海軍才可以確保航母打擊大隊為聯合部隊做出應有的貢獻,才能滿足國家需要和未來作戰需求。
(平臺編輯:蔣佩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