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是個江湖。
一個國家的疆域需要三個支柱:
最近南海非常熱鬧,美國剛剛拉著日本和澳大利亞進行了軍演。明年初還計劃拉上英國再搞一次(如果伊莉莎白航母能及時修好的話)。
看著外國艦隊整天在這裡晃悠,我們難免會產生有一些疑問:
為什麼美國對南海這麼重視?
他們會不會對我國在南海的設施動手?
南海爆發戰爭的概率是不是越來越大?
為了搞清楚這些疑問,今天我們就來徹底的聊一聊南海。
其實南海爭端開始的時間比大家想像得要早。
01
南海血籌
1933年4月,法國炮艦「阿美羅德」號和測量艦「阿斯德羅拉勃」號出現在了中國南海的洋面上。
他們對南海各島進行了詳細的考察,然後反手就佔領了其中的九個島。
資深殖民大佬手法嫻熟行動迅速,他們悄悄做完各種準備後才公布這些島嶼的名稱和經緯度,並在年底將所佔島嶼編入法屬交趾支那(現在的越南南部)。
一通組合拳,中國猝不及防。
法國佔據南海島嶼的理由是他們認為這裡是「無主之地」,無主之地自然是先到先得。
但是對於中國來說這當然不是什麼「無主之地」,之前的晚清政府早就宣布過主權,法國佔島的時候甚至還有漁民住在上面,所以中國堅決反對法國的行為。
然而真要準備抗議的時候,中國才發現自己連被佔各島的名稱及地理位置都說不出來,因此無法及時提出正式的外交抗議。
這個事對民國政府的觸動很大。
民國政府感到有必要出版中國南海疆域的詳細地圖。
1935年4月,中華民國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出版了《中國南海各島嶼圖》。
該地圖標出了南海的各個群島,並在其周圍用國界線標明;這就是今日中國南海地圖上U形斷續線的雛形。
當時的蔣委員長可能沒有意識到,這是他職業生涯中最成功的一次「地圖開疆」。
不過很快中國就不需要考慮該如何從法國人手裡搶回島嶼了。
幾年後二戰爆發,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在自己的母港裡餵了魚,佔據東南亞的老牌列強們被日本人打出了屎,南海群島又落到日本人手裡。
中國的壓力也很大,全面抗戰打了8年才終於迎來勝利的曙光。二戰後的《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國際文件明確規定把被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歸還中國,這其中就包括了南海群島。1946年12月,民國政府指派高級官員赴西沙和南沙群島接收,在太平島和中業島上舉行接收儀式,並派兵駐守。日本政府於1952年正式表示將南沙和西沙群島交還給中國。雖然我們今天經常看到南海周邊國家和中國在南海發生爭執,但其實上從法理上來說,南海群島的主權與現在的南海諸國並沒有關係。因為中國在1935年的時候就對南海進行了劃界,而南海諸國大都在1946年以後才開始獨立建國。你建國的時候有什麼疆域就是什麼疆域。不可能因為你建國了其他國家就按照你的想法重新劃一次國界。而且中國對南海群島的主權是從法國、日本等列強手裡收回來的,和其他周邊國家無關,這些島嶼僅僅是在地理上離他們比較近而已。當然,這個世界很現實,你的疆域要有效,除了在法理上站得住腳,還需要得到世界主要國家的認可。中國在二戰中是反法西斯陣線的重要成員,犧牲了1800萬以上的軍民。即使是叢林社會也有一定的江湖規矩,大家會記得你做出的貢獻。中國用巨大的犧牲換來了自己在國際上的江湖地位,我們在南海的主權也就理所當然的獲得了當時列強的認可。所以,一個國家的疆域雖然表面上看是由歷史地理法理等各種因素綜合決定而來;不過在法理和認同上佔據先機並不等於這片領土真的歸你控制,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超越所有國家的力量來維持秩序。你說這個地方是你的,大家可以沒意見,但是現實中能不能守住還是看你自己。而且列強今天點頭不等於以後也點頭,國際政治中就算是白紙黑字的東西也可以隨時被撕毀。而中國面作為一個落後國家,在收回南海主權後的大部分時間裡,並沒有足夠的能力把力量覆蓋到整個南海。因此南海群島的實際控制情況非常複雜,尤其在70年代逐漸發現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後,周邊國家對南海群島的爭奪就更激烈了。這裡有一點要說明一下,南海九段線的意義是指線內的島嶼主權歸我國,而不是整個海域歸我國,事實上南海的大部分海域是公海。那麼問題來了,油田分布在廣闊的公海海底,和這些小島礁有什麼關係呢?還有美國經常跑到南海嚷嚷的「無害通過」, 「自由航行」等概念又是什麼意思呢?這就涉及到全球在海洋疆域管理上的一個重要法規——《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陸地邊界的另一側是另一個國家,任何一點模糊的地方都會引發雙方的爭執,直到爭執到雙方都滿意為止。那麼到底你的海疆劃到什麼程度合適,這就需要大家商量出一個共識出來。最開始老牌海洋國家默認的海洋疆域是海岸線延伸出去3海裡,這基本就是當時岸炮的射程,這個共識充分體現了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內的精神。1994年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將領海定在了海岸線延伸出去12海裡,他國船隻進了這個範圍就相當於進入了人家的領土。鑑於海洋比陸地難管,在領海外面還劃了一個緩衝區,這就是「毗鄰區」,範圍是領海線再往外推12海裡。外國船隻可以隨意進出毗鄰區,但是在毗鄰區內我有權力查你。有了領海和毗鄰區的概念,安全上的問題算是解決了。但是海洋裡還有很多資源,各國都希望家門口的資源歸自己,不想看到外國人跑到自己家門口來開採資源,所以又商量出一個「專屬經濟區」的概念。從海岸線延伸出去200海裡的範圍,都是這個國家的專屬經濟區。外國船隻在專屬經濟區的航行不受約束(只要不開進領海),但不能這裡捕撈和開採資源。這就是南海島礁對於南海資源的關鍵意義所在,有了可以住人的島就有了12海裡領海和200海裡專屬經濟區。不能住人的沙洲和明礁也可以有領海,只不過沒有專屬經濟區。註:亦有部分海洋大國堅持領海外的專屬經濟區在定位上等同於公海當然,具體到某個島到底能不能住人,這就各憑本事了。這個公約看起來清晰明了,但實際上有很多扯皮的地方。比如說他和確定大陸架資源歸屬權的《大陸架公約》有部分矛盾;鄰國之間的專屬經濟區經常出現重疊,等等……所以現實中的糾紛很多。「希望本公約任何規定均不損害任何締約國於任何時候協議用自行選擇的任何和平方法解決它們之間有關本公約的解釋或適用的爭端的權利。」這句話非常繞,其實意思很簡單,就是有爭議你們別打架,自己好好談,談成什麼樣本公約不管。制定公約的各位都是大佬,聯合國誰也惹不起,最終的規則其實是各方勢力和稀泥的結果,裡面肯定有很多模糊的地方。那麼美國經常嚷嚷的「無害通過權」和「自由通行權」又是什麼意思呢?「無害通過權」的意思是外國船隻可以在我的監督下自由進出我的領海,這也是領海和領土的一個重要區別。當然,如果你在我的領海做了我認為危害我的事情,我可以隨時採取行動。「自由通行權」的意思是在領海以外的地區,外國的船隻通行不受任何約束。但是這裡有個模糊地帶:你在經過我的專屬經濟區的時候,我有沒有權力監督你?中國當然認為有,因為按照海洋法公約規定,專屬經濟區的資源是歸我的,你如果來我這裡開採或捕撈資源,我肯定得採取行動。所以我有權盯著你,看你有沒有在這裡偷我的資源。美國就比較霸道,他們認為只要不在你的領海內,你就無權監管。為了樹立自己的規則,美國人動不動就打著「維護航行自由」的旗號把軍艦開到你的專屬經濟區來挑釁,中國也會果斷派出軍艦進行監管,維護自己管理專屬經濟區的權利。註:2018年我170號驅逐艦(右)驅離美「迪凱特」號驅逐艦(左)2001年的南海撞機事件也是發生在這種博弈的背景下,駕駛殲8D的中國飛行員王偉為了維護國家權益壯烈犧牲。最後我們會發現,你的實際國界能劃到哪,說到底還是看自己的實力,啥國際法都不好使。實際上美國根本不存在遵不遵守規則的問題,他壓根就沒加入公約。你們可以想一想這裡面的邏輯,海洋法公約雖然充滿各種矛盾扯皮不斷,但好歹是給這個星球上的沿海國家每人分了200公裡的專屬經濟區。這相當於給每人分了一大塊海洋蛋糕,總體上是皆大歡喜美滋滋。站在美國的角度看,整個海洋都是我的,你們這群窮鬼合計開個會就把我的蛋糕給分了,要不是你們人實在太多,老子早就一個個踹了你們,還想讓老子加入?簡直是痴人說夢。對美國來說最理想的情況是大家都沒有領海,全球的海洋都由美國來管,這是最好的。不過如果單看美國自己的領土,該公約其實對美國也很有利。美國的海岸線很長而且周邊沒有國家跟他搶,按照海洋法公約的規定,美國能獲得一大塊蛋糕。另外公約雖然給每個沿海國家劃了海上地盤,但是同時也肯定了自由航行的權利,這一點非常對美國的胃口,他追求的就是全球範圍的制海權。承認公約嘛,海洋蛋糕就被那些窮鬼分了去,自己出去搞事情也會礙手礙腳;不承認公約嘛,這麼多好處又撈不到。這個操作就比較騷了,如果在某個問題上遵守公約有利於美國,他就承認這個公約是習慣法我們要遵守;如果不利於美國,他就告訴你他沒有加入,他不需要遵守。也就是說美國就算把軍艦開進人家的12海裡領海,他自己也是沒有道德壓力的。所以對於其他國家來說,美國人敢不敢入侵你的領海跟國際法沒有半毛錢關係,主要看你自己的拳頭夠不夠硬。南海資源豐富,握有南海島礁的主權意味著中國在南海有了大面積的專屬經濟區,那麼區內的各種漁業資源,石油天然氣資源,就都歸中國所有。南海各國再怎麼爭,這些資源也和美國無關,他為什麼要千裡迢迢的跑來針對中國呢?而這個意義是什麼,就取決於中國在世界上處於什麼階層。實力強大且有地區控制力的國家,我們可以稱之為一流國家,他們有自己的勢力範圍,是這個世界的頂級玩家。有一定實力,發展前景看好,但是對周邊地區沒有控制力的國家,我們可以稱之為二流國家。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階層劃分跟錢多錢少沒有必然關係。一流國家行為模式是群雄逐鹿,二流國家的行為模式是努力幹活。中國在21世紀初加入WTO,並在2008年的時候舉辦了奧運會,一時間欣欣向榮。在那個時候,中國可以說是二流國家中的佼佼者。如果中國只滿足於做一個二流國家,那麼南海對於中國的意義確實僅限於資源儲備。2009年,歐巴馬正式向中國提出了「兩國集團」(G2)的建議,即中美建立全面夥伴關係,共同主導世界。這意味著美國要提攜中國登上自己的大船,並給予其「美國勢力範圍內二當家」的國際地位。中美關係在歷史上也不是沒有好過,不過那些時候中國要麼是「幫扶對象」,要麼是「平衡棋子」,像09年這種「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的待遇還是頭一遭。2009年的中美兩國,一個美元儲備全球第一,一個消費水平全球第一;一個克勤克儉任勞任怨,一個揮霍無度醉生夢死。然而這個基礎本身很有問題,他的基本模式是中國人拼命生產,美國人拼命消費,中國人賺到美元後再把美元借回給美國人繼續花。其結果當然是美國人債務越壘越高,中國人債權越積越大,這顯然不可持續。除非中國永遠不花錢不搞產業升級,永遠不做世界的買家,永遠不要求美國還錢。況且江湖地位的提升也並非沒有代價,美國前財政部長薩摩斯曾毫不掩飾的說,要通過建立兩國集團來改造中國。說到底,兩國集團的真正邏輯是通過給予中國更高的國際地位,換取中國安心做一個最大的二流國家,在美國規定的框框內發展。這個世界上確實有很多國家可以投降美國,但中國不在其中,原因無他,體量太大。龐大的中國不可能在美國的船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一旦上船就只會作繭自縛。你既然拒絕了二流國家的巔峰待遇,那很顯然你的目標是做一個頂級玩家。在這種情況下,南海的意義就不只是幾桶石油那麼簡單了。首先,作為頂級玩家,你得能主導自己所在地區的市場吧。那麼最基本的這個市場的貿易安全要掌握在自己手裡。南海通道是世界上通航量第二大的海上航道。保護南海就等於保(控)護(制)了東亞諸國的經濟命脈。主導南海秩序,保護東亞經濟命脈,這就是南海對於中國來說超越資源儲備的第一個意義。另外,一個新興的頂級玩家要在這個擁擠的世界裡開拓自己的勢力範圍,必然會在很多地方觸動傳統列強的利益。所以要保證國家安全不被人卡脖子。國家安全的終極威脅就是核威懾,反制對方核威懾的關鍵力量是戰略核潛艇。但是中國附近的第一島鏈上布滿了對手的反潛力量,這使得中國的核潛艇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反制。針對類似的局面,前蘇聯提出過「海上核堡壘」的概念:既然我的核潛艇很難藏起來,那麼我乾脆依靠強大的軍事基地和海上力量圍出一片安全海域來放置我的核潛艇,這樣敵方就無法在核攻擊我之前消滅我的核潛艇。這就是南海對於中國來說超越資源儲備的第二個意義:打造海上核堡壘。我們可以看到,在一流國家的層面上,南海是一個足以改變國際力量平衡的兵家必爭之地。所以被美國針對也就不足為奇了。不過想法歸想法,真要讓這兩個意義照進現實,中國需要在南海建立和維持強大的軍事存在,不然的話一切都是紙上談兵。然而要在遙遠的海面上建立軍事存在談何容易,跨進一流國家的門檻並不簡單。南海分為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其中南沙最遠,距離大陸1000公裡以上。因為長時間無法把力量投送到南沙,南沙11個能住人的島嶼中國大陸一個也沒佔著。新中國在1987年才借著建聯合國海洋觀測站的名義第一次將軍事力量投放到南沙。這個時候南沙只剩下一些露出水面的礁石還空著,連站個人上去都不容易,更不要說住人,所以自然也就沒人來搶。與越軍進行完南沙海戰後,解放軍趁勢佔據了永暑礁、赤瓜礁、華陽礁、東門礁、南薰礁、渚碧礁……等礁石。這些據點大部分是水面以下的暗礁和沙洲,根本不能住人,解放軍為了能夠守住這塊離祖國大陸上千公裡以外的邊疆,採取了「高腳屋戰術」。高腳屋的條件當然是非常惡劣了,更嚴重的是簡陋的高腳屋無法為駐紮在這裡的戰士提供任何有效的防禦,守在這裡就是賭命。1990年守備南薰礁的11名戰士遭到不明武裝力量襲擊,6人犧牲5人失蹤。站在當時的角度來看,守土的壓力是很大的。大量島嶼被侵佔是既成事實,依靠高腳屋守著這些礁石,到底能多大程度上改變南沙群島的現狀,什麼時候是個頭,誰也不知道。隨著國力的發展,中國得以在南沙的礁盤上擴建出一些哨所,邊防部隊的條件越來越好;但要真正主導南海秩序,必須要依靠大型島嶼來建造強大的軍事基地。然而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造島的石沙要從陸地慢慢運過去,效率極低,剛造一點還會被海浪衝垮。指望聯合國主持公道讓別人把非法侵佔的島嶼還給我們更是不可能。於是中國在南海的發展就陷入了絕境,偌大的南沙無立錐之地,舉目四望,孤立無援。說實話,一般人碰到這種情況就認命了,走到這一步已經足夠努力,以後能多挖幾桶石油也算對得起觀眾了。但是在中國看來,認命是不可能認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認命的。生命不息折騰不止,基建狂魔終於在2010年搞出了逆天改命的利器:這個船可以直接將海底的泥沙進行切割和攪動,再用吸泥管將其吸出,然後藉助強大的泵力吹填到目標區域進行造島。這樣就無需再從遙遠的大陸運來泥沙,可以從海底就地取材。馬來西亞曾經花了30年時間,利用距離近的優勢,把非法佔領的彈丸礁從0.1平方公裡擴張到0.35平方公裡。這個島在2014年的時候還是南沙群島第一大人工島。而中國在2015年的幾個月內就將美濟礁從幾個礁石吹填到接近6平方公裡。這一年裡中國在南沙一口氣吹填了七座人工島,其中較大的建有機場的有美濟島,渚碧島,永暑島;較小的有南薰島,華陽島,東門島,赤瓜島。至此,包括臺灣佔據的太平島在內,中國在南沙佔據的島嶼數量達到了八個。註:南沙八個島等比例對比圖,包括七座人工島和臺佔太平島現今南沙各島礁總陸地面積約為16.686平方公裡,其中中國大陸控制7島,總面積為13.827平方公裡以上,佔南沙陸地面積82.8%。僅用幾個月時間,中國就重新編輯了南沙的地圖,從無立錐之地的狀態變成了南沙最大的地主。至此,中國在南沙擁有了美濟島,渚碧島,永暑島三座「不沉的航母」,再加上西沙的永興島,南海終於全面納入中國力量的覆蓋範圍。眼瞅著兵家必爭之地要被中國控制,美國人當然不會坐視不理。美國雖然不會坐視不理,但也不可能直接跑到南海去搶地盤,他需要一個切入點。中菲之間在南沙群島的矛盾曾非常尖銳。歷史上菲律賓曾非法侵佔國軍駐守的中業島,並多次武力攻擊大陸礁石上的設施,還經常襲擊中國漁船。2012年4月,12艘在黃巖島潟湖內例行作業的中國漁船被菲律賓軍艦攻擊,中國迅速派出海監船平息事態。而中國從此開始留守船隻守衛,並對黃巖島實施實際管控。同年6月底,中國宣布建立三沙市,統管西南中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而菲律賓對此的回應是2013年1月正式向國際海洋法法庭提請針對中國的仲裁,矛頭直指整個九段線的合法性。當然這個仲裁從法理上來說是無效的,因為海洋法公約的規定,一個仲裁程序要有效,其前提是仲裁雙方都認可這個問題是可以拿出來仲裁的。而中國在很早以前就聲明過,拒絕對涉及海域劃界問題進行仲裁,所以菲律賓搞的這個仲裁庭並不成立。不過這個世界是個江湖,菲律賓搞的這個無效仲裁到底有沒有意義,並不取決於其法理上成不成立,而是取決於背後的美國給不給力。中國當年拒絕「兩國集團」的招降後,美國就開始加快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2013年,歐巴馬確定了「兩個60%」的軍力部署目標:即在2020年前將60%的海軍艦艇、海外60%的空軍力量部署到亞太地區。不過這個目標現在已被川普放棄,畢竟歐巴馬的東西他都反對。2014年起,美國針對中國周邊問題做出了更加清晰化的表態,明確支持除中國以外的爭議方,並直接介入爭議。2014年的2月5日,美國甚至直接的公開指責中國「斷續線」主張「缺乏國際法基礎」,「影響了地區的和平與穩定」,要求中國予以澄清。美國軍機對中國在南海的抵近偵察從2009年約260餘架次增加到2014年的超過1200架次。為了配合2016年7月的仲裁判決,美軍從2016年伊始就開始頻繁造勢。2016年1月30日,美軍「柯蒂斯•威爾伯號」飛彈驅逐艦駛入西沙群島中建島領海。同年4月,美國國防部長卡特在訪菲期間登上「斯坦尼斯」號航母巡航南海,美菲「肩並肩」聯合演習再度舉行,演習科目十分具有針對性,包括失島奪回、油井防護等。5月9日,美國太平洋總司令部司令哈裡斯表示他的部隊必須對中國做好「今夜就開戰」的準備。讓菲律賓走仲裁程序,美軍用航母編隊為仲裁結果背書,這個搭配從邏輯上來說非常合理,他同時威脅了中國在南海疆域的三個支柱:法理依據,國際認同,力量覆蓋為震懾中國,美軍不惜派出兩個航母戰鬥群盤踞在菲律賓以東虎視眈眈。菲律賓以東對於美國航母來說是一個絕佳的作戰位置,這裡既可以讓航母處在中國海軍的攻擊範圍之外,又可以將南海空域納入本方戰鬥機的制空範圍。沒有闖入南海虛張聲勢,而是務實的部署在作戰位置,其用意不言自明。美國用實際行動向中國表達了來自大洋彼岸的殷切問候:你怕不怕?而中國造島的鬼斧神工和基地建設也沒有停下來的意思,中國對南海仲裁的態度是不接受、不參與、不承認、不執行。既然我們佔著理,為什麼不到法庭上去爭一爭?這樣對仲裁視而不見,會不會讓人覺得我們理虧?因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能不能贏官司,而在於菲律賓組建的這個「國際仲裁庭」有沒有權力決定你的主權。一旦參加仲裁,等於自降身段,承認隨便一個阿貓阿狗組建的仲裁庭都能決定你的主權。那不管這次能不能贏,以後必然是今天一個申訴,明天一個仲裁,國土主權皆決於外人之手。雙方寸步不讓,所有的底牌都在等待7月仲裁宣判的那一天。當時中國雖然已經基本完成了吹填島嶼的工程,但是島上的設施還沒有建設齊備,「不沉航母」尚未形成戰鬥力,起不到軍事基地的作用。此時襁褓中的人工島基地恰恰是最危險的時候。中國在南海的力量非常勉強,主要靠海軍艦隊在接近遠洋作戰的環境下硬扛。美軍的兩個航母戰鬥群總計有兩艘航母和十八艘各類水面以及水下護航艦艇,其力量基本上可以覆蓋三分之一的南海。就紙面實力而言,2016年的人民海軍在面對美國兩個航母戰鬥群的時候並無優勢,只有依靠火箭軍和空軍的全力配合才有一戰之力。2016年,中國海軍主力軍艦戰力不足現在的一半,如果美軍有更多的航母來支援就結局難料了。說白了,這個時候要想保住南海,得把全部身家都押上。這就是弱者的尷尬,強者只要動動手指頭,弱者就不得不用命去抗爭。7月5日,中國集結了所有可以集結的海軍力量,在南海舉行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海軍實兵對抗演練。也就是說到仲裁結果出來的那一天,人民海軍的全部主力都集結在南海嚴陣以待,其他軍種也進入戰備狀態。「2016年7月,南海方向戰雲密布,火箭軍與海軍展開聯合行動。我海軍艦艇編隊不畏強敵、迎難而上。千裡之外,火箭軍某基地接到聯合作戰指令,數十枚新型飛彈引弓待發。」不出意外,結果有利於菲律賓,中國明確表示拒絕承認。對於美國來說,如果要武力維護南海「仲裁」的結果,就是現在了。就在大家屏住呼吸的時候,7月12日當天,西太平洋的所有美軍艦隊突然全部後撤。就很突然,這場冷戰後兩個有核國家最大規模的對峙以美軍撤離而告終。結果就是在仲裁前後的關鍵時段裡,美國連一隻腳都沒敢伸進南海。他的雙航母戰鬥群雖然從6月份開始就牛逼哄哄的集結,但是到了6月底緊張氣氛一觸即發的時候,非但沒有任何增援,反倒撤走了其中的斯坦尼斯號航母。這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美國作為全球海洋霸主的尷尬之處。他的航母數量雖然看起來很多,但是因為需要照顧的範圍太廣,再加上平時維護保養的需求,真正能往一個地區派遣的力量非常有限。美國當時的十艘航母,在南海仲裁期間能動的只有四艘。能派兩艘過來已經是動用了50%的機動力量。而這種狀態是美國海軍的常態。也就是說美國就算拋下包括自己本土在內的其他地區不管,集中所有力量對付一個地區,最多也就派得出五到六艘航母。當然,美國當時的選擇也無可厚非,他們在國際關係上一向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永遠在追求用自己最小的代價來換取最大的收益。能靠嚇唬讓對方就範是最好的,如果不行就嘗試犧牲自己的小弟,實在要自己上的話,他只會挑軟柿子上。7月14日,也就是仲裁宣布兩天後,中國轟炸機開始常態化巡航黃巖島。經過這一番折騰,嘗盡人間冷暖的菲律賓果斷調頭,一夜之間成為中國在南海最親密的夥伴之一。其新任總統杜特爾特雖然常常口無遮攔,但他顯然看清了當下南海格局的真正邏輯:中國要的是秩序主導權,沒有興趣在資源問題上錙銖必較。對於周邊國家來說,接受南海新秩序,坐下來愉快的合作開發才是最優選。在挑釁這個事上,美國終究是主動的一方,只要他燒得起油錢,可以想來就來,畢竟這裡是公海。而中國也會按照慣例在對方挑釁後做一個回應,這在今後會成為一個常態。不過這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2016年都過來了,現在的挑釁比起2016年來說只是隔靴搔癢。事實上2016年是美國最後的機會,是南海力量對比偏向美國的最後時間段,美國人當時認了慫,現在就算帶再多的艦船過來也已經於事無補了。2017年,中美兩國在中國近海的軍事力量達到均勢;2018年,中國在近海的軍力實現反超。世界是個江湖,刀尖上失去的東西,靠虛張聲勢是拿不回來的。如今外國軍隊在南海面對的不是幾個荒島,而是體系完備的軍事基地群和強大的人民海軍艦隊。也有人擔心我們的軍事發展會激化矛盾,會提升戰爭的風險。要知道,中國的人口目前是世界第一,領土面積世界第三,GDP世界第二,這樣一個體量的國家註定了不可能去過與世無爭的生活。中國往前每走一步,都會對整個世界的格局產生深徹影響,也同時會遭到來自各個方向的壓力。對於大國而言,實力越弱風險越大。世界不會因為你慫不拉幾的就放過你,相反會變本加厲的欺負你。以前連越南、菲律賓這樣的國家都敢向我們發動攻擊,中國可以說是天天生活在戰爭邊緣。當然,隨著自身力量的壯大,確實會吸引來段位更高的對手;高級對手的壓迫會讓人感覺到戰爭風險在提升。等到段位最高的對手也開始拿你沒辦法的時候,戰爭風險的峰值就到了。跨過了這個峰值,此後中國面臨的戰爭風險將會隨著中國軍力的不斷提升而持續下降,(未來將)一直到無限接近於0。不過就算是2016年那樣的局面,對於中國來說也遠談不上最困難的年代。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最困難的日子並不是現在,而是幾十年前,一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最近網絡上公布了準備開建的076型兩棲攻擊艦,從他的招標文件中可以得知,該型兩棲攻擊艦將是一艘電磁彈射的無人機準航母,並且明確要求能夠滿足熱帶,低溫,沙漠等作戰環境的需求。隨著美國的戰略收縮,世界格局正在向多極化方向發展,這個趨勢說的好聽點是群雄逐鹿,說的難聽點就是一團亂麻。即將面臨亂世的各國要麼趁早開拓自己的勢力範圍,要麼趁早加入某個靠譜的勢力範圍。中國已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其他國家也會在未來陸續想清楚自己的選擇。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觀雨大神經」,轉載請聯繫原作者。緩緩君:985高校工科男,時代華語圖書籤約作者。有一些故事,也有一些觀點;有一點理性,也有一點溫度,已出版《我就喜歡這樣的你》。公眾號:緩緩說(huanhuanshuo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