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三十年戰爭,一場針對天主教的千年清算,亦是近代秩序開端!

2021-02-08 網易

2019-04-03 12:17:37 來源: 不吐不快君

舉報

  元1618至1648年,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爆發了一場因宗教改革引發的戰爭,戰火隨後演變成為一次大規模的歐洲諸國混戰,並持續長達三十年之久,因此又被稱為歐洲三十年戰爭。

  

  當羅馬帝國被被平民身份的皇帝戴克里先劃分為東西兩半,四帝共治之後。西羅馬帝國繼承了拉丁文化和天主教法統的同時,也承擔了羅馬帝國的內憂外患。此後不過一百餘年便宣告滅亡了。西羅馬滅亡之後,南下歐洲的日耳曼人所建立的法蘭克王國一度崛起成為西歐的霸主,並曾抵禦住伊比利亞半島的穆斯林軍隊。然而法蘭克習俗導致國王人死地分,始終未能統一整個西歐。

  法蘭克皈依了天主教,並藉此宣揚自身繼承了羅馬的法統。分裂出來的東法蘭克更以羅馬帝國繼承者自居,並最終自封為神聖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從一開始就需要接受天主教皇的冊封,但德皇顯然並不甘心屈居教權之下。十字軍東徵期間,以法蘭西、英格蘭和德意志等日耳曼天主教君主國為核心的軍隊,數次抵達近東,對阿拉伯人和東正教進行了數次掠奪。作為天主教一員的威尼斯亦曾在教皇的指使下協助調遣艦船助陣。

  

  然而事情到了16世紀卻出現了新的變化,日耳曼君主國家先後爆發自下而上的宗教改革運動,這次的矛頭直指天主教會。日趨衰落的神聖羅馬帝國因為內部德意志諸侯林立,而率先發起變革。馬丁·路德的路德宗猶如一顆石子在萬馬齊喑的天主教世界掀起了軒然大波,隨後法國加爾文派和英格蘭英國國教先後興起,一時間天主教會的控制區域退縮回當年西羅馬崩潰前的區域,只在東歐的波蘭附近佔據了上風。

  

  宗教改革引發了天主教和新教的尖銳對立,其中內部混亂的德意志地區更有各種勢力藉助宗教尋求爭霸,神聖羅馬帝國內部因此分化為新教諸侯和天主教諸侯兩方。當時的新教諸侯大多處於興起狀態,由於無法倚重原有社會力量而傾向新教改革。但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哈布斯堡家族卻並不甘心失去對諸侯的控制力,因此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堅定的站在了天主教的一邊。

  

  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矛盾日趨激烈,一發不可收拾,最終雙方都積極藉助宗教的旗號尋找外援。當時的歐洲諸國中,丹麥、瑞典明確支持新教諸侯,並且獲得了同為新教的荷蘭、英國和俄國的支持。法國當時雖然主政者仍然是天主教,但出於爭霸的考慮和對國內加爾文派的拉攏決定站在新教陣營一方。西班牙和奧地利堅定的支持天主教諸侯,並得到了羅馬教廷和波蘭的支持。這導致本屬德意志內部的爭鬥演變為諸國爭霸戰爭,戰爭的慘烈程度可想而知。

  

  三十年戰爭本身的過程固然精彩,但其自身所具備的歷史意義卻更為重要。這場戰爭源於宗教改革,也就同樣源於羅馬帝國崩潰之後的歐洲政治格局。當日耳曼人不斷汲取羅馬文明的營養和接納基督教所帶來的法理正當性後,歷經千年的中西歐地區早已演變為迥然不同的新歐洲文明。苟延自羅馬帝國後期的天主教會日益成為桎梏歐洲社會進一步發展的枷鎖。在此社會背景之下,日耳曼諸邦藉助文藝復興的東風先後發起了啟蒙運動和宗教改革,對天主教文化和體制進行了一場千年清算。

  神聖羅馬帝國在堅守羅馬法統的道路上日漸崩潰,哈布斯堡王朝君主雖兼任神羅皇帝卻不能有效管控整個德意志地區。當新的勢力崛起之時,新老陣營的碰撞在所難免。三十年戰爭最終以新教一方勝利而宣告結束。荷蘭獨立、法國和瑞典興起,西班牙衰落。然而新教一方的成就也就止步於此了,畢竟天主教在南歐地區的底蘊遠非新教所能匹敵。

  

  《奧斯納布呂克條約》與《明斯特和約》,合稱《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這兩個條約的籤訂標註著三十年戰爭完全結束。演變自「後羅馬帝國時代」的歐洲格局因為《威斯特伐利亞合約》而步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進程。以外交會議籤訂合約的先例促成了歐洲乃至後來世界秩序的形成,亦完備了主權國家的概念,將歐洲秩序帶入了近代化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全局觀點之戰爭系列——宗教之戰(三):三十年戰爭
    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新、舊教爭執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次大規模的歐洲國家混戰,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全歐洲大戰。這場戰爭是歐洲各國爭奪利益、樹立霸權的矛盾以及宗教糾紛激化的產物,以波希米亞人民反抗奧地利哈布斯堡皇室統治為肇始,以哈布斯堡皇室戰敗並籤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而告結束。三十年戰爭是宗教改革運動帶來的系列宗教戰爭中的最後一場,也是最具破壞性的一場。
  •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與近代國際秩序的形成
    1618年到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對舊的中世紀歐洲秩序產生了巨大的衝擊,曾經不可一世的哈布斯堡家族在新教聯盟國家的聯合打壓下逐漸喪失了在歐洲尤其是中歐的領導權威,而結束戰爭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The Peace Treaty
  • 經濟瓶頸引發的大混戰——三十年戰爭
    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次大規模的歐洲國家混戰,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全歐洲大戰。 經濟停滯和財富分配不均引發西歐各國爭奪利益,終於爆發三十年戰爭,這場戰爭是歐洲各國利益矛盾以及宗教糾紛激化的產物,名義上它是宗教戰爭的高潮,實質上宗教徹底成為戰爭的幌子,是一場最不純粹的宗教戰爭。這場戰爭徹底改變了歐洲秩序,是西歐近代史的開端。
  • 《世界歷史》35 三十年戰爭(含解說詞)
    公元十七世紀初葉,在歐洲爆發了一場血腥的戰爭,它比人們以前所知道的任何一場戰爭都歷時更久、涉及的範圍更廣、也更野蠻,這場歐洲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國際戰爭從1618年一直打到1648年,整整延續了三十年,後人因此稱之為三十年戰爭。
  • 世界歷史丨35 三十年戰爭(含解說詞)
    35 三十年戰爭公元十七世紀初葉,在歐洲爆發了一場血腥的戰爭,它比人們以前所知道的任何一場戰爭都歷時更久、涉及的範圍更廣、也更野蠻,這場歐洲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國際戰爭從三十年戰爭的導火索 --擲出窗外事件1618年狂熱的天主教教徒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試圖從波希米亞的公職崗位上排擠走新教徒並強行關閉兩座新教教堂來鞏固他的皇權。一場反對皇權的起義隨即在波希米亞的首都布拉格爆發了。
  • 歐洲近代史上曠日持久的三十年戰爭,為什麼說本來可以避免?
    作者|[德]約翰內斯·布克哈特摘編|李永博如果說有一場戰爭可以避免的話,那麼就是這場三十年戰爭。「布拉格擲出窗外」這一轟動事件尚保持在可控範圍內。三人在布拉格被擲出窗外,但並沒有人死去。那場血流成河的戰爭令無數人付出生命的代價,卻始於這三十年間最不血腥的一次暴力行為。
  • 新書速遞:《三十年戰爭史:歐洲的悲劇》
    馬丁路德、加爾文宗教改革後,歐洲大陸出現了以宗派劃分的兩大陣營,即羅馬天主教與基督新教。兩大集團除了神學上存在差異外,更在世俗權力上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於是在信仰的掩飾下,兩大陣營爆發了一場空前慘烈的戰爭,這就是深刻影響人類歷史的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
  • 三十年戰爭:1618-1648
    三十年戰爭是發生在歐洲的一系列激烈的政治和宗教戰爭。三十年戰爭起源於德國,之後擴散至荷蘭、法國、西班牙和瑞典等國家和地區。戰爭無論對德國的對外關係還是其國內社會,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三十年戰爭由新教改革派和反新教改革派之間爆發的地區性宗教衝突所引起,此後便逐漸從宗教戰爭層面發展升級為各國間對政治權力、王朝更替和領土訴求等全方位的爭奪,並幾乎將歐洲所有國家都捲入其中。三十年戰爭的發端是「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是反抗波希米亞國王執政地方起義的導火索。
  • 三十年戰爭對英國內戰史研究有何啟發意義?
    那三十年戰爭史對於研究英國內戰有什麼啟發意義嗎?本文收錄於Michael Braddick主編的《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English Revolution》(牛津大學出版社,2015年)中,原標題為「Kingdom Divided: The British and Continental European Conflicts Compared」。
  • 正義戰爭學說與現代國際法秩序演變
    美洲大陸以「無主地」的形式向歐洲開放時,面對前所未有的空間徵服與經略,天主教神學家們驟然發現,已然不能再以傳統經院傳統的二元敵友(基督徒—非基督徒)區分,他試圖用「平等」、「自由」、「啟蒙」、「道德」等概念組成正義戰爭學說的根基。勾勒出以基督教共同體為基礎的歐洲國際法框架,並據此將美洲吸納進來,這一的思考奠定了近代國際公法的基本結構,並影響未來國際法秩序的形塑與生成。
  • 方旭 | 正義戰爭學說與現代國際法秩序演變
    美洲大陸以「無主地」的形式向歐洲開放時,面對前所未有的空間徵服與經略,天主教神學家們驟然發現,已然不能再以傳統經院傳統的二元敵友(基督徒—非基督徒)區分,他試圖用「平等」、「自由」、「啟蒙」、「道德」等概念組成正義戰爭學說的根基。勾勒出以基督教共同體為基礎的歐洲國際法框架,並據此將美洲吸納進來,這一的思考奠定了近代國際公法的基本結構,並影響未來國際法秩序的形塑與生成。
  • 近代歐洲一體化的嘗試——帝國模式
    各主權國家發動了不少戰爭,催生了日不落帝國、大英帝國、拿破崙帝國、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等帝國,為一戰埋下了巨大的隱患。本文試圖梳理近代歐洲一體化進程上發生的大規模戰爭,探究歐洲一體化中的帝國模式的合理性與局限性,論證歐盟成立的必要性,深化對區域社會共同體構建的理解。
  • 十字軍東徵:基督教世界對伊斯蘭教世界發起的長達200年的戰爭
    在今天看來,一場仗連續打幾年就已經吃不消了,到底是什麼仇、什麼怨,導致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世界纏鬥了兩個世紀呢?一、「十字軍東徵」的戰爭原因:對伊斯蘭世界的嫉妒這場曠日持久戰爭的主角分別是,西歐天主教陣營、東方的伊斯蘭陣營,以及拜佔庭東正教陣營。我們從每一方的勢力來看一下,這場世紀之戰,為什麼會打起來。
  • 天主教與東正教千年恩怨:寧見蘇丹 不見教皇
    羅馬天主教教皇方濟各和俄羅斯東正教大牧首基裡爾12日在古巴哈瓦那舉行了兩個小時的會晤並籤署聯合聲明,堪稱基督教歷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在這次被稱為「千年擁抱」的背後,同屬基督教的兩大派別羅馬天主教與東正教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歷史恩怨?
  • 德意志人世居蘇臺德地區近千年,為什麼卻被捷克一夜間趕走了?
    公元961年,應教皇邀請,東法蘭克國王奧託一世平息了羅馬貴族的叛亂。作為回報,奧託一世在次年獲得教皇加冕,這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開端。日耳曼人昔日被羅馬帝國視為蠻族,現在卻以其繼承者自命開始擴張。公元1086年,他們降服了西斯拉夫人的捷克公國。在日耳曼人的勢力範圍內,這個唯一的異族成員顯得格外另類。
  • 歐洲最慘烈戰爭的開端,一群暴民把他們扔出了窗外兩次!
    在這個假帝國將歐洲攪弄成一鍋爛粥的期間,有一場戰爭不能不說。它被稱為歐洲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從捷克開始講整個歐洲都牽扯進了泥潭,主戰場之一的德意志,死了60%的人口。因為戰爭持續了整整30年,人們就簡單粗暴地把它命名為「三十年戰爭」。
  • 近代日本科學技術的150年 科技總力戰的破產
    日本近代開端是19世紀的中期,亦即明治維新的1868年,截止到2018年,恰好是150年。
  • 歐洲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來看看歷史上的10次最大規模的戰爭
    3000年前,愛琴文明因為特洛伊戰爭而滅亡;2500年前,希臘城邦受到希波戰爭的刺激而繁榮,又因為伯羅奔尼撒戰爭而衰落。西方最早的兩部史學巨著就分別是《希波戰爭史》和《波奔尼撒戰爭史》。近代以來,歐洲為了爭奪世界霸權,發生的戰爭不可勝舉。那麼,歐洲從古到今,有哪些規模最大的戰爭呢?亞歷山大東徵亞歷山大是希臘北部馬其頓王國的國王。
  • 構建歐洲均勢的維也納體系,為何難以持續?拿破崙戰爭意義深遠!
    公元1618至1648年,殘酷的三十年戰爭徹底改變了傳統歐洲格局,秉承主權國家平等的威斯特伐利亞提創立,均勢秩序成為歐洲常態。此後雖經歷了奧地利王位戰爭、七年戰爭,均勢格局卻始終維持了下來。隨後法國在拿破崙的帶領下徵戰歐洲,將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撕得粉碎,卻也因此遭受了均勢格局的反彈,引發 反法同盟的頻頻打擊。拿破崙戰敗後,列國在歐洲的廢墟上重新創立其新的均勢秩序,因該體系最初源於維也納會議,又稱維也納體系。然而維也納體系並未持續太久,僅僅幾十年之後,歐洲又一次陷入了列強爭霸的局面。
  • 工作坊:透過軍事文獻重審近代戰爭
    一般意義上講,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和結尾皆以戰爭為斷代之依據,而整個過程中亦由戰爭乃或軍事化貫穿始終,故而說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重要的關鍵詞恐怕並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