翅膀比四軸更好?蝙蝠機器人未來也許更適合極限飛行任務

2021-03-01 芯基建

如今,如果你想要一臺身形小巧、操控靈敏、速度快的飛行器,四軸飛行器是最好的選擇,它們造價相對便宜,普通人就能操控。不過,從理論上來講它並不是最棒的飛行平臺,因為自然界裡可沒有這樣的怪傢伙,動物們都靠扇動翅膀飛行,因為這樣的的飛行方式效率更高,而且機動性更強。不過,人類現有的技術暫時還無法製造類似動物的翅膀,此外對飛行姿態的控制也是難上加難。因此,我們依然要靠四軸飛行器。

不過,科技進步無止境,來自伊利諾伊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的 Alireza Ramezani、Soon-Jo Chung 和 Seth Hutchinson 誓要將跨過這兩道坎,給機器人插上翅膀。於是他們開始動手研發機器蝙蝠了。

機器蝙蝠(B2)的研發歷時數年時間,去年研究人員在斯德哥爾摩的 ICRA(國際機器人頂級會議)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現在,B2 則登上了權威雜誌《Science》子刊《Science Robotics》的封面,因此我們決定再來說說機器蝙蝠的現狀。

蝙蝠的翅膀與鳥類完全不同,其差異可不只翅膀上有沒有羽毛覆蓋。通常,當機器學家製作類鳥或類昆蟲型的機器人時,它們會盡力去模仿此類動物的翅膀,或者在整個翅膀結構中加入幾個剛性部件。

不過,蝙蝠的翅膀工作原理有所不同,其翅膀的底層結構是由變質的肌肉骨骼系統組成的,這套系統自由度(DoF)大於 40,扇動翅膀時,蝙蝠身上的某些骨頭甚至會主動變形。此外,蝙蝠翅膀表面表面覆蓋了一層具有柔韌度調節能力的非均質薄膜。研究人員表示,如此複雜的飛行系統讓蝙蝠獲得了超高的敏捷度,但也提高了人們在機器人身上複製這套飛行系統的難度。

由於無法完整的複製蝙蝠「恐怖」的自由度(會造成機器人過於沉重和複雜),研究人員決定將其自由度從 40 直接降到 5(包括肩部、肘部動作,手腕彎曲和腿部與尾巴的左右彎曲)。這樣的機器蝙蝠雖然不算完美,但已經可以擁有蝙蝠 57% 的飛行能力。研究人員打造的 B2 機器蝙蝠與埃及果蝠大小類似,翼展為 47 釐米,重量僅為 93 克。

機器蝙蝠的核心組件

B2 需要用到 5 級自由度是翼面形態的要求,伸展、彎曲和扭曲等動作都會影響翼面的底層結構,引發空氣動力學上的巨大變化。

B2 的翼面由柔性矽膠膜製成,其厚度僅為 56 微米,因此要想控制這樣的「翅膀」完成飛行任務是個巨大的挑戰。最終,研發人員用閉環反饋法解決了這一問題。

眼下,B2 已經能在保持穩定的情況下完成直飛、俯衝和轉彎等動作,還原蝙蝠的大部分飛行形態了。

蝙蝠是種頗為神奇的動物,它不但能倒吊在洞穴中,還能將抓到的昆蟲藏在翅膀中帶回家享用。不過,雖然眼下 B2 還不能複製所有蝙蝠的能力,但它已經幫研究人員深入了解了蝙蝠的工作方式,蝙蝠如何扇動翅膀、如何控制飛行狀態都不再是個謎。

未來,動作靈活的機器蝙蝠可以負責完成許多極限飛行任務(如狹窄空間中),研究人員也非常看好它未來在建築工地中的應用。

機器蝙蝠的商業化運營可能還遙遙無期,但要想將其變成現實,研究人員就必須繼續努力探索如何完成電池、驅動器和計算設備的小型化和輕量化。

【招聘】雷鋒網旗下機器人、無人機垂直欄目「新智造」招人了,工作地點深圳,想跟雷鋒網一起讀懂智能和未來嗎?簡歷投遞至wangjinhong@leiphone.com 。

「喜歡就趕緊關注我們」

新智造,雷鋒網旗下欄目

關注機器人的未來

應用化 | 智能化 | 網聯化 | 產業化

長按下圖二維碼並識別關注

新智造(ID:AIRobotics)

更多精彩內容,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技術:四軸飛行器與機械翅膀,哪個是更好的飛行方式?
    不過,從理論上來講它並不是最棒的飛行平臺,因為自然界裡可沒有這樣的怪傢伙,動物們都靠扇動翅膀飛行,因為這樣的的飛行方式效率更高,而且機動性更強。不過,人類現有的技術暫時還無法製造類似動物的翅膀,此外對飛行姿態的控制也是難上加難。因此,我們依然要靠四軸飛行器。
  • 未來已來!德國的仿生機器人,簡直逆天了!
    機器蝙蝠兩翼展開寬度228 釐米,體長 87 釐米,非常大。在運動追蹤系統的輔助下,可以規劃飛行軌跡,在特定空間內自由飛行。機器蝙蝠是由彈性纖維材料3D列印製作的,它能夠像真實的蝙蝠一樣,在空中翱翔。狐蝠是世界上最大的蝙蝠,它主要通過揮舞翅膀來推動身體在空中飛行。
  • 「蝙蝠」為新一代微型無人飛行器(MAVs)裝上翅膀
    )鋪平了道路,該薄膜機翼改善了空氣動力學特性,可以長距離、更經濟的運行。在飛行時,通過改變輸入電壓以及改變電活性膜的形狀就可以改變空氣動力特性。這個機翼在理論上可以證明該機翼最終會使飛機飛行比目前更長的距離。該機翼已經在工程和物理科學研究委員會的資助下,通過南安普頓大學獨一無二的手動組裝實驗以及經過倫敦帝國理工學院(EPSRC)的計算後成功研發並完成測試。美國空軍通過他們的歐洲航空航天研究和開發辦公室(EOARD)來提供額外的支持。
  • 韓國最輕雙翼飛行機器人問世!靈感來自獨角仙最長可飛行9分鐘
    「我們最近預發表在arXiv上的論文的主要目的是延長KUBeetle-S機器人的飛行時間或耐力。」Park教授解釋道,「我們選擇了一副空氣動力學效率高的翅膀,並擴大了翅膀面積,使之更像真正的昆蟲,從而延長了機器人的耐力。特別是,內側機翼區域被去除了。」
  • 翼裝飛行#極限運動
    是指運動員穿戴著擁有雙翼的飛行服裝和降落傘設備,運動員從飛機、熱氣球、懸崖絕壁、高樓大廈等高處一躍而下,飛行者運用肢體動作來掌控滑翔方向,用身體進行無動力空中飛行的運動,在到達安全極限的高度,運動員將打開降落傘平穩著落。無動力翼裝飛行進入理想飛行狀態後,飛行時速通常可達到200公裡/小時左右,翼裝飛行的滑降比約3:1,即在每下降一米的同時前進約三米。
  • 四軸飛行器飛行原理與雙閉環PID控制
    四軸飛行器是微型飛行器的其中一種,相對於固定翼飛行器,它的方向控制靈活、抗幹擾能力強、飛行穩定,能夠攜帶一定的負載和有懸停功能,因此能夠很好地進行空中拍攝、監視、偵查等功能,在軍事和民用上具備廣泛的運用前景。四軸飛行器關鍵技術在於控制策略。
  • 遊戲裡的角色為什麼要有翅膀?
    人類可以對翅膀以及與之相伴的飛行有多狂熱?答案是:非常狂熱。翅膀狂熱界的翹楚是達·文西。作為一個不但有理想,而且有動手能力的多面手,達·文西作了大量鳥類飛行的詳細研究,同時設計了不少飛行機器,這些機器的共性就是大概只能存在於設計圖紙上。達·文西設計的飛行器草稿後來,美國人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
  • 顛覆未來作戰的前沿軍用生物技術
    例如,基於對鳥類翅膀的解析,人類設計出飛行器翼型,不斷促進作戰飛機的進化;通過模仿蝙蝠超聲定位,人類發明了雷達技術,使「千裡眼」不再是神話;借鑑海豚超聲波探測,人類發明了聲吶技術,能夠洞察水下世界。、人工腱等多種彈性材料;2013年4月,日本東京大學科學家通過對大閃蝶翅膀碳納米管結構的研究,研製出一種新型納米生物複合材料,這種材料比原有碳納米管加熱更快,並表現出極高的導電性,有望在未來應用於可穿戴電子設備、高靈敏度光傳感器以及可循環使用的電池產品中。
  • 世界上最逼真的蜂鳥機器人問世,或將成為未來與人類共存的最理想飛行器
    早在8年前,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便研製出一隻栩栩如生的蜂鳥機器人,計劃將其用於軍事行動中的間諜活動。近日,普渡大學重拾蜂鳥機器人概念,做了一隻更加逼真的機器鳥。上圖中的蜂鳥機器人曾是DARPA的明星產品。因為它外形酷似自然界中的蜂鳥,可以在空中任意穿梭,並且能夠像蜂鳥一樣懸停在空中,被認為是完成間諜、偵查任務再好不過的機器人了。
  • 裝上了傳感器的機器人,未來是否會無所不能?
    絕大多數智慧機器人的外部傳感器,可以大致分為觸覺傳感器,接近傳感器、力學傳感器,以及視覺、滑覺、熱覺等多種類型的傳感器。例如有很多的協作機器人集成了力矩傳感器和攝像機,以確保在操作中擁有更好的視角,同時保證工作區域的安全等。
  • 新型無人機避障技術:科學家從蚊子夜間飛行導航得到啟示
    他們的研究發表在《科學》雜誌上,展示了蚊子如何通過感知其拍打翅膀產生的氣流變化來避開黑暗中的障礙。研究團隊的下一步是將空氣動力學成像的概念轉移到微型四軸飛行器上。他們為車輛安裝了由生物啟發的傳感器設備,該傳感器設備由連接至差壓傳感器的一系列探頭管制成。通過測量四軸飛行器周圍的氣流速度,研究人員確定了將探頭放置在何處以實現最大靈敏度。當將傳感器模塊放置在接近表面時氣流變化最大的區域時,它們與蚊子一樣具有最佳性能。該設備在地面附近飛行,首先束縛牆壁,然後進行操縱,最後自動完成。
  • 能夠自行翻轉的飛行機器人是如何設計出來的?
    ,為此他們參照了蟑螂的生理結構,為這些飛行機器人設計了用於穿越障礙物的外殼。在2016年的 IROS 上,Chen Li 發表了自己的一篇論文,闡述要如何使用新的方法設計一款「帶腳又帶殼」的飛行機器人——基於動態自適應原理,參照昆蟲的結構設計出可以自己翻轉的飛行機器人。之所以採用這種設計方式,是因為僅僅具備類似蟑螂外殼設計的機器人並不能很好地做到獨立進行翻轉運動,如果在飛行過程中它們不小心被翻轉過來,就會無法動彈。
  • 時代悲劇,折戟大陸的《黑蝙蝠中隊》丨金曲故事
    (蔣經國與CIA駐臺負責人克萊恩合影。(飛行前進行空投食品稱重)(赴越前的野外求生訓練訓練)由於飛行任務的時間都很長,中隊機組成員最高達14人,進行三班輪值;由於機上人數眾多,一旦被擊落必將傷亡慘重。且任務需面對無數雷達、高炮、飛彈和戰機的截擊,可謂是危險萬分。
  • 空客信天翁|拍拍翅膀 飛向未來
    這款配備「半氣動」鉸鏈翼尖的小型遙控驗證機最近成功完成了第二階段的飛行測試。空中巴士半氣動彈性鉸鏈項目負責人湯姆·威爾遜和「信天翁一號」首席工程師詹姆斯·柯克討論了這種創新技術對未來飛機的潛力。問:「信天翁一號」項目的靈感來自信天翁。這種獨特的海鳥如何激發空客工程師的靈感?湯姆:信天翁的翼尖實際上有點類似於半氣動彈性鉸鏈翼尖。
  • 從入門到放棄,我的自製小四軸之路......
    選擇零件四軸上最重要的就是飛控,所以第一步:選擇飛控。市面上有許多現成飛控,也可以自己用電子元件做一個分控。有很多有名的開源飛控,例如KK,QQ,匿名,MultiWii/MWC,APM/PIX等。KK、QQ飛控功能較少,只有基本的四軸飛行功能,甚至不支持GPS。
  • 四軸飛行器DIY全教程合集(程序+原理圖+四軸PID)
    四軸飛行器的四個螺旋槳都是電機直連的簡單機構,十字形的布局允許飛行器通過改變電機轉速獲得旋轉機身的力,從而調整自身姿態。因為它固有的複雜性,歷史上從未有大型的商用四軸飛行器。近年來得益於微機電控制技術的發展,穩定的四軸飛行器得到了廣泛的關注,應用前景十分可觀。資料合集包括了程序,原理圖,相關算法等。程序包括了:四軸接收程序,四軸遙控器程序。
  • Breitling x 黑蝙蝠中隊──百年靈首款臺灣特種部隊專用飛行時計
    1930年代以後,更以精密準確和堅固可靠聞名的時計為基礎,打造出專為飛行駕駛艙設計的機載計時設備。隨著各軍種、部隊的專業化提升,不僅作為實用儀器存在,也升華為精神象徵的百年靈飛行計時秒表,更受到義大利空軍三色箭特技飛行表演隊、法國空軍法蘭西巡邏兵飛行特技表演隊以及瑞士巡邏隊特技表演機隊等專業飛行部隊喜愛,甚至由百年靈推出限量表款。
  • 四軸飛行器原理
    除了氣壓傳感器外,餘下的三個傳感器均能 提供X,Y,Z三軸的測量數據,綜合在一起,可以稱做10軸傳感器。 我們知道,傳感器是根據大自然的現象進行測量的一種器件。為了方便大家更好理解各個傳感器的功能,我們總 結如下:1)        加速度傳感器:利用了地球萬有引力,把重力加速度投影到X,Y,Z軸上,測量出物體的姿勢。
  • 為了這自製小四軸,我可是脫了一層皮
    選擇零件四軸上最重要的就是飛控,所以第一步:選擇飛控。市面上有許多現成飛控,也可以自己用電子元件做一個分控。有很多有名的開源飛控,例如KK,QQ,匿名,MultiWii/MWC,APM/PIX等。KK、QQ飛控功能較少,只有基本的四軸飛行功能,甚至不支持G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