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太極時代,後金擁有接近300萬的人口,其中提供兵源的旗民40萬左右,女真包衣20萬,野人女真各族10萬以上,遼地漢人百餘萬,蒙古人口近百萬。考慮到後金的軍事化運作,其實力已經超過了同期的日本(人口千餘萬)了。但在人口多達1.2-1.5億的大明面前,後金是如何獲得軍事優勢的呢?
在薩爾滸之戰中,尚未統一女真的努爾哈赤竟出動了十萬兵力(《滿文老檔》記載:「四月十三,寅日,己刻,八旗的十萬兵出徵尼堪時。」),但如果我們考慮到清初滿洲八旗旗丁數量長期維持在5-6萬,則可認為當時努爾哈赤出動的十萬人中只有5萬戰兵,另外5萬是輔兵。
而且實際上即便明軍由於分兵之後又多次分散兵力,遭到各個擊破,當時後金軍的表現仍然不盡如人意。被抨擊甚多的杜松率領一萬輕兵渡過渾河之後,在吉林崖下面對多達七萬(戰兵3.5萬左右),且佔盡地理優勢的後金軍圍攻,從黃昏戰至次日雞鳴才告覆滅。而杜松留下紮營的2萬兵力當中,輔兵也佔很大一部分。我們可以估測,薩爾滸之戰明軍十萬當中,戰兵數量只與後金相當,又分兵遂被各個擊破。
不過,能夠連續殲滅明軍三支大軍,當時剛剛走出深山老林的八旗軍的作戰意志無疑是可圈可點的。他們的殲滅效率不盡如人意,無疑是由於資源的缺乏導致訓練度和裝備都不如明軍的結果。不過隨著努爾哈赤攻陷遼東,獲得上百萬遼人人口及遼地的資源,八旗獲得更好的裝備訓練,單兵戰鬥力明顯上升,然而作戰意志卻也有所退化。
入關前夕,滿洲八旗三百一十個牛錄,按每牛錄二百丁計,當有六萬二千丁。蒙古八旗丁數亦與此類似,順治五年有二萬八千七百八十五丁,但清朝還能從察哈爾、土默特等盟友獲得蒙古軍3萬以上,加上6萬左右的漢軍,後金在入關前夕竟能調動18萬戰兵,這是個可怕的數字。
但我們也必須注意到,由於入關前資源有限,是不可能給漢軍與蒙古軍配備多好資源的,蒙古軍及入關前的漢軍戰鬥力都非常差(除了依賴於三順王的火炮部隊之外),屬於炮灰式存在,則真正可靠的野戰兵力只有6萬滿洲八旗。
擁兵百萬的大明,為何會被區區6萬滿洲八旗所困呢?其實也不奇怪。我們來看一組數據,俄國軍隊在1719年數量為20萬人,1740年為24萬人,1756年為34.4萬人,不過,1756年的野戰部隊只有9.5萬人。實在令人驚異,1756年的沙皇俄國的野戰兵力竟只有入關前後金的1.5倍。
明朝作為一個大帝國,同樣也需要大量的駐防兵力,而駐防兵力在資源供給和訓練上自然就遠比不上野戰兵力,卻也必須消耗國家的資金糧草。考慮到腐敗、空額等因素,明帝國在17世紀初的野戰兵力不會多於20萬,且還有大量分布在西南,西北地區以鎮服土司勢力或對抗蒙古人,在對抗女真的前線兵力很難佔到優勢。
而東北平原本身就是產馬地,後金又獲得了蒙古的大量戰馬,不僅騎兵,其步兵也能夠進行高速機動(詳見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沒騎兵就不能打勝仗?騎馬步兵了解下,維京海盜和後金八旗靠它》)。這就使得在單場戰役中,後金常常能以多打少,如渾河之戰、大凌河之戰、廣渠門之戰等等。到松錦之戰明朝好不容易集中了相當的兵力,結果大部分明軍已經對後金產生恐懼心理了。
▲單兵戰鬥力可觀的關寧鐵騎
以軍隊素質論,筆者認為後金相對大明,主要優勢體現在步兵上,騎兵反而沒有優勢,明朝的家丁騎兵和關寧騎兵雖然數量不多,在單兵戰鬥力上卻是要超過後金騎兵的(詳見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八百關寧鐵騎,能打垮上萬蒙古人,為何就是打不贏八旗?》)。
實際上,明朝與後金作戰時,其戰術已經和西班牙方陣非常相似了。常常是數個獨立方陣,四面設炮,火槍手輔助步兵,然而正面火力不足以阻擋後金軍衝鋒,後金步騎猛攻一面就能很快瓦解明軍的抵抗,最要命的是被突破一面之後,衝入中軍的後金兵很可能就順勢將明軍的指揮官陣斬。
那麼,明軍比起西班牙精銳部隊,差在哪裡呢?筆者有友人認為如果採用荷蘭式的布陣方式,拉寬正面,增加火力強度或許會更好,筆者認為並非如此。
▲三十年戰爭中的名將華倫斯坦
丹麥將領曼斯菲爾德在三十年戰爭時期用的就是荷蘭體系,結果被華倫斯坦打得慘敗。布萊登費爾德戰役當中薩克森人用的也是荷蘭體系,也被蒂利輕易擊潰。顯然減少縱深的情況下面對有優質步兵和騎兵的對手更為不利,還容易被側翼迂迴,因為素質和士氣高昂的的步兵常常能夠抵禦強大的正面火力發起衝鋒。換而言之明末明軍的方陣結構恐怕沒啥問題,因為後金騎兵數量多,正適合側翼襲擊,最大的問題還是缺少優質的近戰步兵,以及步兵近戰意志不足。
以火器部隊尤其是火槍手論之,則明軍明顯佔優,因此在松錦之戰一度壓制後金軍。然而早期的火器,卻存在訓練繁瑣卻不能帶來預期殺傷的弊病,直到拿破崙戰爭時蘇沃洛夫還在說:「子彈是笨蛋,刺刀是好漢」,就是明證。明朝的火器操練是非常嚴格的,據趙士楨的傳授,鳥銃(火繩槍)的發射,需要按以下步驟。
· 倒藥(將火藥從藥罐中倒入藥管中,每管藥發射1發彈);
· 裝藥(將火藥從銃口倒入銃膛);
· 壓火(用隨槍的仗裝膛內火藥壓實壓緊);
· 裝彈(取出彈丸裝入銃膛,然後用仗將彈丸壓入火藥中);
· 裝門藥(將發藥罐中的火藥倒入藥室的火門內,把藥室填滿,使之與銃膛內的火藥相連,而後將火門蓋蓋上,以防潮溼);
· 裝火繩(將火繩裝入扳機的龍頭式夾鉗內,準備點火),這時即以準備完畢,射手處於聽命待發狀態;
· 射擊時,需打開火門蓋,點燃火繩,以蹲跪姿或立姿瞄準扣動扳機發射。
同時,明軍也能較為熟練地掌握射擊完成後退後,以保持持續火力的技巧,即所謂輪射法,這方面也是並不落後於歐洲的。
▲所謂的明軍火器在滿清鐵騎前完全失靈,當時其實是個普遍現象,歐洲的火槍手也很怕精銳騎兵突襲
然而這一切在方陣步兵被後金的精銳步兵或騎兵衝垮之後,都成為了空談。失去步兵掩護的火槍兵面對近戰之敵毫無抵抗力,再多的訓練也無濟於事,從結果上看,與宋朝的「九弓一槍」並無太多不同。因此,缺少足量像白杆兵一樣能夠死戰不退的步兵,恐怕才是明軍的問題所在。松錦大戰中,洪承疇執著於靠火器緩緩推進,而不猛攻多爾袞,其一方面原因也是由於能夠死戰的步兵數量不足(這與崇禎朝欠餉嚴重也有關係,精銳步兵的養兵成本高,戚家軍步兵餉銀就比一般明軍士兵要高)。
▲戚家軍步兵
相比而言,成型的大西軍在步兵質量上恐怕比末期明軍要強一些,更能肉搏打硬仗,張獻忠、李定國在土地嶺殲滅三萬白杆兵足以證明其實力,才有此後李定國兩蹶名王的戰績,可惜當時清朝已經大勢已成,無力回天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內容。主編原廓、作者azaz7391,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喜歡冷研的小夥伴們,微信又雙叕改版了!為了避免以後找不到冷君,每天觀看更多精彩內容,可以按以下步驟將冷兵器研究所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