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滿萬不可敵?擁有火器還打不贏野戰,明軍照後金八旗到底差哪

2021-03-03 冷兵器研究所

在皇太極時代,後金擁有接近300萬的人口,其中提供兵源的旗民40萬左右,女真包衣20萬,野人女真各族10萬以上,遼地漢人百餘萬,蒙古人口近百萬。考慮到後金的軍事化運作,其實力已經超過了同期的日本(人口千餘萬)了。但在人口多達1.2-1.5億的大明面前,後金是如何獲得軍事優勢的呢?

在薩爾滸之戰中,尚未統一女真的努爾哈赤竟出動了十萬兵力(《滿文老檔》記載:「四月十三,寅日,己刻,八旗的十萬兵出徵尼堪時。」),但如果我們考慮到清初滿洲八旗旗丁數量長期維持在5-6萬,則可認為當時努爾哈赤出動的十萬人中只有5萬戰兵,另外5萬是輔兵。

而且實際上即便明軍由於分兵之後又多次分散兵力,遭到各個擊破,當時後金軍的表現仍然不盡如人意。被抨擊甚多的杜松率領一萬輕兵渡過渾河之後,在吉林崖下面對多達七萬(戰兵3.5萬左右),且佔盡地理優勢的後金軍圍攻,從黃昏戰至次日雞鳴才告覆滅。而杜松留下紮營的2萬兵力當中,輔兵也佔很大一部分。我們可以估測,薩爾滸之戰明軍十萬當中,戰兵數量只與後金相當,又分兵遂被各個擊破。

不過,能夠連續殲滅明軍三支大軍,當時剛剛走出深山老林的八旗軍的作戰意志無疑是可圈可點的。他們的殲滅效率不盡如人意,無疑是由於資源的缺乏導致訓練度和裝備都不如明軍的結果。不過隨著努爾哈赤攻陷遼東,獲得上百萬遼人人口及遼地的資源,八旗獲得更好的裝備訓練,單兵戰鬥力明顯上升,然而作戰意志卻也有所退化。

入關前夕,滿洲八旗三百一十個牛錄,按每牛錄二百丁計,當有六萬二千丁。蒙古八旗丁數亦與此類似,順治五年有二萬八千七百八十五丁,但清朝還能從察哈爾、土默特等盟友獲得蒙古軍3萬以上,加上6萬左右的漢軍,後金在入關前夕竟能調動18萬戰兵,這是個可怕的數字。

但我們也必須注意到,由於入關前資源有限,是不可能給漢軍與蒙古軍配備多好資源的,蒙古軍及入關前的漢軍戰鬥力都非常差(除了依賴於三順王的火炮部隊之外),屬於炮灰式存在,則真正可靠的野戰兵力只有6萬滿洲八旗。

擁兵百萬的大明,為何會被區區6萬滿洲八旗所困呢?其實也不奇怪。我們來看一組數據,俄國軍隊在1719年數量為20萬人,1740年為24萬人,1756年為34.4萬人,不過,1756年的野戰部隊只有9.5萬人。實在令人驚異,1756年的沙皇俄國的野戰兵力竟只有入關前後金的1.5倍。

明朝作為一個大帝國,同樣也需要大量的駐防兵力,而駐防兵力在資源供給和訓練上自然就遠比不上野戰兵力,卻也必須消耗國家的資金糧草。考慮到腐敗、空額等因素,明帝國在17世紀初的野戰兵力不會多於20萬,且還有大量分布在西南,西北地區以鎮服土司勢力或對抗蒙古人,在對抗女真的前線兵力很難佔到優勢。

而東北平原本身就是產馬地,後金又獲得了蒙古的大量戰馬,不僅騎兵,其步兵也能夠進行高速機動(詳見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沒騎兵就不能打勝仗?騎馬步兵了解下,維京海盜和後金八旗靠它》)。這就使得在單場戰役中,後金常常能以多打少,如渾河之戰、大凌河之戰、廣渠門之戰等等。到松錦之戰明朝好不容易集中了相當的兵力,結果大部分明軍已經對後金產生恐懼心理了。

▲單兵戰鬥力可觀的關寧鐵騎

以軍隊素質論,筆者認為後金相對大明,主要優勢體現在步兵上,騎兵反而沒有優勢,明朝的家丁騎兵和關寧騎兵雖然數量不多,在單兵戰鬥力上卻是要超過後金騎兵的(詳見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八百關寧鐵騎,能打垮上萬蒙古人,為何就是打不贏八旗?》)。

實際上,明朝與後金作戰時,其戰術已經和西班牙方陣非常相似了。常常是數個獨立方陣,四面設炮,火槍手輔助步兵,然而正面火力不足以阻擋後金軍衝鋒,後金步騎猛攻一面就能很快瓦解明軍的抵抗,最要命的是被突破一面之後,衝入中軍的後金兵很可能就順勢將明軍的指揮官陣斬。

那麼,明軍比起西班牙精銳部隊,差在哪裡呢?筆者有友人認為如果採用荷蘭式的布陣方式,拉寬正面,增加火力強度或許會更好,筆者認為並非如此。

▲三十年戰爭中的名將華倫斯坦

丹麥將領曼斯菲爾德在三十年戰爭時期用的就是荷蘭體系,結果被華倫斯坦打得慘敗。布萊登費爾德戰役當中薩克森人用的也是荷蘭體系,也被蒂利輕易擊潰。顯然減少縱深的情況下面對有優質步兵和騎兵的對手更為不利,還容易被側翼迂迴,因為素質和士氣高昂的的步兵常常能夠抵禦強大的正面火力發起衝鋒。換而言之明末明軍的方陣結構恐怕沒啥問題,因為後金騎兵數量多,正適合側翼襲擊,最大的問題還是缺少優質的近戰步兵,以及步兵近戰意志不足。

以火器部隊尤其是火槍手論之,則明軍明顯佔優,因此在松錦之戰一度壓制後金軍。然而早期的火器,卻存在訓練繁瑣卻不能帶來預期殺傷的弊病,直到拿破崙戰爭時蘇沃洛夫還在說:「子彈是笨蛋,刺刀是好漢」,就是明證。明朝的火器操練是非常嚴格的,據趙士楨的傳授,鳥銃(火繩槍)的發射,需要按以下步驟。

·  倒藥(將火藥從藥罐中倒入藥管中,每管藥發射1發彈);

·  裝藥(將火藥從銃口倒入銃膛);

·  壓火(用隨槍的仗裝膛內火藥壓實壓緊);

·  裝彈(取出彈丸裝入銃膛,然後用仗將彈丸壓入火藥中);

·  裝門藥(將發藥罐中的火藥倒入藥室的火門內,把藥室填滿,使之與銃膛內的火藥相連,而後將火門蓋蓋上,以防潮溼);

·  裝火繩(將火繩裝入扳機的龍頭式夾鉗內,準備點火),這時即以準備完畢,射手處於聽命待發狀態;

·  射擊時,需打開火門蓋,點燃火繩,以蹲跪姿或立姿瞄準扣動扳機發射。

同時,明軍也能較為熟練地掌握射擊完成後退後,以保持持續火力的技巧,即所謂輪射法,這方面也是並不落後於歐洲的。

▲所謂的明軍火器在滿清鐵騎前完全失靈,當時其實是個普遍現象,歐洲的火槍手也很怕精銳騎兵突襲

然而這一切在方陣步兵被後金的精銳步兵或騎兵衝垮之後,都成為了空談。失去步兵掩護的火槍兵面對近戰之敵毫無抵抗力,再多的訓練也無濟於事,從結果上看,與宋朝的「九弓一槍」並無太多不同。因此,缺少足量像白杆兵一樣能夠死戰不退的步兵,恐怕才是明軍的問題所在。松錦大戰中,洪承疇執著於靠火器緩緩推進,而不猛攻多爾袞,其一方面原因也是由於能夠死戰的步兵數量不足(這與崇禎朝欠餉嚴重也有關係,精銳步兵的養兵成本高,戚家軍步兵餉銀就比一般明軍士兵要高)。

▲戚家軍步兵

相比而言,成型的大西軍在步兵質量上恐怕比末期明軍要強一些,更能肉搏打硬仗,張獻忠、李定國在土地嶺殲滅三萬白杆兵足以證明其實力,才有此後李定國兩蹶名王的戰績,可惜當時清朝已經大勢已成,無力回天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內容。主編原廓、作者azaz7391,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喜歡冷研的小夥伴們,微信又雙叕改版了!為了避免以後找不到冷君,每天觀看更多精彩內容,可以按以下步驟將冷兵器研究所置頂。

相關焦點

  • 明朝步兵如何克制女真騎兵?
    但出人意料的是,皇太極親率的兩旗護軍卻「規避退縮,不進攻所當敵壘」。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這就要回顧明末遼東戰爭中,明軍步兵如何逐漸做到克制女真精銳的?戰爭初期明軍步兵一觸即潰▼在遼東戰爭之前,明軍的邊防任務主要是應對南掠的小股蒙古騎兵,邊軍騎兵因其機動性獨領風騷。
  • 火器先進的明軍,為何會被八旗痛打?這幾個奇葩事就是最好回答
    16世紀後期,武裝到牙齒的明軍,更是多次狠揍韃靼日本,殺出「隆萬中興」的威武,其火器的霸道威力,正如西班牙軍官在《大中華帝國志》裡的服氣評價:比我們的火炮造的好,更有威力。但是,當17世紀初葉,新興的後金八旗大軍崛起遼東時,手握強大火器的明軍,昔日的「威力」卻戛然而止,面對八旗大軍的衝鋒,竟是幾十年來敗多勝少,縱是擁有強大火器,竟也難挽大廈傾倒。
  • 萬曆朝鮮之役,第一次出現的3000明軍騎兵真被日軍打得全軍覆沒嗎?
    根據史料記載,明軍在整個戰爭中體現出來的戰鬥力還是令人滿意的,至少雙方正面交鋒能壓制日軍,佔據了戰術上的優勢。比如第二次平壤之戰,明軍的大小火炮完全壓制了日軍的火繩槍。碧蹄館之戰明軍三千騎兵與數萬日軍相持良久,李如松麾下精銳騎兵一度打的日軍懷疑人生,以至於日後不敢出城野戰。
  • 滿清入關,贏在軍工和重工
    明軍火器的強大威力給女真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皇太極不禁感嘆:「野地浪戰,南朝萬萬不能;嬰城死守,我國每每弗下。」吃了明軍紅衣大炮的大虧後,關外的後金也開始想辦法擁有自己的同類武器。清軍入關之後,步騎炮的合成兵種,簡直是降維打擊;關內明軍和義軍懟上清軍,就是野戰打不過、守城也守不住的尷尬局面……所以多爾袞入關之後在軍事上打得很順。正是憑著這多年苦心經營的火炮實力,清軍在入關後,才能以絕對優勢的火力,將李自成農民軍和南明軍隊盡數擊敗; 每次攻城作戰時,清軍將領的第一反應就是調「西洋神炮」來,關鍵戰役基本都是大炮轟擊鎖定勝局。
  • 神機營,全部使用火器的新兵種,首次參戰便大獲全勝
    只要善於將火器與各個兵種以及其他兵器配合作戰,無疑能夠在野戰、防禦戰以及水戰中大派用場。 朱棣本人仍然非常重視火器,而火器也在其主政期間獲得了飛速的發展。其中特別值得大書特書的是「神機營」這一全部使用火器的新兵種的組建。 明朝是什麼時候組建專門使用火器的神機營的呢?
  • 大明王朝的嘆息——被「智子」鎖住的火器技術
    線性思維還有一個可怕之處:對同一事情的諸多解釋中,哪一種最廉價,甚至最押韻,哪一種就最容易被接受。比如我們的火器被西方反超,最廉價的解釋是明清易代,最押韻的解釋是閉關鎖國,朗朗上口,簡單好記。狹義上,確實沒有哪支具體的部隊叫"關寧鐵騎",但廣義上,1622年廣寧之戰後,退守遼西走廊的明軍中,所有精銳騎兵都可算作是"關寧鐵騎"。
  • 恐怖的八旗軍隊,明末清初時沒有一支漢族軍隊在野戰中擊敗過,哪怕...
    追殺努爾哈赤的八百人也都是女真人,可碰上真敢玩命的,卻打不過區區四人。 從以上兩段敘述中,發現什麼問題沒有? 是的。往往說八旗兵戰鬥力爆棚,是因為女真人野蠻的說法,其實完全站不住腳。 努爾哈赤後來之所以能崛起,之所以能一統建州女真各部,又吊打明軍。
  • 明軍投降成為清軍後,為什麼變得那麼能打?明軍:不能怪我
    但這些軍隊,既沒有鬥志,又缺少訓練,跟土匪也差不多,還能打一打的,也就是原來的一些老兵。明軍投降後,清朝官員會先對投降官兵進行沙汰,淘汰掉那些臨時拉來的壯丁和缺乏戰鬥力的人員,這個比例相當巨大。比如,左良玉之子左夢庚,在九江帶著餘部20多萬降清,經過挑選,只留下2萬多人被編入綠營,其他都被淘汰,可以想見二十萬裡有多少渾水摸魚的人。
  • 明朝火器真的不行嗎?紅夷大炮為何在明末大行其道
    這支部隊在朱元璋時代助明北伐驅逐蒙元,在朱棣時代又助明軍橫掃漠北,甚至直到萬曆時代,還為在朝鮮的明軍驅逐倭寇立下了汗馬功勞。▲明代初期的火門銃輝煌的戰績一方面建立在將士用命,另一方面則建立在火器精良上。洪武年的鋼製巨炮、帶有火門蓋的洪武銅銃,無一不在昭示著當時明軍火器部隊的精銳與先進。明中期後,歐洲的殖民者來到了亞洲。
  • 明朝火器發展簡史:從繳獲的佛郎機到列裝部隊
    明末,在寧遠之戰中,一戰成名的袁崇煥,在痛擊後金軍的過程中,還使用了兩種赫赫有名的火器,一種是紅夷大炮,一種是「萬人敵」炸彈。紅夷大炮是在明朝中後期傳入中國,其原型是歐洲在1600年前後製造的艦用長炮,最突出的優點是射程,對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環節。
  • 鎧甲刀槍不入
    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都是從部落逐漸發展起來的。全部起源於白山黑水之間,金國曾經俘虜了徽、欽二帝迫使建炎南渡。而後金也就是清朝,更是直接入關建立了自己長達幾個世紀的帝國。(一)、兵不在多,而在精「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從東北地區走出來的女真民族,曾兩度創造過輝煌的歷史。冷兵器時代,漁獵民族相較農耕民族而言擁有天然的優勢。
  • 日本武士野戰軍團唯一一次侵入我國:上萬人遭5個村子農民打爆
    自永祿六年至寬永十五年島原之亂終結期間的軍忠狀六十八份,其中因鐵炮受傷的人數佔45.2%,而作為主戰兵器的槍傷只佔20.6%,箭傷17.3%,礫石傷9%,日本刀傷才佔6.4%,可見,日本當時的火繩槍部隊威力還是可以的,單位實力超過明軍火槍部隊水平。以日本戰國時代武士軍團的戰鬥力,放在中國古代的大陸上是否能所相匹敵?
  • 明朝《武備志》記載曾經有「坦克」,還發展出裝甲部隊,請問是什麼武器?
    書中的形容也是左一句「利害百倍」,右一句「萬將莫擋」,滿眼都是橫掃千軍的模樣。但明朝滅亡後,由清朝官員學者修撰的《明史》裡,對這些明朝「裝甲部隊」,態度卻是差了許多。《明史》的《兵志》裡就直接說明朝戰車「未嘗當一敵」「亦未嘗以戰」。也就是說這類「明朝大殺器」別說殺敵,也實戰都沒怎麼打過,基本就是糠心蘿蔔。
  • 《軍人志》祝融神兵(下):圖說中國古代火器
    上圖是朝鮮軍在文祿·慶長之役(1592-1598年)中使用的火廂車,火廂車是一種火箭戰車,可分為神機箭型和銃筒型,神機箭型是在車上木框裡設置100個筒形發射孔用以裝設神機箭,神機箭放於發射箱中,戰鬥前臨時上箭,貯存與使用不甚方便。銃筒型則是用54根銃筒代替100個發射孔,筒內裝填短箭矢,發射散布面更廣。
  • 武裝家丁:明軍最後的武力保障
    為了剿滅雲貴邊區的麓川勢力,數十萬明軍前赴後繼的折戟西南。在拉上大量其他土司部隊後,才依靠堆砌數量的優勢,獲得險勝。坐鎮中央的明英宗,卻沒有察覺這個想像。繼續喊打喊殺的他,最後在距離己方邊境不遠的土木堡,全軍覆沒。站出來力挽狂瀾的于謙,只能在衛所與禁軍體制外,招募新的團營救急。這個本不應該出現的臨時工制度,自此被延續到了下一個世紀。
  • 本來領先於世界的明朝火器技術卻遺憾的逐漸落後於時代
    明代前期是火器發展的鼎盛時期,無論是各類火器的製造,還是使用火器的戰術,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在戰爭史上擁有一席之地。
  • 明軍組建敢死隊夜戰能否部分抵消髡賊的火器優勢
    :那批穿虎皮好像是金川兵,好像打定海時候全折損了,不過英軍看過屍體後也說這群兵比之前的清軍健壯 276894122: 回復 ODST小兵 :坦克 比房子還大,比人還高。子彈打上去彈開了,大刀砍上去 大刀都彎了,我們一個連一百多口子,我們連身先士卒。。。。。。好可怕的戰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