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馬赫的冷戰黑科技——X-15火箭飛機的故事

2021-02-14 軍武次位面

作者: Armstrong 

 

X-15高超音速火箭飛機幫助太空梭鋪平了通往太空之路,該機被尼爾·阿姆斯特朗稱為「史上最成功的研究飛機」,本文就來回顧一下這種「有人駕駛火箭」的傳奇故事。

  

自從1947年查克·耶格爾駕駛貝爾X-1達到1.06馬赫後,人類飛行紀錄在50年代初向前推進的速度相當緩慢,距離實現太空飛行的夢想還很遙遠。

X-15高超音速火箭飛機幫助太空梭鋪平

了通往太空之路,該機被尼爾·阿姆斯特朗

稱為「史上最成功的研究飛機」

高超音速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貝爾飛機公司首席設計師羅伯特·J·伍茲在1951年10月向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NASA的前身)建議啟動高超音速飛機研究,這種飛機的飛行速度和高度都將遠遠超過之前任何機型,能觸及太空邊緣。

  

到1952年中期,NACA已經制定出這種研究飛機的關鍵參數,要求飛行高度19-80公裡,飛行速度4-10馬赫。如能實現,這將是世界上第一架太空飛機。

  

當時存在一個重要觀點:未來的載人航天飛行將通過某種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機實現。NACA計劃分三步來實現這個宏偉計劃:第一步,超音速飛行;第二步,高超音速飛行;最後一步,把太空人送入地球軌道。

  

這種研究飛機將被用於收集高超音速飛行中氣流和氣動加熱數據、驗證高超音速操控性和穩定性、測試在地球大氣層外飛行時的操控響應、評估再入技術和飛行儀表,以及人為因素對高超音速飛行的影響。更重要的是,該機將驗證之前在地面風洞和實驗室中獲得的高超音速飛行數據的準確性。

  

伍茲的建議很快獲得了高層接納,1954年初,美國空軍和海軍都收到一份更具體的建議,兩軍都表示會提供支持。12月,美國空軍邀請幾家承包商來參加X-15項目的競標,1955年9月北美航空(NAA)公司獲勝,獲得了製造三架飛機的合同。反應發動機公司(1958年起更名為Thiokol)則在1956年2月被授予研製配套的XLR99火箭發動機的合同。到1956年底,北美製作的全尺寸模型已經通過設計和結構評審,1957年末開始製造第一架X-15,1958年10月X-15-1下線。

▲X-15在研製時有兩種方案:三角翼和

常規布局,最後選擇了常規布局

▲1966年NASA機棚中的各種

研究機,其中就有X-15三兄弟


有人駕駛火箭

  

X-15的機身修長而光滑,除了有個相當突兀但非常必要尾翼組件外,看上去就是一枚有人駕駛火箭。這架飛機基本上就是一個飛行的火箭燃料箱,只是在尾部安裝了一臺火箭發動機,在頭部放進了一名飛行員。該機中置梯形後掠翼的翼展只有6.81米,除後緣襟副翼外沒有其他可動操縱面。該機不同尋常的尾翼組件集成了穩定尾翼和氣動操控面,與傳統飛機相比,垂尾和腹鰭又大又厚,截面呈楔形,前緣鋒利,後緣為一個平面,能高超音速飛行和再入過程中提供必要的穩定性。垂尾和腹鰭上還集成了大型全動方向舵,一個在垂尾頂部,一個在腹鰭底部,垂尾和腹鰭根部兩側還安裝了減速板。後機身兩側是兩片下反全動平尾,提供俯仰和滾轉控制。

▲X-15三面圖

 

X-15的起落架也非比尋常,前起落架是可收放雙輪結構,但無自主轉向功能,主起落架則是兩個滑撬,向前收入腹鰭兩側的機身內。為了在觸地時不至於擦尾,X-15在降落前需要先拋掉腹鰭方向舵,讓方向舵獨自傘降落地,不過不是每次都能成功。滑橇位於機尾,接觸湖床後在阻力的作用下就能使前起落架立即觸地,避免發生任何彈跳現象。

▲滑橇位於機尾,接觸湖床後在阻力的

作用下就能使前起落架立即觸地,避免

發生任何彈跳現象

  

X-15的內部結構使用鈦合金製造,外部蒙皮則使用一種被稱為「因科內爾-X」的鉻鎳合金製成,可承受高達650度的溫度。X-15無自主升空能力,只能掛在B-52母機的機翼下方從空中發射。

▲在發射時B-52轟炸機需要掛載著X-15從加州

愛德華茲空軍基地起飛,然後飛到猶他州的

發射點發射

發動機和燃料

  

X-15的XLR99火箭發動機結構相對簡單,活動部件很少,卻是第一種具有節流閥的火箭發動機,而且能在飛行中重新啟動。XLR99在研製中遭遇難題,導致出現延誤,好在反應發動機公司憑藉豐富的火箭發動機研發經驗,最終研製成功。XLR99重408千克,長2.13米,其中噴管就佔去了0.61米。

▲XLR-99-RM2火箭發動機

▲XLR99火箭發動機的噴管內側

  

在X-15的機身內,7.62米長的燃料箱佔去了15.24米機身長度的一半,蒙皮就是燃料箱內壁,並使用氦氣加壓。燃料箱可裝大約3785升液氧和5300升液氨,由一個過氧化氫驅動的渦輪泵以每秒148升的速率噴入燃燒室,產生大約27215千克推力。根據推力大小,發動機燃燒時間為70-80秒或240-270秒。X-15的平均飛行時間是7-8分鐘,最長一次飛行剛剛超過12分鐘28秒。

▲在X-15的機身內,7.62米長的燃料箱

佔去了15.24米機身長度的一半

座艙

  

雖然從外表看,X-15的座艙似乎很狹小,但這只是低矮座艙蓋帶來的錯覺,座艙內部空間實際上比當時大多數戰鬥機都大。這個座艙的視野極其有限,飛行員只能通過兩片楔形風擋玻璃看到前方和兩側的有限區域,無法以機鼻和機翼作為視覺姿態參考,想要看見地面就只能壓坡飛行。所以在X-15降落的最後階段,跟蹤機上的飛行員會持續向X-15飛行員通報高度和其他參數,幫助他安全降落。X-15座艙後方是一個大型儀器艙,用於進行各種科學實驗,為未來太空項目收集有用信息。

▲座艙的視野極其有限,飛行員只能通過

兩片楔形風擋玻璃看到前方和兩側的有限

區域,無法以機鼻和機翼作為視覺姿態參考

  

X-15飛行員需要身穿壓力服飛行員,座艙在10670米以上高度時會自動充氮氣增壓,同時向飛行員供氧。飛行員坐在一個彈射座椅上,最大彈射速度達4馬赫(約4830公裡/小時),最大彈射高度36580米。座椅在彈出後會展開翼面穩定姿態,等將到適合的速度和高度時再張開主傘,讓飛行員與座椅分離。許多人懷疑該座椅在4馬赫速度下究竟能不能成功彈射,不過沒人能實際測試一下。

▲X-15的彈射座椅

▲座椅在彈出後會展開翼面穩定姿態,

等將到適合的速度和高度時再張開主傘

飛控

  

X-15採用常規的液壓飛行控制系統(FCS)。由於X-15要在稀薄大氣環境中飛行,此時氣動操縱翼面已經無效,所以也配備了反推力系統(RCS),在機鼻和兩側翼尖都安裝了兩個噴射方向相反的火箭推進器。此外,X-15還配備了增穩系統(SAS),能在飛行中自動控制操縱翼面,幫助飛行員維持飛行姿態。

▲由於X-15要在稀薄大氣環境中飛行,此時

氣動操縱翼面已經無效,所以也配備了

反推力系統(RCS)

  

X-15在整個服役期間先後使用過兩種不同的飛控系統:第一種有三根不同的操縱杆,第二種精簡到一根操縱杆。在第一種系統中,除了傳統中置操縱杆和方向舵踏板外,右側控制臺上還有一根與方向舵交聯的側杆。這根側杆最初被設計用於大過載飛行,但飛行員實踐下來覺得側杆比中置操縱杆還要好用,於是此後只使用側杆,使中置操縱杆變成了多餘。第三根操縱杆是位於左側控制臺上的另一根側杆,用於控制反推力系統,可以手動或自動模式操作。後一種模式會同時啟動反推力增強系統(RAS),幫助X-15在高空進行穩定飛行,一般用於動力飛行期間。

▲X-15-1的座艙內有三根不同的操縱杆

  

第二架X-15更換了霍尼韋爾公司的MH-96飛控系統,把操縱杆數量減少到了一根,將氣動和反推力控制功能合二為一,可根據飛行狀態自動控制。第三架X-15-3同樣安裝了這種飛控,並且改進了從氣動飛行過渡到太空飛行以及大氣層再入的控制精度,同時還降低了飛行員的工作量。結果,X-15-3被用於執行所有高度超過82300米的試飛任務。

▲第二架X-15更換了霍尼韋爾公司的

MH-96飛控系統,把操縱杆數量

減少到了一根

飛向高邊疆

  

第一架X-15(X-15-1)在1959年6月8日完成首飛,由一架B-52母機攜載升空,釋放後進行了4分56秒的無動力滑翔飛行。首飛試飛員是斯科特·克羅斯菲爾德,他是一名前NACA試飛員,現為北美航空工作。作為過渡方案,X-15-1和X-15-2都先安裝上反應發動機公司的XLR11發動機。1959年9月17日,克羅斯菲爾德駕駛X-15-2完成了首次動力飛行。

▲斯科特·克羅斯菲爾德

▲發射後直線爬升的X-15

▲作為過渡方案,X-15-1和X-15-2都先安裝

上反應發動機公司的XLR11發動機

  

X-15-2在1959年11月5日進行第三次飛行,飛機在13400米與母機分離後,克羅斯菲爾德在啟動發動機時一個下方燃燒室爆炸並燃起大火,於是駕駛飛機緊急迫降在羅莎蒙德幹湖床。由於大火造成結構損傷,X-15-2的機身在前起落架觸地時折斷,幸運的是飛行員毫髮無傷。雖然出了這麼大的事故,X-15-2在三個月內就被修復,準備好再次飛行。

  

沒有安裝發動機的X-15-3在1959年6月29日抵達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隨後在1960年裝上了全新的XLR99火箭發動機。同時,X-15-2退出試飛去換裝新發動機。1960年6月8日,X-15-3進行第二次地面試車,由於一個小部件發生故障導致發動機爆炸,整個後機身被炸毀,座艙裡的克羅斯菲爾德幸運逃脫。

  

新發動機的首次試飛發生在1960年11月15日,克羅斯菲爾德駕駛X-15-2以14000米/0.83馬赫的狀態與母機分離。雖然他只開了一半推力,X-15-2還是直衝雲霄並一直加速到2.97馬赫,爬升到24750米高空。X-15-3在修復完畢後於1961年12月做了首次飛行,試飛員是尼爾·阿姆斯特朗,這是X-15項目的第46次飛行。

▲X-15-2脫離載機後開啟XLR99發動機

▲尼爾·阿姆斯特朗與X-15

  

此後項目漸入佳境,XLR99暴露出的問題被一一解決,證明了自己是一臺優秀的火箭發動機。X-15團隊向高邊疆挺近。

  

但這不意味著試飛會平安無事,1962年11月9日,約翰·「傑克」·麥凱駕駛X-15-2試飛,他無法獲得火箭發動機的全部推力,XLR99對油門控制沒有反應,卡在了30%推力狀態。於是麥凱駕機迫降,結果X-15-2在迫降中發生翻滾,飛機被嚴重損壞,麥凱也身受重傷。X-15-2在維修重建期間被升級成X-15A-2,並在1964年6月進行了新構型的首次飛行。X-15A-2的機身加長了73.66釐米,腹鰭下方可增加一臺衝壓噴氣發動機,機身兩側可掛兩個燃料箱。

▲麥凱駕機迫降,結果X-15-2在迫降中發生

翻滾,飛機被嚴重損壞,麥凱也身受重傷

▲X-15-2在維修重建期間被升級成X-15A-2

▲X-15A-2的機身加長了73.66釐米,腹鰭

下方可增加一臺衝壓噴氣發動機,機身

兩側可掛兩個燃料箱

▲X-15A-2的尾部修改

  

X-15項目在第191次飛行中遭遇首次死亡事故,X-15-3在高超音速飛行中陷入螺旋,後機身斷裂,飛機在40秒內下降了30000米,導致飛行員麥可·亞當斯遇難。

▲麥可•亞當斯少校

▲X-15-3的後機身殘骸

  

在X-15-2維修重建期間,X-15-1又完成了8次飛行。此時有人開始質疑X-15項目付出如此高昂的代價是否值得,且不論巨大的飛行風險,該機每次發射的費用就估計高達60萬美元。1966年,NASA同意承擔X-15項目的大部分費用,但直到1968年底才被批准,看起來留給X-15項目的時間不多了。

  

由於維修和天氣問題,在1968年下半年完成第200次飛行的計劃被推遲了10次,直到最後也沒有實現。12月20日,X-15被從B-52的機翼下方卸下,在完成了199次飛行後(最後一次由比爾·達納駕駛在10月24日進行),X-15項目宣告結束。

飛行員

  

克羅斯菲爾德完成工廠試飛把X-15移交給NASA後,還有其他11名試飛員駕駛過X-15,其中5人來自美國空軍,1人來自美國海軍,5人來自NASA。毫無疑問他們都是太空先鋒,同時也是傑出的工程師和飛行員。

▲毫無疑問他們都是太空先鋒,同時

也是傑出的工程師和飛行員

  

後來,這批飛行員中有的為NASA的未來太空項目做出了貢獻,有的在先進飛機研製項目中繼續擔任試飛員,有的則返回部隊並參加越戰。其中就有在1969-71年間擔任「企業」號航母艦長,後來官至海軍上將的福雷斯特·彼得森,他一生參加了二戰、韓戰和越南戰爭這三次戰爭。尼爾·阿姆斯特朗擔任了「雙子座8」和「阿波羅11」兩次任務的指揮官,並成為了登月的第一人。喬·恩格勒成為太空梭試飛員,並擔任太空梭STS-2和STS-51-1兩次任務的指揮官。

創紀錄

  

8名不同的飛行員完成的13次飛行符合美國空軍的太空飛行規定,也就是高度達到50英裡(80公裡)。他們中的美國空軍飛行員被授予了太空人之翼資格章,但平民飛行員們直到2005年才獲得了同樣的認可。

▲太空人之翼徽章

  

不過這13次飛行中只有兩次被國際航空聯合會(FAI)承認為是高度超過100公裡的太空飛行,這兩次飛行都由約瑟夫·沃克駕駛X-15-3完成的。其中第一次是1963年7月進行的第90次飛行,高度達到了106公裡。一個月後,沃克在第91次飛行飛到了108公裡高度,讓X-15成為名副其實的太空飛機。直到近20年後,這個紀錄才被進入地球軌道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打破。

  

X-15-3負責創造高度紀錄,X-15-2則成為了速度神話。1961年6月23日,羅伯特·懷特駕駛X-15-2在第38次飛行中成為地球上第一名飛行速度超過5馬赫的飛行員,達到了5.27馬赫(5802公裡/小時)。幾個月後,懷特駕駛同一架飛在11月9日的第45次飛行期間,創造了6.04馬赫(6586公裡/小時)的新紀錄。

▲X-15-3負責創造高度紀錄,

X-15-2則成為了速度神話

▲懷特在11月9日的6.04馬赫飛行中

遭遇左側風擋玻璃碎裂事故

  

這個速度紀錄在6年後的X-15項目第188次飛行被打破,1967年10月3日,彼得·奈特駕駛升級後的X-15A-2飛出了載人飛機的最快速度——6.7馬赫(7275公裡/小時)。作為對比,安裝吸氣式發動機的有人駕駛飛機的最快速度不到一半,也就是洛克希德SR-71「黑鳥」在1976年7月創造的3528公裡/小時。

遺產

  

X-15項目被認為達到並超過了預期目標,非常巨大成功,但費用嚴重超支,比原先估計的1070萬美元高出近30倍。在原定目標中,X-15的速度和高度要求分別是6馬赫/76.2公裡,機身表面溫度650度,結果實際達到6.7馬赫/108公裡,表面溫度732度,表面氣動壓強超過1.074千克/平方釐米。

X-15 5馬赫飛行時的機身

表面溫度分布(華氏度)

▲事實上美國在為把人類送入太空而努力的日子裡就把該機視為一種潛在的載人軌道器,增強耐熱性能並安裝在運載火箭頂部發射

  

X-15飛行和實驗獲得的數據被應用在了NASA的之後的載人航天計劃中,為「阿波羅」和太空梭任務做出了巨大貢獻。尼爾·阿姆斯特朗認為該機是「史上最成功的研究飛機。」

  

一些參加該項目的飛行員和工程師表示他們對航空的熱情都源於少年時期受到了某位著名航空人物或某架標誌性飛機的影響,所以倖存的X-15-1和X-15A-2被分別保存在華盛頓國家航空天博物館和美國空軍博物館,希望能激發下一代對航空航天的興趣,帶領人類繼續飛向無垠宇宙。

▲華盛頓國家航空天博物館的X-15

本文源於:空軍之翼

微信公眾號:kongjunzy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詳情。

相關焦點

  • 能飛6.7馬赫的冷戰黑科技,堪比飛彈的X-15火箭飛機|軍武正片
    的機身修長而光滑,除了有個相當突兀但非常必要尾翼組件外,看上去就是一枚有人駕駛火箭。這架飛機基本上就是一個飛行的火箭燃料箱,只是在尾部安裝了一臺火箭發動機,在頭部放進了一名飛行員。該機中置梯形後掠翼的翼展只有6.81米,除後緣襟副翼外沒有其他可動操縱面。
  • 絕塵極速——X-15火箭飛機傳奇
    ,它的傳奇故事歷經半個世紀、經久不衰。它便是本文的主角——美國X-15驗證機。 故事要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說起,當時,世界各國重整旗鼓,在廢墟之上重建家園。人類認識到地球發展空間的局限性,隨即在火箭科技的促進下,開始將目光投向太空,開發宇宙的時代來臨了。
  • 全球最快沒有之一:美帝50年前的5倍音速黑科技X-15
    而X-15高超音速飛機,由於採用了火箭發動機,最大速度可以達到6.72馬赫,是迄今為止人類研製的速度最快的有人駕駛飛機。機翼細節,上面有美國空軍的標誌。下方視角看X-15飛機,該型飛機的最大起飛重量為15.2噸。
  • 世界最大3馬赫轟炸機XB70:看似充滿黑科技,實則是天價坑爹產品
    是最大最重的那個,其249噸的最大起飛重量遠遠超出了黑鳥偵察機的78噸,但同60年代誕生的眾多充滿黑科技的軍工產品一樣,其缺點與優點同樣明顯。主要用於飛機的高空高速彈射救生。彈射座艙為氣密加壓艙,可以避免飛行員受到高速氣流的衝擊和外界低壓和低溫的傷害。XB70的彈射座艙理論上可在3380公裡/小時,即2.76馬赫的速度和27500米的高度以下安全彈射。但這種彈射座艙操作複雜,且重達453公斤,可靠性和反應能力不如SR-71黑鳥偵察機的彈射座椅與全套增壓服的組合。
  • 寡婦製造機F-104的所有故事都在這裡了(二)
    翼展增大到7.60米。在機頭、機尾及翼尖加裝了過氧化氫燃料箱,為在垂尾根部加裝的LR121/AR-2-NA-1 輔助火箭發動機(推力達2,722 公斤)提供燃料。這種火箭發動機推力可以在1,361~2,722公斤之間調節,燃燒時間達105 秒。
  • 超音速飛機能有多安靜?2021年見分曉!NASA X-59靜音飛機獲準進行組裝
    如果一切順利,這全新一代超音速飛機將在2021年首飛。X-59飛機的設計飛行高度約16000米,飛行速度約1.2馬赫(1馬赫即1倍音速,不同介質條件下數值不同,這裡約為340米/秒)。除了經濟性、安全性方面的缺陷,冷戰時代研發的老一代超音速客機始終沒有解決音爆問題。音障一般在速度接近1馬赫時出現,而在飛機突破音障的一瞬間,新產生的波在舊波還未擴散開前就形成了,由此產生了一種聲波的密集疊加效應。
  • TR-3B再度被提起,真實的黑科技還是吹牛?
    高空飛行速度大概9馬赫,低空大氣層中最高速度不超過7.5馬赫。TR-3B的三角形機身單邊長34米,機身最大厚度6米,空重150噸左右,配備4名飛行員,利用360度全景虛擬頭盔控制飛行。這種聚合物皮膚,可以使飛船看起來像一架小型飛機,或者一個飛行的氣缸,甚至是雷達接收器會檢測誤認為各式的飛機,沒有飛機,或在不同地點的幾架飛機。如果消息屬實,將顛覆現有第五代隱身戰機、火箭、超音速飛行器等太空飛行器的飛行技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黑科技!
  • 全球最快的7架飛機,最快速度已超過10000公裡/小時!
    2001年6月,美國宇航局試飛了一種世界上飛得最快的飛機。這是個歷史性的時刻,X-43A創造了9.7馬赫的速度(每小時11260公裡的飛行速度),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飛機。X-15 機長 15.30 米,機高 3.53 米,翼展 6.79 米,採用中單翼設計,最初裝備兩臺 XLR-11 火箭發動機(後改為 XLR-99)。X-15 機身表面覆蓋有一層稱作 Inconel X 的鎳鉻鐵合金,可抵禦高速飛行時產生的 1,200 度高溫。
  • 傳說中的TR-3B再度被提起,美帝真有黑科技還是吹牛?
    「磁場中斷器」可產生一個磁漩渦場,可以抵消地球引力的89%,這讓黑三角飛行起來比地球所有的飛機都來的輕巧。TR-3B被認為是美國軍方的戰術偵察機,外界評估其首次飛行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據美軍內部消息人士透露,TR-3B飛行器從1994年就開始服役了。由於官方對這種飛行器一直採取保密的態度,所以外界根本無法去確認真偽。
  • 全球飛得最快的飛機:第1高達6.72馬赫,飛彈都追不上
    世界上有關飛機最早的研究看法各不相同,法國人認為世界上最早研發飛機的是法國的克雷芒·阿德爾,而美國人則是認為是萊特兄弟,巴西人認為是巴西人阿爾貝託·桑託斯·杜蒙特發明的飛機,每個國家對最早發明飛機都有不同見解。
  • 盤點冷戰時期的十大間諜黑科技,讓人嘆為觀止!
    竊聽器當屬諜戰的特色之一,更是冷戰時期間諜的必備裝備,因為隱匿的竊聽器可以使用無線電波播送人們的談話以及一些預料之外的諜報活動的聲音片段。今天就給大家盤點一下冷戰時期的熱門間諜工具~1.蘇聯竊聽黑科技——「金唇」竊聽器冷戰期間最大膽的竊聽器安裝當屬前蘇聯的「偉大的金唇竊聽器安裝」事件。
  • 5馬赫噴氣飛行這個世界級難題,被率先突破!
    這3大團隊的成績,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認為都應該和當前和未來佔領世界軍事科技的最高峰為研發目的。明白了這一點,就不難大致猜測出是什麼項目。第1個的水下發射大型固體運載火箭。很明顯,運載火箭能在陸地和水面上保證100%發射成功就不得了了。誰沒事要跑到水下去發射固體火箭和衛星?真正需要水下發射的大型固體運載火箭只有一類,這就是潛射洲際飛彈。因此這個項目,不是浪2就是浪3。
  • 揭秘世界上7架飛得最快的飛機
    米格-25「狐蝠」,「狐蝠」是蘇聯在1960年代研製部署的一種高空高速截擊機,由米高揚設計局負責開發,高爾基「鷹」飛機製造廠生產,空速可達3.2馬赫。SR-71「黑鳥」偵察機它的最大飛行速度達3.35 馬赫(4062千米/小時),在各種戰役中它從未被飛彈或者敵機擊中過,可見其速度之快。▼1966年裝備3馬赫高速下的SR-71「黑鳥」偵察機X-15試驗機
  • 米格25如此粗糙的飛機是如何飛到3馬赫的?
    因此協和客機可以以2倍音速巡航;而黑鳥可以在高空飛到3馬赫以上。一般的普通戰鬥機根本追不上。實際上蘇聯也搞過類似的項目,圖144客機就被戲稱為「協和斯基」。但是蘇聯飛機中飛的最快的卻不是圖144,而是米格25這種外形明顯粗糙的戰鬥機。米格25最大起飛重量在37噸左右,在戰鬥機中算是比較大型的,但是遠遠沒有協和飛機那麼細長。米格25最突出的就是它具備兩個巨大的肋部進氣道。
  • 「狐蝠」,米格-25的冷戰故事
    這種綽號「狐蝠」的神奇飛機在半個世紀前首飛後,就開始書寫自己不平凡的冷戰故事。  米格-25在20世紀70年代初進入蘇聯空軍服役時分成兩種型號,一種是國土防空軍的米格-25P截擊型,一種是前線航空兵的米格-25R偵察型。隨著時間的推移,防空軍的截擊型在80年代初開始被米格-31取代,而前線航空兵的偵察型則被賦予了核轟炸和偵察雙重任務。
  • 一閃而過的「彗星」,二戰中納粹的「黑科技」,Me-163火箭截擊機
    而無尾翼的優點為飛機在空中遇到的阻力小和飛機重量較輕,從而讓飛機的速度更快。其實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執著於發展無尾翼布局的歷山大·利皮施就設計了一系列的滑翔機來驗證自己的概念,由於沒有火箭發動機來作為動力的來源,歷山大·利皮施則採用小馬力的活塞發動機來驗證。後來隨著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上臺之後,大力的整軍備戰,命令飛機製造商研發轟炸機、戰鬥機等。
  • 太空梭前傳:X-15、太空滑翔機和升力體
    火箭飛機、X-20太空滑翔機(Dyna-Soar),以及一系列被稱為升力體的無翼飛行器。火箭飛機長15.5米,翼展6.7米,發射重量17240千克。  因為火箭飛機的飛行高度是如此之高,所以飛行員需要穿類似太空服的全套增壓服。在這種高度上,X-15的飛行翼面不再有效,所以該機裝有一組被稱為「反應推進器」的過氧化氫小火箭來控制姿態。X-15共有12個反應推進器、機翼上4個,機鼻上8個。這架火箭飛機主要使用鈦合金製造,要承受氣動摩擦加熱的機翼前緣和鼻錐使用名為「因科內爾-X」的材料製造,這是一種鉻鎳鐵特殊耐熱合金。
  • 外媒曝中國研發高超音速轟炸機:7倍音速,可2小時飛抵紐約「投擲任何東西」
    這些箭型飛彈、乘波體彈頭或者無人飛行器,在衝壓發動機、組合動力發動機或者火箭發動機等動力的推動下,達到10馬赫以上的高速,某些高超音速彈頭末端甚至可達20馬赫。《南華早報》則進一步宣揚,中國高超音速飛機測試結果良好,該飛機速度可達7倍音速,即每小時8600公裡,從北京飛抵紐約僅需2小時,而目前從北京飛至紐約需要約14小時,新飛機很可能將進行空中測試
  • 地球上「最快的飛機」時速高達7274千米,安裝火箭引擎
    從步行到汽車、火車,再到飛機火箭,人類對速度和高度的追求似乎是永無止境的。那麼,那麼你知道目前最快的飛行器速是哪個嗎?答案是:美國在上世紀50年代研發的X-15A試驗機。X-15高超音速研究項目是由 NASA 牽頭,聯合美國空軍、海軍和北美航空公司研究製造出來的火箭動力實驗機,共計生產3架。它的機身修長且為圓柱形,採用的是中單翼的設計,機身表面有一層鎳鉻鐵合金,能抵擋高速飛行時的高溫。值得一提的是,因為X-15搭載的火箭發動機燃料消耗非常恐怖,因此它必須由一架B-52載入空中。
  • 世界上九大速度最快的飛機
    XB-70「女武神」,一款冷戰時期美國研製的實驗性三倍音速超高空戰略轟炸機。雖然只生產了兩家原型機,但該機也達到了3馬赫的速度和21500米的飛行高度。6.貝爾X-2試驗機,該機被用來驗證飛機在2-3馬赫速度下飛行時的表現。最高速度達3.196馬赫(3370千米/小時);最高高度達126200英尺(38466米)。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