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空軍作為一支高科技軍種,從出現就能扭轉戰爭的局勢,對戰爭的勝利將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在空中當中,轟炸機作為一支非常古老的機型,還是空軍當中一支重要的進攻型力量,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展到現在一直備受大國的青睞。要說起轟炸機的發展史,肯定是在二戰期間。在二戰期間隨著戰爭的需求,航程遠、載彈量大的轟炸機被研製了出來。比如當時的B-17四發重型轟炸機等。
Me-163「彗星」火箭截擊機
二戰前期,當時就已經有很多轟炸機參加了戰爭。作為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在二戰時期的軍事實力尤其強勁,研發的武器裝備在各軍種當中都處於領先地位。就比如在轟炸機上,德國空軍也有幾款拿的出手的轟炸機,不過都不是四發重型轟炸機。而德國空軍一方面在研製轟炸機,另一方面在研製飛彈、發展攔截機,以此來加強自己國家的防空網。而德國更是在二戰期間研製了一款火箭動力截擊機,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種投入使用的火箭動力截擊機,這款火箭動力截擊機就是大名鼎鼎的Me-163「彗星」火箭截擊機。
Me-163「彗星」火箭截擊機之父——亞歷山大·利皮施要說起Me-163「彗星」火箭截擊機呢,可能很多人會說這是由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因為其編號的開頭是Me。其實真正的研製這款這款截擊機的不是梅塞施密特公司,梅塞施密特公司不過為其提供了資金的支持,也可以說沒有梅塞施密特公司就無法研製出來Me-163「彗星」火箭截擊機。其實真正研製Me-163「彗星」火箭截擊機的則是德國滑翔機研究所(DFS),而這個滑翔機研究所(DFS)領導研製Me-163「彗星」火箭截擊機的人則是亞歷山大·利皮施。
亞歷山大•馬丁•利皮施
據悉,歷山大·利皮施則是以研究和發展無尾三角翼飛機而著名的飛機設計師,其一直推出的無尾翼布局更是成為了現在很多國家發展的方向之一。而無尾翼的優點為飛機在空中遇到的阻力小和飛機重量較輕,從而讓飛機的速度更快。其實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執著於發展無尾翼布局的歷山大·利皮施就設計了一系列的滑翔機來驗證自己的概念,由於沒有火箭發動機來作為動力的來源,歷山大·利皮施則採用小馬力的活塞發動機來驗證。
後來隨著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上臺之後,大力的整軍備戰,命令飛機製造商研發轟炸機、戰鬥機等。這個時候,各種滑翔機研究組織被合併,成為了德國滑翔機研究所(DFS)。而亞歷山大·利皮施加入德國滑翔機研究所(DFS)之後,立即開始繼續研製無尾翼布局的飛機。功夫不負有心人,在1936年,德國航空部為了驗證高空高速試驗機計劃,簡稱X計劃,德國航空部就訂購了一架亞歷山大·利皮施無尾翼飛機,將搭配火箭發動機,以此來驗證高速試驗機計劃。
Me-163「彗星」火箭截擊機的前身德國航空部與亞歷山大·利皮施籤訂了一架無尾翼飛機的合同之後,並且賦予了DFS-39的編號,計劃採用赫爾穆斯·瓦特設計的小型液體火箭發動機。在當時來說,火箭發動機技術是非常的不成熟,雖然用赫爾穆斯·瓦特已經正在測試火箭發動機,但由於火箭發動機遲遲沒有生產的緣故,DFS-39隻能改成了傳統動力的滑翔試驗機。由於無尾翼飛機是靠著主翼上的副翼來控制機身以及仰俯的穩定性,在測試中發現飛機的穩定性非常的差勁。為了解決該方案,亞歷山大·利皮施就在DFS-39兩端的主翼各加裝一個控制面,從而讓DFS-39的穩定性提升。
DFS-39無尾滑翔機
德國展開高速試驗機計劃之後,該項目保密措施做的非常的好,從建造DFS-39整機一開始,就採用了零件分離製造的方法,機身與零件分開製造,然後拿到德國滑翔機研究所(DFS)進行組裝。雖然這個想法是非常好的,但是因為德國滑翔機研究所(DFS)只是一個研究機構,並沒有足夠的技術,完全沒有能力組裝起來DFS-39。因此DFS-39在建造方面非常的拖延,以至於到1938年年底DFS-39還沒能完成。
為了能夠讓該項目順利的進展下去,亞歷山大·利皮施帶領他的設計小組來到了梅塞施密特公司的奧斯堡工廠,與梅塞施密特公司進行合作,以此來完成DFS-39。由於德國航空部隊該項目非常的重視,亞歷山大·利皮施與自己的設計小組又開始對DFS-39進行了改進。在梅塞施密特公司的幫助下,亞歷山大·利皮施終於成功將DFS-39給建造了出來,經過改進之後的DFS-39也更換了項目編號,將其命名為DFS-194。
Me 163截擊機
戰勝競爭對手亨克爾公司的He-176方案其實與DFS-39方案同時進展的還有亨克爾公司的He-176方案,該方案是德國的第一架火箭動力的飛機,也裝備使用了瓦爾特公司提供的RⅠ-203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據悉這臺火箭發動機的推力才300公斤,該機進行過測試之後,每小時最高的速度才達到了400千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其中傳統動力的戰機Me109戰機每小時最大的推力就已經達到了755千米,而He-176表現出來的數據讓德國航空部提不起興趣。
亨克爾公司的He-176
其實He-176在測試當中表現出來的數據還是因為火箭動力發動機的原因,第一就是火箭發動機還處在剛剛起步階段,RⅠ-203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推力較小,因此最大飛行速度才那麼的地。其二火箭發動機的續航能力不強,起飛沒多久,火箭發動機的燃料就已經用完。第三個就是He-176的氣動布局還是沿用傳統的設計,並沒有考慮到火箭發動機對機身的影響。因此,德國航空部就將He-176方案給淘汰掉了,只剩下DFS-194。
原型機終於出爐由於梅塞施密特公司為提供了場地、資金等,亞歷山大·利皮施才能將DFS-194給建造出來。前期的話DFS-39則是採用了傳統動力,並沒有使用火箭發動機。與梅塞施密特公司合作之後,為了裝備上火箭發動機,將該機的垂尾進行了增大,並且取消掉了下折翼尖,將機翼設計成平直形狀,為了防止飛機失速後進入螺旋狀態,在該機的主翼前端有一道固定的左縫翼。在動力方面打算使用瓦爾特公司提供的RⅠ-203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原本就是空中截擊機,Me-163在翼根處安裝一門30毫米機炮,30毫米的機炮可以在空中重創B-17轟炸機。
Me 163截擊機三視圖
由於瓦爾特公司提供的RⅠ-203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每臺功率為300公斤,因此試驗機在測試當中的每小時飛行速度達到了570千米,除此之外,該機表現出來的優異性能讓德國航空部非常高興。因此,德國航空部立即就籤訂了原型機的合同,並且將DFS-194從新命名為Me-163截擊機。收到原型機的訂單之後,梅塞施密特公司立即就開始建造原型機,基本上與設計方案不變,只不是火箭發動機換裝了RⅡ-203B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該發動機的推力達到了750公斤。
首架原型機終於在1941年建造完畢,並且在1941年的春天進行了測試,由於火箭發動機遲遲沒有到的緣故,只能一直在測試滑翔試驗。隨著發動機交付之後,其中第一架V-1原型機每小時最大飛行速度更是達到了855千米。與V-1原型機同時出廠的還有V-4,V-4原型機在測試期間的表現更是讓人大吃一驚。V-4原型機在一架BF-110飛機拖到上空切斷纜索之後,V4原型機猛然加速,速度不斷的飆升,一直達到了1004公裡,速度達到了0.84馬赫,在二戰期間這個速度可謂是非常的快。
Me 163截擊機結構圖
正是因為V-4原型機的表現,讓德國航空部格外的重視,後來又建造了幾架原型機進行不停的測試,主要是進行換裝發動機,後來在測試當中速度雖然沒有V-4原型機的速度快,但是也達到了0.8馬赫。後來換裝RⅡ-211發動機之後,又遇到了很多問題,不過到最後都解決了。隨著盟軍開始對德國本土進行轟炸,德國航空需要大量的截擊機,因此Me-163截擊機開始量產。在1944年Me-163截擊機終於服役了,德國空軍立即就讓Me-163截擊機參加了戰鬥。
戰場表現非常糟糕Me-163截擊機服役之後,其速度是非常的快,盟軍的各種飛機都是無法追趕上的。原本以為Me-163截擊機可以憑藉著速度上的優勢在戰場發揮出亮眼的表現,然而結果卻是非常的慘澹,Me-163截擊機參加戰爭之後,取得的戰果更是少得可憐。前期Me-163截擊機憑藉著速度的優勢,突破了盟軍的P-51戰機防空網,從而擊落了一架B-17轟炸機。在當時Me-163截擊機憑藉著速度的優勢給盟軍帶來心理上的壓力和一定的震懾。
Me 163截擊機
在戰爭後期,也就是1944年的時候,隨著Me-163截擊機大批量的交付,在1944年9月11日,6架Me-163B在攔截盟軍的轟炸機編隊當中,一共擊落了3架B-17轟炸機,從此之後Me-163截擊機再也沒有擊落過盟軍的轟炸機。其實Me-163截擊機在戰場上表現糟糕的原因,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其一,與Me-163截擊機的攻擊方式是不可取的。由於該機速度非常的快,飛到盟軍上面後以俯衝的方式攻擊盟軍,飛行員根本沒有時間來瞄準盟軍的轟炸機。其二就是Me-163截擊機的燃料非常的少,航程比較短,無法對盟軍的轟炸機進行長時間攔截,因此Me-163截擊機燃料燃燒完之後只能以滑翔的方式返回基地。
總體評價縱觀Me-163截擊機,該截擊機可是世界人類歷史上第一款投入使用的火箭動力戰機,同時也是唯一一款投入使用的火箭動力戰機。該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共生產了370架,卻很少有Me-163截擊機參加二戰,到最後Me-163截擊機也沒能扭轉德國戰敗的局面。德國戰敗之後,大量還未投入戰鬥使用的Me-163截擊機被美蘇兩國得到運回本國。
Me 163截擊機空戰漫畫圖
總體來說,Me-163截擊機在二戰期間可謂是一款非常先進的飛機,雖然沒有改變德國戰敗的解決,但是卻為以後的噴氣式飛機、火箭、飛彈等武器裝備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該機的命運雖然是短暫的,如同它的名字「彗星」一閃而過,但是其在歷史上的地位註定是非常重要的,畢竟他是火箭技術領域的鼻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