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中國軍人愛種菜?因為我們才是戰鬥民族

2021-02-07 諸葛講武

玩過「帝國時代」的小夥伴們都知道,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殊兵種和屬性加成,有的騎兵強大,有的步兵兇猛。

不過如果你選了中國,就會有一個團隊加分:「農田食物+45」。

簡單來說,就是中國軍人的「種族天賦」 ——種菜!

看到一片荒地,便總想種點什麼。

高原種,南極種,非洲種,島礁種,就連中國人徵服太空之路,也不例外……

1

每年隨著冬季的到來,身處中印邊境的邊防戰士們即將迎來一年中最苦的季節,積雪、低溫和缺氧都成了「日常」。

▲荒涼寒冷的雪域高原

但最難受的,還是缺菜。

以往,邊防戰士只能吃菜窖中的「白菜、土豆、蘿蔔」老三樣,這三種蔬菜便於貯藏和運輸,但吃一頓兩頓還行,吃時間長了,誰都受不了,吃到吐不說,也會帶來營養不良,讓官兵們嘴唇乾裂、指甲凹陷。

▲邊防軍人指甲凹陷的手

在世界屋脊,各種蔬菜保鮮技術,面對大雪封山的漫長冬季,都顯得力不從心。

脫水蔬菜,其實就是方便麵裡面那個蔬菜包,沒什麼味道。

冷凍蔬菜,凍著還有蔬菜的形狀,化凍了就成了一灘泥。

罐頭蔬菜,吃起來味道也不是那麼友好。

在漫長的峰山期內,防止敗血症,戰士們只能嚼維生素片。

這對從小就吃菜的中國人來說,真是一種折磨。

怎麼辦?

想辦法種菜!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邊防部隊開始在溫室大棚內精心栽培綠色蔬菜,不過高山高原,氣溫低、日照時間短,都造成種菜的一次次失敗。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年的努力,他們通過「小太陽」補充光源照射等手段,終於在太陽光照不足的高原大棚裡種出了西瓜、西紅柿、茄子等蔬菜瓜果。

不僅種成功了菜,解放軍還開發了多種高原種菜黑科技。

比如種植貨櫃。

在這個可移動的貨櫃內,依靠營養液生長的一株株綠色蔬菜,從栽種到食用僅需30天左右,這款貨櫃還具有光伏發電和儲能等功能,即使無電網供電,也能為蔬菜的正常生產提供所需能量。

據報導,目前川藏兵站部已經有日光溫室39棟、鋼架大棚42棟、豬圈21棟、菜窖15座,

各單位蔬菜自給率達80%,豬肉自給率可達90%!

即使遇到大雪封山、暴風雪等惡劣天氣,也能基本滿足官兵一日三餐需求。

除了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海拔幾米的南海島礁也不乏解放軍種菜的身影。

▲90年代向島礁上送菜要幾十個兵力護送

南沙島礁土壤主要是是珊瑚沙,很難種菜,一代代守島官兵,在探親休假回來時,都會帶一袋子家鄉的土壤,時間長了,總算在島上搞出了一點點的「巴掌菜地」,養活一點蔬菜,至於數量,肯定是不夠的,也就滿足戰士們的一點念想了。

▲巴掌大的島礁菜地

可是現在不一樣了!

解放軍發明了一種 「變沙成土」的神奇粘合劑,這種「粉狀植物性纖維黏合劑」只要混入沙中,就可以將「沙」改造成可種植作物的「土」,「一盤散沙」就能獲得與自然土壤一樣的生態力學屬性,從而成為植物生長的「肥沃土」。

目前,在三沙市永興島白沙灘的半畝地試驗田中,已經收穫了小白菜、上海青、娃娃菜、茼蒿、生菜等7種蔬菜1500斤!

這意味著,守島官兵終於可以不再依賴船運蔬菜,而是直接能從島上種出蔬菜來,解決維生素缺乏導致的口腔潰瘍、便秘等疾病。

▲沙灘變菜地

中國軍人不但在自己的國土上種菜,甚至還把菜種到了國外。

隨著時代發展,解放軍逐漸走出國門,參與到國際維和任務中。而隨著解放軍一同走出國門的,自然少不了「種菜」這項傳統藝能。

在維和任務區,聯合國的供應標準按西方人的飲食習慣構建,肉類倒是管夠,但蔬菜完全不能符合中國人需求,在高溫炎熱的環境下,中國維和軍人更願意吃上一些綠色蔬菜。

於是中國軍人自己動手,在肥沃的非洲大地上開荒種菜,這農業技術直接驚掉了靠天吃飯的當地人的下巴。

於是,在任何一個有中國維和部隊的營地裡,都能看到軍人種菜。

我國在非洲地區的維和部隊早已實現了「蔬菜自由」。

在很多維和任務區,菜園子成為外軍來訪的一個重要參觀項目,是中國維和部隊的軍事文化符號之一。

有外軍參謀軍官評價說:「當我們在喝咖啡和曬日光浴的時候,中國軍人已經在收穫他們的西紅柿了。」

不僅如此,中國軍人還授人以漁,教會了巴基斯坦、尼泊爾、印尼等國家的維和部隊種菜,省得他們總是跑中國營區來蹭飯……

而在中國的首個海外軍事基地吉布地基地,一樣面臨沒菜吃的問題。

但周邊都是火山巖和沙漠焦土,全年乾旱幾乎無雨,農業專家結論:這裡無法種植。

▲吉布地的環境惡劣

中國海軍官兵來了以後,手搬巖礁、掬土捧沙,反覆試種,屢死屢種,愣是把荒漠變成大綠洲,目前已經種出了黃瓜、絲瓜甚至西瓜!

然後,普通地區種菜已經不能滿足中國人了。

2014年,中國南極考察中山站首次種出溫室蔬菜……

▲南極菜園

2016年,神舟十一號升空,解放軍航天員大隊航天員景海鵬,在天宮二號空間站內成功種出了生菜……

▲天宮空間站的生菜

2019年,嫦娥四號著陸月球,攜帶了棉花、馬鈴薯、油菜籽等種子,2019年01月12日,棉花種子已經長出了嫩芽。

▲這是月球上長出的第一片嫩芽

果然是地不分南北,人無論老幼,不分性別職業年齡,都愛種菜。

2

中國軍人種菜,不但是中國人的種族天賦,更是軍種天賦了。

眾所周知,中國人對種地的痴迷和專注大概是世所無雙的,無論是在自己的國土上,還是在異國他鄉,都能見到中國人種地的身影。

這也是中華文明作為一種文明的興盛之基。

特別是在軍事方面,種地已經成為了一種戰略。

古代軍隊機動能力低下,把守漫長的邊境線就必須要「靠前部署」,但這樣一來糧草運輸又成了問題——軍人也是人,有得吃才有戰鬥力啊。

但邊境駐地往往遠離產糧區,少數通水路的地點還好說,多數情況下只能通過效率很低(因為運輸的人馬也要消耗糧食)的陸路運輸來供應軍糧,成本高昂。

為了解決這個麻煩,從漢代開始,把軍事和中國人的「種族天賦」結合起來的「軍屯」制度便誕生了。

特別是漢武帝奪取河西走廊後,專門將60萬軍民遷到新設置的武威、張掖、酒泉和敦煌四郡種地實邊,種出的糧食一部分就地供應邊境軍需,一部分養活自己。

▲河西四郡維持著通向西域的通道

不過,很快當地就發現僅僅種糧不夠了,糧食雖然能吃飽,但只吃糧顯然不能滿足人體需求。

早在《黃帝內經·素問》第二十二篇《藏氣法時論》中就有記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

現代醫學證明,蔬菜可提供人體所必需的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物質,人體必需的VC的90%、VA的60%來自蔬菜。

古代雖然沒這個認識,但也認識到吃菜是有助於身體健康的,因此軍屯中也開始大量種菜。

根據「居延漢簡」記載,漢代軍屯有相當嚴格的菜蔬培育制度,「城宮中亭治園條:韭三畦,葵七畦,蔥三畦,凡十二畦,其故多過條者勿減……。」

考古發掘也證明,漢代西域軍民吃的菜,以及蕪菁、韭菜、葵菜、苜蓿等蔬菜為主,這可能也是漢軍有戰鬥力的一個原因。

除此之外,很多西域的蔬菜和瓜果,就是通過邊境的軍屯,一步一步傳入中原的。

從此軍屯制度就這麼一代一代傳了下來,軍人種菜的傳統也這樣傳了下來,到了清朝也是如此。

晚清名臣左宗棠領兵新疆,實行屯田。光緒6年夏天,他給兒子寫信說:「速買紅蘿蔔子用天鵝蛋種子寄予來,以便散給各營哨,愈多愈妙。此間地脈甚厚,種蔬最妙。」

左宗棠其時年過7旬,每天早上五六點鐘都要跑到菜園督看澆灌情況。據說,當時的哈密大營闢有菜園20畝,種植諸瓜菜俱全,左宗棠種菜是其「以軍屯為輔、民耕為主」治軍方針的體現。

人民軍隊誕生之後,種菜同樣在人民軍隊的發展史也起到過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南泥灣大生產運動了。

30年代末,國民黨軍隊向共產黨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發動大規模掃蕩,並調集軍隊包圍陝甘寧邊區,實行嚴密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使當時的人民軍隊陷入物資極度匱乏的處境。

為改變這一處境,一代偉人在延安發動了大生產運動:他率先垂範,在楊家嶺的窯洞前親手開闢了一片荒地,種上辣椒、西紅柿等蔬菜。

到了1942年,邊區生產自給率就達到61.55%;1943年,生產自給率達到100%。徹底緩解了物資匱乏的問題,並將南泥灣變成了「陝北好江南」。

建國後,雖然生活條件大大提高,但受限於國民經濟水平,軍費始終處於捉襟見肘的狀態。特別是「軍隊要忍耐」時期,想節約出錢來搞裝備,就只能從嘴裡往外摳錢。

很多部隊都成立了生產班,在空餘營地上開荒,專門負責養豬種菜,節約了大量夥食經費。

可以說,很多部隊自己搞的裝備發明和裝備革新,都是靠養豬種菜省下的夥食費搞出來的。

近年來,軍費供應逐漸充裕,部隊的中心也開始轉向練兵備戰,很多菜園豬圈被拆掉變成了訓練場。

但在沙漠路上邊疆或者偏僻海島,養豬種菜仍然是專屬於解放軍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永暑島菜園子

3

為什麼中國軍人愛種菜?

因為種菜中暗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戰天鬥地的戰鬥精神。

遠古時代,洪水來了,歐洲人選擇了逃避困難,造出諾亞方舟遠遠躲開。

而中國人選擇了直面困難,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鬥13年鬥爭,最終獲得了勝利。

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大禹治水」。

無論是上古「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后羿射日」這些神話傳說,都詮釋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的一個特點:直面一切困難,然後解決它。

洪水襲擊我們怎麼辦?治它!

有山阻攔我們怎麼辦?移它!

太陽數量太多怎麼辦?射它!

土地不適合種菜怎麼辦?想辦法解決它!

在講述中國千年文明歷程的網絡歌曲《天行健》中有這麼一段歌詞 :

「持繩握矩,決雍疏流,終伏大水,復歸東遊,治得沃土,以饗兮九州,何必叩首,以求方舟?…取火有道 ,何至於偷?天亦可補,盡顯我風流,自力更生,當自強!」。

的確,中國人不會祈求上蒼賜方舟來躲避洪水,也不會求神明偷火來用。

五千年來中國人真正相信的只有自己的力量,去解決面臨的問題。

就連已經不適合種菜的月壤,都有人想辦法讓它能種菜!!!

這種不服輸的種菜精神,延伸到中國軍隊身上,就有了更加深邃的意義。

在中國人傳統觀念中,土地是寶貴的財富,手裡幾分薄田往往都要經過幾代人的積累,一點浪費都不能允許。

與其說種菜是種族天賦,不如說珍惜每一寸土地是我們的種族天性。

中國軍隊兵員都是人民子弟,他們的祖輩,生於此土,長於此土,播種,勞作,收穫,生生不息。

▲哪裡來的土壤,就掛上哪裡的牌子

這些子弟兵,深深眷戀著祖祖輩輩辛勤耕耘的土地。

他們堅守著祖國的高山、海島,即便土地貧瘠,即便條件艱苦,也要用自己的雙手,讓不毛之地長出盈盈綠意。

種菜的意義,也許,只有曾經駐守在高山海島邊防哨所、把每一片河山每一寸土地都當作家園的軍人,才能真正明白。

種植蔬菜的種種艱辛與不易,是中國軍人開拓疆土,守島衛國,代代傳承的一個縮影。

更凸顯了中國軍人,披荊斬棘,戰天鬥地,不畏惡劣自然環境,"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的新風貌。

4

時間播下種子,有些會發芽,有些則不會。

種菜何嘗不是這樣?

無論如何,坐擁高原蔬菜的豐收,也要記得從邊防菜園一路走來的荊棘。

銘記海灘種菜的碩果,也要記得曾經一袋袋背上島礁的家鄉之土。

其實,哪有什麼種菜天賦,不過是中國軍人戰天鬥地的價值觀。

也不存在什麼天生就會的技能,說到底是中華文明數千年與土地結下的深厚情感。

但是!若有誰要阻礙我們種菜、威脅我們的菜園子,咱們也不缺飛機大炮來保護我們的菜地、魚塘和豬圈!

誰不讓我們在自家田裡種菜,我們就讓誰go die!

本文系坐標縱線為鐵血胖兵獨家撰稿,版權所有!

相關焦點

  • 只有中國人能在任何地方種菜!
    很明顯,地球已經滿足不了這群愛種菜的中國人了。 對於大多數普通老百姓來說:災荒和飢餓,才是他們一生最大的問題。 相對於一年只熟一兩次的糧食而言,蔬菜的成長和周期非常短,而且種蔬菜更具靈活性,可以隨意選擇適合這個季節栽種的蔬菜,比如大白菜在4-10月都可栽種,南瓜2-10月都可栽種,蘿蔔3-10月都可栽種…… 與其說種菜是中國人的民族天賦,不如說是中國人為了生存而不得不種菜。
  • 地緣政治:如果說俄羅斯是戰鬥民族,那麼我們就是戰鬥民族的祖宗!
    那麼,中國人為什麼把俄羅斯稱為「戰鬥民族」呢?俄羅斯真的算戰鬥民族嗎?什麼叫「戰鬥民族」?百度百科上有一段解釋:「戰鬥民族」是對俄羅斯人的一種調侃,沒有任何羞辱或諷刺的意思。這麼形容俄羅斯人是因為他們性格都比較彪悍,常做出一些匪夷所思又啼笑皆非的事情。此外,網絡上還有其他各種解釋,比如「俄羅斯民族形成後一直處於戰鬥狀態」等。
  • 俄羅斯是戰鬥民族?那都是我們2000年前玩剩下的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 解放軍疊被子和種菜,都是很重要的鍛鍊,是檢驗軍人素養的好辦法
    很多人都質疑解放軍的內務管理,說解放軍踢正步,疊被子種菜都是不務正業的,還有人說解放軍是被子軍。只能說這些人目光短淺,其實疊被子和種菜都是種鍛鍊。每個國家都有對內務要求的標準,比如我們國家的部隊把被子疊成豆腐塊,而美國就是把皮鞋擦得反光。其實整理內務對軍人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還有利於培養軍人們的嚴謹作風和快速觀念,還能加強軍人們的服從意識和耐心。
  • 中國——我愛!你愛!我們大家愛!
    去年6月,在祖國西部邊境一場外軍蓄意製造的衝突中,我們的邊防官兵祁發寶身負重傷,陳紅軍、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不幸犧牲。讓我們記住他們的名字。更觸動人心的是,他們當中一位00後戰士曾經寫下八個字的戰鬥口號:「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為什麼一個不到20歲的年輕人會用清澈來形容對祖國的愛?答案很簡單,可以從邊防軍人的聲聲誓言中找到。他們說,「我們就是祖國的界碑,大好河山,寸土不讓!」
  • 中國叫俄羅斯「戰鬥民族」,那俄羅斯怎麼叫中國?聽上去有點耳熟
    因為俄羅斯幫助過中國,所以我們國人便稱他們為蘇聯老大哥,後來蘇聯解體,他們又被我們稱作「老毛子」,原因就是俄羅斯人的毛髮生長得比我們中國人要旺盛一些
  • 中國軍人神聖不可侵犯!別等戰爭來臨,才想起他是我們的子弟兵
    對,這就是我們的軍人,我們的軍隊擲地有聲的答案。換成軍人自己的話,那就是:「請祖國放心,請人民放心。」 應該承認,我們也許因為一直很放心,以至於我們忘了從來沒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中國真的是和平太久了,以至於這些自私的人都忘了軍人,他們幹的是什麼?
  • 中國在南海種島,他們為啥都膽戰心驚?
    當然,為了幫助過往的朋友們,中國也想好了,多種點歡迎過往的賓朋沒事來做客。當然,如果大家有個難有個災的,我們也要體現國際責任,所以再搞一些必要的救援設施什麼的。考慮到現在世界都不安全,到處有流氓海盜什麼的,再配點必要的防衛設施,僅此而已。
  • 【薦讀】個人與民族的距離有多遠?一位軍人的感悟
    自古中華民族的英雄誓死捍衛國家和民族利益,中國軍人更是「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民族綿延,精神傳承,這些也是78年前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壯士們全力備戰和誓死捍衛家國的真實寫照。
  • 「戰鬥民族」和熊,到底誰更厲害?
    「戰鬥民族」是我們賦予俄羅斯人民的一個外號。當我們問道「你們知道你們是戰鬥民族嗎」這個問題時,5 個俄羅斯人都面面相覷,中文較好的安歌花了很長時間試圖翻譯清楚這個他同樣不明所以的稱號,我們對俄羅斯人的武力值的誤會,不亞於美國人覺得中國人個個都是李小龍。
  • 不愧是戰鬥民族,咱們養狗,他們養熊!
    關於俄羅斯戰鬥民族的傳說也不是一天兩天了,那「戰鬥民族」這一次到底是什麼含義呢?
  • 我們稱俄羅斯為戰鬥民族,他又是如何稱呼我國的?答案讓人意外
    不知從何時起,中文網絡媒體和論壇上把「戰鬥民族」作為對俄羅斯人的專稱。某些情形下,使用這個詞有調侃的意味,但更多帶著「讚譽」的成分,這是因為俄羅斯民族的強硬、不屈服。在俄羅斯國怎麼稱呼呢?俄語「中國」一詞為「Китай」(契丹)。我們國人都知道,「契丹」就是大宋時期的遼國的民族。喜歡看武俠小說的,一定熟悉金庸《天龍八部》蕭遠山和蕭峰父子,他們就是契丹人。並圍繞蕭峰的身世演繹出一系列的故事。
  • 在俄羅斯,買不到醫用酒精,竟然是因為這個……
    但在俄羅斯,我們跑了幾家藥店,店員都跟我們說沒有。最後,我們只買到小片包裝的消毒溼巾。特別小,擦手機屏幕那種。我們用了好多張,才把鍵盤擦乾淨。到底為啥不賣醫用酒精呢?我們百思不得其解,後來四處打聽才知道,瓶裝的醫用酒精在俄羅斯是處方藥品,需要醫生開具處方才能買到,據說是防止有人買回去當酒喝。
  • 舌尖上的俄羅斯 l 我在戰鬥民族留學的日子
    走進西伯利亞的時光文l靴子雯女孩離開家獨自一人前往俄羅斯留學,在這個被人稱為「戰鬥民族
  • 紀念「九一八」丨我們的民族精神不可再沉淪!
    這片土地當時佔中國經濟總量一半左右,工農業資源極為豐富,工業基礎在整個亞洲來看也頗為優越。這極大擴充了日本的國家實力,同時使日本軍人們的胃口越來越大,侵略中國的步伐更加急不可耐起來。一支未戰而心先敗的軍隊,無論如何也取得不了戰鬥的勝利;一群喪失民族自信心的國民,唯一的下場就是當亡國奴。
  • 戰鬥民族的7大「巫婆湯」
    說實話,戰鬥民族沒有什麼湯文化,他們的湯,簡單粗暴,以雜燴為主。不過在雜燴的基礎上,又創意地加入了「戰鬥」元素,玩出了新花樣~俄國湯雖然品種不多,賣相也不太好,但口感還是相當不錯的,值得各位行走在舌尖上的饕客一試。1.
  • 印度才是真正的「戰鬥民族」!除了中國還與6國為敵
    近日印度用自己的「實力」讓人們大開眼界,讓人們知道什麼叫做真正的「戰鬥民族」!
  • 因為愛,所以恨
    這就像是戰場上的戰士,當他看到戰友被打死打傷後,他內心的恐懼會驅動他勇敢的投入戰鬥,因為他戰鬥得越勇敢,他越有可能保護自己生存下來。所以很多時候,發脾氣,只是為了防禦內心的虛弱感冒出來。  內心虛弱的人,在發脾氣時其實心中也是有許多害怕的,他們害怕因為自己的發脾氣而失去那個對他重要的人。
  • 我愛中國我愛黨!(絕對精彩)
    卡扎菲的倒臺是因為他要領導非洲建立自己的貨幣基金組織擺脫歐美的束縛,是因為他把自己的石油合同給了威脅歐美武林盟主地位的中俄卡扎菲不聽老美的話,同歐美唱反調,所以才招致殺身之禍!利比亞人民原來的小康生活,一去不復返啦!他們和他們的孩子們,將在這片城市廢墟上和難民營裡艱難度日,這種水深火熱的日子沒有盡頭,沒有希望!
  • 愛醬零距離——「夜隱重霞」問答篇
    艦長,歡迎來到由偶像包菜園特約贊助播出的愛醬零距離~在之前的新角色「夜隱重霞」預告後,很多艦長對這個新角色充滿了好奇,愛醬也收集了一些大家的提問。讓我們趕快開始吧!>>>劇情人設篇<<<PS:劇情篇問答由「在劇透邊緣反覆試探的編劇老師」友情代為回答——Q:為啥這個新角色夜隱重霞…和八重櫻這麼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