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過「帝國時代」的小夥伴們都知道,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殊兵種和屬性加成,有的騎兵強大,有的步兵兇猛。
不過如果你選了中國,就會有一個團隊加分:「農田食物+45」。
簡單來說,就是中國軍人的「種族天賦」 ——種菜!
看到一片荒地,便總想種點什麼。
高原種,南極種,非洲種,島礁種,就連中國人徵服太空之路,也不例外……
1
每年隨著冬季的到來,身處中印邊境的邊防戰士們即將迎來一年中最苦的季節,積雪、低溫和缺氧都成了「日常」。
但最難受的,還是缺菜。
以往,邊防戰士只能吃菜窖中的「白菜、土豆、蘿蔔」老三樣,這三種蔬菜便於貯藏和運輸,但吃一頓兩頓還行,吃時間長了,誰都受不了,吃到吐不說,也會帶來營養不良,讓官兵們嘴唇乾裂、指甲凹陷。
在世界屋脊,各種蔬菜保鮮技術,面對大雪封山的漫長冬季,都顯得力不從心。
脫水蔬菜,其實就是方便麵裡面那個蔬菜包,沒什麼味道。
冷凍蔬菜,凍著還有蔬菜的形狀,化凍了就成了一灘泥。
罐頭蔬菜,吃起來味道也不是那麼友好。
在漫長的峰山期內,防止敗血症,戰士們只能嚼維生素片。
這對從小就吃菜的中國人來說,真是一種折磨。
怎麼辦?
想辦法種菜!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邊防部隊開始在溫室大棚內精心栽培綠色蔬菜,不過高山高原,氣溫低、日照時間短,都造成種菜的一次次失敗。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年的努力,他們通過「小太陽」補充光源照射等手段,終於在太陽光照不足的高原大棚裡種出了西瓜、西紅柿、茄子等蔬菜瓜果。
不僅種成功了菜,解放軍還開發了多種高原種菜黑科技。
比如種植貨櫃。
在這個可移動的貨櫃內,依靠營養液生長的一株株綠色蔬菜,從栽種到食用僅需30天左右,這款貨櫃還具有光伏發電和儲能等功能,即使無電網供電,也能為蔬菜的正常生產提供所需能量。
據報導,目前川藏兵站部已經有日光溫室39棟、鋼架大棚42棟、豬圈21棟、菜窖15座,
各單位蔬菜自給率達80%,豬肉自給率可達90%!
即使遇到大雪封山、暴風雪等惡劣天氣,也能基本滿足官兵一日三餐需求。
除了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海拔幾米的南海島礁也不乏解放軍種菜的身影。
▲90年代向島礁上送菜要幾十個兵力護送
南沙島礁土壤主要是是珊瑚沙,很難種菜,一代代守島官兵,在探親休假回來時,都會帶一袋子家鄉的土壤,時間長了,總算在島上搞出了一點點的「巴掌菜地」,養活一點蔬菜,至於數量,肯定是不夠的,也就滿足戰士們的一點念想了。
可是現在不一樣了!
解放軍發明了一種 「變沙成土」的神奇粘合劑,這種「粉狀植物性纖維黏合劑」只要混入沙中,就可以將「沙」改造成可種植作物的「土」,「一盤散沙」就能獲得與自然土壤一樣的生態力學屬性,從而成為植物生長的「肥沃土」。
目前,在三沙市永興島白沙灘的半畝地試驗田中,已經收穫了小白菜、上海青、娃娃菜、茼蒿、生菜等7種蔬菜1500斤!
這意味著,守島官兵終於可以不再依賴船運蔬菜,而是直接能從島上種出蔬菜來,解決維生素缺乏導致的口腔潰瘍、便秘等疾病。
中國軍人不但在自己的國土上種菜,甚至還把菜種到了國外。
隨著時代發展,解放軍逐漸走出國門,參與到國際維和任務中。而隨著解放軍一同走出國門的,自然少不了「種菜」這項傳統藝能。
在維和任務區,聯合國的供應標準按西方人的飲食習慣構建,肉類倒是管夠,但蔬菜完全不能符合中國人需求,在高溫炎熱的環境下,中國維和軍人更願意吃上一些綠色蔬菜。
於是中國軍人自己動手,在肥沃的非洲大地上開荒種菜,這農業技術直接驚掉了靠天吃飯的當地人的下巴。
於是,在任何一個有中國維和部隊的營地裡,都能看到軍人種菜。
我國在非洲地區的維和部隊早已實現了「蔬菜自由」。
在很多維和任務區,菜園子成為外軍來訪的一個重要參觀項目,是中國維和部隊的軍事文化符號之一。
有外軍參謀軍官評價說:「當我們在喝咖啡和曬日光浴的時候,中國軍人已經在收穫他們的西紅柿了。」
不僅如此,中國軍人還授人以漁,教會了巴基斯坦、尼泊爾、印尼等國家的維和部隊種菜,省得他們總是跑中國營區來蹭飯……
而在中國的首個海外軍事基地吉布地基地,一樣面臨沒菜吃的問題。
但周邊都是火山巖和沙漠焦土,全年乾旱幾乎無雨,農業專家結論:這裡無法種植。
中國海軍官兵來了以後,手搬巖礁、掬土捧沙,反覆試種,屢死屢種,愣是把荒漠變成大綠洲,目前已經種出了黃瓜、絲瓜甚至西瓜!
然後,普通地區種菜已經不能滿足中國人了。
2014年,中國南極考察中山站首次種出溫室蔬菜……
2016年,神舟十一號升空,解放軍航天員大隊航天員景海鵬,在天宮二號空間站內成功種出了生菜……
2019年,嫦娥四號著陸月球,攜帶了棉花、馬鈴薯、油菜籽等種子,2019年01月12日,棉花種子已經長出了嫩芽。
果然是地不分南北,人無論老幼,不分性別職業年齡,都愛種菜。
2
中國軍人種菜,不但是中國人的種族天賦,更是軍種天賦了。
眾所周知,中國人對種地的痴迷和專注大概是世所無雙的,無論是在自己的國土上,還是在異國他鄉,都能見到中國人種地的身影。
這也是中華文明作為一種文明的興盛之基。
特別是在軍事方面,種地已經成為了一種戰略。
古代軍隊機動能力低下,把守漫長的邊境線就必須要「靠前部署」,但這樣一來糧草運輸又成了問題——軍人也是人,有得吃才有戰鬥力啊。
但邊境駐地往往遠離產糧區,少數通水路的地點還好說,多數情況下只能通過效率很低(因為運輸的人馬也要消耗糧食)的陸路運輸來供應軍糧,成本高昂。
為了解決這個麻煩,從漢代開始,把軍事和中國人的「種族天賦」結合起來的「軍屯」制度便誕生了。
特別是漢武帝奪取河西走廊後,專門將60萬軍民遷到新設置的武威、張掖、酒泉和敦煌四郡種地實邊,種出的糧食一部分就地供應邊境軍需,一部分養活自己。
不過,很快當地就發現僅僅種糧不夠了,糧食雖然能吃飽,但只吃糧顯然不能滿足人體需求。
早在《黃帝內經·素問》第二十二篇《藏氣法時論》中就有記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
現代醫學證明,蔬菜可提供人體所必需的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物質,人體必需的VC的90%、VA的60%來自蔬菜。
古代雖然沒這個認識,但也認識到吃菜是有助於身體健康的,因此軍屯中也開始大量種菜。
根據「居延漢簡」記載,漢代軍屯有相當嚴格的菜蔬培育制度,「城宮中亭治園條:韭三畦,葵七畦,蔥三畦,凡十二畦,其故多過條者勿減……。」
考古發掘也證明,漢代西域軍民吃的菜,以及蕪菁、韭菜、葵菜、苜蓿等蔬菜為主,這可能也是漢軍有戰鬥力的一個原因。
除此之外,很多西域的蔬菜和瓜果,就是通過邊境的軍屯,一步一步傳入中原的。
從此軍屯制度就這麼一代一代傳了下來,軍人種菜的傳統也這樣傳了下來,到了清朝也是如此。
晚清名臣左宗棠領兵新疆,實行屯田。光緒6年夏天,他給兒子寫信說:「速買紅蘿蔔子用天鵝蛋種子寄予來,以便散給各營哨,愈多愈妙。此間地脈甚厚,種蔬最妙。」
左宗棠其時年過7旬,每天早上五六點鐘都要跑到菜園督看澆灌情況。據說,當時的哈密大營闢有菜園20畝,種植諸瓜菜俱全,左宗棠種菜是其「以軍屯為輔、民耕為主」治軍方針的體現。
人民軍隊誕生之後,種菜同樣在人民軍隊的發展史也起到過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南泥灣大生產運動了。
30年代末,國民黨軍隊向共產黨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發動大規模掃蕩,並調集軍隊包圍陝甘寧邊區,實行嚴密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使當時的人民軍隊陷入物資極度匱乏的處境。
為改變這一處境,一代偉人在延安發動了大生產運動:他率先垂範,在楊家嶺的窯洞前親手開闢了一片荒地,種上辣椒、西紅柿等蔬菜。
到了1942年,邊區生產自給率就達到61.55%;1943年,生產自給率達到100%。徹底緩解了物資匱乏的問題,並將南泥灣變成了「陝北好江南」。
建國後,雖然生活條件大大提高,但受限於國民經濟水平,軍費始終處於捉襟見肘的狀態。特別是「軍隊要忍耐」時期,想節約出錢來搞裝備,就只能從嘴裡往外摳錢。
很多部隊都成立了生產班,在空餘營地上開荒,專門負責養豬種菜,節約了大量夥食經費。
可以說,很多部隊自己搞的裝備發明和裝備革新,都是靠養豬種菜省下的夥食費搞出來的。
近年來,軍費供應逐漸充裕,部隊的中心也開始轉向練兵備戰,很多菜園豬圈被拆掉變成了訓練場。
但在沙漠路上邊疆或者偏僻海島,養豬種菜仍然是專屬於解放軍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3
為什麼中國軍人愛種菜?
因為種菜中暗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戰天鬥地的戰鬥精神。
遠古時代,洪水來了,歐洲人選擇了逃避困難,造出諾亞方舟遠遠躲開。
而中國人選擇了直面困難,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鬥13年鬥爭,最終獲得了勝利。
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大禹治水」。
無論是上古「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后羿射日」這些神話傳說,都詮釋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的一個特點:直面一切困難,然後解決它。
洪水襲擊我們怎麼辦?治它!
有山阻攔我們怎麼辦?移它!
太陽數量太多怎麼辦?射它!
土地不適合種菜怎麼辦?想辦法解決它!
在講述中國千年文明歷程的網絡歌曲《天行健》中有這麼一段歌詞 :
「持繩握矩,決雍疏流,終伏大水,復歸東遊,治得沃土,以饗兮九州,何必叩首,以求方舟?…取火有道 ,何至於偷?天亦可補,盡顯我風流,自力更生,當自強!」。
的確,中國人不會祈求上蒼賜方舟來躲避洪水,也不會求神明偷火來用。
五千年來中國人真正相信的只有自己的力量,去解決面臨的問題。
就連已經不適合種菜的月壤,都有人想辦法讓它能種菜!!!
這種不服輸的種菜精神,延伸到中國軍隊身上,就有了更加深邃的意義。
在中國人傳統觀念中,土地是寶貴的財富,手裡幾分薄田往往都要經過幾代人的積累,一點浪費都不能允許。
與其說種菜是種族天賦,不如說珍惜每一寸土地是我們的種族天性。
中國軍隊兵員都是人民子弟,他們的祖輩,生於此土,長於此土,播種,勞作,收穫,生生不息。
這些子弟兵,深深眷戀著祖祖輩輩辛勤耕耘的土地。
他們堅守著祖國的高山、海島,即便土地貧瘠,即便條件艱苦,也要用自己的雙手,讓不毛之地長出盈盈綠意。
種菜的意義,也許,只有曾經駐守在高山海島邊防哨所、把每一片河山每一寸土地都當作家園的軍人,才能真正明白。
種植蔬菜的種種艱辛與不易,是中國軍人開拓疆土,守島衛國,代代傳承的一個縮影。
更凸顯了中國軍人,披荊斬棘,戰天鬥地,不畏惡劣自然環境,"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的新風貌。
4
時間播下種子,有些會發芽,有些則不會。
種菜何嘗不是這樣?
無論如何,坐擁高原蔬菜的豐收,也要記得從邊防菜園一路走來的荊棘。
銘記海灘種菜的碩果,也要記得曾經一袋袋背上島礁的家鄉之土。
其實,哪有什麼種菜天賦,不過是中國軍人戰天鬥地的價值觀。
也不存在什麼天生就會的技能,說到底是中華文明數千年與土地結下的深厚情感。
但是!若有誰要阻礙我們種菜、威脅我們的菜園子,咱們也不缺飛機大炮來保護我們的菜地、魚塘和豬圈!
誰不讓我們在自家田裡種菜,我們就讓誰go die!
本文系坐標縱線為鐵血胖兵獨家撰稿,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