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聆聽老兵故事,傳承紅色基因。2020年八一前夕,大眾網·海報新聞推出「老兵故事」專題策劃報導,讓我們一起重溫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
老兵故事②
全成遠:曾騎著炸彈拆解 91歲依然鬥志昂揚
7月28日,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在蘭山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來到了棗園鎮老兵全成遠的家中。全成遠18歲參軍入伍,參加過兗州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和抗美援朝等,多次負傷,先後多次榮立個人和集體三等功。
今年91歲的他,一頭銀絲白髮,但精神抖擻,聲音依舊洪亮,向記者娓娓道來了年輕時的崢嶸歲月。
老兵全成遠
「我在部隊上學到了一種精神『不怕苦,不怕死』…… 」全成遠的思緒可能又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話還未說完就哽咽了起來。
「他一講到這段兒就想哭。」全成遠的老伴兒告訴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抗美援朝第三次反擊戰時,全成遠所在的營負責攻下一個山頭。「俺這個連是主攻連,2排又是主攻排,俺這個排90火箭炮,一炮打了個二等功。」立功本來應該是高興的事兒,全成遠說著說著卻又留下了眼淚,「不過,是一個一個戰友犧牲換來的」。
全成遠榮獲多枚勳章
據全成遠回憶,當時在戰壕的拐彎處,2排步兵上去一個犧牲一個。2排排長姓楊,是個四川人,他說「重機槍給我封鎖」。重機槍5班副班長在戰壕裡,槍架架不了,想用重機槍站在戰壕上直接打,一露頭就有子彈打了過來。「俺這個排的火箭炮班副班長就在跟前,2排班長說,『火箭炮給我打掉那個碉堡』。」戰士在戰壕底下,將炮彈裝好託上去,一炮就將敵人的碉堡打掉了,立了二等功。
「我當時也有受傷,但是輕傷不下火線。」不僅是抗美援朝,全成遠在兗州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戰役中也曾負傷,頭部、腿部、後背都有印記,他覺得那是光榮。
也是抗美援朝時期,陣地炸藥不夠用。有人提議利用飛機投下來不響的啞彈,這項挖啞彈的任務分到了全成遠所在的連隊。
「連隊當時安排了俺們這個班去挖炸彈,2個人一組,每組間隔50米開始找炸彈。」全成遠說,他所在的組先挖出了一個啞彈,約300磅,但大家都不會拆。他們找到工兵,來到一看炸彈還在坑底,表示得下去拴繩子拉上來。
炸彈是全成遠挖出來的,他又是班長,就自己下去把繩子拴在炸彈上,戰友們在50米外拉。排長告訴他:「在下邊要是看見炸彈有動靜兒,你趕緊說一聲。」「看見炸彈鬆動了再和你們說,它響了(就都炸沒了),我還跟你們說什麼?」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全成遠雖然這樣想,但沒說更沒表現出來。
他下去以後,兩腳踩在炸彈兩邊,相當於騎在這個炸彈上,小心翼翼地看著,一旦發現它鬆動了,就大聲喊:「炸彈動了!」同時以最快的速度往上爬。「現在想想,爬得再快也沒有炸彈響得快呀!」
全成遠班裡有一個戰士,被敵軍空襲時投下的炸彈擊中不幸犧牲,他們找了好久,連哪怕一個衣角都沒有找到,大家心痛不已。挖啞彈期間,他們開班會總結經驗,其中一個士兵情緒激動,站起來說「班長,我對你有意見,你不知道炸彈有多危險嗎……」說著哭了起來,其他戰士也深受感染,大家抱頭痛哭。
雖然過程艱難,他們依然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全成遠告訴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他們成功找到並拆卸了不少300磅、500磅的炸彈,收集炸藥60多麻袋,不僅解決了沒有炸藥打坑道的困難,還勻出來不少幫助了兄弟部隊。
採訪快結束時,老人還唱起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革命軍人個個要牢記,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第一一切行動聽指揮,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第二不拿群眾一針線,群眾對我擁護又喜歡……」咬字清晰,情緒飽滿,歌詞曲調仿佛已經嵌入靈魂,感染了在場的所有人。
來源: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孫貴坤 黃孟娜 劉元迪
本期值班編輯 魏振彬
掃碼下載海報新聞APP,看海量新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