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歲的老人,沒有步履蹣跚,騎著三輪車的他悠然自得。
老人名為周福康,2015年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他一度成為媒體報導的對象,那時的周福康騎著三輪車,如今的他依然如此。
周福康有兩個身份:老兵和拾荒者。
4月末的一日,前街一號(微信號:qianjieyihao)記者跟著周福康行了1個多小時,老人驅車近10公裡,三輪車上堆放著在各個垃圾堆中翻出的「戰利品」。臨別前,周福康強調他要將三輪車裝滿才能回家。
問周福康,這麼大年紀為何還要外出拾垃圾時,老人表示起初是因為生活壓力,後來則因為習慣。
這是他生活的常態。
路上的行人,不會想到這位騎著三輪的老人已近百歲,更無法料想,這是一名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兵。
垃圾中的一摞摞書是老人的摯愛
周福康的家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坎山塘上社區司馬第,正如這具有古典意味的地名一般,坎山老街是當地的古鎮老街,老人的家就在此,不同於周邊聳立的樓房,周福康的屋子看上去年數已久。
兩間屋子加上一個放滿垃圾的院子,這便是95歲的周福康的家。
繞過幾條小道,經過一番打聽,終於進了周福康家的院子,屋內的周福康正坐在一張藤木椅上,背後寫有「抗日英雄」的錦旗和祝願畫帖顯得格外醒目。
周福康家中的客廳,簡易的家具外都是垃圾
周福康家院中的垃圾已堆積得和院牆一般高,鍋碗瓢盆、瓶瓶罐罐地堆放在一起,只留下一條數十釐米寬的水泥路通向老人的家。據悉,這間舊平房是親戚借給老人住的,而院中堆滿的垃圾也是老人騎著三輪車、一次次翻著垃圾堆後的收穫。
周福康將三輪車推出院外
周福康的屋內也沒能倖免被垃圾所佔據,據老人告知,他每日9點出門拾垃圾,待三輪車堆滿一般已是下午,這樣的生活他已經過了數十年,「我撿破爛撿了30年了,之前因為低保的錢不夠活,我便開始開始撿破爛(掙點錢)。」周福康說道。
蕭山某小區公廁外,周福康撿起地面的碎玻璃
周福康家中的垃圾可謂五花八門,兩張簡易的桌子和幾把形態不一的椅子便是客廳裡所有的家具,而在所有垃圾中,一摞摞的書堆放在桌上和地上。據老人介紹,有的書是自己在外面撿回來的,也有很多是別人買來送給他的。前街一號(微信號:qianjieyihao)記者看到,老人家中好幾本關於抗戰的書中都有對其的介紹,周福康自豪地翻開介紹自己的篇幅,開懷大笑間能夠看出這些篇章他定是翻閱過多次。
「小三輪車,車上經常載滿了整整一車、疊得一人多高的廢品貨物回來,堆在家門口。」老人翻看的書中這樣介紹著他,翻著翻著老人便投入其中讀出聲來,手中的放大鏡便是他看書的工具。
周福康每日看書,看投入了便讀出聲來
「我每天看書,天天看。」說起這些書,周福康強調,他每日得空時都會翻翻這些書。
周福康臥室裡面的桌子上也擺放了幾本書,旁邊擺放著放大鏡,這些也容易讓旁人聯想起他平日在窗臺前拿著放大鏡看書的樣子。
放大鏡成了周福康讀書的工具
老人的那段發生於戰爭時期的愛情
周福康於1923年2月8日出生,據其介紹,十五六歲時,他在紹興稽山中學讀書讀了一年半, 「16歲那年,日軍入侵,蕭山淪陷,我從學校跑了出來,參軍救國。」周福康參軍之後成為了國民革命軍第70軍107師的一員,1945年,他已經是中尉軍銜。
周福康在房間將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紀念章收起來
1945年9月,周福康接到上級命令,70軍赴臺灣島接受日軍投降,「我們從福建趕到寧波再前往臺灣。」
去往臺灣的周福康那年23歲,他跟著部隊先後輾轉基隆、臺北、新竹、嘉義。
周福康的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紀念章
據周福康介紹,到達基隆後,70軍進駐了臺灣的新竹,部隊駐紮在新竹的國民小學,「當時留在臺灣的日本人,軍人是首批乘船撤回日本的,日本僑民是第二批。」在新竹的短短幾個月,周福康結識了一位日本姑娘——20歲的邊見須惠子。
20歲的邊見須惠子當時是新竹國民小學的一名音樂老師,23歲的周福康則已經是有著中尉頭銜的國軍一員。二人相識幾月之後,邊見須惠子坐船回了日本,周福康去了嘉義。
「她有封信寫給我的,她是這麼說的,你是中國的將校,我是戰敗國的女性,我不配你。」如今,周福康所述的這封信已不在,但心裡的這幾句話他一直牢牢地記著。
兩人的相識源於鋼琴,周福康的記憶中,邊見須惠子的鋼琴彈得很好,「我這個人也喜歡音樂,這樣兩人比較能夠融合。」周福康表示,相識之初,兩人之間語言不通,國民小學的一名老師便在兩人之間充當翻譯,而鋼琴也讓兩人關係變得親近,「我們住在小學裡面,她每次上班時就能碰見(我們),我們喜歡去學鋼琴,這樣子兩個人比較親近了一些。」
據周福康介紹,他在臺灣待了一年多,1946年,邊見須惠子乘船回了日本,至今都不知下落,「她回去以後,臺灣的百姓告訴我,她的船碰到水雷被炸沉,臺灣新竹國民學校裡面有她的檔案,但是到日本無法找到這個人。」
如今,70多年過去了,周福康依然記得邊見須惠子乘船當日,他前去送行的情形。
周福康在房間將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紀念章收起來
「對於邊見須惠子,從我個人來講,我是喜歡她的,但從現實來講是不許可的。」周福康這樣總結自己這段過往愛情。
1946年,經由新竹國民小學的老師轉達周福康,邊見須惠子在基隆港將被遣送回日本,得知消息後的周福康便從新竹趕往了基隆港。到達時,邊見須惠子已經在基隆港的倉庫裡面,周福康和邊見須惠子在基隆港做了最後的告別,「我也不懂日語,只能讓人轉達下,我是來看看她,向她做了個告別。」
撿垃圾變成了生活的重要部分
周福康生性樂觀,他說自己撿了30多年的垃圾,起初撿垃圾是迫於生活壓力,但這麼多年下來,這已經成為了自己的一種習慣。
4月下旬的一個晴天,前街一號(微信號:qianjieyihao)記者跟著周福康走了一趟他的「拾荒路」。
平日裡,周福康的三輪車都停放在院中的角落裡,為了坐著舒服點,三輪車的座椅上放置著一個枕頭,老人戴上自己的帽子後便熟練地將三輪車開出院子,車速不快但也讓旁人看著有些許的擔心。周福康對此卻不以為然,因為數十年來他日日如此。
另外一個垃圾池,老人拾起地面的易拉罐
周福康家附近的橋口就有一個垃圾池,由於接受採訪,周福康出門的時間較平日晚了兩個小時,垃圾池裡只剩角落處有垃圾。周福康慢慢停穩三輪車後,便下車徒手找尋垃圾,他將別人吃剩的飯盒裡的飯抖落掉,空出來的紙飯盒搜集起來放入車中,除此之外,一些紙板、廢棄的玻璃等都是他的目標。
周福康在橋口的垃圾池裡翻著垃圾
當日,周福康在橋頭的垃圾池裡收穫甚微,幾分鐘後他便再次開啟三輪車前往下一個目的地。順著當地的東升路,周福康一邊開著三輪車一邊朝路邊張望著,有時看到馬路對面的紙盒,老人會小心翼翼地驅車過去,撿完後再次回到正常車道。
周福康推著三輪車準備離開垃圾池
一路上,周福康停了數次車,由於臨近中午,他的收穫並不多。1個多小時後,老人開車拐到了一小區的路口處,路口的公廁前方挨著一座垃圾池,垃圾池附近傳出臨近夏日的廁所的陣陣惡臭味。周福康停穩三輪車後緩慢走下車子,自出發以來,此處是周福康當日最大的收穫點。他再次熟練地將手中的垃圾抖落抖落,待乾淨後一個個地放進三輪車後面,垃圾池旁邊一堆破碎的玻璃吸引了他的注意,他又將玻璃一片片清理乾淨,放進了車後面。
周福康手裡拿著廢棄的紙盒、塑料瓶準備放入三輪車中
1個多小時裡,周福康驅車行駛了近七八公裡,三輪車上也開始慢慢堆積起各種垃圾雜物。老人車速雖不快,但看著馬路上過往的車輛,總讓人為他捏一把汗。周福康本人卻不以為然,「沒事,我把車子後面裝滿了就回家,每天都這樣。」據周福康介紹,有時候,他會一個人開著車在外面拾到天黑再回家。
95歲的周福康駕駛著三輪車行駛在公路上
回到家中的周福康,閒暇時間就看看書。老人的臥室沒有經過特意的整理,床上的棉被簡單地疊放著,一臺老式的風扇立在窗前,這就是周福康夜晚睡覺的地方。
蕭山某小區公廁外,周福康撿起地面的碎玻璃
日復一日的拾荒、看書成了周福康的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