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老兵故事|林永清 · 9歲「兵娃」勤務兵

2021-02-28 微昭通

林永清:9歲「兵娃」勤務兵

林永清,男,漢族,1929年5月4日出生,家住鹽津縣落雁鄉共和村順山社。

未見面之前,我們就了解到林永清老人最近身體情況不好,聽力、意識衰退嚴重。像林永清一樣的老兵,對他們來說,時間不多了,對這些抗戰老兵故事的拯救,我們倍感責任重大。

9歲被抓「壯丁」

見到林永清老人是在他的家裡。扶老人坐下後,我們開始交談了起來。林永清老人說:我是928年5月4日出生的,身份證給我整錯了。我是這裡土生土長的,父親是地主的佃戶。這裡的地名當時是雲南省昭通專區鹽津縣興隆區半河溝木古壩順山。我8歲時,村上的保地副帶人來抓我去當兵多次,我都跑脫了,沒抓到我。後來,他們就把我的父親捆綁起來,一邊打一邊喊交人,還說只要拿出二升包穀就不抓我了。父親拿不出包穀又不想把我交給他們,就被打得頭破血流。我9歲那年的正月十六的早晨,天快亮的時候,我還睡在床上,保地副帶人把我家房子包圍了,衝進屋來抓人。我翻身爬起來就跑,跑到田頭被抓住,幾個人揪著我,把我身上的衣裳也扯落了。他們用索子把我捆起來後說:你跑不脫了,乖乖跟我們走,不然你爹要被打死。我想到父親被他們打得慘,再加上我當時只有一條內褲穿著,冷得很。我就說,拿衣裳給我穿上,我就跟你們走。保地副就把他的長衫子脫給我穿上,我就跟他們走了。


當勤務「兵娃」,所在部隊打過臺兒莊

屋外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老人的手一直抖個不停,休息了一會兒,他又繼續回憶。

我被保地副抓到後,帶到興隆關了起來,當時跟我關在一起的有二三十人。關了幾天後,我們被送到鹽津縣城關了起來。農曆三月三,上面(昭通)派當官的(是一個二三十歲的排長,記不起姓名,只曉得是廣東人)來接我們,我們換了上了國民黨的軍服,聽說是要把我們送到石家莊。

從鹽津出發有100多人,一路步行,走到湖南青城鄉已是六七月間了。從青城鄉坐火車到上海,又從上海坐船到青島,從青島坐火車到石家莊,中間這裡停停那裡停停,走了好多地方記不得了。只記得到石家莊時是農曆九月間。我們在石家莊駐了下來(駐了很多年,一路去的人都分到了不同的連隊)。當官的說:這個「兵娃子」太小了,上不了戰場。就把我留下來在師部幹一些拿煙、倒水、抬煤炭的事情,就當上了這樣一個勤雜兵。我記得我參加的部隊是雲南60軍182師或183師,軍首長叫盧漢,師首長不知道是哪個,其他長官的名字也記不住了。

我們詢問林永清老人是否還記得國民革命軍60軍的軍歌歌詞。我不曉得,我會唱三民主義的歌。老人試唱了一句,就唱不下去了。接著他又給我們唱起「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也試唱了一句就唱不下去,不斷的在喘息。

林永清老人說,他所在的部隊參加了臺兒莊戰役。當時人小沒派上戰場。打完仗後,我溜出去耍,看到到處打得稀巴爛,打死的人在河邊上、地上是一窩一窩的。鐵絲網上掛起東一個西一個的死人,碉堡洞裡的半截死人都看見過。對跟日本人作戰的其他情況,老人敘述不出來了。

參加解放軍打仗,轉業回鄉一波三折

當國民黨的兵是一級壓一級,大的壓小的;當共產黨的兵是官兵一致,林永清老人說。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我就隨部隊開往東北打仗。在錦州,我隨部隊起義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我所在部隊的編號是8縱(後改為45軍)131師403團1營3連1排3班(步兵)。起義後,我參加了遼瀋戰役的大虎山、營口戰鬥和後來的平津戰役。在打平津時,我們的戰場動員令是:打到金剛橋(音)拿毛主席的獎旗。天津解放,部隊動員我們南方兵轉業回家,發了證件和錢,要求我們回南方作宣傳工作(當時北方已解放,南方還沒有)。在回家途中,我在南京阜口(音同)被國民黨兵抓到,沒收了我的錢和證件。南京解放後,解放軍核實了我身份,再一次發了證件、錢,讓我回家。由於路不熟,我走到廣西白牛(音同),又被國民黨兵抓起來,沒收了證件和錢。在廣西寶頂(音同)被解放軍解放過來,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0142部隊3支隊3營10連,當了一名連部通訊員。1953年4月,我參加金門戰役,立小功一次。1953年5月1日,在廣東潮安常美村(音同)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後補期半年,按時轉正,介紹人,炮排長石天成,副排長崔玉。1954年4月12日獲得全國人民慰問紀念章一個,1954年冬轉業回家。

來源|昭通日報

 文|江 鳴

編輯|羅 益

相關焦點

  • 參戰紀念 | 想起我勤務排的戰友
    我們勤務排的主要任務就是搬運炮彈和戰備物資,為全團參戰做好供應保障,這項工作的最大特點,就是裝車卸車。所以,有人開玩笑把勤務排叫做「苦力排」,而我就是這個「苦力排」三班12位戰友的班長。當時班裡只有我和副班長是一九七七年的老兵,其餘全是一九七九年剛入伍的新兵。
  • 我的南京保衛戰 | 傾聽8位抗戰老兵的故事
    南京當時大批青年加入軍隊,我們年輕人留下來要報國,反正打不過就被日軍殺。日本兵直接駕著坦克衝過來,我們根本無能為力。12月7日,日軍已攻到了城下,首先猛攻中華門、光華門。8日的戰鬥最激烈,中華門爭奪得厲害,我們醫院也由逸仙橋附近轉移到了太平路,離前線不過二三裡路。到了9日早上,我們幾個看護兵自告奮勇組織了擔架隊,冒著槍林彈雨去抬傷員。到中華門裡面一看硝煙瀰漫,屍體壓著屍體,見還有活著的傷員,就抬起往救護車上送。
  • 【老兵故事】全成遠:曾騎著炸彈拆解 91歲依然鬥志昂揚
    編者按:聆聽老兵故事,傳承紅色基因。2020年八一前夕,大眾網·海報新聞推出「老兵故事」專題策劃報導,讓我們一起重溫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老兵故事②全成遠:曾騎著炸彈拆解 91歲依然鬥志昂揚7月28日,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在蘭山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來到了棗園鎮老兵全成遠的家中。
  • 從昭通地震看我國空中救援的實力
    各界人士、各地救援醫療組織紛紛趕赴現場,但災區情況依然不容樂觀,尤其是災民從昨日下午一直到現在都沒能得到充足的補給,災區急需食物。  事發以來,全國人民一直深切關注著昭通的每一個動靜,隨之而來的,航空救援又再一次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說到航空救援,今天最受關注的無疑是中國東方航空公司和成都軍區13集團的某陸航旅了。
  • 【頭條】山西「兵媽媽」梁秀娥深情送別退伍老兵
    山西「兵媽媽」梁秀娥深情送別退伍老兵9月4日,武警山西總隊晉中市支隊介休市中隊迎來一位特殊客人,她就是山西焦煤汾礦集團普通職工梁秀娥。每年老兵退伍期間,梁秀娥都要來到中隊,和退伍老兵促膝談心,現場贈送慰問品,並親自到駐地火車站送別退伍老兵。8年來,梁秀娥送別上百名退伍老兵,贈送價值7萬多元的慰問品,被武警官兵親切地譽為「兵媽媽」。提起梁秀娥,武警官兵都親切地稱其為「兵媽媽」。
  • 潮籍抗戰老兵
    牆上列位老兵,當為潮人先賢前輩,覽者應肅然以敬,瞿然以勵。郭廉昌:88歲。籍貫:廣東潮州。番號:軍政部第七〇野戰醫院看護兵。軍階:看護兵二等兵。鄧欽峰:87歲。籍貫:廣東潮州。番號:廣東省保安司令部第五團饒澄潮抗日自衛部隊第一大隊勤務兵。軍階:不詳。
  • 獵鷹隊員 在兵娃的筆下原來是這樣的
    在7月2日開幕的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中國畫專業畢業作品展上,兩幅以獵鷹突擊隊為原型的人物寫生顯得尤為耀眼,而作者陳雯佳正是一位武警兵娃。陳雯佳自幼生活在軍人家庭,父母均為武警警官,這也讓她對軍人、軍營產生了一種特有的情愫和嚮往。2014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現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圓了自己的軍旅夢。
  • 當他講起當年的故事,80多歲的妻子眼中滿是崇拜的目光
    男人為女人講述自己50多年前當兵時擊落敵機的故事,80多歲的「迷妹」忘情地看著眼前的英雄,露出崇拜的笑容。吳洪甫,國家一等功臣,20世紀60年代,兩次參與擊落美制U-2型高空偵察機。1965年2月退役以後,嚴守國家秘密和軍事機密,他將深愛的「英雄營」和赫赫戰功,深埋心底。
  • 92歲老遊擊隊員講述平潭解放故事!
    在前往位於西航路王祥和老兵的家,我心想,叱吒風雲、沙場百戰的英雄,都是身魁梧,濃眉大眼,極其威嚴的形象。沒想到這位92歲的老英雄,面目和善,精神矍爍,顯得和藹可親。談起七十年前解放平潭的那兩場戰鬥,仿佛就在眼前,一幕一幕的在他腦海中閃現。老人家雖是耄耋之年,卻記憶力驚人向記者披露了當年解放平潭時鮮為人知的戰鬥故事。
  • 【紅心社】天台年齡最長抗戰老兵金家社爺爺104歲壽辰
    目前老大和老四已過世,老二金家社爺爺104歲,老三金家秋爺爺98歲。那年那月,我大中國曾有多少這樣的家族,他們把花樣兒女義無反顧送上戰場,明知此去九死一生,卻依然白布相贈,揮淚作別~~~早6:40分和金姐中心菜場碰頭,金姐可謂神速,沒等我走進菜場,她已大包小袋的買好了菜送到我手裡。準備返回時接忘憂草筒子任務去南門大橋花店拿送給爺爺的鮮花。嗯嗯!保證完成任務撒。
  • 55式軍種、兵種與勤務符號的特點
    1955年10月1日至1965年5月31日取消軍銜制,期間所使用的軍、兵種與勤務符號統稱為55式。它是迄今為止解放軍歷史上最為「複雜」的一個系列,各軍(兵)種都有自己的軍、兵種(勤務)符號。55式符號共有20多種,一般分為早期和後期兩版。前期20種含[文工團和體工隊肩徽],58年增加體工隊與文工團領章符號,62年增加合成軍符號,一共23種。
  • 老兵不死,也從不凋零
    第一篇每位「老兵」,都標記著一段深沉的歷史;每位「老兵」,都有一顆拳拳的愛國之心;每位「老兵」,都曾有一個刻骨銘心的故事。2015年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參加閱兵的抗戰老兵方陣備受人們的關注,老兵這一群體再次走進大眾的視野。孔天喜,山西省襄汾縣鄧莊鎮河坡村人,89歲。1944年參軍,追隨陳賡部隊抗擊日軍。
  • 參戰退伍老兵陳瑞明:脫下軍裝不改擔當
    俗話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全國5700多萬退役軍人,他們有的紮根基層,帶領一方百姓脫貧致富;有的立足本職,愛崗敬業、甘於奉獻;有的熱心公益,投身志願服務……他們雖然脫下了軍裝,但他們的工作就是軍人的另一個戰場,轉業不轉志,退役不褪色。正如河北參戰退伍老兵陳瑞明所說,雖然脫下了軍裝,但他要永遠發揚一個老兵的光榮傳統,為社會繼續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 九歲入伍?真相來了!
    根據《兵役法》《徵兵條例》等規定,不論男青年、女青年,想要服兵役至少要年滿18周歲,九歲入伍,的確讓人感覺不可思議,畢竟乳臭未乾的「娃娃兵」,看似和打仗的部隊沒有絲毫相符之處
  • 93歲抗戰老兵被認為是「逃兵」,拿出一樣東西,卻令人肅然起敬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位93歲的抗戰老兵的故事,他曾經被認為是「逃兵」,而老人對於這件事情也一直耿耿於懷,幾乎從不對人提起,這是為什麼呢?這位93歲的抗戰老兵名為徐臺寬,他生來最忌諱別人說自己是逃兵。當年他聽說日軍在中國大地上肆意虐殺中國人,強佔中國土地,他再也坐不住了,和村裡的幾個人一起正式參軍入伍。
  • 退伍老兵,部隊和戰友永遠是你最堅強的後盾!
    但是當退伍老兵遇到困難時,我們又能做些什麼?現實中,小編就真的碰上了這麼一件事:一名退伍老兵身患重病,老部隊的慰問、老戰友的幫助讓他並不孤獨,因為這些曾經的兄弟似乎又重新聚到了一起,一場愛心運動也就此拉開。
  • 【宜賓新聞】宜賓版《建軍大業》:全部由90歲老兵集體上演!(視頻)
    今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為繼承和發揚擁軍優屬光榮傳統,前不久,宜賓市軍休所為9位軍休老幹部舉辦了90歲集體生日,一起來認識這些可敬的老兵。9位老人當中,有的是在民族危難之時挺身而出,經歷過槍林彈雨的戰鬥英雄;有的長期在高原艱苦地區為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默默犧牲奉獻了青春和熱血;有的長期在科技領域從事研究工作,為國防科技事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 老兵的訴求—記一次老兵的維權活動
    我積極參加這樣的活動,有兩個原因,一是,我現在是老兵中的「戰地記者」,這樣的事情,我能不積極參加嗎?其二,老兵我個人經歷比較坎坷。我13歲入伍,14歲隨部隊到寮國的熱帶雨林參加援外任務近三年時間。18歲成為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女軍官。22歲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戰地救護任務,34歲從部隊轉業到帶「中國」字號的國營企業工作。
  • 70年代入伍老兵,真實軍旅故事回憶錄——當兵的人生(三)
    他犧牲時他的兒子才3歲,妻子劉有梅也只有28歲,金愛明同志是1984年4日30日早上犧牲的,而他妻子卻要到8月中旬地方民政部門通知她時,她才知道自己的丈夫光榮犧牲了,而這時距金愛明同志犧牲己經3個半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