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再闖中國中業島,雙方對峙三小時

2021-02-19 中企思智庫

相關連結:

李顯龍:瀕臨險境的亞洲世紀

亞太地區的形勢變化

世界各地風雲變幻,其中一個重要的勢力角鬥場是在亞太地區。美國一直在亞太地區擁有重要的國家利益。美國為了擊敗日本贏得太平洋戰爭,付出了生命與財富的巨大代價,並險些在戰爭中失去三位未來的總統。美國還分別打了兩場代價高昂的韓戰和越南戰爭,為亞洲國家鞏固其社會和經濟基礎爭取到了寶貴時間,並贏得了亞洲的民心民意。

亞太地區極大受益於美國慷慨、開放的國家政策,這些政策來自於美國深植於心的政治理想和自我形象定位 ——「山巔之城」和「照亮全人類的光」,但這些政策也反應了美國開明的義利觀。一個穩定繁榮的亞太地區首先是在冷戰中對抗共產主義國家的堅強堡壘,其次是包含眾多穩定繁榮國家而又倒向美國的世界一隅。對美國的商界來說,亞太地區為他們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和重要的生產基地。毫不奇怪的是,美國一些最堅定的盟友都在亞太,比如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還有一些是美國的長期夥伴,比如新加坡。

中國也在亞太地區擁有重要利益。在東北亞,第二次中日戰爭和韓戰的陰影仍然陰魂不散。而東南亞則是中國眼中的能源和原材料來源地、經濟夥伴和重要的海上通道經過地區。中國還必須確保馬六甲海峽和南中國海等咽喉要地暢行無阻以保證本國的能源供應。但中國對亞太地區的看法有一點與美國不同,如果借用俄國人的說法,中國視亞太地區為「近鄰」(near abroad),因此亞太是對其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地區。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經說過,寬廣的太平洋足夠容納中美兩國。但他也說過,亞洲安全應該由亞洲人來管。這時,有一個疑問自然而然的產生了:習近平的意思到底應該解讀為太平洋足夠寬廣能讓中美兩國和平共處,夥伴朋友圈互相重疊呢,還是太平洋足夠寬廣足以讓中美兩強將其一分為二,各佔勢力範圍互爭短長呢?新加坡和其它亞太國家更喜歡哪種解讀毫無疑問。儘管它們沒有太強的能力控制事態的最終走向,但它們真切的希望自己不要被迫在中美兩國間選邊站隊。

美國安全力量常駐亞太對本地區至關重要。沒有它,日本和韓國就將被迫考慮研發核武器。日韓兩國都是核門檻國家,研發核武器這個話題已經數次出現在它們本國的公共討論中,尤其是現在兩國都面臨著北朝鮮日益增強的核武威脅。幸運的是,這種核武器研發還只是設想,但即使是這種前景也既不利於東北亞地區的穩定也不利於全球的防核擴散努力。

美國第七艦隊自二戰時起就負責東南亞的地區安全,確保海上交通要道安全開放,從而保證貿易的正常進行,促進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儘管中國的軍事實力顯著增強,但中國目前還無力擔負起美國現在所承擔的安全重任。和美國不同,中國在本地區的南中國海與很多周邊國家有海權和領土爭議。周邊國家將一直認為,中國在本地區投放海上力量是為了伸張其海權和領土要求。

阻礙中國扮演美國安全角色的另一個障礙是很多東南亞國家都有數量眾多的中國僑民,這些華人與所在國的主體民族通常關係微妙。這種敏感性會在可預見的將來制約中國在東南亞國際事務中發揮影響力。

新加坡是東南亞國家中唯一以華人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事實上,新加坡是全世界除中國外唯一擁有這樣人口結構的主權國家。但新加坡做出了極大努力去打造一個多民族國家的身份,而不僅僅是一個華人國家。新加坡還小心行事,避免自己的行為被誤解為是在為中國張目。因為這個原因,新加坡直到1990年才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是所有東南亞國家中除汶萊外最晚的一個。

當然,新加坡和其它亞洲國家都想保持與中國的良好關係。它們都希望本國能享受到中國這一世界強國的善意和支持,並與中國一道發展。無論是飛機、手機還是口罩,全球產業鏈都將中國與其它亞洲國家緊密聯繫到了一起。中國的龐大體量使其成為大多數亞洲國家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包括本地區美國的條約盟友、新加坡和幾乎所有其它東協國家。

美國要想取代中國成為這個世界的主要產品供應國將非常困難,幾乎是不可能,就像美國放棄中國市場一樣,現在中國是僅次於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美國第三大產品出口目的地國。但中國同樣也不能替代美國在亞洲的經濟地位。全球的金融系統都極度依賴美國的金融體系,中國的人民幣也不會很快取代美元成為世界儲備貨幣。儘管其它亞洲國家出口到中國的產品要多於出口到美國的產品,但美國的跨國公司仍然是很多亞太國家主要的外國投資來源,其中也包括新加坡。中國的大公司現在也開始向海外投資,但中國需要很多年才會擁有類似於美國企業那樣規模和能力的跨國公司,這種跨國公司能夠將全球生產鏈綁定在一起,把亞洲經濟與世界經濟連接起來,並創建幾百萬個工作崗位。

因為這些原因,亞太國家不希望被迫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它們想要與中美兩國都保持友好關係。它們承受不起疏遠中國的代價,其它亞洲國家也會盡力不使任何單一爭端破壞了它們與北京的整體關係。同時,亞洲國家視美國為在本地區擁有重要利益的常駐強權。它們——有些國家比其它國家更明顯的——支持歐巴馬總統提出的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雖然川普當局提出要與美國的夥伴和盟友分攤成本和責任,但亞洲國家還是舒了一口氣,美國終於提出了自己的印太地區戰略,並許諾要加強美軍「印太司令部」的力量。

但這些亞洲國家也同時認識到美國是一個全球超級大國,在全世界擁有廣泛的利益訴求並面臨各種當務之急。它們現實的意識到,除非緊張局勢升級,甚至發生更糟的衝突,否則它們是不會自動獲得美國援助的。它們想要盡到自己的本分來保衛國家和利益。它們也希望美國明白,即使亞洲國家加強了本國與中國的聯繫,也不必然意味著它們與中國合謀對抗美國。(當然,這些亞洲國家在加強與美國的聯繫時也希望中國這麼想。)

兼容並蓄的地區架構

在本地區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國家不止美國和中國,其它國家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日本,其龐大而發達的經濟對本地區的發展助益良多。在安倍晉三首相的帶領下,日本比以往更積極的幫助本地區發展。比如,在美國2017年撤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P)後,日本挺身而出,率領剩下的11個成員國達成了《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CPTPP)。該協議把太平洋兩岸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團結到了一起,是邁向亞太地區自由貿易圈的重要一步。

印度也具有潛在的巨大影響力。以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為總理的印度政府通過其「東向行動政策」(Act East Policy)表明了印度的戰略重心已發生轉移,其它國家也都期盼這項政策付諸實施。東亞峰會邀請印度參加,這是因為其它成員國希望隨著印度經濟的增長,印度可以認識到區域合作的價值。印度也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的創始成員國之一,該自由貿易協定旨在整合亞太地區所有主要的經濟體,類似於將北美大陸國家聯繫起來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即現在的《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U.S.-Mexico-Canada Agreement)。在經過多輪談判後,印度去年決定不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儘管沒有印度該協定會大打折扣,但剩餘的15個成員國仍在推進該協定繼續向前發展。

絕大多數亞洲國家都意識到,類似協定的價值遠遠不止會產生經濟收益。這些協定是一個個平臺,能夠促進亞太國家互相合作,從彼此的成功中分享利益,並一道塑造地區架構和行為準則。這些區域協定必須是開放包容的。無論是從設計上還是從實踐中,這些協定都不應排擠任何國家,破壞現有合作協議,拉幫結派或強迫別國選邊站隊。這就是為什麼《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各成員國仍為美國重新籤訂該協議敞開大門的原因,也是為何這些成員國仍舊對印度加入抱有一線希望的原因。

這也是亞太國家支持各種區域合作倡議的出發點,比如由日本、美國和其它國家提出的各種印太構想,還有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很多亞洲國家都認為想要包容中國在本地區日益增長的影響力,支持一帶一路倡議是一種建設性的方式。如果妥善實施並控制金融風險,該倡議的各個項目是可以促進地區協作和多邊合作的,能夠滿足很多發展中國家對更好基礎設施和互通互聯的迫切需求。有人批評某些項目缺乏透明性或可行性,但沒有理由認為該協議的所有項目都天然的會給所在國帶來難以承受的金融負擔,或阻斷這些國家與其它主要經濟體日益增長的聯繫。產生這樣的結果並不符合中國的利益,因為這樣的結果會破壞中國的國際聲譽和影響力。

訂立新的區域協議並不意味著放棄或邊緣化現有的多邊體制。那些來之不易的多邊協議和機構仍將繼續為所有國家,尤其是小國,提供一個合作和推進它們集體利益的框架。但現存多邊體制亟需改革:考慮到當前的經濟現狀和戰略態勢,這個體制已經不再有效。比如,1994年世界貿易組織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結束後,世貿組織就發現有意義的貿易協議已經很難達成,因為達成任何協議都需要該組織164個成員國舉手同意,而這些成員國在經濟上卻各有各的帳,各唱各的調。去年,世貿組織上訴機構因法官人數不足而陷入癱瘓,這是所有國家的損失。各國應為改革這些組織開展建設性的工作,而不是削弱這些組織的作用或完全繞過它們。

一個熱切的期盼

美中兩國的戰略選擇將會塑造成型中的新國際秩序。大國角力並不奇怪,但是否擁有海納百川的度量,才是考驗其大國氣度的試金石,而且這種度量將決定人類能否在解決氣候變化、核擴散和傳染病傳播等全球性問題方面取得進展。

新冠肺炎疫情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提醒我們國際合作是多麼的重要。疫情傳播無國界,現在亟需各國通力合作控制疫情傳播並減小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即使是在美中兩國關係的蜜月期,想讓兩國攜手抗疫也極具挑戰性。而不幸的是,這場疫情激化了美中兩國的競爭態勢,加深了兩國的互不信任,兩國開始互爭雄長相互指責。如果這次疫情成為美國總統大選中的主要話題(現在看似已不可避免),那麼這種競爭態勢肯定會更加惡化。我們只能寄希望於事態的嚴重性會引來有識之士集思廣益,最終使明智的意見脫穎而出。

同時,亞洲各國也忙的不可開交,它們要控制疫情,克服困難改善民生,並創建一個更加安全繁榮的亞洲。它們能否成功和亞洲世紀能否實現,都將極大的取決於美中兩國能否克服分歧,建立互信,攜手並肩為維護一個穩定和平的國際秩序而一道努力。這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根本性問題。

相關焦點

  • 發生正面對峙後,菲律賓仍在中業島填海造陸,軍艦封鎖周邊海域
    在此後的數十年間,菲律賓在中業島動作不斷,開始租借大型吹沙船填海造陸,欲擴大陸地面積擴建軍事基地,並增加駐軍人數,這種侵犯我國主權的行為遭到嚴厲警告。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海軍部隊已經有了足夠的實力實施遠程管控,為了阻止菲律賓在中業島填海造陸,我國多次派出武裝船隻在周邊海域巡航,此前一天曾阻止菲律賓軍艦進入識別範圍。
  • 中菲「中業島危機」爆發?中國百船圍島?原來……
    此前一天,《馬尼拉公報》也引述他的話強調,沒有收到任何關於中國漁船在中業島附近海域數量增加的報告。上周以來,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附屬的「亞洲海事透明倡議」(AMTI)發布消息,製造「中業島危機」,並且被一些媒體轉載炒作。它們推測,「菲律賓近期在南沙群島的中業島填海造地期間,曾被近百艘中國船艦圍島,雙方一度在中業島海域對峙」。
  • 菲律賓翻修中業島跑道 並在南沙多個島礁建機坪(圖)
    一名菲律賓安全高官26日透露,菲律賓正在對中業島空軍基地的跑道以及「卡拉延群島」(即我南沙群島部分島礁)其他軍事前哨進行設施維修。香港《南華早報》引述專家的分析稱,菲政府很早就計劃翻修中業島,此時開始可能是因為菲國內要求政府對抗中國的壓力日漸增大。  中業島是南沙群島第二大自然島,是菲律賓在南沙群島的指揮中心。
  • 菲律賓悄悄開發中業島,防長登島挑釁,卻收到簡訊:歡迎來到中國
    近日,菲律賓國防部長德爾芬·洛倫扎納在中菲建交45周年之際,率領一批軍官與記者登上了中國的中業島,為島上沙灘坡道羅成進行剪彩儀式,「宣示主權」。不過諷刺的是,登島人員在上島後隨即受到了中國運營商發送的簡訊,內容並不複雜:歡迎來到中國。對此,洛倫扎納在尷尬之餘表示「很有趣」,還認為菲律賓應當在島上建立「屬於自己強大的手機網絡」,以便接收「歡迎來到菲律賓」的簡訊。
  • 菲律賓卡拉延市正式「命名」中業島6個沙洲和珊瑚礁
    菲律賓巴拉旺新聞網8月15日報導,8月14日,菲律賓巴拉旺省卡拉延(KALAYAAN)市政府和議會頒布法令,將南海中業島周圍(菲方稱「西菲律賓海卡拉延島
  • 本來是有駐軍守衛的:1971年,南沙中業島是如何丟掉的?
    根據中華民國陸戰隊官方出版的《陸戰薪傳》一書(科羅廖夫註:《陸戰薪傳》,作者:王懿輝,出版社:臺灣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的第155頁中所述:1971年7月29日,(臺灣)海軍以三艘坦克登陸艦太湖,太康及中肅號組成的艦艇支隊,裝載著陸戰隊的一加強連,在南海執行訓練任務,當艦艇支隊途徑南沙群島第二大島「中業島」時,發現菲律濱海軍陸戰隊正在進行登島作業,欲強佔自古以來就屬於中國的中業島
  • 南中國海變菲律賓西海,菲律賓的小花招太多
    1978年2月,菲律賓開始擴充南沙島礁上的兵力,其中,中業島被設定為佔領南沙群島的指揮中心。菲律賓已在其所佔島礁上修建了兩個小型空軍基地,將其中的3個島礁建成陸軍基地。除此之外,菲政府還相繼單方面宣布了一些海洋立法,將中國南沙東部41萬平方公里海域劃入其領海。
  • 菲律賓這次很平靜:解放軍艦船大量聚焦五方礁 南海,再下一城
    菲律賓消息人士稱,中國正在調集力量向菲律賓實際控制的中業島靠攏,與此同時,中國已經有很多艦船在五方礁環礁及其附近待命。「中國艦船將五方礁作為執法船與漁船的停靠基地。」.有多少句我愛你,最後成了對不起七月飛火。有多少句我愛你,最後成了對不起七月飛火。太陽炙烤著大地。天氣悶得讓人發慌,稍微動一動,便滿身是汗。
  • 中業島最新衛星圖透露重要信息,有人在南海就是不安分
    中業島位於南海南沙群島中業群礁中部,面積約0.33平方公裡,是南沙群島第二大自然島。
  • 強 美國驅逐艦擅闖南沙遭中國驅逐
    也是在昨天,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發言人田軍裡空軍大校聲稱,美國海軍約翰.S.麥凱恩號飛彈驅逐艦在未經中國政府允許的情況下,擅自衝闖中國南沙島礁鄰近海域。「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組織海軍和空軍兵力對於美國飛彈驅逐艦的擅闖行為進行了全程跟蹤,並且對其進行警告和驅離。」
  • 22年前,撞上我國仁愛礁就賴著不走的菲律賓軍艦,後來怎麼樣了?
    1999年,中國駐南聯盟使館被美國轟炸,造成使館人員重大傷亡,我國為處理此事,幾乎傾注了所有精力。就在此時,菲律賓趁機將一艘軍艦開進仁愛礁,隨後以軍艦擱淺為由,強行賴在仁愛礁上,再未離去。如今,二十二年過去了,這艘擱淺仁愛礁的軍艦怎麼樣了?我國為何不將其拖走呢?
  • 中國護衛艦鎮守,同時禁止出售關鍵設備,菲律賓被迫放棄填海造島
    中業島是我國南沙群島中的第二大自然島,該島附近海域擁有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據估算其儲量大約就有350億噸。而除了擁有大量的油氣資源之外,中業島附近的漁業資源也非常豐富,各種水產應有盡有。可以說,中業島就是一塊寶地!然而,就是這麼一塊寶地,卻在1971年的時候,被菲律賓給派軍非法佔領了。
  • 越南和菲律賓偷偷在南海填了5個島?意欲何為?
    中國的南海填島工程自2014年開始,一直持續至今,上周永暑島剛剛交付海軍。而在這一段時間裡,菲越兩方也沒有乾等,偷偷摸摸自行填海擴島。這五個島嶼分別是菲律賓實控的中業島,和越南實控的奈羅礁、敦謙沙洲、南威島和畢生礁。中業島,島叔前文有介紹過,這是菲律賓在南海的大本營,指揮中樞所在。但令人想不到的是,菲律賓既然坐擁這個南海第二大島,面積龐大,為何還要繼續填海呢?
  • 中印對峙照片被曝光:十多輛15式與三輛T72對峙,雙方相距十餘米
    從照片中可以看出我軍和印軍在當地對峙的場景。近段時間,儘管凜冬已至,但中印邊境的局勢卻持續升溫。惡劣的天氣並未對雙方對峙的事態產生什麼影響,相反,在美國的添油加醋火上澆油的煽動下,印方囂張氣焰愈發強盛,甚至傳出總理莫迪和國防部長辛格到前線考察的消息。印度此舉無疑讓前線士兵"士氣大振",但無異於給中印邊境的緊張局勢"再添一把柴"。而這次被曝光的照片就是最好的證明。
  • 外媒:澳大利亞準航母艦隊靠近南沙群島,一度與中國海軍對峙
    據澳大利亞Abc.net新聞網站7月22日稱,澳大利亞軍艦在南海一度與中國海軍發生了對峙。對峙事件發生時,澳艦船正在南沙群島附近航行。這些軍艦包括「坎培拉」號兩棲攻擊艦、「霍巴特」號驅逐艦、「斯圖爾特」號和「阿蘭達」號護衛艦以及「天狼星」號綜合補給艦,當時它們正在南海參加軍事演習。
  • 1994中美黃海對峙,耗時72小時,為什麼得不到及時支援
    海軍下餃子是在2010年之後,空軍則在2005年之後開始逐步進入三代機時代,時間往前再推個十多年兩者都處於青黃不接階段。
  • 2016年中美南海對峙,戰爭只隔一集《熊出沒》,最終如何收場?
    一時間,菲律賓國內高興地手舞足蹈,而中、美兩國卻是靜默無聲。同年七月十二日,雖然中、美兩國的境內,似乎一切都是平平淡淡的,和往常一樣。中國國內的央視一套甚至還在播出動畫片《熊出沒》。而平靜的湖面下,正潛藏著洶湧的暗流:美國所有艦隊的坐標在雷達圖上憑空消失;中國東風飛彈遙指太平洋,四位海軍上將坐鎮南海。
  • 中印對峙72小時內到底發生了什麼?
    【72小時對峙始末】 中國西部戰區發言人發布上則消息的時間是8月31號的晚上8點,而當天上午10點35分,印度國防部同樣發布針對這次事件發表了聲明,表示「2020年8月29日夜間至30日凌晨,中國人民解放軍違反先前在拉達克東部對峙期間經由軍事和外交接觸達成的共識,採取挑釁性軍事行動改變現狀」。
  • 和美艦對峙,東海巡航,軍機繞臺 解放軍一天三處出擊
    但就在同一天,中國還在其他兩處有所行動,包括聯合俄羅斯轟炸機群巡航東海,一度飛入韓國防空識別區;以及有三架軍機進入臺灣西南和臺軍軍機對峙,傳臺軍有飛行員因此還在廣播中爆了粗口。  對此,有美國軍事專家認為,中國不斷提高的軍事節奏和廣泛的宣傳,正表明中國希望全世界、尤其是美國了解,任何威脅中國的國家都會蒙受巨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