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紫電
最近一段時間,網絡上開始流傳一則消息:我國已經開始進行下一代兩棲攻擊艦——076型兩棲攻擊艦的研製工作。相比現有正在舾裝的075型兩棲攻擊艦,076將搭載一臺電磁彈射器和配套的電磁阻攔系統,用於艦載戰鬥機的起降。消息一出,立即引來了網友們的密切關注。
(圖源:中國軍網)
自兩棲攻擊艦這一艦種誕生以來,作為一種直通甲板,以航空作戰為主的作戰艦艇,兩棲攻擊艦與航空母艦之間就顯得不那麼涇渭分明,甚至最早的兩棲攻擊艦就是航母改造而來的。在實際使用中,搭載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的兩棲攻擊艦充當航空母艦的戰術也早就被美國海軍運用在了實戰中。
「普林斯頓」號兩棲攻擊艦
前身就是一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但一直以來,所有希望用固定翼戰鬥機加強兩棲攻擊艦航空作戰能力的嘗試,都是通過搭載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來實現的。而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不僅研發成本高昂,造價昂貴,性能也往往不如同時期的類似戰機。即使是美國、英國和蘇聯這些航空強國,研發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的難度也相當大。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雖然上世紀80年代,我國就曾經獲得了英國的「鷂」式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並對其進行了細緻的研究,但直到今天,我國仍然沒有開始研製自己的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在075的建造仍在進行的時候,很多網友就已經開始激烈的討論,中國海軍是否需要一種類似F-35B的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並將其搭載在國產兩棲攻擊艦上?這個問題在當時看來或許永遠不會得到答案。一方面,在缺乏固定翼飛機的情況下,兩棲攻擊艦的制空能力無疑會被岸基航空兵壓制,必須由己方的其他航空力量進行支援,因此發展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是有必要的。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但另一方面,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的研發周期極為漫長且存在較大風險。作為一種設計人員和部隊從未接觸過的全新的機種,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在研發和服役的過程中都可能遭遇大量的問題或是故障,不僅時間上難以保證,成本也過於高昂。為了少數兩棲攻擊艦研發一種新型戰機,但卻只服役列裝幾十架,這對於仍然不夠富裕的中國是不可接受的。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正因為如此,將彈射器裝在兩棲攻擊艦上,就成了中國海軍解決兩棲攻擊艦無法搭載固定翼戰機這一問題的唯一選擇。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相比重型航空母艦而言,想要在4~6萬噸左右的兩棲攻擊艦上起降殲-15級別的固定翼艦載戰鬥機,效率實際上是十分低下的。在沒有斜角甲板的情況下,即使搭載電磁彈射器,兩棲攻擊艦每次也只能彈射一架固定翼戰機。但事實上,這種起降效率已經並不亞於搭載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的兩棲攻擊艦。雖然造艦成本上會顯著提升,但絕對比專門研製一種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來的划算。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最後,相比一艘單純的兩棲攻擊艦,搭載電磁彈射器的新型兩棲攻擊艦承擔的任務顯然要更加重要。一般而言,美軍的兩棲攻擊艦隻是「固定翼飛機運輸船」,實戰中建設好野戰機場後,兩棲攻擊艦就會將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轉移到野戰機場上。但由於能夠搭載彈射式的艦載機,還能和航母艦載機「無縫銜接」,中國未來的新型兩棲攻擊艦顯然更加適合單獨執行作戰任務,或是配合航空母艦使用。
二戰時期的輕型航空母艦
往往被用於搭配艦隊航母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在未來,新型兩棲攻擊艦既能夠由單艦為核心組成獨立的機動部隊,在遠洋對敵軍的島嶼或其他地面目標進行空襲甚至登陸,也能配合更加強大的航母戰鬥群,作為航母艦載機的「前進基地」或是補充力量,增強艦隊的航空作戰能力。
義大利「加富爾」號航母具備搭載兩棲登陸部隊的能力,實戰部署中更加靈活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不過,對於以上的種種內容,都還僅僅是推測而已。畢竟直到今天,我國連一艘075型兩棲攻擊艦還沒完成建造。
其實我們的心思呢,就是075改,可能是075A、075B這樣,結果炒來炒去炒出來一個076,還帶電磁彈射的。哪兒那麼容易搞啊,美國的電磁彈射搞了二十多年,那中國這還沒打算搞呢,這吹氣兒就成了?這不可能的事情。
作為未來人民海軍兩棲作戰部隊的核心,保衛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也將是兩棲攻擊艦的重要用途。今天,我們繼續來聽局座講南海問題,用事實說話,讓歷史告訴未來。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立外交關係。
2月19日至3月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數十萬陸軍部隊打響「對越自衛反擊戰」,達到懲罰越南目的後撤回國內。
中建島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4月10日,越南派武裝軍人駕駛船隻三艘,侵入西沙群島中建島距岸500米處進行偵察活動,被中國巡邏艇抓獲。越南統一後,政治經濟政策導致大量難民(主要為華人華僑)外逃,越軍對外逃難民實施驅趕、抓捕、開槍開炮等行為,引發國際震驚。美國派出多艘航空母艦編隊搜索救助外逃難民。中國臺灣海軍也派出艦隻,將部分難民接到太平島上,後轉送臺灣。
4月26日第二次中越邊界談判和5月12日第四次中越邊界談判中國代表團團長、外交部副部長韓念龍批駁了越方的論據。中國政府曾多次提出抗議,駁斥越方北部灣是「歷史性水域」的論據。
6月,中國與歐美石油公司達成西沙群島周邊海域物理探礦調查契約。
太平島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9月,越南發表白皮書,聲稱對西沙和南沙兩群島擁有全部主權。其論據主要有兩個:一個是1933年以後法國殖民當局和南越西貢政權侵佔中國南沙群島的「國家繼承」,另一個是一些越南「古籍資料」。
越南認為,早在19世紀初清廷藩屬安南王朝時越南就在西沙開墾和居住,後安南淪為法國殖民地後,法國於1943年派兵強佔西沙三島及南沙太平島、南威島等6個島嶼,8月宣布為其領土,製造了所謂的「南海九小島事件」。並認為符合國際法中有關「發現、先佔與時效」原則。
渚碧礁 (左下)和中業群礁(右上)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二戰結束後,法國重新侵佔越南,並於1946年10月派兵強佔太平島,後又佔領南威島。在中國政府的抗議下,法國自動退出談判,並撤離所佔島嶼。
此外,還以1887年法國和清朝籤訂的越南和中國陸地邊界公約為據提出北部灣為中越兩國的歷史性海灣的觀點,企圖把北部灣的三分之二海域據為己有。
中國人民海軍陸戰隊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11月,中國南海中部海區調查會在廣州舉行,發表了從1973年至1978年的11次航海3萬多海裡獲得的調查成果。
12月20日,中國第一個海軍陸戰旅在海南島成立。以「炮擊金門」為標誌的臺海軍事對峙局面基本結束,中國大陸商船首次通過臺灣海峽,結束了此前商船來往於華東與華南之間需向東繞行上千海裡的歷史。
同年,馬來西亞發布了一張新地圖,公布其單方面聲稱的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同時以南沙群島中的某些島嶼位於其聲稱的這一大陸架界線之內為由,第一次正式將南沙群島南部部分島礁列入馬國版圖,對南沙群島主權提出要求。
中國臺灣當局在太平島設立的國碑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1980年1月12日,臺灣內政部地政司司長王杏泉代表部長許水德,登島設立「南疆鎖鑰」石碑一座,並重申中國對南海之主權。
1月30日,我國外交部發表《中國對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主權無可爭辯》的評論文章,論證了自宋代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觀點。
2月16日,臺灣行政院核定高雄市成立管理委員會,接管太平島,隸屬高雄市旗津區。設立「漁業工作站」,迄1987年設立「臺澎地區漁民服務站」,推展各項漁民服務工作。
3月,印度尼西亞宣布建立從領海基線向外量200海裡為專屬經濟區,主張大陸架從群島基線量起,至少應擴展到200海裡,在200海裡距離內可以不考慮海底的地質、地貌特徵。
200海裡專屬經濟區宣布後,使其海域面積增加到1577300平方海裡,為東南亞地區最大收益者。其範圍進入中國傳統疆域線達50000多平方公裡,威脅到中國南沙群島東北部主權。
珊瑚島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印度尼西亞所劃的大陸架邊的範圍伸延至我國「九段線」內,雖然未對南海諸島的島礁構成威脅,但其專屬經濟區水域與我國傳統海疆線內水域重疊。
印度尼西亞政府於1960年2月18日頒布了《印度尼西亞第四號法令》,其中規定「印度印尼西亞的領海是一條寬為12海裡的海水帶」。此項法令還明確規定了關於海上劃界的中間線原則。
4月,馬來西亞政府發表聲明,宣布建立「從領海基線起擴展至200海裡」的專屬經濟區,它所主張的專屬經濟區與大陸架外部界限基本上是一致的。
8月,菲律賓佔領司令礁。
轟-6轟炸機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11月8日,我人民海軍航空兵兩架轟—6型轟炸機,首次對南沙群島實施遠程空中偵察。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解放軍兵力第一次到達南沙群島巡邏。
11月,越南佔領南沙群島南薇灘、廣雅灘、人駿灘,共3個島礁。
— 本文到此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