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攔截飛機到攔截彈道飛彈:美國「標準」系列艦空飛彈發展史

2021-03-03 儒思維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霸權國家,其霸權的基石橫行世界各大洋的航母戰鬥群

當有危機爆發時,美國總統的第一個反應總是:「我們的航空母艦在哪裡?」

目前世界上航母作戰能力最強的當屬是美國海軍,尤其是二戰以來,美國航母戰鬥群儼然已經是美國海上霸權的象徵,其他國家都未能挑戰美國航母的海上優勢,美國海軍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航空母艦艦隊,擁有的數量比世界上其他國家現有航母的總和數量還多,技術水平也更高,所搭載的艦載機比世界上任何一艘航母所搭載的艦載機擁有更強大的戰力。

當世界哪裡發生衝突,美國利益受到威脅,美國總統通常第一句話就是:「我們的航母在哪裡?」美軍近幾十年來的戰爭行動中,航母總是率先出動。

歷次戰爭行動中,美國航母總是率先帶著各種戰機殺氣騰騰奔向戰區

為了保證在作戰時的安全,航母在執行任務的時候往往不會單獨行動,一般都是配備有數艘到十數艘不等的護衛艦艇,能夠對來自空中、水面水下、岸基飛彈等對航母產生威脅的目標進行攔截。航空母艦戰鬥群在作戰時,十分重視防禦性防空作戰,其對空防禦任務主要由艦載機和防空艦艇共同完成,構成大縱深、多層次、立體多維的環形對空防禦體系。航空母艦戰鬥群的對空防禦體系通常劃分為遠程、中程和近程三個防空區域進行作戰活動。

美國航母戰鬥群的保護神,F-35B艦載機和「宙斯盾」作戰系統

對空防禦任務主要由艦載機和防空艦艇共同完成

航空母艦戰鬥群中遠程防空區主要由戰鬥群內具備區域防空能力的「宙斯盾」艦承擔防空任務,即「宙斯盾」艦攔截、幹擾突破遠程防空區的敵機和反艦飛彈,並給近程防空區的各艦提供目標指示。

蘇聯為了抵消美國海軍龐大的航母編隊的優勢,先後研發了多款先進的反艦飛彈

自二次大戰以來,對於水面艦艇構成巨大威脅的反艦飛彈已經經歷的幾代的發展。戰爭歷史上首艘被反艦飛彈擊沉的作戰艦艇是在1967年10月,以色列驅逐艦被蘇制「冥河」反艦飛彈擊沉。隨著蘇聯反艦飛彈及戰術的快速發展,美國海軍急需解決如何應對大規模空中威脅這個棘手的問題。

採用大密度、連續攻擊的突防方式,在短時間內,從空中、水面和水下不同方向,發射超出其抗打擊能力的飛彈

「飽和攻擊」是原蘇聯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元帥,在美蘇爭霸時期,研究使用反艦飛彈打擊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時制訂的一種戰術即利用水面艦艇、潛艇和作戰飛機等攜載反艦飛彈,採用大密度、連續攻擊的突防方式,同時在短時間內,從空中、水面和水下不同方向,不同層次向同一個目標發射超出其抗打擊能力的飛彈,使敵航母編隊的海上防空系統的反飛彈抗擊能力在短時間內處於無法應付的飽和狀態,以達到提高反艦飛彈突防概率和摧毀目標的目的。

「宙斯盾」防空艦

宙斯盾驅逐艦的核心是「宙斯盾」(Aegis)作戰系統,就是冷戰時期,美國為應對蘇聯反艦飛彈的飽和攻擊,大批飛彈從不同高度、不同方向同時襲來,滿足艦載防空系統的需要而開發的「先進的艦用飛彈系統」(ASMS)。

「宙斯盾」(Aegis)作戰系統反應速度快,主雷達從搜索方式轉為跟蹤方式僅需0.05秒,能有效對付作掠海飛行的超音速反艦飛彈;它的抗幹擾性能也很強,可在嚴重電子幹擾環境下正常工作;在反擊能力方面,該系統作戰火力猛烈,可綜合指揮艦上的各種武器,同時攔截來自空中、水面和水下的多個目標,還可對目標威脅進行自動評估,從而優先擊毀對自身威脅最大的目標;從可靠性來看,它能在無後勤保障的情況下,在海上連續可靠地工作4060天。

「宙斯盾」作戰系統代表了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海軍科技水平

美軍的「宙斯盾」作戰系統自1981年研製成功之後,先後裝備了美國27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以及最新型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

單航空母艦戰鬥群內通常由2~4艘「宙斯盾」艦承擔中程防空任務,防空艦以扇形或環形配置在航空母艦周圍,並前出一定距離,在受敵空中威脅較大的方向上形成連續的對空抗擊區域。

宙斯盾防空艦中遠程防空標配:「標準」系列防空飛彈

宙斯盾系統的中遠程防空武器就是是大名鼎鼎的標準系列防空飛彈,裝備「標準」防空飛彈的美國海軍航空母艦戰鬥群中程防空區最邊緣距航空母艦達160千米。作為一種模塊化的中遠程艦載武器,「標準」飛彈一直被視為「宙斯盾」艦艇的支柱,素有「空中威脅的終結者」「彈道飛彈的剋星」的稱號。

美軍霍珀號DDG-70宙斯盾驅逐艦標準-3(SM-3)反導攔截試驗

自20世紀60年代末投入服役以來,「標準」飛彈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和改進過程,「標準」目前已經發展成為擁有「標準」-1/2/3/6四個系列、數十種型號的龐大飛彈家族,「標準」防空飛彈可以攻擊中高空飛機、反艦飛彈及巡航飛彈,後期發展型甚至可以攔截彈道飛彈,打擊低軌衛星等,不但成為美國海軍的主要防空系統,而且還裝備在其它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艘艦艇上。

近兩年來美國就向日本出售了多枚標準-3BlockB攔截彈和標準-3BlockA飛彈

日本摩耶級驅逐艦就配備了標準-3海基攔截飛彈,該級艦的垂直發射系統為96單元的MK41,可以混裝「標準」-2ER BLOCKA/B遠程防空飛彈、「標準」-3B BLOCKA型海基攔截飛彈等。

日本海上自衛隊隸下的最新型宙斯盾重型防空飛彈驅逐艦:摩耶級驅逐艦

標準-3BlockA艦載反導攔截彈射程從標準-3BlockA/B飛彈的700公裡增加到2500公裡,日本配備此型遠程攔截彈的目的昭然若揭。現役用來攔截大氣層內目標的「標準」包括「標準」-2和「標準」-6兩個型號,「標準」-3作為海基中段反導系統則主要用於摧毀大氣層外的彈道飛彈與低軌衛星,是美國海基戰區飛彈防禦系統(TMD)的重要一環。美國還在防空型的基礎研製了「標準」空對地反輻射飛彈,在70年代和80年代被美國海軍和空軍大量裝備。此外,還有遭到取消的「標準」4對陸攻擊型飛彈和具有超視距攻擊能力的標準」5。

「標準」系列攔截彈的起源:「胡峰」計劃,二戰末期3T飛彈,「黃銅騎士」遠程防空飛彈、「小獵犬」中程防空飛彈和「韃靼人」近程防空飛彈

「神風」特攻機的攻擊,造成了美國多艘艦艇沉沒或重傷

「胡峰」計劃

二戰末期,美國海軍秘密啟動了一項名為「胡峰」的計劃,通過利用飛彈技術防禦來自空中的威脅,為航母艦隊提供防空火力。美海軍航母機動部隊在太平洋戰爭末期,受到日本海軍「神風」特攻機的攻擊,造成了美國多艘艦艇沉沒或重傷。美海軍於1944年後開始啟動多項防空飛彈的研發項目,希望利用防空飛彈擊毀飛機。

「Terrier小獵犬」中程防空飛彈

隨後,美國海軍正式服役了三種防空飛彈,分別負責的就是近、中、遠三個範圍的防空任務,就是是RIM-8「Talos黃銅騎士」遠程防空飛彈、RIM-2 「Terrier小獵犬」中程防空飛彈,以及RIM-24 「Tatar韃靼人」」近程防空飛彈。

「Tatar韃靼人」」近程防空飛彈

由於這種三種防空武器的名稱代號首字母都是T,而且都是出自於「胡峰」開發計劃,所以也被合稱為「3T」防空飛彈。

體積龐大的「Talos黃銅騎士」遠程防空飛彈

受制於60年代的電子技術和航空水平,「3T」防空系統存在攔截效率不高,系統操作複雜等一些問題,隨著美國飛彈相關技術的進步,美國海軍為取代RIM-2「小獵犬」和RIM-24「韃靼人」艦載防空飛彈於1963年開始研製「標準」防空飛彈系統。

「標準」-1(SM-1)系列

美海軍1964年開始研發中程(MR)和遠程(ER)「標準」飛彈。由「韃靼人」飛彈的最新型RIM-24C派生的「標準」-1(SM-1 Block ,RIM-66A)中程防空飛彈於1968年開始服役,射程32千米;用於取代「小獵犬」飛彈的「標準」-1增程型(SM-1 ER,RIM-67A)於1970年開始服役,射程73千米。

「標準」

SM-1中程先後研製了RIM-66A/B/E,飛彈採用半主動雷達尋的制導,單級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高爆破片殺傷彈頭。RIM-66A/B標準飛彈(標準一型飛彈第一至第五批次)曾在越南戰爭服役。剩下在服役的唯一版本是RIM-66E(標準一型飛彈第六批次)。它在裝備韃靼飛彈發射火控系統和裝備92型飛彈發射火控系統裝備的船艦上服役。SM-1增程的主要區別是增加一個固體火箭助推器,該型飛彈只有RIM-67A型。

SM-1中程飛彈由於採用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固體電子線路和自適應自動駕駛儀,與被替換的「韃靼人」飛彈相比,在體積略有減小的情況下,射程提高近80%,達到34公裡,並且成本低、可靠性高。SM-1主要缺點是:飛彈的半主動雷達導引頭可能受到各種電子幹擾措施的幹擾;制導雷達,特別是目標照射雷達易受反輻射飛彈的攻擊。

「標準」2(SM-2)系列,初步具有攔截彈道飛彈能力

&nbs; SM-2是在SM-1基礎上於1971年開始研製的,1983年開始服役。SM-2有RIM-66C/D/G/H/J/K/L/M等型號,SM-2增程有RIM-67B/C/D等型號。

「標準」2防空飛彈

SM-2飛彈的外形基本上與SM-1飛彈相同,採用性能更好的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具有射程遠(48公裡)、精度高、抗幹擾能力強等優點。SM-2系列採用了慣性中程制導/指令中程修正加半主動雷達自動尋的制導的複合制導體制,由MK41垂直發射系統或MK26飛彈發射器(GMLS)發射,由尾部彈翼控制飛行方向。在飛向目標途中,通過數據鏈從火控系統嚮導彈發送目標修正指令,或通過「宙斯盾」艦上的指令制導上傳數據鏈嚮導彈發送目標指令,直到末端才需要雷達照射。

薩克森號發射標準2防空飛彈

美國將SM-2飛彈用於「宙斯盾」防空系統,配備了AN/SpY-1A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和帶有SpG-62高功率照射雷達的Mk99火控系統,「宙斯盾」快速反應指揮決策系統等,作戰能力顯著增強。其指揮決策系統管理各種探測器,可快速進行目標識別和分類、威脅評估與武器分配等。配備的AN/SpY-1A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可快速搜索和跟蹤目標,搜索距離最遠可達400公裡,能同時跟蹤數百個目標,並向飛行中的飛彈發送制導指令。飛彈採用垂直發射,可實施快速全向攻擊。

SM-2中程和增程飛彈用於「宙斯盾」防空系統,標準-2」SM-2區域防空飛彈從美軍宙斯盾驅逐艦騰空而起

SM-2 Block(RIM-66C,RIM-66D反輻射自導引型)型飛彈

SM-2 Block型飛彈編號為RIM-66C;由MK26發射器發射的編號為RIM-66D;1978年投入使用,1984年停產。該型與SM-1 Block型飛彈非常相似,具有相同的制導和推進系統,但採用了新型的Mk115爆破殺傷戰鬥部,並加裝了中段指令修正系統,飛彈的有效射程46千米。RIM-66D為反輻射自導引型飛彈,稱為「標準」ARM,該型只用於出口,曾經是許多國家海軍的主力防空武器。「標準」ARM採用了一套反輻射尋的器以避開雷達散射,該飛彈的射程能夠達到80海裡以上。

SM-2 Block(RIM-66G,RIM-66H,RIM-66J)型飛彈

1983年裝備美國海軍,編號為RIM-66G;由MK41垂直發射系統發射的編號是RIM-66H,由MK26發射器發射的是RIM-66J。該型飛彈進一步增大了射程,達到170公裡;提高了對抗更快、高機動目標的能力。同時使用了全數位訊號處理技術,採用爆破殺傷戰鬥部。

SM-2 Block(RIM-66K,RIM-66L和,RIM-66M)型飛彈

SM-2 Block型飛彈的研製工作始於1984年,是在SM-2 Block的基礎上研製的,與Block相比,提高了電子性能,並加入了Mk45 Mod 8目標探測裝置,以提高對抗低空目標的性能。由MK26發射器發射的型號是RIM-66K,MK41垂直發射系統發射的是RIM-66L和RIM-66M。Block於1988年6月獲得批量生產許可。

SM-2 Block及BlockA、BlockB等型一直用於美國海軍「提康德羅加」級(CG-47)飛彈巡洋艦和「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是上述兩型艦上「宇宙盾」武器系統中的重要武器。BlockA是Block的改造型,加入了Mk125戰鬥部,戰鬥部爆片具有更大的速度,對來襲目標的毀傷能力更大,還加入了Mk45 Mod9目標探測裝置,進一步增加了反掠海目標的能力。1992年,BlockA獲得批量生產許可,1994年1月,首先裝備在「維克斯堡」號飛彈巡洋艦上。

「標準」中程飛彈家族中的新秀是雙模式SM-2 BlockB飛彈,該飛彈加入了一套輔助紅外傳感器。BlockB飛彈是根據美國海軍的「改進飛彈自動尋的能力」計劃研製的,在該計劃中研製完成了半主動式雷達自動尋的通道,提高了飛彈在最後階段對付重要目標的性能,擴展了飛彈制導邏輯運算功能,使飛彈能夠更好地處理從艦上和飛彈尋的器上傳來的信息。飛彈通過評估每個傳感器的信息,來決定由哪個傳感器制導攻擊目標。SM-2 BlockB飛彈於1995年2月開始了小批量試生產。一年後的1996年4月,BlockB飛彈進行了作戰評估,由美國海軍「夏洛」號巡洋艦承擔了發射任務,試驗結果表明飛彈的作戰效率和適應性均有提高,但同時發現對中程目標的識別能力有所減弱,經過改進,1998年2月又進行了一次飛行試驗,結果表明該飛彈性能仍有待改進。美國海軍接著於1998年12月,在新服役的「德凱特」號驅逐艦的「軍艦作戰系統資格試驗」中對BlockB進行了試驗,發射了8枚飛彈,有7枚飛彈分別命中了低空、高空、近程目標。

空基動能攔截武器

SM-2 Block(RIM-67B/C)增程型保留了原有的防空能力可攔截彈道飛彈

SM-2 Block增程型是在SM-2的基礎上加裝助推器而成的,編號是RIM-67B/C,最大射程達到185公裡,最大射高24000米,彈長8.23米,彈徑346毫米,彈重1451公斤。SM-2 Block主要用於艦隊區域防空;除了增加了射程和複雜電子幹擾情況下的攔截能力,其機動能力也比Block型更強。RIM-67B型採用可提供高機動性的Mk30-2改進型主發動機,並安裝了Mk12型助推器。RIM-67C型則採用Mk30-3發動機,並安裝了Mk70新型助推器。

1993年美國海軍開始研製具有攔截彈道飛彈能力的BlockA型,BlockA型採用Block的彈體,制導裝置換成無線電指令/紅外線雙模式傳感器,使飛彈的靈敏度和抗幹擾能力進一步提高;同時改進了自動駕駛/控制系統。按照設計要求,該彈可以由「宙斯盾」系統跟蹤,攔截彈道飛彈,構成海面艦艇與近海岸地區的彈道飛彈防禦網,同時仍然保留了原有的防空能力。1997年1月24日,美國海軍首次進行反彈道飛彈試驗,BlockA型飛彈的「發展測試彈」(DTR-1)成功的攔截了彈道飛彈靶彈。

經過改裝的F15發射ASM-135機載反衛星飛彈

「標準」(SM-3)反彈道飛彈

「標準」-3系列飛彈是「宙斯盾」系統的反彈道飛彈,該型沿用SM-2 Block型的彈體和發動機;改裝了第3級發動機以及加裝全球定位/慣性導航系統,攔截方式則採用波音公司研製的「動能攔截彈頭」(LEAp)直接撞擊目標,主要用於大氣層外直接攔截處於上升段或中段的來襲彈道飛彈,為海外美國海軍和盟國提供全戰區高層彈道飛彈防禦能力。可以在陸地上部署,也可以在宙斯盾艦上部署。

標準-3攔截飛彈剖析模型

「標準」-3型飛彈家族包括「標準」-3 Block 基本型、「標準」-3 Block I型系列(包括I型、IA型和IB型)和「標準」-3 Block II型系列(II型、IIA型、IIB型)。「標準」-3 Block I型系列飛彈沿用了其第一和第二級發動機,在氣動布局和外形上也與「標準」-2 Block IV型飛彈相同。SM-3 Block IA型飛彈提高了飛彈的可靠性和保障性,同時降低了飛彈的成本。「標準」-3 Block IB型飛彈由「標準」-3Block IA型飛彈改進而來,同屬於「標準」-3 Block I型飛彈系列。

SM-3 Block IIA的第二級和第三級使用21英寸的大直徑固體發動機

「標準」-3 Block I型系列飛彈是一種四級動能攔截彈,飛彈採用「標準」飛彈家族標誌性梯形邊條翼以及多邊形尾舵軸對稱氣動布局,邊條翼翼長約1.88米,翼展0.81米,舵面翼展1.07米。飛彈最大射程約700千米,最大射高約50 0千米,關機速度為3~3.5千米/秒。飛彈長6.58米,第一級採用MK-72固體火箭助推器,助推器直徑0. 534米,長1.82米(包括一、二級連接處的0.05米),總質量750千克,其中推進劑質量507千克,助推器工作時間約為9秒,可提供174千牛的推力,比衝3089米/秒。由於飛彈採用垂直熱發射方式,為了保證飛彈在儘可能低的高度快速轉彎,MK72助推器配備了可擺動的噴管,噴管安裝方式為十字型,可使飛彈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小的半徑完成轉彎程序。

反彈道飛彈工作過程

宙斯盾艦上的AN/SpY-1雷達將發現的彈道飛彈交由神盾系統解算,當標準飛彈發射時,MK 72 固體火箭發動機將會把SM-3 推送出Mark 41垂直發射系統(VLS),但是飛彈依然和船艦保持資料通訊。固體火箭發動機燃燒完後將會脫離,第二段MK 104 固體雙衝程火箭(DTRM) 將在空中點火。飛彈此時繼續接受來自船艦的GpS導引訊號,第三段ATK MK 136 固體火箭(TSRM) 將在第二段燒完後點火。TSRM 將用脈衝點火提供SM-3推力30秒以攔截目標飛彈。

第三節燒完後,輕量外太空彈頭(LEAp)動能殺傷彈頭將利用船上傳來的資料搜尋目標。ATK固體燃料姿態控制系統(SDACS)可幫助彈頭在最後階段奔向目標飛彈。KW的感應器將會抓到飛彈並鎖定其要害部分。假如動能殺傷彈頭擊中到目標,貫穿能量把目標飛彈擊毀。

雖然主要是設計用於反彈道飛彈用途,也可以當作反衛星武器來使用,對抗位於近地軌道近端的衛星

2008年2月21日早上3:26分(UTC)伊利湖號巡洋艦發射一枚 SM-3,成功擊落標靶衛星USA 193號,當時該衛星時速22,783 mph(36,667 km/h),高度達太平洋上空247公裡(133海裡)。迪凱特號驅逐艦 (DDG-73)及拉塞爾號驅逐艦 (DDG-59)使用陸海空監視裝置同步監控此次演習。

無果而終的「標準」(SM-4)對陸攻擊型

20世紀90年代中期,即「標準」-3飛彈項目行將啟動的幾乎同時,美國海軍又提出了「標準」-4飛彈計劃。這兩種飛彈是截然不同的:「標準」-3是在「標準」-2IVA型基礎上改進而來的一種彈道飛彈攔截武器;而「標準」-4則是在「標準」-2II/III型基礎上改進而成的一種對地攻擊武器。

美國海軍於90年代初中期設想用一種中程超音速艦載飛彈對岸上遠徵部隊提供火力支援,以填補MK45型127毫米艦炮和BGM-109「戰斧」對地攻擊飛彈兩者射程之間的火力空檔(前者射程23千米,後者射程1000千米)。雷聲公司提出了一種成本低、風險小的方案:在原「標準」-2艦空飛彈上加裝全球定位/慣性導航聯合制導系統,改進其戰鬥部,配裝炸高傳感器和低阻力頭錐部,就可將其改型為具有快速反應和精確打擊能力的對地攻擊型飛彈。

在多次成功試驗和研究論證的基礎上,美國海軍於1998年4月正式決定,將部分在役的「標準」-2II/III型艦空飛彈加快改型為「標準」-4對地攻擊飛彈,使之適用於對地攻擊和海上對岸火力支援的使命。

2000年7月,雷聲飛彈系統公司獲得了一份4960萬美元的合同,將「標準-4」用於對陸攻擊。「標準-4」是將現有的「標準-2」/型飛彈的對空用半主動尋的彈頭改換成對陸上目標進行攻擊用Mk125彈頭,飛行速度為3馬赫,採用GpS加慣性制導,精度為10米,並可考慮增加低成本的雷射跟蹤器來提高精度,戰鬥部可能採用正在研製的XM80聚能裝藥和破片殺傷混合子彈藥,最大射程150海裡。

"張伯倫湖"號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

從2002年起,美國海軍開始對全部27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進行大規模升級,同時要求雷聲公司儘快對海軍庫存的上千枚「標準」-2 II/III型彈改進為「標準」-4對地攻擊飛彈(含增程型),以便儘早使「提康德羅加」級中的22艘艦(CG52-73)實現對地攻擊作戰能力。正當美國海軍躊躇滿志的時候,2003財年的美國國防預算編制拒絕為「標準」-4飛彈項目繼續撥款,以致「標準」-4中程彈的生產和增程彈的研發暫告中止。

「標準」-4對地攻擊飛彈計劃雖無果而終,但其開發理念和快捷的改型方法卻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些國際海軍專家堅持認為,隨著美國海軍由海向陸戰略的深化和DD-21「朱姆沃爾特」級對地攻擊驅逐艦採購數量的劇減,不排除美國海軍隨時重啟「標準」-4對地攻擊飛彈項目的可能性。

胎死腹中的「標準」-5飛彈

「標準」-5飛彈是美國海軍於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計劃開發的一種具有聯網能力的超視距攻擊飛彈,它可由空中平臺(例如E-2D「鷹眼」預警機)提供目標指示信息,充分利用「宙斯盾」系統的協同作戰能力,對遠程超低空來襲飛彈和跨陸巡航飛彈實施攔截和攻擊。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宙斯盾」系統和「標準」-2II型飛彈服役後不久,美國海軍就開始考慮如何用「標準」飛彈對付遠程超低空攻擊和飽和攻擊問題。經過分析和論證,美國海軍提出了新型「標準」-5飛彈計劃。

1992年,美國海軍開始發起協同交戰項目,經過多次試驗後於1995年驗證了設想和設計的可行性。為了具體證「標準」飛彈和協同交戰系統的兼容性,美國海軍於1996年2月進行了演示發射試驗。試驗中,「標準」飛彈與協同交戰能力系統的聯網作戰潛力得以充分顯現。

然而由於冷戰已經結束多年,美國面臨的相關威脅已經不大,加之當時在研的「標準」-4對地攻擊飛彈的增程型也在醞釀之中,而且雷聲公司又提出了號稱成本只有「標準」-5一半,但技戰術性能可達其80%的「標準」-6飛彈方案,以致美國海軍計劃已久的「標準」-5飛彈遲遲不能獲得預算,項目最終慘遭下馬。

移花接木「標準」-6(RIM-174)多用途飛彈

美海軍在本世紀初啟動了下一代區域防空飛彈研製,新一代針對大氣層內威脅的「標準」被命名為「標準」-6。2003年,在美國海軍增程防空作戰飛彈(ERAAM)競標中,被確定為美國海軍下一代區域防空飛彈。

在大量採用「標準」-2成熟技術的基礎上,「標準」-6很快於2008年6月完成試射,並從2014年開始陸續上艦服役。飛彈全長6.58米,採用兩級火箭推進,最大飛行速度馬赫數3.5倍,最大射程370千米,採用慣導+中段指令修正+末段主動雷達/半主動雷達尋的,主動雷達導引頭讓其目標捕獲概率大幅提高,並明顯擴展了火力通道。「標準-6」飛彈獨特的設計和升級方式,通過創新應用成熟技術和利用軟體進行升級,一方面降低了成本,減少了研發時間;另一方面也實現了作戰能力快速增強,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標準」-6採用主動雷達末制導技術還帶來另一個好處超遠程打擊能力

在採用主動雷達技術後,飛彈完全可以在預警機或者前沿部署艦艇等第三方雷達的探測數據支持下,利用協同作戰能力系統(CEC)提供的網絡化火控數據進行引導,可以應對20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的超低空掠海飛行的反艦飛彈威脅。完成更遠距離的中繼制導,待目標進入彈上雷達鎖定範圍後,無需發射艦的雷達照射,飛彈即可自主攻擊目標,具備了超視距作戰能力。

標準-6飛彈可用作反艦,為海軍打擊遠距離的敵方軍艦提供一個很好的攻擊手段

「標準-6」飛彈還具備反艦作戰能力和彈道飛彈末段防禦能力。其反艦作戰能力填補了美國海軍沒有超音速反艦飛彈的空白,將用來完成與「戰斧」式對陸攻擊巡航飛彈不同的任務。

在2013年6月的一次試射中,一枚「標準」-6即採用上述方式成功擊毀一枚370公裡外的巡航飛彈靶彈,據雷神公司宣稱,這次攻擊驗證了「標準」-6的最大射程,也就是說,「標準」-6的最大動力射程在370公裡以上。增強了其防禦彈道式反艦飛彈的能力,提高了戰艦以及艦隊的生存能力。

約翰保羅瓊斯號驅逐艦 (DDG-53)在2014年6月發射一枚RIM-174標準長程飛彈

在2016年9月30日的測試中,從「提康德羅加」級「普林斯頓」號(CG-59)巡洋艦發射的1枚「標準-6」防空飛彈成功再次攔截了一個超視距的威脅目標,這是海軍歷史上射程最遠的艦對空攔截。

2016年12月14日美國飛彈防禦局和海軍聯合進行了一次「標準-6」飛彈的海上末段反導能力測試,「約翰保羅瓊斯」號(DDG 53)成功發射了2枚「標準-6」飛彈攻擊了1個中程彈道飛彈目標,展示了其海上的末段反導能力。

在2017年4月6~13日,美國海軍成功進行了4次「標準-6」Block I 型防空飛彈的飛行測試,標誌著這種飛彈距離實現全面作戰能力更近了一步。此外,這是最新的「標準-6」 Block I的軟體系統第一次測試。這種軟體系統將使飛彈同時具備防空作戰、彈道飛彈海上末段防禦和反水面作戰能力。

相關焦點

  • 美國評日本神盾艦:能攔截彈道飛彈,但要擋在美軍前面
    今年上半年日本的摩耶級宙斯盾(神盾)驅逐艦下水後不久,美國智囊就點評日本神盾艦,認為美國的最新版宙斯盾使其獲得了攔截彈道飛彈的能力,不過在作戰的時候衝在最前沿
  • 標準飛彈-6:美國海軍新型艦載反水面防空攔截飛彈
    標準飛彈-6(SM-6),也稱為RIM-174,是雷神公司研製的艦載防空反水面防空攔截飛彈。標準飛彈-6 是雷神公司標準飛彈系列的一部分,該系列還包括:標準飛彈-1、標準飛彈-2和標準飛彈-3。標準飛彈-6是同類飛彈中的第一款,具有防空、反水面和海基終端防禦能力,使其能夠攔截彈道飛彈和巡航飛彈。
  • 深度|美國標準-6飛彈的升級之路
    據美聯社2016年9月30日報導,雷錫恩公司的標準-6飛彈(SM-6)成功攔截一個超視距的威脅目標,這是海軍歷史上射程最遠的艦對空攔截。本次任務展示了標準-6帶來的海軍綜合火控制空作戰能力,旨在通過協同作戰系統將美國海軍艦艇和機載傳感器聯結起來,形成統一的網絡。標準-6飛彈從普林斯頓號(CG59)巡洋艦上發射,巡洋艦搭載了最新的「宙斯盾」基線9作戰系統。
  • 【標準飛彈改對地?】美國標準系列防(彈)空(道)飛彈
    美國海軍曾打算在SM-2基礎上發展的SM-4 LASM(陸攻標準),用於填補艦炮和戰斧巡航飛彈之間的火力空缺,為此還設想了詳細的打擊流程圖解;SM-3彈道飛彈其實就是更複雜化、性能更好的超級增程版SM-4 。
  • 美學者解讀「標準-3ⅡA」飛彈攔截試驗若干問題
    此前一次攔截試驗於2017年2月舉行,成功攔截一枚中程彈道飛彈目標。(編者注:據後續消息,「標準-3ⅡA」飛彈飛彈攔截試驗的失敗源於誤操作——操作人員按下錯誤按鈕,導致攔截彈自毀。)▲6月21日試驗的「標準-3 ⅡA」飛彈是「標準」飛彈防空反導攔截彈系列中的最新型號,由美國與日本共同研發「宙斯盾」彈道飛彈防禦系統是美國飛彈防禦體系的海基組成部分。
  • 美軍「標準」3型飛彈成功攔截一枚洲際飛彈
    在這次試驗中,驅逐艦通過與指揮控制、作戰管理與通信系統(C2BMC)網絡配合,完成了這次攔截任務。在收到C2BMC的飛彈跟蹤數據後,驅逐艦發射了一枚SM-3 IIA飛彈實施了攔截,摧毀了ICBM目標。美國飛彈防禦局的副局長 Jon Hill表示:本次試驗是宙斯盾彈道飛彈防禦系統標準3 IIA飛彈項目取得的令人矚目的成就和關鍵的裡程碑。
  • 精確計算中國核彈數量和美國飛彈攔截能力
    俄現有78架戰略轟炸機,空射核彈頭的數量不會超過200件,未來較長一個時期把核彈頭數量維持在1500件左右。由此可見中國現有核彈頭已足以摧毀美國、俄羅斯、加拿大和北約國家所有的主要城市。二:美國的反飛彈系統
  • 「標準」-6飛彈裝備日艦引關注,這款飛彈打擊能力究竟有多強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該飛彈已在基準版本上,發展成為一個大家族,有「標準」-1飛彈、「標準」-2飛彈、「標準」-3飛彈和「標準」-6飛彈4個系列,每系列還有多個改進型。目前美日歐等國使用的宙斯盾艦,大都配備「標準」-2系列飛彈和「標準」-3系列飛彈。「標準」-6飛彈是美國「標準」飛彈家族中的最新成員,將於2018年12月形成全面作戰能力。
  • 美國標準防空反導飛彈的誕生
    本文是小火箭經典飛彈與運載火箭系列文章第5季的開篇。在本季,小火箭將以美國標準系列防空反導飛彈為研究對象,分別從標準系列飛彈的誕生、關鍵技術和試驗情況等方面入手,努力講述標準-1、標準-2、標準-3、標準-4和最新的標準-6飛彈的設計細節。
  • 美國標準飛彈的誕生十分傳奇,前身其實是個「備胎」
    本文是小火箭經典飛彈與運載火箭系列文章第5季的開篇。在本季,小火箭將以美國標準系列防空反導飛彈為研究對象,分別從標準系列飛彈的誕生、關鍵技術和試驗情況等方面入手,努力講述標準-1、標準-2、標準-3、標準-4和最新的標準-6飛彈的設計細節。
  • 兩發齊射,美海軍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DDG117 成功攔截彈道飛彈目標
    當地時間2021 年 5 月 30 日)—作為正在進行的 At-Sea-Demo/Formidable Shield 2021 演習的一部分, 2021 年 5 月 26 日和 5 月 30 日,美國海軍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保羅
  • 中國首次公布攔截飛彈畫面,王牌飛彈立大功
    飛彈反導攔截作戰精確攔截的畫面屬首次罕見曝光。有軍事專家判斷,中國具備這種攔截能力的飛彈有可能是海紅旗-9系列遠程飛彈中的某一型號。▲陸基紅旗-9冷發射紅旗-9是我國上世紀80年代自行研發的第一款區域防空飛彈系統,國內有陸地紅旗-9地空飛彈系統和海軍使用的海紅旗-9艦空飛彈系統兩種類型。
  • 【戎威學堂】中國飛彈發展史
    該彈是我軍新一代通用反艦飛彈,飛彈為一彈多型,有艦射、潛射和岸基三種型號,同時還發展了潛射和艦射的遠程對陸巡航飛彈型號。系列化發展的鷹擊-18飛彈,有助於我國海軍統一反艦武器型號,簡化後勤標準。目前已裝備052D型驅逐艦、09Ⅲ(A/B)攻擊核潛艇和055型大型飛彈驅逐艦。潛射彈道飛彈是指由某類潛艇發射的彈道飛彈,是核三位一體的最關鍵一極。
  • 客觀的說一下標準6飛彈
    尤其是,2016年美國國防部長阿什頓·卡特宣布「標準6」飛彈具備對艦攻擊能力,2017年「環太平洋」演習期間,美軍還用「標準6」飛彈對一艘「佩裡」級護衛艦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更是讓一些人大吹標準6飛彈如何「萬能」……那麼究竟「標準6」飛彈怎麼樣呢,咱們還是基於現有的資料,客觀的分析一下吧。
  • 美首次使用驅逐艦發射標準3飛彈擊落洲際彈道飛彈
    該機構稱這次試驗是一次裡程碑式的實驗,展示了美國潛在的夏威夷防衛計劃的可行性。該試驗發生在10月份朝鮮的閱兵式展示出一個更大的、可能能夠覆蓋美國東海岸的洲際彈道飛彈之後。飛彈防禦局官員表示,這是美國第一次使用非陸基攔截裝置成功擊落洲際彈道飛彈。
  • 為什麼是中段攔截?解密反導攔截有多牛
    這是因為飛彈一般會從一個國家的本土起飛,攔截方很難接近發射地點。因此,美國曾經提出過天基雷射、機載雷射攔截的方案。天基雷射是把雷射器部署到地球軌道上,自上而下照射起飛的飛彈,但雷射器的軌道選擇是個難題。雷射束存在發散問題,軌道較高,雷射照射到大氣層內時就會威力不足;如果軌道較低,就需要部署大量的雷射器,成本很高。
  • 中國巡航飛彈發展史,一億美元的飛彈美國要用二十億美元飛彈來擋
    一:中國的巡航飛彈的起源中國的巡航飛彈最早起源於1959年從蘇聯引進的544「上遊一號」艦艦飛彈,60年代中期,空軍就提出研製空射巡航飛彈,但受限於科技水平不高,上遊一號」艦艦飛彈使用的液體火箭發動機射程不足,而又沒有小型渦噴動力發動機,這種巡航飛彈造岀來比「米格」17戰鬥機還大,飛不遠又打不準,項目很快陷入停滯並下馬,70年代後期,受「戰斧」巡航飛彈影響
  • 【兵器發展】美國海軍成功實施SM-3 Block IIA 攔截洲際彈道飛彈試驗
    夏威夷標準時間晚上7:50(東部標準時間11月17日,上午12:50),位於馬紹爾群島共和國誇賈林環礁的隆納·雷根彈道飛彈防禦試驗場發射了一顆洲際彈道飛彈作為目標,其方向為夏威夷東北的廣闊海洋區域。作為防衛夏威夷情景中的一部分,約翰·費恩號驅逐艦在這項開發測試中通過「指揮與控制戰鬥管理通信」(C2BMC)網絡進行了遠程攔截。
  • 美國會內參全文《宙斯盾彈道飛彈防禦系統》
    宙斯盾艦使用的彈道飛彈防禦攔截飛彈為「標準-3(SM-3)」飛彈和「標準-2(SM-2)Block IV」飛彈。「標準-2(SM-2)Block IV」飛彈在未來幾年將由新型「標準-6(SM-6)」飛彈取代。「標準-3(SM-3)」飛彈設計用於在大氣層外攔截敵方發射的處於中段飛行狀態的彈道飛彈。
  • 「戰機掛彈道飛彈」將成大國標配?專家:未來或與空射巡航飛彈、空射助推滑翔型飛彈三足鼎立
    空射彈道飛彈美蘇曾經都有   空射彈道飛彈並不是一種新發明的裝備,由於彈道飛彈擁有速度快、突防能力強的特點,美國人首先著手為空中平臺研製空射彈道飛彈。早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就開始研發AGM-69空射彈道飛彈,並於上世紀70年代初將其服役。該飛彈1975年停產,一直服役到1993年。該飛彈重約1噸,最大速度3馬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