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烈火草原」到「黃金峽谷」,1986年美軍為何兩次空襲利比亞?

2021-02-17 戰爭藝術

F-14A「雄貓」戰鬥機

標題有點費解,解釋一下:「烈火草原」和「黃金峽谷」,是兩個軍事行動的代號,就和「沙漠風暴」或「巴巴羅薩」一樣。之前專門寫過一篇介紹軍事行動代號的文章(《從「巴巴羅薩」到「沙漠盾牌」:軍事行動代號簡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1986年3月和4月,美軍對利比亞連續發動了兩次較大規模的空襲,以教訓卡扎菲政權。在這兩次行動中,美國首次使用了「外科手術」式的精確打擊作戰模式,成為日後反恐作戰的濫觴。

參加「黃金峽谷」行動的美軍航母

01

利比亞是北非大國,幅員遼闊,面積有175.9萬平方公裡,人口360萬(1984年),其東部是埃及,西部是阿爾及利亞,南部是查德和尼日,北部瀕臨地中海。

二戰前,利比亞是義大利的殖民地,直到1951年才宣告獨立,建立了利比亞聯合王國,國王是伊德裡斯一世。由於國土大部分是沙漠和半沙漠,所以利比亞經濟很爛,直到1955年發現石油,利比亞的經濟才出現改觀。

利比亞地理位置

利比亞聯合王國是一個親美政權,美國通過一系列經濟技術和軍事協議,在利比亞擁有龐大的經濟利益和軍事存在:包括6家年營業額超過200億美元的石油公司,和70億美元的租借地,此外還有6000多名軍事人員駐守的惠勒斯空軍基地,這是當時美國在非洲最大的軍事基地。

進入60年代末期,利比亞國內形勢急劇惡化。年邁的國王多病纏身,無力理政,又沒有合適的繼承人,只能被當木偶一樣供起來,大臣和軍官藉此機會大搞腐敗,利比亞政局一片混亂,民眾不滿的呼聲越來越高。

1969年9月1日,年僅28歲的青年軍官卡扎菲,趁國王在外國度假,率領「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伊德裡斯王朝,奪取了政權。這便是著名的「九·一革命」。

卡扎菲崇拜埃及總統納賽爾,政治傾向上反對西方,追求阿拉伯世界的統一,敵視以色列。卡扎菲上臺後,利比亞與美國的關係急轉直下。1970年,卡扎菲收回了惠勒斯空軍基地,趕走了美國駐軍,1972年,卡扎菲宣布廢除前國王與美國籤訂的9項軍事、經濟、技術合作協議,兩國外交機構也從大使級降格為代辦級,之後他又將美國在利比亞的石油公司悉數沒收,公開宣稱美國是阿拉伯國家的「頭號敵人」。

年輕的卡扎菲

1973年,卡扎菲宣布整個錫德拉灣是利比亞領海,不準美國艦隊進入,1979年卡扎菲明確支持伊朗反美,利比亞示威者焚燒了美國駐利比亞代辦處。

卡扎菲的瘋狂反美,引起了蘇聯的興趣,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於是利比亞和蘇聯關係「蒸蒸日上」。從1974年開始,蘇聯與利比亞籤訂了一系列軍事協議,向利比亞提供了總額約120億美元的軍火,派出了大批軍事顧問和技術人員,獲得了使用利比亞海空軍事基地的權利。

為了表示誠意,蘇聯甚至為利比亞修建了非洲唯一的一座核反應堆,並保證利比亞不遭受外國的進攻、卡扎菲本人不受利比亞國內反對派反動政變的危險。換句話說,蘇聯為利比亞和卡扎菲政權提供了保護傘,只要蘇聯在,沒人能動利比亞和卡扎菲。

除了軍事支援之外,蘇聯還利比亞籤訂了經濟、貿易、科技協定,為利比亞建立了十二個工業項目,兩國貿易額也急速上升。

卡扎菲與勃列日涅夫

蘇聯拉攏利比亞的戰略目的主要有兩點:一是與美國爭奪地中海霸權,一旦拿下地中海霸權,就可以控制蘇伊士運河-地中海航線,切斷歐美石油供應線,同時從側翼包抄歐洲;二是以利比亞為基地,南下向整個非洲擴張蘇聯勢力,同時給背叛蘇聯的埃及、蘇丹、索馬利亞等國施加壓力。

02

面對卡扎菲的不斷挑釁,美國是什麼反應呢?

基本沒什麼反應,只是在錫德拉灣舉行了幾次例行軍事演習,表示不承認利比亞對錫德拉灣的領海主權。當時,美國剛從越戰泥潭中掙脫出來,還沒有緩過來,不可能對利比亞動手。

後來,美國軍方想搞一次大規模的航行自由演習,讓美國艦隊通過錫德拉灣,打卡扎菲的臉。但是這一主張被時任總統卡特否決了,卡特還特意強調,讓美國艦隊在北緯32度30分以北活動,不要觸怒卡扎菲,變相承認了卡扎菲對錫德拉灣的主權要求。

卡特

卡特的外交政策是「忍耐外交」和「緩和戰略」,能不動手就不動手,做事婆婆媽媽,瞻前顧後。所以他在1980年的總統競選中敗給了裡根。裡根和卡特截然相反,能動手就不逼逼,主張「以實力求和平」,對蘇聯採取攻勢,重振美國聲威。

裡根對卡扎菲很不爽,上臺後明確表示美軍要繼續在錫德拉灣活動,不會向卡扎菲示弱。

面對不上套的裡根,卡扎菲重申了對錫德拉灣的領海主權,宣稱沿海200海裏海域均為利比亞領海,北緯北緯32度30分以南是「死亡線」,擅自闖入者必死無疑。國際公認的領海主權是12海裡,卡扎菲所謂的200海裡領海主權,是他自己定的。

當年8月,裡根下令美軍在錫德拉灣舉行軍事演習,航母艦載機可以進入北緯32度30分以南,他還強調:「如果他們(利比亞)先開火就打掉他們。」

裡根

1981年8月18日,美軍演習,2架F-14戰鬥機飛進了死亡線,利比亞則出動2架SU-22戰機,攔擊和驅趕美國戰機,美國飛行員聲稱自己在國際海域領空,拒不撤退,利比亞戰機率先開火,但戰鬥的結果是2架利比亞戰機被擊落。

衝突發生後,有人提議終止演習,撤到「死亡線」以北,提議遭到了美國國防部長溫伯格否決。溫伯格認為,現在就撤,利比亞肯定會宣稱是他們趕跑了美軍,這有損美國的形象,指示按計劃演習。

此後,利比亞再未作出其他反應,美國順利完成了所有演習。

美軍擊落利比亞戰機之後,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

1982年,美國宣布禁止進口利比亞石油,禁止向利比亞出口石油設備和技術,利比亞則更狠,派遣刺客進入美國,企圖刺殺美國總統,國務卿以及其他美國高官。1983年美國繼續在錫德拉灣演習,利比亞派空軍監視,被美國戰機趕走。

美軍在錫德拉灣演習

雙方敵對行動不斷升級。而最讓美國無法忍受的是,利比亞還與恐怖主義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自1979年伊斯蘭人質危機之後,阿拉伯國家針對美國的恐怖襲擊事件逐漸增多,1983年,美國駐貝魯特基地遭到自爆卡車襲擊,導致241名美軍喪生,1985年,義大利達文西機場和奧地利施威夏特機場同時爆發恐怖襲擊,5名美國人死亡。

卡扎菲對於此類恐怖襲擊,不是支持,就是祝賀,甚至宣稱:「正在幫助世界各地的恐怖分子進行訓練。」不斷挑釁美國的底線。

美國決定教訓一下卡扎菲這個Mad man(裡根稱卡扎菲為Mad man,意思是「狂人」)。

卡扎菲

03

在打擊利比亞之前,美國還有兩個工作要做,一是爭取西歐盟友的支持,二是搞清楚蘇聯的態度。

結果令美國很意外:西歐各國出於穩定地中海局勢的考慮,不同意美國採取軍事行動,蘇聯則保持了沉默,實際上是不想保利比亞,但又覺得沒面子,所以沒有表態。

那還等什麼,打吧。

很快,美國制定了「烈火草原」計劃,計劃依據利比亞可能採取的行為,對其選擇實施高、中、低三種強度的打擊,重點打擊利比亞的海軍、薩姆-5防空飛彈基地、其他重要軍事目標以及工業設施。

我們再來看一下利比亞的實力。

空軍方面,利比亞空軍有400多架戰機,其中50架米格-25戰機在當時比較先進;防空部隊則裝備有蘇聯製造的各類型防空飛彈,以及法國製造的「響尾蛇」防空飛彈系統,其中最具威脅的是卡扎菲從蘇聯搞來的100枚薩姆-5防空飛彈,這種飛彈的最大射程為250公裡,射高近3萬米,裝有半自動尋的系統,對美國在地中海的軍艦和飛機有一定威脅。

薩姆-5防空飛彈

薩姆-5防空飛彈是蘇聯研製的二級高空遠程防空飛彈,1967年列裝蘇聯飛彈部隊,曾廣泛出口波蘭、利比亞、朝鮮、伊朗、敘利亞等國家。1980年代中期,蘇聯還裝備有1200多枚,理論上這種飛彈在當時並不算落後。

海軍方面,利比亞有25艘飛彈快艇,總兵力6500人,陸軍基本用不上,略過。

1983年3月14日,裡根批准了「烈火草原」計劃。

計劃是這樣的:出動3個航母編隊在錫德拉灣舉行自由通航演習,穿越卡扎菲宣布的「死亡線」,引誘卡扎菲出手,然後還擊。

這又分為幾個情況,如果利比亞軍艦、戰機以敵視態度接近美軍,就立即開火;如果利比亞發射地空飛彈,就摧毀其飛彈基地;如果美國無損失,就只攻擊利比亞艦艇和薩姆-5飛彈基地;如果美軍有傷亡,就轟炸利比亞主要軍事目標,如果利比亞實施大規模攻擊,則轟炸利比亞工業設施。

利比亞米格-25戰機

04

美軍出動了「珊瑚海」、「薩拉託加」、「美利堅」3艘航母以及50多艘各型軍艦,250架飛機,總兵力2萬餘人,偵察機、偵察衛星以及特工開始動用各種手段搜集利比亞軍事情報。

23日,演習開始。美軍E-2C「鷹眼」預警機升空,負責整個演習的指揮、協調和控制,EA-6B電子幹擾機負責監視利比亞飛彈基地,並為戰鬥機提供指引,其他各型戰機也升空隨時待命,海面艦艇上的雷達和防空系統全面戒備,核潛艇在水下遊弋,密切監視各種情況。

做好一切戰鬥準備後,美軍指揮官凱索爾下令衝破「死亡線」,美軍軍艦和飛機向北緯32度30分平推過去。

卡扎菲畫的「死亡線」

利比亞連續發出警告,但美軍不予理睬。

利比亞發射了2枚薩姆-5飛彈,目標直指2架美國F-14戰機。「提康德羅加」號巡洋艦上的「宙斯盾」系統,不斷將飛彈飛行數據傳送給F-14戰機,指導飛行員啟動幹擾吊艙,做規避動作,EA-6B電子幹擾機則捕捉薩姆飛彈電磁信號,模擬釋放幹擾信息。

結果,2枚薩姆-5飛彈被電子幹擾機帶到了海裡。

之後,利比亞又出動2架米格-25戰機突襲「提康德羅加」號巡洋艦,遭美國戰機攔截,無功而返,由於美軍飛行員沒收到開火命令,所以這2架戰機才得以全身而退。此後,利比亞空軍再也沒有出動過。

不久,利比亞又發射了3枚薩姆-5飛彈和1枚薩姆-2飛彈,但均被美軍電子幹擾機帶偏。

利比亞秀完後,美軍出手了:是時候表演真正的技術了。

A-6攻擊機

晚上,美軍發現了一艘利比亞飛彈巡邏艇(法國製造,有電子偵察設備),試圖藉助夜色掩護,高速穿插美軍航母戰鬥群。

美軍一面對飛彈巡邏艇進行電磁壓制,一面出動A-6攻擊機迎戰。在美軍電磁壓制下,飛彈巡邏艇的電子偵察設備致盲,以致A6攻擊機飛到身邊都不知道,結果被A6攻擊機發射的「魚叉」反艦飛彈擊沉。

之後,美軍A-7攻擊機在EA-6B電子幹擾機的引導下,摧毀了利比亞錫德拉薩姆-5 飛彈基地的制導雷達,使這個飛彈基地癱瘓。此後的幾天裡,美軍又擊沉了幾艘利比亞飛彈巡邏艇,並再次摧毀了利比亞修復好的薩姆-5飛彈基地。

3月25日,凱索爾宣布任務完成,第二天,美國宣布撤軍,「烈火草原」行動結束。

在整個「烈火草原」行動中,美軍擊沉了4艘利比亞飛彈巡邏艇,重創1艘,摧毀了錫爾特薩姆-5 飛彈基地,打死打傷150多名利比亞軍人,自身零傷亡。

參加作戰的美軍航母

05

「烈火草原」行動之後,卡扎菲沒有屈服,反而發表了更加強硬的言論。

「利比亞將不屈服於任何壓力,將用鮮血,生命和他所擁有的的一切來維護錫德拉灣的主權。」

卡扎菲還號召所有阿拉伯國家的人們,對美國在全世界的基地、使館和人員發動襲擊。

一個星期後,果然發生了兩場針對美國人的恐怖襲擊:4月2日,美國環球航空公司的1架波音727飛機,在從羅馬飛往波恩的途中爆炸,4月5日,西柏林一家迪斯科舞廳發生恐怖爆炸案,兩起事件共造成44名美國人受傷,5人死亡。

美國情報部門展開調查(西德聯邦情報局竊聽到了利比亞駐民主德國大使館與利比亞政府間的外交通訊),證實兩起事件是受卡扎菲指示的。

裡根決定再揍卡扎菲。

4月13日,裡根批准了代號為「黃金峽谷」的作戰行動。

與之前的「烈火草原」行動相比,「黃金峽谷」行動規模更大,主要打擊利比亞境內5個與恐怖主義相關的目標,分別是:的黎波裡阿齊齊亞兵營(恐怖分子指揮和聯絡中心,卡扎菲的家和官邸就在兵營地下掩體中)、的黎波裡西迪比拉爾軍營(恐怖分子訓練中心)、的黎波裡機場軍用區(恐怖分子後勤中心)、位於班加西兵營的卡扎菲預備指揮所、班加西西貝尼納軍用機場(停放著米格戰機,影響美軍空襲)。

為了實施此次行動,美軍出動了「珊瑚海」和「美利堅」兩個航母戰鬥群,負責空襲班加西的2個目標,還出動了部署在英國的F-111F戰鬥轟戰機,負責襲擊的黎波裡的3個目標。

F-111F戰鬥轟戰機

F-111F是美軍部署在歐洲的最先進戰鬥轟戰機,它裝備有4枚重2000磅的「寶石路」雷射制導炸彈,也能裝備12枚500磅的「蛇眼」減速炸彈,具有低空高速襲擊敵國領土縱深目標、夜間投擲炸彈的能力,準確性高,破壞性強,是實施斬首行動的利器。

4月15日,美軍開始攻擊。

航母編隊好說,直接開過去就行。24架F-111F遇到了點麻煩,法國和西班牙不準美軍通過領空,這意味著F-111F從英國起飛後,無法走直線飛臨利比亞上空,只能南下大西洋繞道直布羅陀海峽,繞大了,來回航程長達6400英裡(約10300千米),飛行時間長達13個小時,而且每架飛機都要進行8至12次空中加油。為此,美軍出動29架空中加油機,為F-111F續航。

由於在北約日常訓練中一個標準的F-111飛行架次大概需要2個小時,所以「黃金峽谷」任務對這款飛機的飛行員及其複雜的航空電子系統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F-111F飛行線路

戰鬥過程和上次差不多,預警機居中指揮協調,電子幹擾機壓制幹擾,使利比亞防空系統癱瘓失靈,航母艦載機再摧毀所有開機的利比亞防空雷達。然後,F-111F戰鬥轟炸機和A-6攻擊機各自奔向既定目標,進行收割。

利比亞防空部隊不敢開雷達,只能盲目射擊,防空飛彈無一命中,但防空炮卻瞎貓撞上死耗子——一架F-111F戰機被利比亞防空炮擊毀,兩名飛行員被彈射座艙撞暈,在海裡淹死了。

利比亞空軍雖然有幾百架戰機,但卻不敢出動,反而被卡扎菲轉移到了鄰國避難。

美軍整個空襲持續了18分鐘,利比亞五個目標均遭受重創。

「黃金峽谷」行動示意圖

空襲時,卡扎菲正在阿齊齊亞軍營地下掩體中,這個地下掩體是德國工程師設計的,可以抵禦除核武器之外的任何攻擊,卡扎菲躲過了一劫,受了點輕傷,兩個兒子也受了傷,一歲半的養女被炸死。

戰後,有人懷疑蘇聯防空系統不行,不是美國的對手。

蘇聯很沒面子,派出了一個代表團前往利比亞調查防空失利的原因。調查的結果是:利比亞官員傲慢自大,根本不把蘇聯顧問放在眼裡,利比亞防空系統的工作人員,訓練不夠,根本無法勝任工作。

總之就是蘇聯武器沒問題,是利比亞人太不行,發揮不出蘇式武器的威力。

F-111F返航

雖然被打得很慘,但卡扎菲仍沒有屈服,兩年後利比亞又搞下一架美國飛機。直到21世紀初,卡扎菲才開始調整與美國的關係,但好景不長,2011年,美國主導對利比亞發動了代號為「奧德賽黎明」的軍事行動。

【參考資料】

《蘇聯在利比亞的滲透與目的》、《卡扎菲時期利比亞與美國關係研究》、《「黃金峽谷行動」反思》、《「烈火草原」與「黃金峽谷」——深度分析美軍兩次對利比亞的兩次軍事行動》

相關焦點

  • 蘇聯對「黃金峽谷行動」的反思
    蘇聯認為,1986年4月美國對利比亞發動的空襲——「黃金峽谷行動」,暴露了利比亞防空人員能力的欠缺,而非蘇聯防空系統存在技術缺陷。
  • 「黃金峽谷」行動,F-111空襲利比亞31周年
    美國空軍和海軍的飛機穿越卡扎菲的「死亡線」,對這個曾支持過恐怖分子的利比亞政權進行了打擊。在「黃金峽谷」行動期間,美國空軍的KC-10空中加油機一方面為F-111戰鬥轟炸機補充燃油,另一方面接受其他KC-10加油機的「夥伴加油」以補充自身的燃油──參加空襲的F-111從英國到利比亞的往返航程高達6400英裡(約10300千米)。
  • 1986年,美國轟炸利比亞黃金峽谷,為何要置卡扎菲於死地?
    突然,空中傳來一陣陣爆炸聲,利比亞整個城市燈火通明。放眼望去,海港上空居然出現幾百架戰鬥機,海面上多出了3艘航空母艦和34艘艦船,在滾滾濃煙中空中的飛機對利比亞持續11分鐘的飛彈襲擊。突如其來的大規模超低空轟炸,使利比亞人民不知所措,人們從熟睡中醒來,被迫逃離家園。大街上到處都是逃命的人。在這次空襲中,卡扎菲的兩個兒子被炸傷了,他剛收養15個月的養女漢娜被炸死。
  • 黃金峽谷行動:美國人試圖除去卡扎菲,卻誤炸了法國大使館
    然而這一切到了1969年卡扎菲上臺後就全變了,卡扎菲一邊推行各種國有化政策收回石油控制權,一邊廢除各種伊德裡斯王朝時期同美國籤署的協議,從1970年開始卡扎菲逐步地關閉了利比亞境內的美軍基地,趕走了美國軍人,意圖徹底清除美國在利比亞的存在和影響。
  • 」沙漠風暴」到」黃金峽谷」 美國是怎麼給軍事行動取名的?
    1946年在比基尼島的原子彈試驗被命名為「十字路口行動」,它形象地反映了二戰結束後,美國軍事力量與核武器發展正處於十字路口關鍵階段。此後,為使美軍事行動的命名走上規範化道路,美軍逐步建立了軍事行動代號的命名規則。  1975年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開發了一整套對軍事行動代號、綽號和演習名稱進行自動化管理的計算機系統(縮寫為NICKA),並一直沿用到現在。
  • 還是這世界昏睡得太久,戰前兩次預兆性行動
    這兩次行動一共消耗的作戰時間加起來不超過30分鐘(貝卡谷空襲為6分鐘、黃金峽谷行動為23分鐘,也有說是18分鐘的,總之就是行動時間非常之短),但取得的戰果卻是極為豐碩的。黃金峽谷行動黃金峽谷行動(也叫作埃爾多拉峽谷行動)中,美國空軍戰鬥機萬裡奔襲,經過四次空中加油配合海軍艦載機共計150餘架悄無聲息地突破利比亞重重防空網,按照既定計劃順利摧毀了其境內五個目標後全身而退
  • 黑暗戰役與霧月政變:中情局與美軍特種部隊內戰與選舉舞弊疑雲
    到了2020年時,長期把控美國軍情系統CIA的深層政府已經進化到能夠熟練使用各種工具操控選舉,與全球販毒網絡糾葛不清的CIA更是成為了其馴良的打手。美國的政治生活被深層政府搞得烏煙瘴氣,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幾乎名存實亡。美國前空軍中將麥金納尼對深層政府的選戰工具「錘子病毒」進行了詳細地揭露:
  • 雙航母戰鬥群15天內兩次到南海軍演,美國三航母戰鬥群什麼時候來?
    美軍不僅會持續軍機抵近中國沿海偵察和闖入我島礁12海裡內這些「保留科目」,而且不能排除其故意製造衝突及意外的可能。這樣一來地區緊張局勢將大大升級,而美軍則會實現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2017年「尼米茲」號航母打擊群(圖源:美國海軍)因此,出動雙航母就足以顯示美軍對某一地區的重視程度。
  • 統治海天四十年:F/A-18「大黃蜂」首飛四十周年
    「大黃蜂」是美國軍方第一種兼具戰鬥機與攻擊機功能的機型,具備優秀的對空、對地、對海攻擊能力,是美國海軍近四十年來最重要的艦載機。 美國海軍的戰鬥/攻擊機中,還沒有哪款機型統治航母甲板在三十五年以上,而且,由它衍生出的F/A-18E/F「超級大黃蜂」還將服役到2040年以後。
  • 人類戰爭史上的十大經典空襲戰爭
    北約對利比亞的空襲,使得卡扎菲的部隊節節敗退,充分說明了這個道理。 而1933自從飛機面世以來,全力搶奪空中優勢儼然已是各國在戰爭中的必要基礎戰略。要說戰鬥機首次在戰爭中大範圍擔當起執行空襲任務、進行空中打擊的重責,甚至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本文將為各位看官帶來改變了整個人類史的十大經典空襲戰爭。
  • 裡根總統用11分鐘給利比亞動了個手術,川普的刀子更快嗎?
    關於聯合作戰的認知是1993年柯林頓總統上來之後搞信息革命搞出來的。伴隨著這種軍事革命,局座在90年代也寫過大量的專著。例如寫於1993年,出版於1998年的《戰爭離我們有多遠》,將近60萬字,對未來的聯合作戰及軍事革命進行了基本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