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羅斯《消息報》報導,俄羅斯阿列克謝耶夫中央水翼船設計局正在研製新一代超重型空降運輸地效飛行器,計劃將於2019-2020年建成服役,並部署在北極地區。
點評:地效飛行器是一種可以在水面或地面上數米高處掠地飛行的多用途設備,具有高升阻比、突防能力強、用途廣泛等優點,被世界軍事大國廣泛關注。目前,俄羅斯是世界上最早研製地效飛行器的國家之一,整體技術水平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並在積極研發新一代重型地效飛行器和以此為基礎重建地效飛行器艦隊。可以預測,一旦地效飛行器重新回到俄軍作戰序列,必將成為多維戰場超低空空域作戰的重要利器,並推動未來戰爭樣式發生深刻變革。
俄新一代超重型空降運輸地效飛行器,計劃將於2019-2020年建成服役,並部署在北極地區。俄羅斯地效飛行器的研製歷史可以追溯到蘇聯時期,由阿列克謝耶夫中央設計局牽頭負責項目地效飛行器的設計和原型機的建造,該機構一直是俄羅斯地效飛行器、水翼船隻、氣墊船研發領域的翹楚。1961年6月,第一架地效飛行器正式面世,在飛行重量500噸的情況下進行了超過500公裡/小時速度的水上飛行,極大衝擊了人們的視覺效果和想像力,掀起了一場「地效風暴」。隨後,蘇聯海軍航空兵陸續裝備了5架地效飛行器,並為此專門組建了第11獨立航空大隊。
由於蘇聯研製地效飛行器的主要目的是針對美國海軍,因此在面世後的很長時期內一直處於保密狀態,不為西方所知。1986年7月,蘇聯在裏海地區進行903「鷂」式攻擊型地效飛行器試航時,不慎被美國間諜衛星發現曝光,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極大震驚。從性能上來看,該型地效飛行器翼展45.11米,長度73.8米,高度19.2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飛行器;使用8臺NK-87渦扇發動機驅動,最大起飛重量380噸,航程7500千米,可在海面以上4.5米的高度飛行,能同時將850名士兵運送到世界各地,而且很難被雷達發現。此外,該地效飛行器還攜帶6個ZM-80「白蛉子」重型反艦飛彈發射筒,具有很強的攻擊火力。正是由於地效飛行器具有這種超出常規的獨特性能,令西方世界聞風喪膽,被賦予了一個可怕的外號:「裏海怪物」。
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蘇聯的解體,俄羅斯綜合國力大大下降,基本上放棄了大型高速地面效應飛行器的項目研發,使得這種新型裝備的發展陷入了低潮。但是,隨著近年來俄羅斯經濟實力的增長、大國雄心的恢復,加上國家安全的考量,俄羅斯加快了軍事現代化建設的步伐。根據計劃,俄羅斯新一代地效飛行器將於2019-2020年完成建造,2022-2023年完成各類測試並進行試航,2025年進入俄軍戰鬥序列,屆時將有效滿足俄羅斯在信息化戰爭時代對高速投送和戰略突防的迫切需求。
「裏海怪物」可攜帶6個ZM-80「白蛉子」重型反艦飛彈發射筒。俄羅斯領土廣闊,漫長的海岸線幾乎包圍了大部分北極地區,北極對於俄羅斯安全來說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俄羅斯不止一次地聲稱對北極地區擁有管轄和開發權。但是,隨著近年來北極地區戰略地位的不斷上升,尤其是北極航路的開發,使得許多國家尤其是北極附近國家,如美國、芬蘭、加拿大等,都提出了對北極地區的開發權,使得北極地區的爭奪日趨激烈。
根據報導,此次俄羅斯研製新一代地效飛行器主要是部署在北極地區,用於應對該地區日趨嚴峻的安全挑戰。從目前公開的模型上看,這款新型地效飛行器是以蘇聯「鷂」型地效飛行器為原型設計的,但體量比「裏海怪獸」還要大,長93米,翼展71米,總重約600噸,適航性也將比後者更好。由於這款飛行器是專門為極地環境而設計,因此採用了專門的設計,改變以前只能在水面起降的局限,配備輪式起落架,並將對機翼進行相應的修整和優化,以滿足在冰面上起降的要求。此外,該飛行器還設有特殊氣墊,憑藉這個特殊氣墊,飛行器完全可以在海面,凍土冰原,以及沙漠環境滑行,擺脫了受環境因素帶來的制約。
「小鷹」是前蘇聯第一艘用於運輸登陸的兩棲作戰地效飛行器。在功能定位上,由於這款新型飛行器主要設計用於在北極地區開展搜救工作,因此也被命名為「救援者」。根據計劃,俄羅斯將使用該型地效飛行器在北方艦隊和太平洋艦隊組建救援分隊,並為偏遠駐防部隊運送補給。根據俄軍要求,該型飛行器從值班狀態到做好飛行準備只需15分鐘,並且裝備最現代化的海上搜索救援設備,從而可以實施及時有效的救援。此外,該飛行器還要具有很高的飛行安全性和舒適性,可提供專業的醫療救護,包括高壓氧艙、外科手術等。
總體上來說,隨著北冰洋冰層日益縮小,北極地區沿岸國家的權利聲索日益激烈,圍繞北極地區的爭奪與較量已經不僅僅是冰層之下了。由於地效飛行器的使用不受作戰環境限制,其陸海空「三棲」作戰性能使其不僅能夠勝任水面作戰,更可在沼澤、雪地等惡劣環境下使用,因此將極大有利於俄軍在關鍵地區進行快速反應,搶佔有利地點。可以預測,如果未來該型裝備順利服役並在北極部署的話,將有效降低俄軍運輸壓力,快速為極地部隊投送增援和物資,為加強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的實力發揮重要的作用。
地效飛行器可有效降低俄軍運輸壓力,快速為極地部隊投送增援和物資,為加強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的實力發揮重要的作用。從未來發展來看,地效飛行器由於具有眾多其它常規武器所不具備的優勢,不僅可充分發揮其載荷大、適用性強的優勢,用作人員和貨物運輸平臺,擔負沿海、島嶼和艦隊之間的快速機動和補給,而且還可藉助其機動性能好、不易被敵發現,悄無聲息地快速接近目標的優勢,用作搶灘登陸平臺,編入快速反應部隊,實施反艦作戰、反潛作戰、掃雷布雷等多種支援和戰場保障任務,同時如果在它們機背上或者機翼上裝上飛彈等武器的話,還可以擔負進攻任務,作為大型攻擊機實施精確打擊,成為近海作戰的神秘「殺手」和攻擊航空母艦的「殺手鐧」武器,具有比較廣闊的應用前景。
此外,隨著高科技技術的不斷發展,新一代地效飛行器的綜合性能還將繼續提高。例如,現代戰爭對武器裝備隱身性能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地效飛行器也將會採取更先進的隱形技術,降低雷達、紅外、聲、光、電磁等物理信號特徵,並採用更為先進的綜合電力超導推進系統,來消除噪聲和紅外輻射,提高飛行器的整體隱形能力,並實現飛行器的快速機動能力和突防能力。正是由於具有如此光明的發展前景,世界各國都有積極研發地效飛行器。例如,作為另一個地效飛行器的研製大國,美國依託強大的科技基礎,成功研製出「美洲航線」號、「加林頓」號地效飛行船等,並在不斷突出其軍事用途。此外,德國、日本、澳大利亞、義大利等國也都紛紛加入了地效飛行器研製的行列。
地效飛行器機背上或者機翼上裝上飛彈等武器的話,還可以擔負進攻任務。雖然地效飛行器具有廣泛的發展前景,但同時也面臨著較多的限制因素。例如,地效飛行器對技術要求很高,特別是由民用轉為軍事用途,需要很複雜的技術轉換,面臨著眾多技術難題。例如,蘇聯在進行「鷂」型地效飛行器試驗中就多次出現技術故障,直到服役也沒有完全解決;而其在20世紀80年代以「裏海怪物」為基礎研製的「花尾鴿」大型反艦飛彈地效飛行器雖然具備強大的攻擊力和獨特性能,但始終因為眾多技術難關未能克服而未能服役。而且,目前世界上除了俄羅斯外,尚未聽說過其他國家研製出了專門軍事用途的地效飛行器,即便是美國也是如此,其技術難度可見一斑。
由於地效飛行器既像飛機,也像軍艦,是一種集飛機和船舶的許多優點於一身的新型兩棲運載平臺,使得各國對其角色定位始終不明,也成為制約未來地效飛行器發展和軍事領域運用的重要因素。雖然各國目前都認識到了地效飛行器的重要性,但很難定位其作戰用途,不知將其歸為空軍裝備還是海軍裝備,因此也很難將地效飛行器像核武器、航空母艦和戰略轟炸機那樣列為軍種發展重點裝備,這種角色定位的認知「盲區」,延緩了各國的研製進度。
(兵韜志略是由復旦大學一帶一路戰略與國際安全研究所研究員凌雲志為澎湃防務欄目開設的個人專欄,盤點一周重大防務事件,評點信息背後暗藏的玄機,剝繭抽絲、拂塵見金,每周一期,不見不散。)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