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效飛行器的性能:
高承載性與高速性 地效飛行器的載運量可達自重的50%,而著名的波音747飛機載運量僅為其自重的20%;它可完全脫離水面或地面航行,需要克服的阻力只有水的1/800,因此其飛行速度比一般船艇速度高9-14倍,比大多數高速船也快2-4倍。
高運輸經濟性 與飛機相比,客運地效飛行器單位公裡耗油量基本上與現代先進飛機相當,但它卻不象飛機必須從投資大的機場跑道起降,而自身具有一定的爬坡登岸能允與船艇相比,貨運地效飛行器每千克負載以500公裡/小時的航速運送5000公裡的運輸費用僅相當於常規船舶以40公裡/小時航速的運輸花費,即0.3—0.4美元而比900公裡/小時速度的飛機的運輸費要少一半還多。
多航態營運特性 地效飛行器一般都具有低速排水航行、中速氣墊狀態航行和高速離水航行等特性。
高耐波性與適航性 由於地效飛行器採用動力氣墊增升等技術,大多都能在3級海情下順利起降,在浪高小於3米時穩定安全地巡航航行。
兩棲性地效飛行器不僅可在水面、冰面、雪地上低空掠行,且具有一定的爬坡、登岸能力,它不受航道環境和碼頭條件限制,可以快速將人員和貨物運往灘頭。
良好的隱蔽性和突防能力 地效飛行器通常都是貼水面或地面高速掠行,所以一般都處在敵雷達盲區內,很難被發現。即使被發現,它也能規避敵艦載或陸基防空武器的攔截,突防能力很強。
較強的作戰能力 地效飛行器比現有的飛彈快艇速度要快、機動性要好,可利用其高速性和突防能力對敵艦進行有效的攻擊,而敵人的水雷、魚雷不會對其構成威脅。
多用途性 在軍事領域,地效飛行器除可用於攻擊敵艦艇及實施登陸作戰外,也可用於執行運送武器裝備、快速布雷、掃雷等任務,還可為海軍部隊提供緊急醫療救護。在民用領域,地效飛行器不僅可用於客、貨運輸,還可用於資源勘探、搜索救援、旅遊觀光、遠洋漁船和鑽井平臺換員運輸、通信保障與郵遞等。
技術障礙:
儘管地效飛行器使用前景廣闊,但至今發展尚有不少技術障礙。首先是地效飛行器設計理論還不成熟。與常規飛機設計不同,這種飛行器由於在飛行中,不僅受地面效應影響,還會受到海情、浪高的許多隨機因素的影響,在整個航行過程中大都處於非定常飛行狀態,空氣動力原理十分複雜,特別對飛行器操穩特性的控制和操縱面的設計帶來很大的難度,因此這種飛行器的設計大量依靠風洞試驗和水面實際試航,不僅費時費錢,還很難得到一般規律。 此外,這種飛行器要經常從水面進入大氣,又要從大氣進入水面,這兩種介質的交替使用會給機體造成特別大的衝擊載荷(就像我們在跳水時不小心可能受「水拍」一樣),並使飛行器的氣動力受到強烈擾動,造成翻轉、強烈顛簸,嚴重的會破壞機體結構折斷機翼、機身等。
地效飛行器的發動機設計也必須給予特別的考慮,因為它使用的介質既不是純空氣,也不是純水流,而是含有大量水氣的空氣,在貼海飛行時會吸入浪花,在貼地飛行時會吸入地面碎石和雜物。
飛行器的選材也是一大難題,既要能經受海面的衝擊和振動,又要能耐海水的腐蝕既要足夠的結實,又不能太重,還應有更好的耐應力疲勞性能。
正是存在以上許多未知或不定的對安全性和舒適性有很大威脅的因素,給地效飛行器的設計帶來了很大的挑戰,但可以深信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以上問題必將一一得到解決。
成功案例
2015年4月,我國第一艘12座海洋地效飛行器在南海海域進行各項飛行測試後,宣布試飛取得成功。該項技術填補了我國在地效飛行器領域的空白。
這艘由海南英格製造生產的CYG-11型地效飛行器,飛行高度1-4米,飛行速度達210公裡/小時,核載人數12人,載重量為1200千克,百公裡耗油28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