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統一後的十大榮景

2021-02-15 統一之聲

  中評社香港1月13日電,兩岸分隔已經六十多年了,49年以後的數年,兩岸還有激烈的鬥爭,為此犧牲了許多生命。後來的炮戰,情報戰,又讓許多生命財產損失。大陸改革開放後,炮戰停止,但兩岸的外交爭奪,還是讓兩岸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首先是給了別的某些國家在一個中國問題、承認誰的問題上獲得了與中國討價還價的條件,為此兩岸常不得不給別國各種好處。特別是中國大陸,加入聯合國後的數十年裡,每有重要外交活動,中國常不忘要求對方公開承認一個中國,這其中付出的不知凡幾。直到最近,報導重大外交活動時才不太提承認一個中國這件事。臺灣方面,自退出聯合國後,為了維持其所謂的邦交國,其付出同樣是難以為外人道。最近幾年,雖說外交休兵,但這方面的錢財及政治代價也只是少付出,而不是不付出。以美國為代表的一些國家,長年在臺灣問題上做無本生意,他們不需要付出什麼,卻借一個中國問題,卡中國大陸、臺灣的脖子。

  雖然歷史、政治常有其不以少數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運行軌跡和方式,但如果我們願意冷靜地想一想,客觀地回顧一下,就會不由得長嘆:兩岸這樣的爭鬥所為何來?這樣耗內肥外,倒底為了誰?繼續分裂下去,除了政治人物,還有誰能得好處?

  而反過來,如果兩岸統一,筆者初步想想,都至少有以下十個方面的榮景:

一、共享大國的尊嚴

  隨著國力的日益提升,中國大陸的大國尊嚴也在與時俱進。雖然現在仍碰到不少外交上的煩惱,但總體還說,中國的國際地位與影響正繼續提升。如果不出意外,中國經濟總量在十多年後達世界第一,那麼其大國尊嚴必然會愈益強化,非但在國際舞臺上更有領袖風範,現在經常給中國製造麻煩的美國日本,必定也會收斂、謙卑、忌憚很多。而反觀臺灣,自從被逐出聯合國後,世界上承認它的國家越來越少,若不是這幾年大陸配合臺灣的「外交休兵」,臺灣的「邦交國」還剩幾個都是問題。雖然給予臺灣籤證的國家很多,但在各種國際場合上,當臺灣想以「國」的身份出現時,它必然繼續感受著所謂的委屈。由於需要維護一個中國的原則,中國大陸也只能這麼做。而臺灣為了維護其政權,對美國的諂媚早已到了舉世可訕的地步。那麼諂媚美國,對曾經殺了那麼多臺灣人的日本也是親若兄弟,又得不到世界上90%的國家的承認,而且只要中國大陸不亂,這種不承認會繼續延續下去。這有什麼尊嚴可言呢?看現在的臺灣媒體及綠營言論,一天到晚要求與大陸講「對等尊嚴」,且不說沒有實力支撐的「對等尊嚴」即使得到也是短暫、脆弱、表面的,就是你要到了與大陸間的「對等尊嚴」,你對美國這麼諂媚,對日本這麼沒有骨氣,能贏得什麼真正的尊嚴?近日石之瑜教授在《朝野爭相討好美國不是臺灣之福》一文中說:「臺灣依附美國的動機,本是要抗衡大陸,當美國也要維繫與大陸的關係時,臺灣就失去與大陸抗衡的意志,……大家期待馬英九當面嗆聲習近平,但在這樣怯懦的對美心態下,就算是有堅定『臺獨』信仰的蔡英文也做不到,何況是沒有信仰的朱立倫。」(中評網2015年11月19日)馬英九嗆不嗆習近平,也還得看美國臉色的,那麼如果真嗆了,那不也就是家奴式的嗆嗎(即得到美國同意了的嗆)?如果兩岸統一了,那麼臺灣作為中國的一部分,哪裡還會有那麼多煩惱?也許臺灣有的人會說,中國大陸人在國際上的形象不如臺灣人好,所以做統一後的中國人談不上有尊嚴。若是這麼想,那他是見小而失大了。

二、中華文化的本位復歸與文化的復興

  兩岸分治後,臺灣一方面政治上向西方學習,而在文化上,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保留還是比較充分的。大陸1949年後的數十年中,在處理傳統文化時有過許多震蕩。但放在整個歷史長河中看,這基本上也可被認為是在探索前進道路時遭遇的曲折,亡了一些羊,但也讓國人明了許多理,所以現在已在補牢了。臺灣在中華文化基礎上吸收西方文化所產生的作用,大陸是看得很清楚的,應該說,臺灣的嘗試有實驗意義,其正面負面作用都非常明顯。如今大陸也不再堅持前三十年的階級鬥爭理論,無論內政外交,都呈現出和諧、包容、合作、共贏與務實、理性相結合的精神。國力的上升,國際地位的提高,也使國人對傳統文化有了更多的自信,而不再象五四時代那樣把積貧積弱多歸咎於文化。兩岸的統一,必將使中國進一步實現文化上的本位復歸。再進一步,由於中國幅圓遼闊,人口眾多,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上升,中華文化作為世界重要文化之一的地位,必然進一步受到國際上的重視。現在國際上有關制度的選擇,有「北京共識」和「華盛頓共識」之爭,這就充分說明了中國及其所走之中國道路的影響力。而這一道路,與中國文化有密切的關係。兩岸的統一,可讓臺灣對中華文化的繼承創新方面的經驗得到更好的發揮,教訓被更認真地吸取。由於中國特別重視和平合作,有天下大同觀念(如當今對「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的倡導、推動就是合作共贏思維的結晶),故而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深刻影響世界也將可以期待。中國文化必將再次穩居世界文化的重要一極。

三、經濟上的合理布局、臺灣航空航運樞紐的實現

  臺灣曾經是「亞洲四小龍」之一,七八十年代經濟騰飛,錢「沒到腳目」。七十年代末,大陸改革開放,如果兩岸早些開放投資和三通,臺灣的產業及經濟體量,今天可能比韓國還強還大。九十年代浦東開發後,臺資登陸趨於熱絡了,但「李登輝的戒急用忍,卡住所有想去大陸投資的大型企業與大型投資案,臺塑不能去投資輕油裂解廠、大型石化廠,裕隆也不得去大陸蓋汽車廠,結果是大陸的石化產業被全球幾大廠商佔住,大陸汽車工業抬頭,臺塑、裕隆再無機會,頂多去『參股』。臺灣視若珍寶的晶圓代工,臺積電一直被卡住,在大陸成立『友好企業』和艦的聯電則在扁執政時遭『司法追殺』;當政府迫於時勢終於開放投資八吋廠時,大陸已培養出自己的中芯國際晶圓代工廠,反過來與臺灣競爭。在大陸面板產業仍為荒漠時,對岸虛位以待友達前往投資,但馬政府三卡四卡,當終於開放時,大陸本土面板廠羽翼已豐,韓廠也插旗成功。」「服貿卡關這段時間,我們看到的是原來臺灣拿到的服貿條件,香港也取得了,接著是中韓FTA完成,韓國也拿到了,臺灣原來該有的先機與商機,全沒了。因為服貿卡住,這兩年兩岸金融監理機關的會議『金銀會』也算是白開了,因為無法有任何進一步的開放互惠措施;所以我們就看到兩年前中國工商銀行參股臺灣永豐金控20%股權、投資200億的案子,日前宣布『難以執行』而告終,許多兩岸金融合作、參股的案子全部原地踏步;更早前的中國移動參股遠傳電信也在延宕多年後結束。」(《中國時報》2015年10月20日社論《陸客中轉優勢已失 須務實互惠》)

  《中國時報》這篇沉痛的社論,其實還只是道出了各種良機、優勢錯失的一部分。如果兩岸統一,就可以一起認真研究產業布局,研究如何讓臺灣充分發揮優勢,佔有大陸龐大的市場,這對臺灣經濟無疑有極大的好處。近二十多年來,臺灣一直有人生怕兩岸關係變壞而強調「雞蛋不能放於同一籃子」,從李登輝到蔡英文,一直在想用南進來代替、分流投資中國大陸。然而這種做法一方面是效果不彰,另一方面,稍有常識的人都明白,整個東南亞的人口都不如中國多,東南亞及最近臺灣綠營所提的印度,都是消費能力不高的地區(新加坡稍強,但僅五百多萬人)。更不要說在異族異域地區,哪有同文同種的地方溝通方便?臺灣經濟起飛時,高雄曾是世界著名大港,如今其名次已大幅下跌。但如果攤開東亞地圖,可以看到臺灣有極佳的航空、航運方面的區位優勢。如果兩岸統一,憑藉本地區特別是大陸巨大的客流量及巨大的貨運量,它完全有條件成為航空、航運樞紐。高雄港輻射韓、朝、日、大陸,優勢不亞於新加坡。臺灣近來一直在爭取陸客在臺北中轉,但迄今也只爭取到試點運行。如果兩岸統一,這根本就不需要爭取。臺灣憑航空、航運方面的收益,都可以數錢數到手抽筋。其它各種可以對接的中小領域,更是不勝枚舉。

四、政治上的互動趨善

  兩岸的分治,導致兩岸間存在大量的政治上的問題。處理這些政治問題,「考驗智慧」是有關兩岸關係的政治評論中的常用詞。兩岸雙方為了按照自己原則、目標,處理各種問題時,可謂殫精竭慮。然而如果從民族歷史更宏觀的角度去觀照,這種殫精竭慮、絞盡腦汁實際上都只是政治從業人員在當下環境、當下政治邏輯下所作的所謂合理的或不得已的選擇,它不是歷史賦予的必然。如果我們假設一下,今天就立刻宣布統一,天會塌下來嗎?臺灣的日子就會變差嗎?顯然不可能。如今島內的政治生態極為複雜,不僅有藍綠兩黨為代表的黨派之爭,還有大陸、美日等相關因素,臺灣的領導真是難當,思考政治問題,不得不有比幹七竅,必須更加多維。而這樣的費盡心思,由於臺灣力量較小,仍難有良好結果。這也正是2000年政黨輪替以來也即所謂民主進一步發展以來,誰在臺上都難以做好、都要被罵的深層原因之一。如果統一了,政治上的內外作用力便變得簡單,不僅兩岸間簡單,臺灣對美日,也無需那麼在乎,更不需仰美鼻息,顧日情緒。臺灣政治方面的折騰必然會減少。

五、兩岸科技教育文化實力的壯大

  由於49年後許多知識分子去了臺灣,臺灣的科技教育又與歐美緊密關聯,故上個世紀下半葉,臺灣的科技教育取得了很大的發展,高校的密度、人口與學校數量比,在國際上都屬領先,科研成就、教育質量、文化質量都不低,雖然才二千多萬人,但卻擁有諾貝爾獎得主,享譽世界的學術人物和作家。然而由於臺灣近年來的少子化,經濟的全球化,人口少、市場小漸成制約臺灣科技教育的瓶頸,不僅經濟有淺碟型特徵,科技教育也是深廣度得不到應有的開拓和發掘。隨著老一輩知識分子、科學家、文化人的凋零,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周邊地區科研教育文化的快速發展,臺灣的科教文化的相對高度逐漸不明顯。高等教育更是缺少規模優勢,乏才可育。低分生的大量入學,使臺灣的教育資源不能合理髮揮作用。所以臺灣高校這些年來的世界排名有下滑的趨勢。如果兩岸統一,則臺灣已有的高教資源可以更好地發揮作用,不僅不會出現學校多,教師多,學生少的情況,還可以通過兩岸教師的科研合作,提高科研水平,通過學生的自由選校、交流,提高教育質量。臺灣的絕大部分科研,都可以避免因研究成果缺少應用需求而不敢開展(比如航天)。文化創意目前被看作臺灣的強項,但臺灣同樣面臨一個受眾與市場問題,所以現在連臺灣的綜藝節目也因製作費投入與收視收益不成比例而逐漸式微。如果兩岸是一個連結的市場,這個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六、省卻了人為造成之主體論煩惱,社會不再撕裂

  臺灣與大陸誰是中國的主體?從國際上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主體,當然不言自明。然而臺灣卻不認,一直強調中華民國的存在。如果通過談判,兩岸統一了,這個問題自然就是再是問題。由於兩岸、島內、國際錯綜複雜的關係,臺灣民眾存在著嚴重的價值觀衝突、族群撕裂,導致整個社會充斥著觀念上的不和諧,一個單位、一個家庭,也常常因觀念不一致而造成有許多話不方便講,甚至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也常常糾結不已。士兵將不知為何、為誰而戰已是軍界的公眾預言。王尚智先生說:「社會文化基於特殊的事件引發『集體情懷』,常以某種主題歌的方式呈現,風氣普世皆然。……臺灣這些年漸漸失去『主題歌』了,顯示臺灣社會某種精神價值上的集體破碎,再難成歌且無從共鳴。事實上,眾所皆知就連『國歌』與『國旗歌』,如今也似乎無法被暢懷地開唱。元旦升旗典禮唱著『國歌』,許多人對於『中國與臺灣、歷史與土地』仿佛心感定位不明、懷有懸憂。……臺灣失去了自己的『主題歌』已經很久很久。國民黨執政8年以權力吟唱的最終,竟然只剩下幾聲甚至無法成音的嘆息而已。倘若民進黨真的即將輪替,又會為臺灣帶來下一首什麼樣的主題歌?依然還是臺語歌中的悲情曲調,人們只能繼續在苦難中默默指望某一個幸福未知的明天?」(《臺灣的下一首主題歌》,《中時電子報》2016年1月5日)正是主體論的煩惱與觀念的衝突、族群的撕裂,讓今天的臺灣人連一首主題歌都難產生、唱響。

七、領土、軍事難題的迎刃而解

  中國在領土方面還存在著不少問題,近期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南海問題。如果兩岸統一了,解決南海諸島問題、釣魚島問題就會容易得多。礙於美日因素,臺灣在釣魚島問題上不敢太強硬,在南海諸島問題上採取低調策略。日本投降後蔣介石政府在南海諸島樹碑插旗,在南海地圖劃十一段線,當時附近國家沒有異議,這本是兩岸主張南沙群島主權的有力材料,但臺灣就此發聲甚少。近日馬英九本要去太平島,美國一施壓,只好改派一位「部長」。兩岸如果統一了,這些領土問題的解決就會容易得多,太平島如開發旅遊,光是大陸客,恐怕都要多到難以接待。領土問題解決後,地區局勢必然趨向和緩,軍事上不僅兩岸間的懷疑、對立渙然冰釋,其它國家也會因兩岸一致,而減少對中國的幹擾、挑釁。如此,東亞的和平,本地區的自然平衡便會水到渠成。

八、兩岸因東海南海石油開採而獲益,臺灣尤其大受其利

  近十幾年來,臺灣為要不要建核四,兩黨吵得不可開交,馬英九執政,不得不將核四封停,前期的大量投入空置不說,臺灣的能源問題,實際上並未找到解決的方案。臺灣本土不出產油煤,能源高度依賴進口,一旦斷供,臺灣便會黑燈瞎火,揭不開鍋。兩岸統一後 ,由於東海、南海領土領海問題的解決難度大幅降低,石油開採就必須獲得非常有利的條件。如果能在釣魚島海域及東海南海其它區塊開採石油,則臺灣獲得能源的成本必然大幅降低,供應量可以大幅增加,這必然帶動石化業及一切依賴石油、能源的產業的大幅發展。大陸當然也會因增加了東海、南海這些附近的油源而獲得了更大的經濟發展動力。

九、臺灣軍費的下降與兵役的減少甚至歸零,省卻對「邦交國」的非正常開支

  臺灣為了維護其所謂的嚇阻能力,一直在企圖加強軍備,長期以來一直向美國購買武器。馬英九上任時,強調臺灣的軍費要達GDP的3%。儘管這個數字未必每年的都實現,但臺灣的人均軍費負擔確實不輕。據統計,馬英九上升8年來,臺灣對美軍購已超200億美元,即以200億論,臺灣人均的軍購支出也達8000多美元,而這僅僅是指對美軍購,並不包括其它各種軍事開支。而且,由於除了自己研發外只能向美國採購,臺灣買武器時常常被美國宰,花大錢買不到好東西,買到了的東西,能不能用,決定權也在美國手上。而自己的研發,又由於難以產生規模效應而無法開展更多。如果兩岸統一了,臺灣的軍費開支必然可以大大降低,如果臺灣方面提出,統一後,臺灣人不需要服兵役、購武器,我相信為了統一,這一點大陸可能也會接受。如此則臺灣用於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經費,就得到大幅增加。同時又不會有軍事安全上的擔憂。

  過去許多年,兩岸為了爭取外交承認,花費了大量錢財。而統一後,這些支出就可以免了。即使對不發達國家提供援助,也可以是另外的名義。而無須與承認自己的主權,否認對岸的主權掛鈎。

十、十四億人共享的事業平臺與臺灣民眾心胸的擴展

  這些年臺灣流行「小確幸」一詞,島內的年輕人害怕外來競爭,心態漸趨封閉保守。然而歷史經驗早就昭示,閉關自守會落後,落後就會挨打。臺灣的媒體也承認,臺灣民眾不太關心國際問題,所以媒體也不願過多關注國際問題,於是本土的八卦常被反覆放大炒作。經過近幾十年的政黨鬥爭,臺灣人對選舉也漸趨冷漠。有關政治、選舉的新聞,在小小的3.6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狂轟濫炸,實在也讓人難以承受。臺灣因不是聯合國成員國,所有人現在都無法在國際機構任職,香港的陳馮富珍當上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臺灣無法得到國際舞臺。兩岸統一了,臺灣人的心胸視野可以立足中華,放眼世界,臺灣人內部的事業舞臺面向的是960萬平方公裡,14億人口,對外,可以代表強大的中國。這種人生意義,與局限於島內的差別,是不可以以道裡計的。

  以上所列,未必全面,這只是一位關心兩岸關係的知識分子的一點感想。但我想,就是有這些,也已夠了。統一,對兩岸民眾、對中華民族、對世界,其大益不是顯而易見嗎?

來源:中國評論新聞


相關焦點

  • 唐永紅:兩岸必然統一 也必須統一
    三是祖國大陸提出了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政策主張和「一國兩制」科學構想,確立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進而形成了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基本方略,回答了新時代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團結兩岸同胞共同致力於實現兩岸和平統一和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命題。四是鞏固了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格局,越來越多國家和人民理解和支持中國統一事業。
  • 兩岸統一後,如何治理臺灣?是時候討論一下這個問題了
    所以,美臺再怎麼勾結,「臺獨」勢力再怎麼囂張,都無法阻擋統一大勢,畢竟,和平統一是我們的期許,但「武統」臺灣,永遠是一個選項。「臺獨」之路走到盡頭,就是統一;一旦觸碰紅線,反而會加快統一的節奏。既然如此,是時候討論一下:兩岸統一後,如何治理臺灣,既能讓大陸民眾更有思想準備,也能讓臺灣民眾做到心中有數。
  • 馬英九:不排斥兩岸統一
    ,但絕不會推動臺獨、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也反對使用武力,因此「不排斥統一,不支持臺獨,不使用武力」的原則維持兩岸和平發展現狀,對臺灣才是最佳選擇。當時,「不統」指的是在任內不推動兩岸統一,但他昨天在「習馬會(馬英九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以兩岸領導人身分會面)三周年政策研討會:兩岸關係何去何從」上,首度將「不統」修正為「不排斥統一」,與會學者稱此為「新三不」。2015年11月7日「習馬會」在新加坡舉行,今年7月底成立的馬英九基金會,昨天在臺灣大學法學院霖澤館國際會議廳舉行為期一天半的三周年研討會。
  • ​兩岸老兵盼統一
    兩岸老兵盼統一  顧少俊趙贈熊出生於
  • 朝韓VS兩岸:「統一」徵程差幾何?
    看到朝鮮半島的這一轉變,很容易聯想到冷戰體制終結後地球上僅剩的兩個「待統一」地區中的另外一個——中國。兩岸與朝韓之間確實有許多值得說道的「共性」。首先,朝鮮半島分裂與兩岸分治都有著相同的國際大環境——冷戰,造成如今這種局面,更是都少不了美國的影子。
  • 夏瀛洲:兩岸關係的最終走向一定是統一
    (中評社 張嘉文攝)第一屆兩岸和平統一進程研討會16日在臺北舉行,主辦的中華民族團結協會名譽理事長夏瀛洲在會中表示,回顧兩岸開放交流三十年的現狀和成果,就會明白兩岸發展的態勢不可阻擋,更不可逆轉。旨在探討三個主題,兩岸統合模式的研擬、兩岸統一前的謀和機制、兩岸統一的互利條件的設計。除了中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受邀出席外,並邀請近30位兩岸關係學者與談。  夏瀛洲在會中致詞表示,2018「九合一」選舉剛剛結束,我們欣慰地看到在22個縣市長中,中國國民黨獲15席,民進黨獲6席,另有1席為無黨籍。
  • 兩岸註定走向統一,「五大主張」指明方向
    但創新絕不能背離「一國」和統一的目標,應始終牢牢把握「兩岸同屬一國」這一兩岸關係的根本屬性。筆者深信,「兩制」臺灣方案必定是兩岸中國人思想解放的結晶,既符合中國的國情和文化傳統,也符合當今的兩岸現實,真正做到管用、可行、有效。
  • 臺海局勢——兩岸統一已箭在弦上
    但是,兩岸實行的卻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制度。基於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考量,大陸始終強調「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的統一的最佳方式,這既充分地照顧到了臺灣的現實情況,又有利於統一後臺灣長治久安,同時也充分體現了祖國大陸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懷。
  • 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兩岸統一
    當前,兩岸關係複雜嚴峻。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拒不接受「九二共識」,妄圖挾洋自重,加劇兩岸對立,損害兩岸關係。在此形勢下,美方公然宣布新一輪售臺武器,向民進黨當局和「臺獨」分裂勢力發出嚴重錯誤信號,嚴重損害中國主權和安全,嚴重危害臺海和平穩定,嚴重損害中美兩國兩軍關係發展。民族復興、國家統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阻擋不了的。
  • 兩岸統一必須回答的七個重大問題!統一時間或已不遠?
    第一問:蔡英文會不會觸碰兩岸戰爭的「紅線」?有賊心沒有賊膽!應該說,大陸始終不懈努力的,是爭取兩岸和平統一,始終不停演練的,是確保能夠武力統一。武力統一是保底,武力之外的統一是始終不懈的努力。根據「秦安戰略智庫」核心成員牟林的分析,除武力統一外,其他和平統一的努力包括:依法促統、經濟促統、武力促統。「依法促統」,目前已經有了《反分裂國家法》。
  • 《建議》談兩岸統一,為何沒有出現「和平」兩字?
    面對2020年後民進黨將持續執政這一政治現實,《建議》根據臺海形勢的新變化,對涉臺政策規划進行了實事求是的調整,即在初衷不改的基礎上,力所能及地照顧臺灣同胞福祉。■重提遏制「臺獨」分裂活動當前,臺海和平的最大威脅就是「臺獨」分裂勢力的分裂活動。因此,堅決遏制「臺獨」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大陸對臺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 兩岸統一後,可以實現地緣戰略態勢突破
    如果兩岸統一,不僅消除了威脅,還相當於我們的海上和空中防線向前推進兩三百公裡,防禦縱深在擴大,臺灣省一直被美國人稱為「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所以它的軍事價值很重要。臺灣省沒統一之前,這一遏制中國的地緣價值在美國手裡,統一後其地緣價值則有利於我國國防。完成祖國統一的第一個好處就是直接消除近距離的威脅,避免臺灣島內某些人玩火,給大陸和臺灣省帶來巨大損失,我們可以騰出更多的精力應對來自其他方向的問題。
  • 臺灣教授:兩岸經濟統一加速器已啟動
    「經濟統一」的加速器,也是大陸建構及發揮對臺磁吸效應的平臺,兩岸融合、融一也會因此逐漸形成。 31項惠臺措施出現在兩岸政經實力不對稱、不對等的情況下,主要的環境背景在於大陸持續往富而強的方向發展,臺灣則是向貧而弱傾斜,目前看來,這似乎是大勢所趨。 他指出,「統武」的說法總讓人感覺是危言聳聽。但「經統」(經濟統一)早已炮聲隆隆。大陸宣示的31項惠臺措施,在他看來,是兩岸經統的加速器。相關內容如增加青年就業、所得提升等,許多是蔡政府做不到的地方。
  • 邱毅:蔡英文曾說兩岸最後終歸統一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2月20日報導,臺灣2020年地區領導人選舉競爭激烈,新黨19日抨擊蔡當局大搞綠色恐怖「抹紅」政敵,新黨不分區「立委」候選人邱毅指稱,1998年第二次汪辜會談,時任「國安會諮詢委員」的蔡英文隨當時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赴陸,看了京劇「鎖麟囊」後,
  • 邱毅:兩岸「沒有壓力下的和平統一」,是沒有可能了
    在議題二「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有多大」的討論中,被主持人黃智賢問道「如何看待臺灣現在的狀況,兩岸和平統一是否還有機會」,臺灣文化大學教授邱毅認為,現在兩岸有沒有和平統一的可能,要看「和平統一」的定義是什麼。他進一步表示,如果是「沒有壓力下的和平統一」,是完全沒有可能的,而如果「有壓力之下的和平統一」,他仍然覺得有可能。
  • 臺盟中央原副主席吳國禎:兩岸關係的最終走向一定是統一!
    「回顧70年兩岸關係的現狀和成果,就會明白兩岸發展的態勢不可阻擋,更不可逆轉,兩岸之間關係的最終走向一定是統一。」1947年出生於臺灣花蓮的吳國禎,是親眼見證兩岸關係從冰封到融合70年變化的臺胞之一。1977年,留學畢業後,吳國禎毅然回到祖國大陸工作。對於自己當時的選擇,直到現在吳國禎依然沒有懷疑過。他動情地說:「現在回頭看,祖國一天比一天好,變化太驚人了。能夠參與這麼一個動人的過程,值得珍惜。」回國後,吳國禎相繼在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任教,並從1978年開始參與到為國家發展和祖國統一資政建言工作中來,先後在全國人大、全國政協擔任代表和委員。
  • 兩岸輕語:兩岸和平統一需要保留"中華民國國軍"?臺灣統派的想法大陸不會接受
    按照新黨的立場來看,他們認同一個中國與"九二共識",反對臺獨,追求兩岸的互利雙贏以及和平統一。應該說,這與大陸提倡的兩岸同屬中國,一國兩制方案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相同。但作為臺灣的統派,新黨在島內備受排擠,前不久的時候,被蔡英文當局"限制離臺"的新黨青年軍王炳忠、林明正與蘇恆還共同發聲,力挺海峽論壇與兩岸交流。
  • 從來沒有這麼明確:兩岸統一將給臺灣同胞帶來五大好處
    老勝算/文據國內各大媒體消息:2021年10月29日,國臺辦副主任劉軍川在「新徵程中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主題的第四屆「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研討會上致辭,其中講到了祖國統一後給臺灣同胞帶來的五大好處。這個講話尤其值得臺灣同胞學習理解和高度重視!
  • 臺退役上將王文燮:兩岸都是中國人永不變 兩岸最終會統一
    臺灣中華戰略學會理事長王文燮(中) 圖片來自臺媒王文燮,88歲,山東省日照縣人,歷任「軍團司令」、「聯勤總司令」、「國防部副部長」,二級上將退役後,接任國民黨黃復興黨部主委有十年之久,現為中評委主席團主席、中華戰略學會理事長。
  • 兩岸「分治」即將70年,用哪種方式統一?
    跟這樣的政府談和平統一,何異緣木求魚。 (二)政黨再輪替可以解套嗎? 蔡英文任內兩岸關係難脫對峙,那麼,換個政黨執政會好轉嗎?這要看臺灣是否會三度政黨輪替,也要看接替的政黨是否已學得教訓。2020年大選蔡英文連任還是有機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