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優化火箭發動機 3D 列印製造工藝

2021-03-01 COMSOL
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ITRI)為臺灣創新空間(TiSPACE)提供增材製造(也稱 3D 列印技術)服務,包括原始設計製造、重新設計和仿真等。TiSPACE 的固液火箭發動機中使用的燃料噴射器組件的 3D 列印過程為:首先,雷射將第一層粉末熔化並融合到構建板上,塗覆機將第二層粉末均勻散布在第一層上;然後,雷射再次將粉末熔化並融合……此過程依次連續進行。突然,塗覆機發生堵塞。雷射的熱量在材料中引起溫度梯度,從而導致塗層變形,並最終導致塗覆機堵塞,整個構建過程停止。檢修故障後,工程師再次嘗試構建。這次雖然完成構建,但最終結果是噴射器變形,從而無法使用。該小組繼續第三次、第四次嘗試……工程師意識到他們需要優化整個過程的參數以確保構建成功,但是反覆試驗的方法會浪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成本。便捷、經濟的增材製造工藝

雷射粉末床熔融(LPBF)是一種增材製造技術,它利用雷射將粉末熔化並融合在構建板上。雷射粉末床熔融是一個廣義的術語,它涵蓋了諸如選擇性雷射熔化(SLM)、選擇性雷射燒結(SLS)和直接金屬雷射燒結(DMLS)等多種過程。在雷射粉末床熔融過程中,通常將大約 30 ~ 50 μm 的薄層材料均勻散布在構建平臺上,用雷射熔融模型的第一層,然後用輥子或塗覆機將第二層粉末散布在第一層上;依次類推,逐步散布更多的粉末並融合在一起,直到完整的零件或組件構建完成。(在該過程中,可以使用電子束代替雷射,並在真空中進行組裝。)

由於雷射的高解析度,雷射粉末床熔融使得製造商可以製造複雜的形狀。另外,增材製造技術還可以將一次構建中未使用的粉末重新摻入機器中,用於製造其他產品。這使得增材製造的成本效益高於其他耗費材料的製造過程。由於這些優點,雷射粉末床熔融可用於多個領域的製造加工,包括航空航天、汽車和醫療行業。此外,在牙科應用和珠寶製作中也很常見。

但是,雷射粉末床熔融面臨著一系列挑戰。一方面,該過程涉及高度局部雷射加熱,導致材料產生較大的熱梯度。在製造零件時,熱梯度會在材料層中產生殘餘熱應力和變形。如果殘餘變形過大,則可能導致機器的塗覆機組件堵塞,從而終止整個製造過程。如果機器堵塞並終止了構建,則必須重新啟動該過程,這會浪費資金和時間。另一個風險是成品零件也可能產生變形,有時會超出最終用戶的可接受範圍。

火箭發動機部件的增材製造

工業技術研究院致力於研究雷射粉末床熔融工藝,以平衡高精度產品成本和時間的限制。來自工業技術研究院雷射和增材製造技術中心(AMMC)增材製造系統創新部的研究人員,包括工程師 Wai-Kwuen Choong 和 Tsung-Wen Tsai,以及經理 Steven Lin,優化了製造 TiSPACE 混合火箭發動機 3D 列印噴射器組件的雷射粉末床熔融工藝(圖1)。該 3D 列印噴射器由 TiSPACE 設計,可提高固液發動機動力推進劑的混合效率,並利用流體動力學優化設計。工業技術研究院使用增材製造設計技術進一步改進了設計,正如鍾偉權所說:「複雜的內部流動通道和合併的部件功能使其成為雷射粉末床熔融技術的絕佳展示 「。

圖 1. 3D 列印噴射器組件

製造噴射器時,必須考慮與雷射粉末床熔融工藝相關的設計挑戰。在一部分尺寸(一般約為 110 mm x 110 mm x 170 mm)中,會不可避免地會累積熱應力,並最終導致在噴射器z軸方向上產生較大的變形。這種變形會而且已經導致塗覆機堵塞致使系統終止。工業技術研究院和 TiSPACE 通過優化雷射粉末床熔融工藝來避免變形,可以減少因終止構建而浪費的時間和成本。

力學仿真預測增材製造結果

通常,使用簡化的經驗法則和試錯法預測雷射粉末床熔融加工的結果。例如,45° 規則就是增材製造領域中一種簡單且通用的規則。該規則要求設計應避免包含大於 45° 的懸垂角,否則它不是 3D 列印的理想選擇。這是因為與底部的層相比,新列印的層將突出太多,並且新層沒有足夠的結構支撐。該規則不能解決像 3D 列印噴射器那樣複雜的設計,而反覆試驗會很快消耗項目製造的時間和成本。因此,工業技術研究院選擇了一種替代方案——使用仿真預測製造零件的殘餘應力和變形(圖2)。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們求助於 COMSOL Multiphysics® 軟體。

圖2. 3D 列印噴射器的雷射粉末床熔融製造過程仿真

為了預測熱梯度如何在噴射器設計中引起應力和變形,團隊在初步模擬中採用了本徵應變的方法。最初建立該方法是為了快速預測焊接問題中的殘餘應力和變形,但現在也越來越多地用於解決金屬增材製造問題。

該團隊使用 COMSOL® 軟體結構力學模塊中的固體力學接口進行熱力學分析。這樣,他們可以評估製造零件中的殘餘應力和變形。COMSOL® 軟體中的活化功能專用於增材製造,可以完美模擬重複過程,包括雷射粉末床熔融中層與層之間的疊加和融合。此外,他們還使用優化模塊在構建過程中優化了零件的方向和支撐結構。

使用仿真 App 優化製造流程

藉助多物理場仿真,工業技術研究院團隊成功預測了雷射粉末床熔融過程中的應力和變形結果,但是仍然存在一個問題:部署雷射粉末床熔融過程的增材製造系統工程師通常並不熟悉仿真,聘請仿真專家只會增加項目時間和成本。這該怎麼解決?

根據雷射粉末床熔融模型,該團隊構建了一個具有直觀用戶界面和專用輸入和輸出的仿真 App(圖3),並將其命名為 ITRI AMSim App。他們使用 COMSOL Multiphysics® 軟體內置的模型構建器根據已有的模型建立仿真 App。使用該仿真 App,系統工程師可以預測和評估優化製造過程中的構建特徵,包括 STL 文件的輸入,彈性或彈塑性模型(非線性結構材料模塊隨附)以及選擇啟用或禁用切割過程模擬或基板移除。該仿真 App 還包括 5 種不同的粉末材料供選擇,包括 Ti 6Al-4V,一種鈦合金;MP1,一種 CoCrMo 合金;PH1 和 316L,不鏽鋼;AlSi10Mg,一種鋁合金。該仿真 App 的輸出是系統工程師在底板上所需的結果,例如構建階段和切割後的位移和殘餘應力分布。

圖3. ITRI AMSim 仿真 App 界面。

該仿真 App 的輸入基於實驗校準,工業技術研究院團隊通過不同的掃描策略執行該實驗以提取正確的本徵應變矢量。該矢量或矢量分量會根據粉末材料和雷射參數(例如雷射功率、光束大小、掃描速度和圖案填充大小等)而變化。

團隊已經使用 COMSOL Compiler™ 將該仿真 App 編譯為獨立的可執行文件。編譯應用程式分發給系統工程師,它可以在沒有安裝 COMSOL Multiphysics® 軟體或 COMSOL Server™ 許可證的環境下運行。實際上,工業技術研究院團隊可以自行許可運行該仿真 App,並在三個月的試用期內將其提供給目標用戶。

當被問及在工業技術研究院和 TiSPACE 的聯合項目中使用仿真 App 帶來的好處時,Choong 對其節約時間和資金的優勢表示認同,並補充說,這完全是「成本問題」。

使用仿真 App 節約時間和成本

在構建和部署 AMSim 仿真 App 之前,TiSPACE 的 3D 列印噴射器的構建已開始並通過試錯法終止了四次。每當塗覆機堵塞或零件本身破裂時,該過程都會失敗。引入 AMSim 仿真 App 之後,花費在測試過程的總時間減少了 75%。使用該仿真 App,團隊能夠預測組件的高風險區域並為設計增加更多支撐,從而成功構建組件。完成物理增材製造流程以測試零件構建大約需要一周時間,而使用仿真 App 則需要不到一個小時。

通過計算,反覆試驗所需的人工、機器和材料成本,再運行仿真 App 以後,得到進一步降低(約 83.3%)。

最後,將仿真結果與實際製造過程進行比較,完成 3D 列印噴射器增材過程所需的時間縮短高達 99%。

未來計劃

工業技術研究院團隊計劃改進 AMSim 仿真 App,該技術已經經歷了三次迭代,具有用於材料校準的新功能以及檢測塗覆機幹擾、模擬支撐結構等功能。他們希望為仿真 App 添加更多高級但對用戶友好的功能,以提高現有仿真 App 的時間和成本效益,並通過縮短學習曲線進一步提高增材製造行業入門級用戶的投資回報率。

工業技術研究院的 AMSim 仿真 App 可以提供更加逼真的 3D 列印過程預覽和零故障生產。

本文內容來自 COMSOL 博客,點擊「閱讀原文」,閱讀更多延伸文章。

相關焦點

  • 全球13款金屬3D列印的火箭發動機
    目前正在研製中的新型發動機同樣選擇了經過驗證的3D列印技術和後處理工藝,新交付的發動機結構部件最大尺寸達到600mm×600mm×600mm。該產品之前採用熔模精密鑄造工藝生產,有29個工藝流程,配套設備多且依賴性強,合格率不足20%。通過3D列印技術替代熔模精密鑄造工藝,加強肋的製造周期縮短了75%,合格率提升至98%,成本降低30%,且產品多項性能指標接近甚至超過傳統鑄件歷史最高值。
  • ICON為美國阿爾忒彌斯登月計劃學生建造3D列印火箭發射臺
    南極熊獲悉,2021年3月10日美國建築技術公司ICON在德克薩斯州奧斯汀市郊的斯威夫特營利用3D列印技術為NASA阿爾忒彌斯登月計劃學生製造月球基地專用3D列印火箭發射臺。作為阿波羅計劃的姐妹計劃,阿爾忒彌斯旨在月球建立長期科研基地,為登陸火星做準備。作為這項計劃中的一部分,來自美國十所大學的大學生團隊設計出了一種可重複使用的發射和著陸臺,並且可用月球上發現的材料進行3D列印。
  • 3D列印火箭發動機真被做出來了!發射報價不到獵鷹9的五分之一
    這種真正「白菜價」的火箭,由Relativity Space開發生產,並且是3D列印的。最近這一型火箭剛剛完成首次發動機地面點火試運行實驗。這次的全周期點火實驗成功,說明Aeon 1已經真正具備商用潛力,它可能成為全球第一款投入商用的3D列印火箭發動機。價格低、生產周期快是3D列印火箭發動機最重要的特點,也是最吸引客戶的地方。
  • GE Additive:3D列印應用將從零件級邁向系統級集成
    我們專注於如何將雙方結合起來,將初創型企業最好的業務與全球業務的可擴展性以及GE全球研究中心的資源結合在一起,要知道我們在該研究中心從事增材製造研究超過30個年頭。南極熊補充:Arcam的發展情況也類似,GE幫助Arcam開發出大尺寸的電子束金屬3D印表機Spectra H,並用於生產飛機GE9X發動機的葉片。
  • Launcher和AMCM開發已知最大的3D列印DMLS火箭發動機零件
    Launcher和AMCM開發已知最大的3D列印DMLS火箭發動機零件
  • 三分鐘了解3D列印技術
    模具製造、工業設計常將此技術用於建造模型,現在正向產品製造的方向發展,形成「直接數位化製造」。發展歷史3d列印技術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美國,當時的3d印表機非常巨型而且昂貴。應用領域目前,3d列印已經廣泛應用於軍工、航天、醫學、建築、汽車、電子、服裝、珠寶首飾等領域。優點3d列印技術能夠快速生產高端的定製化產品。3d列印技術可以在不用模具和工具的條件下生成幾乎任意複雜的零部件,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製造柔性。
  • 3D列印模型表面工藝處理方法
    噴砂的具體原理,就是通過動力裝置將非常細微的堅硬的細沙球顆粒吹出,這些細沙高速碰撞物體的表面,比較明顯的溝壑就會被「砸掉」,剩下的是略微帶一點粗糙的「磨砂」效果。  3D列印的模型同樣可以用來進行噴砂處理。噴砂是成熟的工業上處理物體表面的工藝。處理速度非常快,幾分鐘就能處理很大的表面積。
  • 案例 l 創成式設計優化用於3D列印的衛星部件
    通過應用創成式設計,創建了一個新的、高度複雜的結構,該結構可實現最大程度的輕量化,並且可以完全的滿足設計和製造。最終的結果令人印象深刻:為航天技術設計的組件減輕了55%的重量。底座重量由之前的164克減為75克。此外,MSC Apex Generative Design的創新性,及其針對應力的優化進一步提高了組件的剛度。
  • 3D列印技術專題之一|3D列印原理、優勢及應用
    根據所使用的特定增材製造技術,每一層的厚度也有所不同,在幾微米到約0.25mm之間變化,當前有許多材料可以應用於不同的增材製造工藝。起初,3D列印主要是在模具製造、工業設計等領域被用於製造模型,後逐漸用於某些產品或零部件的直接生產製造,比如在航空航天、工程施工、醫療、教育、地理信息系統、汽車等垂直領域都有所應用。
  • 難熔金屬製成的PBF 3D 列印零部件面面觀
    根據3D科學谷的市場觀察,使用難熔金屬進行3D列印是充滿挑戰的,特別是像鎢、鉻、錸這類熔點很高的金屬,更別提納米級粉末顆粒了。
  • ExOne與福特合作:突破鋁材6061粘合劑噴射3D列印技術
    2021年1月,ExOne推出成本估算軟體工具,為製造商提供粘合劑噴射3D列印精密金屬部件的成本估計,以便他們能夠快速將這種技術與其他快速成型製造工藝進行比較。而2021年3月,ExOne與福特公司合作成功利用粘合劑噴射3D列印鋁材6061產品。
  • 2020年中國航天領域3D列印8大應用成就和案例
    面對大尺寸、高精度、高性能的製造要求,211廠增材製造中心從確保產品整體質量可靠性出發,放棄慣常採用的複合3D列印方案,選擇了技術難度更高的全3D列印。同時,為進一步提高產品性能,該中心選擇了工藝控制難度更大的極遠離平衡態成形方法。
  • 航天製造中的電鑄技術(一):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推力室
    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是一種以液態氧為氧化劑、以液態氫為燃燒劑的液體火箭發動機,由於以液氫液氧作為推進劑能大幅降低發動機起飛重量,成為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的首選。該公司在20世紀60年代將電鑄技術成功應用於以液氧和RP1為推進劑的推力室,隨後又成功應用於以液氫和液氧為推進劑的火箭發動機推力室的加工。美國數家公司在20世紀60~70年代開始進行再生冷卻火箭發動機推力室的電鑄研製工作,以電鑄銅和電鑄鎳複合結構作為外壁,用於太空梭主發動機(SSME,圖2)的製造。
  • 3D列印優點和技術原理
    確切的說,3D快速成型技術是眾多快速成型技術之一,速成型技術大致可分為7大類,包括立體印刷、疊層實體製造、選擇性雷射燒結、熔融沉積成型、三維焊接、三維列印、數碼累積成型等。3d列印與傳統的通過模具生產有很大的不同,3d列印最大的優點是無需機械加工或任何模具,就能直接從計算機圖形數據中生成任何形狀的零件,從而極大地縮短產品的研製周期,提高生產率和降低生產成本。
  • 從3D列印口罩的失敗到骨科植入體的成功-論醫療研發的規範|靖哥3D列印|第82期
    最近德國空軍醫院與德國空軍大學的研究人員開展科研合作,對於在COVID-19疫情時期,3D列印社區所提供的3D列印口罩等防護用品進行了安全有效性的系列檢測,並與傳統工藝所製造的口罩及其安全測試標準進行對比。
  • ABB機械臂引入3D列印軟體,無需人工編程
    2020年1月17日,南極熊從外媒獲悉,瑞士-瑞典跨國電氣設備公司ABB的機器人部門ABB Robotics已在其機器人仿真程序中引入了3D列印軟體
  • 3D列印火箭發射器關鍵部件? Blue Origin絕對不輸SpaceX!
    具體來說,Blue Origin採用3D列印技術來列印BE-4火箭發動機的殼體、渦輪、噴嘴、轉子。BE-4是以液化天然氣為燃料的新一代火箭發動機。增材製造方法允許集成複雜的內部流道到設計中,這是難以通過傳統製造技術製造出來的。渦輪噴嘴和轉子也通過3D列印出來,僅僅需要很小的後期加工就可以滿足精度要求。更重要的是,除了Blue Origin新的格倫New Glenn火箭發射器, BE-4火箭發動機還可以被用在火神火箭發射器上,該火箭發射器是由聯合發射聯盟(ULA)開發的。
  • Made In Space 3D列印大型梁結構件並通過測試
    這種太空直接製造的方式,也減少了對航空器進行「空間優化」的需求,實現全新的太空飛行器設計,同時減少太空發射的成本。未來,Archinaut也可以用於製造和裝配衛星中需要升級的零部件。聽起來,Archinaut或從SpiderFab的製造理念發展而來。不用將整個空間結構送入太空,未來火箭可能僅需搭載原材料,然後在軌道上由「蜘蛛製造」系統建造而成。
  • 金屬3D列印技術及專用粉末的研究
    我國是從1991 年開始研究3D列印技術的,2000年前後,這些工藝開始從實驗室研究逐步向工程化、產品化方向發展。當時它的名字叫快速原型技術(RP),即開發樣品之前的實物模型。現在也有叫快速成型技術,增材製造。但為便於公眾接受,把這種新技術統稱為3D列印。
  • 熱等靜壓使3D列印金屬模型後處理將迎來新高度
    「「我甚至認為所有增材製造將在集成HPHT後處理服務時經歷一次大的提升」Fruth Innovative Technologien(FIT)總部位於巴伐利亞,由EOS的前應用工程師Carl Fruth於1995年創立。FIT也是Netfabb的前母公司,Netfabb是Autodesk的3D列印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