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這23個人的樣子,每個中國人都該銘記!

2021-03-01 北京大學

「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正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二層展廊展出,畫家楊華為每一位「兩彈一星」元勳畫像,再現他們的氣質面貌。

「兩彈一星」元勳由23位國寶級的科學家組成,他們都是為中國核彈、飛彈和人造衛星做出巨大貢獻的劃時代科學巨星,其中,于敏、王希季、鄧稼先、朱光亞、陳芳允、楊嘉墀、周光召、趙九章、錢三強、郭永懷、屠守鍔、彭桓武12位功勳人物為北京大學校友

本次展覽由北京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文聯聯合舉辦,展出時間為12月11日至16日。如果你無法親臨現場,就讓我們一起在本篇推送裡領略「兩彈一星」元勳的風採,紀念他們的偉大精神,並向他們致敬吧!

「兩彈一星」元勳

23位國寶級科學家

他們以身許國

克服難以想像的艱難險阻

甚至不惜付出生命

他們為國家做出的卓越貢獻

歷史不會忘記

人民不會忘記

元勳們的畫像

朗朗如日月之入懷

他們眼角的皺紋

藏著多少歲月的故事

在震撼人心的視覺衝擊下

我們看到:

勇攀科學高峰的身影

勇往直前的堅定意志

可歌可泣的愛國精神

我們只能在畫像前

久久停留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本次畫展的亮點之一是展廳入口處一幅以藝術形式呈現的23位「兩彈一星」功勳們的「大合影」元勳們沒有一張合影,楊華創新地將23位人物的肖像畫在了一起。

科學家們身上體現的愛國奮鬥精神、團隊精神、家國情懷、忘我的犧牲精神,以及為了祖國科研工作隱姓埋名一做就是幾十年的經歷,都深深觸動著楊華。

創作者楊華介紹:「大幅肖像更能體現人物精神氣質、面貌特徵和人生閱歷,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震撼力。」

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80)。解決氫彈等熱核武器系列基礎問題,提出從原理到構形的完整設想;領導參加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大量關鍵性理論問題。

應用光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55)、中國工程院院士(1994)。領導開拓靶場光學測試技術、雷射技術及太陽地面模擬等國防光學技術領域,主持製成首臺雷射器、首臺大型精密靶場光測裝備和多種國防光學儀器。

衛星和空間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93)。研製成功中國多種實用探空火箭,主持完成中國第一種衛星運載火箭、第一種返回式遙感衛星的方案論證、設計,任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總設計師。

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55)。指導首次地下核試驗,領導、具體組織第二、三次地下核試驗,主持指導爆轟物理實驗、近區核爆炸探測、抗核加固技術、雷射模擬核爆炸試驗,提出雷射慣性約束受控核聚變設想並獲得證明。

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80)。領導開展爆轟物理、 流體力學等研究;領導完成首顆原子彈理論方案,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爆轟模擬實驗;組織探索氫彈設計原理、技術途徑,領導參與首顆氫彈研製、試驗。

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80),中國工程院院士(1994)。領導原子彈、氫彈研製、試驗,領導建成輕水零功率裝置,開展堆物理試驗,為「兩彈」技術突破及武器化作出突出貢獻。

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領導參加我國首枚自行設計的液體中近程彈道地地飛彈、液體中程彈道地地飛彈的研製實驗;任首顆人造衛星研製技術總負責人。

航天技術和火箭發動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80)。作為運載火箭技術負責人領導首顆人造衛星發射;領導組織中程、中遠程、遠程液體彈道式地地飛彈的多種液體火箭發動機研製、試驗。

物理冶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80)。領導完成特種電阻絲研製;主持研製分離鈾同位素用的甲種分離膜,試製成功並投入使用,為原子能工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無線電電子學、 空間系統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80)。研究提出衛星軌道參數,研製納秒脈衝採樣示波器,為「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的準確測量、控制和首顆遙感衛星的成功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

金屬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80)。領導組織核裝置爆轟物理、炸藥和裝藥物理化學、特殊材料及冶金、實驗核物理等研究;組織參加聚合爆轟波人工熱核反應研究;制定核裝置球面同步起爆方案研究,為首顆原子彈、氫彈及核武器發展研製作出了重要貢獻。

航天技術和自動控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80)。領導參加研製「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姿態測量系統;提出返回式衛星姿態系統方案與技術設計思想;指導研製了原子彈爆炸檢測技術和設備。

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80)。領導、參與爆炸物理、 高溫高壓物理、中子物理等研究,為首顆原子彈、氫彈及戰略核武器研製作出大量重要工作,為國防科技、科學事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

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55)。倡導發展人造衛星事業,開創高空探測研究,組建空間科技隊伍,提出衛星研製的建議;開展遙測、跟蹤技術、核爆炸試驗的地震觀測、衝擊波傳播規律等研究。

冶金學和航天材料專家。領導、參加500餘項課題預研、研製,領導、指導錳基軒料合金研製及軒焊工藝研究,主持液體火箭發動機材料、液體火箭焊接結構的振動疲勞破壞等研究。

空間技術和空間物理專家。領導探空火箭頭部空間物理探測儀器、跟蹤定位等研製;參與制訂星際航行發展規劃,組織人造衛星預研;組建衛星總體設計部,任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方 案總體負責人;領導返回型衛星研製。

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55)。組建一系列核科技機構;領導建成我國首個重水型原子反應堆、首臺回旋加速器等重要儀器設備;組織原子彈研製聯合攻堅,開展氫彈預研,提供理論準備,促成了中國成為當今世界上從原子彈到氫彈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

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57)。領導組織爆轟力學、高超聲速流、飛行力學、結構力學、武器環境實驗科學等研究,為核彈、氫彈、衛星實驗均作出巨大貢獻;參加中科院衛星設計院領導工作。

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57)、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4)。在應用力學、工程控制論、系統工程等領域成就突出,1956年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意見書》,是中國火箭飛彈 技術發展的重要實施方案,長期擔任火箭飛彈、太空飛行器研製技術領導,為飛彈和航天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

火箭技術和結構強度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任副總設計師領導參加地空飛彈初期試製,任副總設計師研製液體彈道式地地中近程飛彈、中程飛彈,任總設計師研製洲際飛彈和長徵2號運載火箭。

火箭與飛彈控制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我國固體戰略飛彈的奠基人。

核武器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80)。在國內首先計算出原子彈爆炸彈心溫度、壓力;設計、主持幾十次核試驗,推動核武器設計、改進、試驗等協調發展;創立系統核爆炸極其效應理論、核爆炸測試研究、抗核加固技術新領域。

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55)。在核物理、中子物理、 輻射流體力學、凝聚態物理及核爆炸理論等領域貢獻突出;領導、參加原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戰略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

「從前郭永懷在我心目中是比較嚴肅的形象,在這次畫展上看到了他和藹和親的一面。」

駐足於郭永懷的肖像畫前,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徐開明說。

「這次畫展題材好、藝術水平高。」

北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韓玉真老師是開展當天第一位來到現場的參觀者,他觀看完畫展後,感慨道:「他們是讓中國挺起民族脊梁的人,今天祖國的強大,離不開他們——他們永遠值得銘記。」

「非常傳神,」陳芳允先生的兒媳陳金鳳也來到了畫展,駐足陳芳允的畫像前,她說:「老一輩知識分子雖有專長,但卻平和、謙虛,他們真心熱愛他們的事業,為國家殫精竭慮。年輕人在觀展過程中,通過了解人物事跡,汲取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力量,可以激勵自己為國家多作貢獻。」

1956年入學的地球物理系丁敬忠教授是地道的老北大人,他看完展覽後難以抑制激動的心情:「出國就是為了回來報國!他們頂著巨大風險,克服重重阻力回歸祖國,這些精神品質值得每一位北大年輕人學習。」

「我們國家需要這樣的人才,北大人應具備這樣的責任感。」

「內心受到很大觸動和鼓舞,」2017級中文系碩士生劉修齊坦言作品讓自己深受啟發,「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有時過於關注個人,卻忽略了一個事實——很多事情只有在集體的耕耘下才能實現。展覽讓我對元勳們的精神有了更深的體悟。」

來源:北京大學黨委宣傳部、中科院文聯

繪畫作品:楊華

文字來源:北大新聞網、中科院文聯

採訪及文字:楊華、王巖

編輯:慕魯

排版:張唯佳、筱羽

責編:園中葵、以棲

相關焦點

  • 每個中國人都該銘記這一天!
    「九一八」,是國恥日也是中華民族覺醒日戰爭雖已遠去但這段歷史不能忘卻今天>讓我們向先烈致敬!89年前的今天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炸毀南滿鐵路反誣中國軍隊所為悍然襲擊駐紮在北大營的東北軍△九一八事變當夜日軍炸毀鐵路的地點彼時的中國國民黨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日軍300人就擊潰了北大營的8000守軍這就是震驚世界的
  • 每一位為國捐軀的先烈都值得被銘記!
    9月30日,每個中國人都應該銘記的日子:烈士紀念日。
  • 這才是熱搜該有的樣子!
    這首趕製的MV,唱給戍邊英雄2020年2月19日起,我國4名官兵在去年6月中印邊境衝突中犧牲的消息持續刷屏。20日,至少12個相關話題衝上熱搜榜!有網友說:這才是熱搜該有的樣子.向你們致敬! ◆ 中央軍委授予祁發寶「衛國戍邊英雄團長」榮譽稱號,追授陳紅軍「衛國戍邊英雄」榮譽稱號,給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追記一等功。
  • 【商業大廈】銘記今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為什麼將9月3日這一天定為抗戰勝利日?1956年,新中國第一次在自己的土地上,由中國人擔任審判官,獨立地審判外國侵略者。光陰荏苒,一個個受害者出庭控訴的瞬間,一張張侵略者低頭認罪的照片,永遠都在提醒:這場浩劫,我們不會忘記
  • 致敬 | 為了2秒鐘 他談判16輪 被歷史銘記20年以至永遠
    我認為英方這種態度不僅中國人不能容忍,世人也是不能容忍的。」香港這條回歸之路漫長坎坷亦波瀾壯闊,其間也是無數幕後英雄不舍晝夜的血淚史。如果不是一位中國外交官用堅定的立場、強硬的態度為國家爭取到這短短的2秒鐘,哪怕香港回歸也會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
  • 「銘記歷史,致敬英雄」——新華社青年探尋駝峰英雄軌跡的四個片段
    2015年7月31日,以「銘記·致敬」為主題,一支由新華社圖片中心、四川建川博物館和上海快鹿投資集團人員以及當地誌願者組成的52人搜尋隊伍走進易貢的莽莽深山,開始了一次對這架飛機,也是對駝峰英雄遺蹟的探尋。
  • 海清、撒貝寧、侯勇三次起立為他致敬!
    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每一個老兵都是一段歷史每一段歷史都是一個傳奇都值得被銘記最近,一位老兵出現在央視節目《歡樂中國人》的舞臺上來源:cctv《歡樂中國人》視頻截圖1949年新中國成立23歲的董成森參加了開國大典他至今還能清晰的記得當時的場景——「我是幸福的
  • 【致敬英雄】9·30國家烈士紀念日
    9月30日,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銘記的日子——烈士紀念日。
  • 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這些數字和名字請銘記!
    是所有中國人,都必須銘記的日子。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登上美軍「密蘇裡號」軍艦籤署了無條件投降書。14年浴血奮戰,3500多萬同胞傷亡,終於迎來全民族抗戰的勝利!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第一次抗擊外侵的全面勝利,中華民族終於迎來了歷史轉折點!
  • 致敬先烈丨終成漫山胡楊樹
    致敬先烈丨終成漫山胡楊樹 2019-09-30 16: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致敬 騰衝1944
    騰衝1944,那一年,飛虎隊的戰機曾飛越這片戰場的天空。那一年,遠徵軍將士在這裡衝鋒陷陣,浴血奮戰,屍填街巷,血滿城垣。那一年,騰衝城的每一片樹葉都被子彈打穿,每一捧泥土都被炮彈炸飛,每一條河流都淌著血水。
  • 永遠銘記!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這些數字和名字,請告訴孩子!
    是所有中國人,都必須銘記的日子。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登上美軍「密蘇裡號」軍艦籤署了無條件投降書。14年浴血奮戰,3500多萬同胞傷亡,終於迎來全民族抗戰的勝利!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第一次抗擊外侵的全面勝利,中華民族終於迎來了歷史轉折點!
  • 烈士紀念日前夕,向鳳崗英雄「小鬼班」黃友致敬!
    明天是9月30日,每個中國人都該銘記的日子:烈士紀念日。或許,我們無法一一說出他們的名字,但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一段不應被忘卻的英勇。他們用熱血為後世迎來新生,用生命、用無畏捍衛了民族尊嚴!這一仗以後,黃友變得更堅強。同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4年7月,何通中隊決定發動平湖戰鬥,把藤本的威風打下去。當時的日軍藤本大隊和另一日軍中隊駐在平湖,還有一中隊偽軍駐在離平湖一裡的屋圍。何通決定先吃掉偽軍中隊,突擊任務仍落在黃友小鬼班身上。21日晚,戰鬥打響了,黃友幹掉敵哨兵,首先衝向炮樓,打死日軍顧問,便向樓上扔手榴彈。小鬼班迅速衝上去,解決偽軍中隊部,俘獲人槍80多。
  • 詩詞丨緬懷先輩,致敬那場永不妥協的抗爭
    —回復『 早安 』,迎來一天好心情—◆ ◆ ◆9月18日,每個中國人都該銘記的日子
  • 我們一定會記住你們的樣子!
    衛國戍邊烈士遺骸交接現場畫面面對來犯之敵,他們英勇戰鬥祖國的山河一寸都不能丟記住犧牲的英雄陳紅軍、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致敬!那天,23歲的王焯冉和戰友們連夜渡河增援一線,在蹚河時王焯冉一隻腳被卡在了水下巨石縫中。危急時刻,他將戰友猛地推向岸邊:「你先上,如果我死了,照顧好我老娘!」
  • 向這16名犧牲官兵,致敬!
    中國參與維和30年來中國軍隊累計派出維和官兵4萬餘人次這份中國軍隊在聯合國維和行動中犧牲官兵的名單值得每個人銘記致敬,英雄!
  • 凡人英雄:每個人都是家的戰士
    辛苦一年的每一個你,都是家的戰士。念庚子舊歲,譜辛丑新篇。在這一辭舊迎新的節日裡,我們掃塵除疫,為新年祝禱。過去一年有多不平坦,每個中國人就有多不平凡,所有兢兢業業的奮鬥者都值得對自己說一聲「辛苦了」,來犒勞和撫慰這一年來無數次堅守的時刻。
  • 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記住今天這個日子!一本家譜揭露日軍入侵無錫南門細節
    在這每一個中國人,都要記住這個日子:9月3日。今天,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
  • 馬英九回應兩岸關係:我們每個人都是中國人 也是臺灣人
    在島內,一向支持統一的新黨26日舉行25周年黨慶大會,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出席祝賀時表示,我們每個人都是中國人,我們的家園在臺灣
  • 銘記歷史 砥礪奮進 |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
    一寸山河一寸血,為了吹響這勝利的號角,多少人犧牲在這片熱土!最終,無障可憑,無路可退,他們選擇把生命交給祖國的山河,這就是狼牙山五壯士!倖存者葛振林的兒子葛長生說過的一段話讓所有人震驚了:我打小就在父親身邊,當年看《狼牙山五壯士》電影時,我都不知道父親是其中原型,他在家裡沒有跟我們談過一次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