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從1905年日俄戰爭開始,包括日本在內的列強諸國就確立了以「大艦巨炮主義」作為戰艦設計和建造的基本方針。其後,在華盛頓會議《限制海軍軍備條約》有效期於1936 年結束後,特別是到了太平洋戰爭後半期,美英等國開始出現擺脫「大艦巨炮主義」的傾向,新建造軍艦在一定程度上趨於小型化、高速化並加強了防空武器裝備,而日本卻依然把「大艦巨炮主義」作為軍令和戰術的主流,在實踐中將馬漢關於必須壓倒敵方強大艦隊以確保制海權而輕視制空權的「海權論」思想用到了極致。先後推出「八·八艦隊計劃」、「對美七成軍力」等冒進計劃,隨著對美開戰的升級,日本海軍節節敗退,伴隨二戰與太平洋戰爭的結束,也宣告了日本「大艦巨炮主義」的失敗。
[關鍵詞]日本海軍 大艦巨炮主義 海軍軍備備戰 石油危機 太平洋戰爭
[作者簡介]馮昭奎,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北京 100007)。
[文章來源]《日本研究》2016年第4期
1906 年建造、1907 年在英國皇家海軍正式服役的「無畏號」軍艦堪稱是一艘有劃時代意義的戰 列 艦(Battleship, 又 稱「戰鬥艦」或「戰艦」),其威力遠優於同時期的同類軍艦。在20 世紀 10 年代,隨著各國海軍日益認識到戰艦的攻擊力取決於主炮火力,戰艦主炮的火力越強大,艦體的裝甲越堅固(以抵禦敵艦攻擊),在海戰中就越有利。遵循這種號稱為「大艦巨炮主義」的戰艦設計和建造方針,列強各國爭先恐後地展開了追求戰艦大型化和數量的建艦競爭,僅在 1910 年後的 7 年期間,全世界竣工的大型戰艦超過 100 艘,日益軍國主義化的日本海軍也捲入狂熱追求「大艦巨炮主義」的潮流。
一、「大艦巨炮主義」產生的思想與科技背景
「大艦巨炮主義」產生的思想背景是馬漢「海權論」的影響。明治維新以來,「大日本帝國」軍部以陸軍為主要戰力,然而由於海軍在中日甲午戰爭(1894-1895年)和日俄戰爭(1904-1905 年)中表現十分活躍,海軍的發言權日益增強,極力主張日本作為「海洋國家」,海軍軍費應大於陸軍軍費,並以美國為假想敵進行以擊破美國艦隊為目標的海軍軍備,促使業已從「陸主海從」轉變為「陸海並列」的陸海軍關係進一步朝向「海主陸從」轉變,而支撐海軍地位上升的理論正是美國海軍軍官、《海上權力史論》等的作者阿爾弗雷德·馬漢的「艦隊決戰主義」思想,馬漢認為「海洋國家的國權擴張依靠制海權的確保,其最大的戰力在於大艦隊的常備,其任務是擊破敵國的艦隊」。日本海軍司令部成為馬漢「艦隊決戰主義」思想的狂熱信徒,在極力追求「艦隊決戰主義」和「大艦巨炮主義」達到極致,卻未能產生任何戰略思想創新的情況下發動了太平洋戰爭。
另一方面,「大艦巨炮主義」產生的科技背景是海軍科技的重大發展:其一是隨著大炮技術的發展,艦炮威力隨著炮管長度和口徑的增大而成正比例地加強,海軍技術發展進入了「以艦炮可擊沉敵艦」的新階段,而在此前由於艦炮口徑、射程和精度的限制,艦炮只能起到局部損傷敵艦和部分殺傷船員的作用;其二是在鋼鐵工業迅速發展的基礎上,為了防止被敵艦擊沉,軍艦艦體從木製艦體向「裝甲艦」(在木製艦體上裝備鋼鐵裝甲)、繼而向鋼鐵艦體的發展;其三是1886 年德國開發了使用內燃機的汽油汽車以後,在石油精煉工業發展的基礎上,交通工具的燃料逐漸從煤炭向石油轉換,1911 年就任英國海軍大臣的溫斯頓·邱吉爾積極推動英國海軍艦艇燃料從煤炭向石油轉換,1914 至 1915年英國相繼建成以重油作為燃料的戰艦,其後列強各國的戰艦也紛紛從燒煤轉向燒油,使「大艦巨炮主義」獲得強大的動力支撐,同時也使石油日益成為關係到國家存亡的戰略物資,法國總理克裡蒙梭甚至說:「一滴石油相當於我們戰士的一滴鮮血」。
二、日本海軍的「大艦巨炮主義」的發展及其失敗
1.從一戰後的海軍軍備競賽到十五年「建艦休息期」
一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列強為了角逐海上霸權,海軍軍備競賽再掀高潮。美國海軍部長丹尼爾斯宣稱要「建設一支世界上最強大、最優秀的海軍」;英國首相勞合·喬治表示:「大不列顛寧願花盡最後一分錢,也要保持海軍對美國或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優勢」;日本則在一戰戰爭景氣帶動經濟增長的背景下,依據日俄戰爭後制定的日本海軍國防方針,於1920 年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八·八艦隊計劃」:以 8 艘艦齡不滿 8 年的戰艦與 8 艘巡洋艦為主幹,以「古鷹型」重巡洋艦為輔助艦,包括多艘5500 噸型輕巡洋艦、驅逐艦的大艦隊建設計劃。日本增強海軍軍備的動向,被美歐列強視為對它們的既有優勢和既得利益的挑戰,招致日本與美歐列強之間的建艦競爭升溫。
但是,時隔不久,列強各國開始嘗到了軍備競賽的苦頭:伴隨著一艘艘戰艦下水,在過重的海軍軍費壓力下,各國財政紛紛捉襟見肘,特別是日本為了實施「八·八艦隊計劃」,海軍撥款已佔整個國家預算的三分之一。
與此同時,蔓延資本主義各國的經濟危機爆發,各國人民要求裁軍的呼聲日益高漲,列強各國的海軍軍備競賽遭遇巨大輿論壓力。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美國倡議召開以限制海軍軍備為主要目的之一的華盛頓會議於1921 年 11月至 1922 年 2 月舉行,參加會議的美、英、日、法、意5國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最終籤訂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即《五國條約》),該條約限定日本的主力艦、航空母艦保有量維持在相當於美軍 60% 的水平。其後,在 1930 年締結的《倫敦海軍裁軍條約》對主力艦以外的輔助艦艇的保有量也作了限制。華盛頓會議揭開了以國際協定限制軍艦建造的長達 15 年的「建艦休息期」。處於財政困境的日本不得不接受華盛頓《關於限制海軍軍備的條約》和《倫敦海軍裁軍條約》對其海軍發展施加的限制,將主要精力轉向對現存艦艇的維修、改良和加重艦艇的武器裝備等,由於武器裝備的超載導致艦艇出現缺陷,又不得不進一步進行維修和改良。
2. 爭霸亞洲野心驅使日本海軍力爭「對美七成軍力」
在二戰前,海軍發展戰略一直是以具備大口徑火炮攻擊力並以厚重裝甲防護的高噸位「戰列艦」為中心,《華盛頓海軍條約》中的「主力艦」指的就是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也包括航空母艦;「輔助艦」則包括輕巡洋艦、驅逐艦等,是相對於主力艦而言的,並非現代意義上的「輔助艦」(如補給船等)。華盛頓會議的《限制海軍軍備條約》雖然在限制英、美、法、意、日五國的海軍軍備方面取得成功,但它只限制了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主力艦」數量,卻沒有限定各國擁有「輔助艦」的比例,因而未能真正解決列強各國之間關於海軍力量對比的利益衝突。因為隨著造船技術的進步,按照「輔助艦」的艦型而建造的巡洋艦完全可以具有同「主力艦」相匹敵的戰力,於是列強各國便以「輔助艦」為中心,重又展開了建造軍艦的軍備競賽。1930年1月,上述五國在倫敦再次召開海軍裁軍會議,日本提出輔助艦數量達到對美七成、大巡洋艦對美七成和潛水艇78000噸的要求,但在美國的堅持下,當年 3 月最終達成協議是:日本重巡洋艦對美六成、輕巡洋艦及驅逐艦對美七成、潛水艇都是52700 噸、輔助艦對美 6.97 成(見表 1-1)。可以說,在輔助艦方面幾乎達到了日本軍部所要求的對美七成。然而,當時日本軍部的建軍思想沉迷於「大炮巨艦主義」,以多多建造軍艦作為軍備競賽的中心,堅持「對美七成軍力」,強調輔助艦對美七成必須以重巡洋艦「對美七成」、潛水艇78000 噸這兩個條件作為前提才符合馬漢海權論關於「一國軍備應該是能應付最強假想敵國的本國可集結軍力」的標準,而日本軍令部(海軍司令部)在1912 年以財政惡化為前提而策劃的「對美七成軍力論」日益發展成為海軍全體的目標,意味著日本把美國作為「最強假想敵國」,並企圖以相當於美國軍力七成的海軍實力對付美軍並稱霸亞洲。
然而,當時日本政府在海軍裁軍會議上卻違背了海軍方面的要求,同意重巡洋艦「對美六成」和潛水艇52700 噸,顯然不能達到海軍方面的要求,為此,在 1930 年 4 月批准《倫敦裁軍條約》的濱口雄幸首相被軍部斥責為擅自決定兵力,是對天皇「統帥權」的侵犯。同年 11 月 , 背上「賣國賊」罵名的濱口雄幸首相遭右翼刺殺(於次年 8月死亡)。此後,過度相信日本國力、主張「對美必有一戰」的強硬派勢力日益抬頭,海軍內部的穩健派日益失勢。在退出倫敦裁軍條約後,日本展開了狂熱的「建艦競爭」和新一輪海軍擴張運動。與此同時,在1905 年日俄戰爭後主張再次與俄國交戰的陸軍,與主張將戰略指向從宿敵俄羅斯轉向美國的海軍相互之間的分歧日趨尖銳,海軍則在存在尖銳內部矛盾的狀態下,形成一股日益囂張的勢力不斷擴大其「獨立的權力」,導致日本在未能統一指揮陸海軍的「統帥權分裂」狀態下一步步走上擴大戰爭的道路。
1932年5月15日 ,海軍少壯派軍人及民間法西斯團體在東京發動軍事政變,他們襲擊首相官邸,殺死首相犬養毅,同時襲擊了警視廳、政友會總部、日本央行等機構,此次政變終結了長達八年的政黨內閣,成立了以海軍大將齋藤實為首、由軍部指導的「舉國一致」內閣。不諳外交的軍部完全缺乏應該「減少敵國、增加友國」的外交戰略重要性的認識;也完全缺乏對「如果不斷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最終會導致日美對抗」的戰略大局的認識,在外交上日益從與英美協調路線轉向帝國擴張之路,建立排除英美的「大東亞共榮圈」的野心昭然如揭。1936 年發生「二·二六兵變」,傀儡政權廣田弘毅內閣被扶持上臺,成為日本國家法西斯主義確立的標誌。1937 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開始了全面的侵華戰爭,日本與英美等國關係的對抗色彩越來越濃,形成了所謂「愛國主義」強硬派在政治上越來越有利而理性派則被斥為「賣國主義」的政治氛圍,「明治維新以來,一直走上升道路的日本國運,從此以後,就開始走上了陡峭的下坡路了」。
3.「建艦休息期」結束,海軍軍備競賽再掀高潮
就在日本策劃「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前一年的 12 月 31 日,華盛頓會議《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的有效期結束,日本拒絕了美歐各國提出的延長條約主張,再次激化了日本與美歐列強之間的建艦競爭,導致限制建艦競爭長達 15 年的所謂「建艦休息期」的終結。當時,美歐國家依照華盛頓條約規定,將戰艦排水量控制在 3 萬5000 噸以下,足以裝備35.6 至 40.6 釐米的主炮,而日本卻建造排水量大大超過華盛頓條約規定的「大和型」戰艦,其排水量高達 6 萬 4000 噸,足以裝備 46 釐米的主炮,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戰艦;1938年開始建造大和型戰艦的二號艦「武藏」,並計劃建造比大和型戰艦更大、裝備 51 釐米主炮的「超大和型」戰艦(這項計劃在二戰期間被迫中止)。1941 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之際,日本海軍成為保有包括 10 艘戰列艦在內的艦艇總計385 艘、零式戰鬥機等軍機3260 架、僅次於英美海軍的「世界 3 大海軍」之一。
起初,日本海軍將世界上「最強國家」美國作為假想敵並表現出「對美強硬」姿態,不過是為海軍爭取更多軍費的手段,日本海軍其實是「色厲內荏」,並沒有擊破美國艦隊的自信和意志,當然也決不會把「對美作戰無勝算」的真心話吐露出來。其後,隨著海軍力量日益增強,海軍的部分將領乃至日本軍部日益表現得自信滿滿,驕橫跋扈,自認為「對美必勝」,在同美國政府的談判中,不自量力地提出「美國獨霸東太平洋 , 日本獨霸西太平洋」的所謂日美「平分太平洋」要求,與此同時,日益被軍部操縱的日本帝國議會對軍部的種種妄自行動未加制止而墮落成為追認戰爭政策的機構,日本媒體則起勁地煽動民族主義並爭先恐後地迎合軍隊,煽動「日美必有一戰」的狂熱氛圍。至於美國作為海上霸權國,絕對不能容忍任何國家挑戰其對海洋、對國際貿易運輸線的支配地位,日本軍方要求稱霸西太平洋的野心顯然觸及了美國海洋霸權和海洋戰略的底線,導致美國從對日一味綏靖轉向對日高度警覺。
4. 專制、無知與貪婪促成錯誤決策:對美開戰
日本和歐美雖然都是資本主義國家,但日本作為一個專制的、軍事化的封建性資本主義國家,與歐美相比,其政治制度存在著顯著劣勢,尤其是居於一個國家近代化標識之頂層的政治近代化遠遠滯後於產業的近代化。鄭森禹指出:「日本國內的民主主義一直沒有很好、很完整地發展過。明治維新前後的資產階級革命遠不及歐美那樣徹底。它一開頭就跟封建貴族、地主相妥協,而始終保持濃厚的封建殘餘」。石橋湛山指出,一戰後日本雖然成為所謂「世界五大國」之一,但與英、美、法等國相比,「沒有像日本那樣不光明正大的國家,沒有像日本那樣缺乏自由平等之精神的、官僚的、軍閥的、非民主的國家,日本是遠遠不及其他四國的下等國,而致使日本國格如此低下的責任不在日本國民,而在包括元老、軍閥、官僚、財閥在內的特權階級」
從科技的角度看,日本專制制度弊端的最突出表現就是壓制科學和民主,扼殺言論自由,聽不得不同意見,政界、媒體都迎合軍部,愛國主義狂熱使得不同意見者唯恐被扣上賣國賊的帽子而趨於沉默。科學的理性思考被扼殺,即使有些社會科學工作者很優秀,即使他們在國家戰略上提出了真知灼見,也起不到起碼的作用,整個國家被無知、迷信與極權的「三位一體」結合所支配,而專制制度下的權力者總以「一貫正確」自居,毫無反思和反省的意願,而「反思力」或「反省力」恰恰是一種極其重要的「國力」。
日本陸軍曾在1940 年初組織了主要由民間經濟學家組成的「戰爭經濟研究班」(後改名「陸軍省主計課別班」),著手分析被視為假想敵國的英國和美國的經濟抗戰力以及日本的經濟戰持久力。該研究班的調研報告通過對英美的國力進行比較客觀的分析,作出了不宜對美開戰的政策建言,並於1941年7月以「英美合作經濟抗戰力調查」為題,在陸軍省和參謀本部的聯席會議上發表,當時的陸軍總參謀長杉山元雖然承認「該報告的調查完美無缺」,但判定其內容「違背國策」,並作出將報告書「一燒了之」的處理。
1941年4月,軍部又設立了以關東軍參謀長飯村襄中將為所長的「總力戰研究所」,集中了來自中央官廳、陸海軍、民間的 36 名年輕研究生,從總力戰的觀點進行調查、研究、討論,在 1941年 8 月得出的最後結論是「(對美)戰爭為我國國力所不容許」,如果開打的話「日本將敗北」。這項研究結果於 1941 年 8 月下旬在首相官邸有近衛文麿總理、東條英機陸軍大臣參加的場合進行了發表,雖然引起了東條英機等人的關心,卻未能起到阻止軍國主義者發動太平洋戰爭的作用。
1941 年陸軍參謀本部命令一位名叫新莊健吉的軍內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專家去美國進行了三個月的國力調查,其結論是:「日對美的工業力之差為 1 對 20;化學工業為1對3;要縮小這個差距是不可能的。」此報告內容被傳達給近衛總理、外務大臣、陸海軍首腦部、參謀本部戰爭指導班,不僅未引起政府和陸海軍的重視,而且遭到海軍方面的嚴辭批判:「對美戰爭正在準備之中,發表這樣的數字會對士氣產生負面影響。」其後,負責轉達這項報告的軍官被「懲罰性」地從中央調往前線。其實,山本五十六也曾經說過:「看到德克薩斯的油田群和底特律的汽車工廠,真不應該跟美國打仗。」但在是否對美開戰問題上,海軍只是表示「全聽近衛首相的」,而海軍之所以不說真話則是擔心「如果海軍認為不能進行戰爭,就得不到預算、鋼鐵和石油,海軍的戰備就可能得不到加強」, 與此同時,日本的海軍的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一旦作出決定,就自認為是「最完美」、「最正確」的,必須按照既定方針執行,把自己「一貫正確」作為一切行動的前提。比如,海軍認定其「大和」戰艦的裝甲可抵禦任何敵人的炮彈,從來不考慮「如果被擊破了怎麼辦」的問題,根本不做「如何對受損傷情況進行控制」的研究。
眾所周知,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不僅僅是兩支軍隊的較量,更是兩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的較量,儘管日本的社會科學工作者指出了日美國力的巨大差距,但在既缺乏科學知識、又缺乏對科學的起碼尊重的日本軍部的獨斷專行體制下,社會科學研究者「人微言輕」,根本發揮不了作用。
5. 從「為了石油的戰爭」到「帝國艦隊」的毀滅
這裡還需提及軍備與戰爭如何使日本陷入二戰期間的「石油危機」。早在 1930 年,日本海軍保有的所有艦艇全部從燒煤或「煤油混燒」改為專燒石油,加之軍機必須使用高性能航空汽油,致使確保作為軍艦、軍機動力源的石油供給,成為日軍最重要課題,特別是日本的大型戰艦堪稱「油老虎」,被視作為日本海軍象徵的超級戰列艦「大和號」(排水量 6.9 萬噸)以每小時 16 海裡航速航行 7200 海裡(相當於 1.33萬公裡)需消耗燃料 6400 噸(約 4.6 萬桶),相當於當時日本本土石油日產量的 10 倍之多。日本是一個自然資源貧乏的國家,尤其是石油埋藏量極少,為了發展軍事重化工業、大搞軍備競賽和發動戰爭的需要,日本向海外拓展「生存空間」和掠奪石油等戰略資源的擴張野心日益膨脹,先是在其佔領的中國東北地區找油,毫無斬獲;後又「南進」到東印度群島(現在的印尼)搶油,卻運不回日本;1941年日本發動的太平洋戰爭實際上就是一場「為了石油的戰爭」,其結果使日本陷入嚴重缺油的窘境,最終走向徹底失敗。
日本偷襲珍珠港時,兩國鋼產量是 1:9,石油產量是1:25,美國在二戰時生產軍用飛機297000 架,航空母艦 101 艘,強大的工業實力日本難以望其項背。美國採取先歐後亞的戰略,主要力量投入歐洲攻打德國。美軍沿著日本周邊海域撒了一圈水雷,困死小日本,船一出海就觸雷。如果僥倖沒有觸上,大洋當中、臺灣海峽遍布美國潛艇。美國核動力航母服役之前,世界最大的航空母艦是日本的信濃號,排水量 6 萬多噸,下水 15 個小時被美國潛艇擊沉。日本與南洋諸島的海上聯繫被美國切斷,80 萬殘兵敗將在南洋諸島上自生自滅,日本急於打開一條從中國哈爾濱到越南的陸上交通線,援助南洋孤軍。
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對美優勢一直持續到中途島海戰,這場大海戰成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日軍的大敗導致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被美軍所掌握,其後幾乎所有海戰中日本海軍均遭失敗,至太平洋戰爭結束,日本海軍艦艇的 90%被美國海軍擊沉;先後投入戰鬥的日軍 25 艘航空母艦中有 21 艘被擊沉;從東印度群島向國內運送石油等戰略物資的商船、油船更是被打得落花流水,大批船員喪生,以致有「一滴石油一滴血」之感嘆,當然,號稱「二戰中最大軍艦」、被認為是日本海軍象徵的近 7 萬噸級的大和、武藏號超級戰列艦也落得個葬身海底的厄運。
三、「大艦巨炮主義」的終結
從 1905年日俄戰爭開始,包括日本在內的列強諸國就確立了以「大艦巨炮主義」(包括「大艦巨炮」與「艦隊決戰」)作為戰艦設計和建造的基本方針。其後,在華盛頓會議《限制海軍軍備條約》有效期於1936 年結束後,特別是到了太平洋戰爭後半期,美英等國開始出現擺脫「大艦巨炮主義」的傾向,新建造軍艦在一定程度上趨於小型化、高速化並加強了防空武器裝備,而日本卻依然把「大艦巨炮主義」作為軍令和戰術的主流,在實踐中將馬漢關於必須壓倒敵方強大艦隊。以確保制海權而輕視制空權的「海權論」思想用到了極致,甚至在1944 年建造、1945 年竣工 3 艘可搭載特殊攻擊機、號稱「潛水航母」和「二戰期間世界最大潛水艇」伊四百型潛水艦,其超過排水量為3350 噸的輕巡洋艦「夕張」的巨大潛艇艦體僅需 1 分鐘即可急速潛航,續航距離在理論上可繞地球一周半,二戰後當美軍接受該型號潛艇時,其巨大艦體使美軍官兵大為驚訝,最後為了防止該潛艇技術秘密洩露給蘇聯,將其做了沉入海底的處理。
日本追求「大艦巨炮主義」可以說達到了「鑽牛角尖」的極致地步,顯然是反映了軍國主義日本對軍事技術新發展的反應十分遲鈍,帝國海軍的將軍們遲遲未能認識到已經被自己偷襲珍珠港戰績所驗證的空權重於海權、以航母為核心的軍事戰略思想新發展。
與「大艦巨炮主義」相匹配的海軍作戰方針是:在迎擊和擊退來襲敵方艦隊之際,以戰列艦為主角,航空母艦、巡洋艦、驅逐艦等只是配角。但是,在日軍偷襲珍珠港的過程中,作為戰列艦出動之前的「開路先鋒」,6 艘航母搭載的作戰飛機取得了超出預料的戰果,打癱了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其後一系列海戰都是以海軍航空兵作為「首波打擊」或主要打擊的主力。由於航空機的發展和「航空母艦 + 航空機」組合在二戰中的出色表現,加之成為巨型戰艦「剋星」的對艦飛彈的出現,導致貶低戰列艦作用的「航空主力論」(Aviation main force theory)開始抬頭,日本航空軍方人士認為在「大艦巨炮主義」的指導思想之下,花費巨額財力建造和維持的戰列艦對戰局幾乎沒有做出什麼實質的貢獻,如果將這些經費用於建設航空戰力,會更有利於增強總體戰力。伴隨二戰與太平洋戰爭的結束,大艦巨炮主義與戰列艦時代也趨於終結,除去在二戰期間已經開始建造的戰列艦以外,各國再沒有新建造戰列艦。
如果說太平洋戰爭在世界戰爭史上留下了「濃重一筆」的話,那麼,它是戰爭雙方出動數十艘戰列艦、航空母艦等「大炮巨艦」決一雌雄的空前的、在當今軍事革新時代不可能再次發生的大海戰。 (注釋略)
參考文獻:
[1]轉引自:大艦巨砲主義_大艦巨砲主義の概要[OL].Weblio,http://www.weblio.jp/wkpja/content/.
[2] 轉引自:日本を破 滅させた無能海軍[OL].探検コム HOME,www.tanken.com/kaigunhametu.html.
[3] 轉引自:陳柳欽 . 能源安全是最重要的戰略目標[N].中國能源報 ,2013-2-26.
[4] 八八艦隊[OL].https://ja.wikipedia.org/wiki/.
[5] 太平洋戦爭までの日本海軍整備計畫.[OL].Kousyoublog,http://kousyou.cc/archives/14255.
[6]〔日〕原田泰 . 日米の経済史[M]. 東京 :ちくま新書 ,1995:59.
[7] 〔日〕坂本太郎著 . 日本概說史 [M]. 汪向榮、武寅、韓鐵英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516.
[8]帝國海軍が日本を破滅させた[OL].探検コムHOME,www.tanken.com/kaigunhametu.html.
[9] 帝國海軍が日本を破滅させた [OL].探検コム
HOME,www.tanken.com/kaigunhametu.html.
[10] 劉世龍 . 美日關係(1791-2001)[M].北京 :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259.
[11] 參見 : 日本讀賣新聞戰爭責任檢證委員會撰稿 . 檢證戰爭責任 --- 從九一八事變到太平洋戰爭[M].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
[12] 鄭 森 禹 . 日本民主運動的陰暗面文匯周報[N].1945-11-17.
[13] 石橋湛山 . 袋叩きの日本[N]. 東洋経済新報·社説,1918-8-15.
[14] 帝國海軍が日本を破滅させた[OL].探検コムHOME,www.tanken.com/kaigunhametu.html.
[15] 奧宮正武 . 大艦巨砲主義の盛衰[M].東京:朝日ソノラマ ,1992:34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