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導 記者 鮑宇雁 實習記者 梅旭航】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宣布無條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然而在中國東北烏蘇里江畔的小城虎林,駐虎頭日軍憑藉要塞險峻繼續負隅頑抗,8月26日,日本守軍被蘇聯紅軍全殲,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比日本宣布投降整整遲了 11 天。
中俄邊境,界江烏蘇里江緩緩流淌,烏蘇里江的起點虎頭鎮,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終結點就在這裡,這個在地圖上難以找到的小鎮,卻是中俄邊境重鎮,地處黑龍江東北部邊陲,屬完達山脈,山脈的最高峰神頂峰,是我國最先看到太陽東升的地方。完達山林森草茂,在此方圓數十公裡的範圍內,共有大小十餘處要塞。
日本無法抹去的罪惡
早在1932年,日本就計劃修築哈爾濱至虎頭鎮的鐵路,繼而構築烏蘇里江、黑龍江流域沿江地下軍事工事,達到他們長期佔領東北、完成對蘇聯戰略進攻的準備,實現在遠東擴張侵略範圍的野心。
《日本關東軍要塞》一書記載:1934年至1945年,侵華日軍歷時10餘年,在東起吉林省琿春,中部經黑龍江省中蘇邊境,西至海拉爾和阿爾山5000公裡的邊境地帶,修築了17處要塞,共有8萬個永備工事。
虎頭要塞由地上、地下軍事設施兩部分組成,地上設有兵營、戰鬥掩體、暗堡等,地下工事均在山體底部挖掘,所有的地下設施頂部澆灌水泥混凝土,重要部位的剛勁混凝土覆蓋厚度達三米,同時,還將當時東京灣日本試製的唯一一門亞洲最大巨炮運抵虎頭要塞,正是由於虎頭要塞的分布範圍廣,工事規模大,軍事設施全、防禦堅固、攻擊力強,日本關東軍將其吹噓為永久要塞,自詡其為「東方的馬奇諾防線」。
陰冷潮溼的地下工事,即使在夏天,氣溫也只有10攝氏度,寒氣逼人。當年,近二十萬的勞工日復一日遭受著侵華日軍殘酷的折磨。在太陽升起的地方,勞工們卻看不到太陽。為修築要塞,日軍誘騙、強徵中國勞工。在修築要塞期間,勞工們的居住和夥食條件十分惡劣,每個勞工棚子裡住幾十人、上百人不等,每天十幾小時的重體力勞動,累死、病死和被殺害的勞工數不勝數。
由於要塞的修築屬於高度機密,工程結束時,日軍為了保密,將勞工集體槍殺。虎頭要塞倖存的日本士兵岡崎哲夫,在《日蘇虎頭決戰秘錄》書中敘述:「昭和18年(1943年)某日,要塞施工完工,日軍舉行慶祝竣工的宴會,將俘虜勞工人員集中在猛虎谷的窪地裡,用酒餚欺騙勞工說犒勞他們……進行到高潮時,一些人似乎察覺到不妙,驚恐地跳了起來想逃離窪地,在一片吼叫和杯盤狼藉中,突然重機槍噴出了火舌,宴會場頓時化作血腥的屠場和屍體的堆積場,日軍守備隊立刻將窪地填平。」
虎頭要塞是侵華日軍留下的及其重要的罪證之一。
最後的激戰
1945年7月下旬,「東北抗聯教導旅」偵察分隊的280名指戰員,組成20多支特遣隊,從蘇聯秘密潛回我國東北境內,進行戰前偵察。偵察員們使用各種方式,接近或潛入日軍數百個營區、工事、彈藥庫、軍事諜報指揮機關等要害設施,將日軍17個要塞及中蘇邊境上三道防線,製成圖表,星夜傳遞至「東北抗聯教導旅」情報中心,為蘇聯紅軍總攻東北鋪平了道路。
1945年8月6日, 位於虎頭西南方烏蘇里江畔的新橋國境監視哨被蘇聯紅軍挺進隊突然包圍,日本守備隊立即下達了戰備令。8月8日, 蘇軍打出了第一發炮彈, 擊中完達車站背後的倉庫, 引起連鎖性爆炸,二戰的最後一場激戰就此開始。
8月9日晚, 在炮火的掩護下, 蘇軍強渡烏蘇里江,佔領了日軍的江邊哨所, 控制了邊境線,並切斷了虎林和虎頭的公路和鐵路交通。在地面作戰部隊和蘇聯空軍的輪番轟炸之下,蘇軍於8月10日攻佔虎頭鎮,日軍所謂的「北滿永久要塞」陷入了半癱瘓狀態。8月12開始, 蘇軍陸續摧毀日軍炮兵陣地, 截至8月15日,蘇軍佔領了虎頭鎮近一半山頂。
盤踞在隧道中的日軍已惶惶不可終日,15日12時,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微弱顫抖的聲音從電波中傳來,日本官兵都不相信這是「玉音」,戰鬥司令官大木正怒斥道:「混蛋!關掉收音機!分明是削弱我軍戰鬥力的謀略!」
8月18日, 蘇軍向日軍守備隊發出最後通牒, 要日軍按照天皇的詔書無條件投降,塞內的日軍拒絕投降,於是, 第二天蘇軍在抗日聯軍的配合下,進行全面進攻,引爆了幾處日軍存放炸藥和炮彈的地下掩體及布下的地雷,山坡砂石如浪擊礁,戰鬥一直持續到8月26日,要塞內僅剩的53個官兵被俘,其餘全部被殲滅,至此,距離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足足向後拖延了11天。
如今,在虎頭要塞主陣地猛虎山山頂聳立著一座紀念碑,碑身上刻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地紀念碑」13個打字,日本投降,被侵華日軍自詡為「東方馬其諾防線」的軍事要塞,成為了日本自掘的墳墓。
二戰終結,日軍戰敗,不忘歷史,建碑以記。
參考資料:
1、《邊疆行》虎頭要塞
2、遠昌、奕嘉《尋訪虎頭軍事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