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頭要塞|二戰終結地,日本自掘的墳墓

2021-02-13 環球網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鮑宇雁 實習記者 梅旭航】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宣布無條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然而在中國東北烏蘇里江畔的小城虎林,駐虎頭日軍憑藉要塞險峻繼續負隅頑抗,8月26日,日本守軍被蘇聯紅軍全殲,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比日本宣布投降整整遲了 11 天。

中俄邊境,界江烏蘇里江緩緩流淌,烏蘇里江的起點虎頭鎮,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終結點就在這裡,這個在地圖上難以找到的小鎮,卻是中俄邊境重鎮,地處黑龍江東北部邊陲,屬完達山脈,山脈的最高峰神頂峰,是我國最先看到太陽東升的地方。完達山林森草茂,在此方圓數十公裡的範圍內,共有大小十餘處要塞。

日本無法抹去的罪惡

早在1932年,日本就計劃修築哈爾濱至虎頭鎮的鐵路,繼而構築烏蘇里江、黑龍江流域沿江地下軍事工事,達到他們長期佔領東北、完成對蘇聯戰略進攻的準備,實現在遠東擴張侵略範圍的野心。

《日本關東軍要塞》一書記載:1934年至1945年,侵華日軍歷時10餘年,在東起吉林省琿春,中部經黑龍江省中蘇邊境,西至海拉爾和阿爾山5000公裡的邊境地帶,修築了17處要塞,共有8萬個永備工事。

虎頭要塞由地上、地下軍事設施兩部分組成,地上設有兵營、戰鬥掩體、暗堡等,地下工事均在山體底部挖掘,所有的地下設施頂部澆灌水泥混凝土,重要部位的剛勁混凝土覆蓋厚度達三米,同時,還將當時東京灣日本試製的唯一一門亞洲最大巨炮運抵虎頭要塞,正是由於虎頭要塞的分布範圍廣,工事規模大,軍事設施全、防禦堅固、攻擊力強,日本關東軍將其吹噓為永久要塞,自詡其為「東方的馬奇諾防線」。

陰冷潮溼的地下工事,即使在夏天,氣溫也只有10攝氏度,寒氣逼人。當年,近二十萬的勞工日復一日遭受著侵華日軍殘酷的折磨。在太陽升起的地方,勞工們卻看不到太陽。為修築要塞,日軍誘騙、強徵中國勞工。在修築要塞期間,勞工們的居住和夥食條件十分惡劣,每個勞工棚子裡住幾十人、上百人不等,每天十幾小時的重體力勞動,累死、病死和被殺害的勞工數不勝數。

由於要塞的修築屬於高度機密,工程結束時,日軍為了保密,將勞工集體槍殺。虎頭要塞倖存的日本士兵岡崎哲夫,在《日蘇虎頭決戰秘錄》書中敘述:「昭和18年(1943年)某日,要塞施工完工,日軍舉行慶祝竣工的宴會,將俘虜勞工人員集中在猛虎谷的窪地裡,用酒餚欺騙勞工說犒勞他們……進行到高潮時,一些人似乎察覺到不妙,驚恐地跳了起來想逃離窪地,在一片吼叫和杯盤狼藉中,突然重機槍噴出了火舌,宴會場頓時化作血腥的屠場和屍體的堆積場,日軍守備隊立刻將窪地填平。」

虎頭要塞是侵華日軍留下的及其重要的罪證之一。

最後的激戰

1945年7月下旬,「東北抗聯教導旅」偵察分隊的280名指戰員,組成20多支特遣隊,從蘇聯秘密潛回我國東北境內,進行戰前偵察。偵察員們使用各種方式,接近或潛入日軍數百個營區、工事、彈藥庫、軍事諜報指揮機關等要害設施,將日軍17個要塞及中蘇邊境上三道防線,製成圖表,星夜傳遞至「東北抗聯教導旅」情報中心,為蘇聯紅軍總攻東北鋪平了道路。

1945年8月6日, 位於虎頭西南方烏蘇里江畔的新橋國境監視哨被蘇聯紅軍挺進隊突然包圍,日本守備隊立即下達了戰備令。8月8日, 蘇軍打出了第一發炮彈, 擊中完達車站背後的倉庫, 引起連鎖性爆炸,二戰的最後一場激戰就此開始。

8月9日晚, 在炮火的掩護下, 蘇軍強渡烏蘇里江,佔領了日軍的江邊哨所, 控制了邊境線,並切斷了虎林和虎頭的公路和鐵路交通。在地面作戰部隊和蘇聯空軍的輪番轟炸之下,蘇軍於8月10日攻佔虎頭鎮,日軍所謂的「北滿永久要塞」陷入了半癱瘓狀態。8月12開始, 蘇軍陸續摧毀日軍炮兵陣地, 截至8月15日,蘇軍佔領了虎頭鎮近一半山頂。

盤踞在隧道中的日軍已惶惶不可終日,15日12時,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微弱顫抖的聲音從電波中傳來,日本官兵都不相信這是「玉音」,戰鬥司令官大木正怒斥道:「混蛋!關掉收音機!分明是削弱我軍戰鬥力的謀略!」

8月18日, 蘇軍向日軍守備隊發出最後通牒, 要日軍按照天皇的詔書無條件投降,塞內的日軍拒絕投降,於是, 第二天蘇軍在抗日聯軍的配合下,進行全面進攻,引爆了幾處日軍存放炸藥和炮彈的地下掩體及布下的地雷,山坡砂石如浪擊礁,戰鬥一直持續到8月26日,要塞內僅剩的53個官兵被俘,其餘全部被殲滅,至此,距離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足足向後拖延了11天。

如今,在虎頭要塞主陣地猛虎山山頂聳立著一座紀念碑,碑身上刻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地紀念碑」13個打字,日本投降,被侵華日軍自詡為「東方馬其諾防線」的軍事要塞,成為了日本自掘的墳墓。

二戰終結,日軍戰敗,不忘歷史,建碑以記。

參考資料:

1、《邊疆行》虎頭要塞

2、遠昌、奕嘉《尋訪虎頭軍事要塞》

相關焦點

  • 虎頭要塞,二戰日軍的最後墳墓|戰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但主要戰事的結束,卻因為日軍在虎頭要塞的負隅頑抗推遲了11天。
  • 二戰最後一仗:血戰虎頭要塞,日本關東軍虎頭要塞覆滅記!
    到過中俄邊境地區虎林市虎頭鎮的人,大都遊覽過虎頭軍事要塞。走進那潮溼陰暗、斑駁陸離的水泥隧洞,面對這一功能齊全、異常堅固的戰爭機器,人們往往很自然地聯想到當年日本關東軍在中國土地上的種種罪行。但是,許多人卻不知道,70年前在這片土地上曾發生過一場水陸空立體戰,並以1000多名蘇聯官兵和2000多名日本關東軍守備隊官兵的生命為代價,終止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比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延遲了11天。正因如此,這裡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終結地。日軍侵佔虎頭,秘密修建要塞虎頭是一個邊陲小鎮,坐落在完達山的餘脈——虎頭山上,面臨烏蘇里江,與俄羅斯伊曼市隔江相望。
  • 黑龍江虎頭要塞,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之戰發生地
    虎頭要塞,號稱「世界上最為堅固、最具規模的地下軍事要塞」,自1934年開始修築,由10萬中國勞工和被俘戰士歷經7年建成。日本花費10億美金,集結了4萬兵力,部署了當時世界最大口徑的大炮,射程達20公裡,有「東方的馬奇諾防線」之稱。2020年8月15日,作為中國東部最早見到陽光的地方,虎林大地驕陽似火,我們頂著烈日造訪了虎頭地下軍事要塞博物館。
  • 虎頭要塞:歷史在這裡被推遲了11天
    一座山峰、一個小城,一個軍事要塞,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地。
  • 抗日戰爭最後戰場:虎頭要塞
    在這群小山丘的地下,是日本關東軍侵佔我國東北時期,驅使數十萬中國勞工,歷時6年,秘密修築的大型軍事要塞群。其地形恰似一隻兇猛的老虎,伏臥在烏蘇里江虎頭十餘公裡江段上,日軍侵佔了這一邊陲重地,把它作為把守後方,企圖進攻前蘇聯的橋頭堡,迫不及待地在這裡構築了號稱「東方馬奇諾防線」的虎頭地下軍事要塞。
  • 圖說:蘇軍對日宣戰第二天 出動戰機轟炸虎頭要塞 自身損失輕微​
    下午,沒有參加凌晨空襲行動的機組轟炸了虎頭,第35軍先頭部隊已經接近這座要塞。虎頭被蘇軍轟炸機空襲之後,兩座倉庫起火燃燒,另有多處發生火災。圖為參加對日作戰的蘇軍佩-2轟炸機。在蘇軍轟炸機的強大攻勢下,日軍虎頭要塞多座重要的裝甲炮塔被直接命中。圖為虎頭要塞被蘇軍轟炸機擊毀的裝甲炮塔。
  • 最過癮的二戰史:當日本關東軍遇到戰鬥民族
    4月美軍佔領衝繩並開始空襲日本本土,日軍為集中兵力進行本土決戰,又從關東軍抽調7個師團和所儲備的近1/3戰略物資回日本本土備戰。這些兵力都是關東軍剩餘部隊裡的精銳王牌,可以說從戰備、人員上日軍已經居於下風,因為很多新兵是老人和孩子,且武器裝備較差。當時日本二戰裝備的是97式坦克,不是蘇聯幾千輛T34坦克的對手。
  • 戰敗後,日本一支「鬼軍」躲在中國地底下,見過的人都說太可怕
    戰爭的罪惡並未隨著戰爭結束而結束,當日本宣布投降的時候,並不意味著日本陰謀的終結,中國境內還有很多日軍負隅頑抗。
  • 日軍在中國最後的屠殺:發生在日本投降一個月後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一次大規模戰鬥發生在黑龍江省虎林縣的虎頭要塞,虎頭要塞一直到1945年8月26日才被蘇軍攻克。而黑龍江省的東寧要塞被攻克時間則遲至1945年8月28日。對虎頭、東寧兩個要塞的戰鬥,已經有過許多報導,並認為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鬥終點。
  • 塞瓦斯託波爾要塞終結者,蘇軍無法忘記的回憶——古斯塔夫列車炮
    1942年6月5日凌晨,蘇聯塞瓦斯託波爾要塞,在這個寂靜又平常的夜晚,要塞裡的蘇軍正在裡面安靜地熟睡,在如此緊張的環境下,只有這個時候,士兵才會有短暫的寧靜
  • 為什麼二戰時蘇聯打日本那麼輕鬆,而美國打日本卻很艱難?
    1945年5月8日,衝繩,美軍第77步兵師的士兵面無表情地在雨中收聽歐戰勝利廣播這一切,迫使美國人在制定登陸日本計劃的同時,更多考慮以其他方式結束戰爭,包括:促使蘇聯向遠東出兵,動用原子彈,以及對日本做出政治上的讓步
  • 馮昭奎:戰前日本海軍的「大艦巨炮主義」及其終結
    先後推出「八·八艦隊計劃」、「對美七成軍力」等冒進計劃,隨著對美開戰的升級,日本海軍節節敗退,伴隨二戰與太平洋戰爭的結束,也宣告了日本「大艦巨炮主義」的失敗。 「建艦休息期」結束,海軍軍備競賽再掀高潮 就在日本策劃「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前一年的 12 月 31 日,華盛頓會議《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的有效期結束,日本拒絕了美歐各國提出的延長條約主張,再次激化了日本與美歐列強之間的建艦競爭,導致限制建艦競爭長達 15 年的所謂「建艦休息期」的終結。
  • 北大營祭 兩個士兵的墳墓
    這樣一次左右國運的重大軍事行動,日軍僅僅損失了兩名士兵,而且在日本人的祭文裡還埋怨此二人過於冒進做無謂犧牲。九一八之後,北大營完全喪失了軍營的功能,倒成了這兩個士兵的墳墓和紀念地。新國六三和增子正男,是九一八事變中被北大營守軍擊斃的兩個士兵,在日本人的文字裡,他們則被稱為「滿洲事變的烈士」。
  • 東北邊境行(13):東寧要塞:遠東戰役第一槍,固若金湯堡壘成關東軍葬身之地
    這是去往東寧要塞群遺址路上看到的「廣告」牌,提醒你這一片土地的不同尋常,作為二戰的最後戰場徹底將日寇埋葬,日軍苦心經營的要塞在強大蘇軍面前土崩瓦解。從19世紀末開始,沙俄與日本為了爭奪遠東以及中國東北進行了大規模的廝殺,最後以瓜分中國東北的勢力範圍而暫告結束。雖然互有勝負,沒有把戰爭引入自己的領土縱深,但是他們互相敵視、彼此防備。
  • 盧溝橋就是我們的墳墓!
    中國男兒,盧溝橋就是我們的墳墓,最後關頭已到,一起戰死吧!
  • 【地理資訊125】日製《高雄要塞近傍地形圖》
    臺灣「中國地圖學會」常務理事 徐哲明日治時期的高雄要塞係於1937年8月設置*1(1945年3月廢止),隸屬日本臺灣軍司令部三等要塞,其成立是為因應中日戰爭爆發,以強化臺灣日本軍力而建制初設之高雄要塞管區,北至茄定,南至枋山,包含高雄市、岡山郡、鳳山郡、東港郡、潮州郡、恆春郡。1942年11月,太平洋戰爭爆發,臺灣居環太平洋戰略要地,高雄為日本帝國南進之基地,高雄要塞遂擴大編制與範圍而升格為一等要塞。在二戰期間,日軍在高雄州先後建設多達21座的陸海軍飛行場*2,在左營軍港設有高雄警備府,在壽山設有高雄要塞司令部,密集的軍事設施與軍隊部署,反映出高雄戰略位置的重要。
  • 【軍武MINI秀】日本大轟炸 終結二戰的烈焰
    B—29無論航程、載彈量,還是自衛火力,都是二戰時期其他轟炸機所望塵莫及的,堪稱轟炸機之王。1943年6月,B—29剛剛研製成功,美軍就迫不及待地組建了第58轟炸機聯隊進行適應性訓練。至1945年1月,B—29從加爾各答起飛再到成都加油掛彈,或直接由成都起飛,對日本九州、本州西部、衝繩、中國臺灣、鞍山、瀋陽等地的鋼鐵廠、飛機製造廠、煉油廠、交通樞紐和港口進行了轟炸,由於從成都起飛的B—29隻能到達日本西南部,無法轟炸東京、大阪等日本大城市,所以美軍對日本本土只進行了十次空襲,投彈僅800噸,難以擴大轟炸效果,而且B—29每次出動所需的燃料、彈藥和零配件,都需要C—46和C—47運輸機經駝峰航線運到成都
  • 被坦克艇逼出來的韓國特色:虎頭海雕II型火箭艇
    韓國海軍明明有整體技術上的優勢和大量的遠射程武器,但卻總是因大艦無法及時趕到,小炮艇又無法及時擺脫糾纏,所以遠程武器的技術優勢都無法發揮,屢屢被對方拖入小艇的近距離混戰,結果虎頭海雕又打不過坦克艇。因此這些年韓國海軍也是痛定思痛,決定加強一線小艇的火力,研製新一代裝備遠射程精確制導武器和重炮的PKX-B虎頭海雕II型重火力小艇來取代屢戰屢敗的虎頭海雕炮艇。
  • 要塞夢魘,鑽地巨炮の致命咆哮
    可以說,按照之前的塹壕戰打法這就是一個「日不落」要塞。但隨著漢斯突破阿登山區,深入突擊大平原,這個巨額軍費打造的華麗要塞沒發揮出什麼作用就腹背受敵,隨後不久便陷落了。塞瓦斯託波爾要塞,整個戰爭中為數不多的巨型要塞。